高炉四大操作制度讲义精编版
高炉4大制度

高炉4大制度高炉操作高炉操作的任务实现高炉操作任务方法一是掌握高炉冶炼的基本规律,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
二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炉况的进程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调节,保持炉况顺行。
实践证明,选择合理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基本任务,只有选择好合理的操作制度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高炉操作制度高炉冶炼是逆流式连续过程。
炉料一进入炉子上部即逐渐受热并参与诸多化学反应。
在上部预热及反应的程度对下部工作状况有极大影响。
通过控制操作制度可维持操作的稳定,这是高炉高产、优质与低耗的基础。
由于影响高炉运行状态的参数很多,其中有些极易波动又不易监控,如入炉原料的化学成分及冶金特性的变化等。
故需人和计算机自动化地随时监视炉况的变化并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维持运行状态的稳定。
高炉操作制度就是对炉况有决定性影响的一系列工艺参数的集合。
包括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及热制度。
装料制度它是炉料装入炉内方式的总称。
它决定着炉料在炉内分布的状况。
由于不同炉料对煤气流阻力的差异,因此炉料在横断面上的分布状况对煤气流在炉子上部的分布有重大影响,从而对炉料下降状况,煤气利用程度,乃至软熔带的位置和形状产生影响。
利用装料制度的变化以调节炉况被称为“上部调节”。
由于炉顶装料设备的密闭性,炉料在炉喉分布的实际情况是无法直观地见到的。
生产中是以炉喉处煤气中CO2分布,或煤气温度分布,或煤气流速分布作为上部调节的依据。
一般来说炉料分布少的区域,或炉料中透气性好的焦炭分布多的区域,煤气流就大,相对地煤气中CO2含量就较低,煤气温度就较高,煤气流速也较快,反之亦然。
因此在生产中只要有上述三个依据之一就可以判断。
从煤气利用角度出发,炉料和煤气分布在炉子横断面上分布均匀,煤气对炉料的加热和还原就充分。
但是从炉料下降,炉况顺行角度分析,则要求炉子边缘和中心气流适当发展。
边缘气流适当发展有利于降低固体料柱与炉墙间的摩擦力,使炉子顺行;适当发展2中心是使炉缸中心活跃的重要手段,也是炉况顺行的重要措施。
高炉炼铁操作教学-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及高炉日常操作

高炉炼铁操作教学-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及高炉日常操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炉炼铁是一项重要的冶金工艺,它是将铁矿石和焦炭等原料放入高炉中,通过高温还原反应,将铁矿石中的铁氧化物还原为铁的过程。
高炉的操作技术和管理制度对炼铁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炉炼铁操作教学中,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和高炉日常操作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包括风力控制制度、炉温控制制度、炉压控制制度和铁水控制制度。
这些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基础,对于保证炼铁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确保高炉生产的顺利进行。
首先是风力控制制度。
高炉炼铁是一个高温高压的反应过程,风力的控制对于反应的进行至关重要。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根据炉料的情况和生产需要,合理调节风量和风温,确保炉内气流的正常循环,避免炉料的堵塞或过热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炉温控制制度。
高炉的炉温是炼铁过程中的关键参数之一,过高或过低的炉温都会影响炼铁过程的正常进行。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通过监测炉温变化,及时调节焦比和风量,确保炉温的稳定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最后是铁水控制制度。
铁水是高炉炼铁的产物,其质量直接影响铁水的成品率和品质。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通过监测铁水的流量和温度等参数,及时调节出铁口,确保铁水的质量达到生产要求。
除了以上四大操作制度,高炉日常操作也是高炉炼铁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高炉日常操作包括炉料的装料和排渣、煤气的调节和排放、铁水的流量和温度监测等内容。
在高炉操作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确保炉料的正常装料和排渣,煤气的有效利用和排放,铁水的顺利出铁,保证高炉生产的正常进行。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和高炉日常操作是高炉炼铁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操作制度和规程,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才能保证高炉生产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进行。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能够帮助广大炼铁工作者更好地掌握高炉操作技术,提高炼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高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

高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一、送风制度送风制度是高炉操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的是保证高炉的顺利送风,提高炉缸的热状态,促进煤粉的燃烧和热量的传递,从而提高高炉的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
在送风制度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关键内容:1. 确定合适的鼓风动能,保证煤粉的充分燃烧和热量的有效传递。
2. 控制适宜的风口面积和形状,以适应不同生产条件和炉况要求。
3. 合理调整风口送风速度和温度,以实现炉缸热状态的稳定和提高。
4. 密切关注风口状况,防止堵塞和破损,确保送风的稳定和安全。
二、热风温度制度热风温度制度是高炉操作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提高入炉风温,促进煤粉的快速燃烧和降低焦比。
在热风温度制度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关键内容:1. 确定合理的热风温度范围,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调整。
2. 定期检测和清理热风管道,确保热风温度的稳定传递。
3. 控制热风炉烧炉时间和空气配比,以提高热效率并防止对砖衬的破坏。
4. 根据高炉状况和冶炼需求,调整热风温度和压力,确保高炉的正常生产。
三、造渣制度造渣制度是高炉操作中控制炉渣成分和性质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优化渣相组成,提高生铁质量并降低能耗。
在造渣制度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关键内容:1. 根据生铁成分和冶炼需求,选择合适的造渣剂和添加量。
2. 控制炉渣的成分和性质,以满足高炉生产的需要。
3. 定期检测炉渣的流动性和稳定性,防止炉缸堆积和结渣。
4. 优化造渣工艺,提高造渣效果和降低能耗。
四、炉缸管理炉缸管理是高炉操作中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保持炉缸的热状态稳定,提高生铁产量和质量。
在炉缸管理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关键内容:1. 密切监控炉缸温度和活跃程度,及时调整相关参数。
2. 控制适宜的铁水成分和含硅量,提高生铁质量。
3. 定期进行炉缸清扫和维护,防止炉缸堵塞和破损。
4. 优化送风和热风温度制度,提高炉缸的热状态和生铁产量。
五、总结与建议通过对高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送风制度方面,应合理调整鼓风动能、风口面积和形状、风口送风速度和温度等参数,以保证煤粉的充分燃烧和热量的有效传递。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上)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内容及操作方法本章学习要点:本章学习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的内容及操作方法,炉前操作指标的确定,出铁操作,撇渣器操作、放渣操作,热风炉的操作特点及燃烧制度、送风制度和换炉操作,高炉喷吹用煤的性能要求,喷吹系统的组成,喷吹工艺流程等。
第一节高炉基本操作制度高炉冶炼是一个连续而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不但包含有炉料的下降与煤气流的上升之间产生的热量和动量的传递,还包括煤气流与矿石之间的传质现象。
只有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稳定进行,高炉炉况才能稳定顺行。
高炉要取得较好的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必须实现高炉炉况的稳定顺行。
高炉炉况稳定顺行一般是指炉内的炉料下降与煤气流上升均匀,炉温稳定充沛,生铁合格,高产低耗。
要使炉况稳定顺行,高炉操作必须稳定,这主要包括风量、风压、料批稳定、炉温稳定和炉渣碱度稳定以及调节手段稳定,而其主要标志是炉内煤气流分布合理和炉温正常。
高炉冶炼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主要包括原燃料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气候条件的波动;高炉设备状况的影响;操作者的水平差异以及各班操作的统一程度等。
这些都将给炉况带来经常性的波动。
高炉操作者的任务就是随时掌握影响炉况波动的因素,准确地把握外界条件的变动,对炉况做出及时、正确的判断,及早采取恰当的调剂措施,保证高炉生产稳定顺行,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基本任务。
操作制度是根据高炉具体条件(如高炉炉型、设备水平、原料条件、生产计划及品种指标要求)制定的高炉操作准则。
合理的操作制度能保证煤气流的合理分布和良好的炉缸工作状态,促使高炉稳定顺行,从而获得优质、高产、低耗和长寿的冶炼效果。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包括: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炉缸热制度和造渣制度。
高炉操作应根据高炉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来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并灵活运用上下部调节与负荷调节手段,促使高炉稳定顺行。
一.炉缸热制度炉缸热制度是指高炉炉缸所应具有的温度和热量水平。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

3
3.1送风制度
高炉炼铁是以风为本,要尽量 实现全风量操作,并且要稳定送风 制度,以维持好合理炉型,煤气流 分布合理,炉缸活跃。 选择风量的原则:风量必须要 与料柱透气性相适应,建立最低燃 料比的综合冶炼强度在 1.0~1.3t/m3·d的概念,是高炉炼 铁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4
3.1.1选择合适的风速和鼓风动能
原燃料含硫低,硫负荷小于5Kg/t。 原料难熔,易熔组分低,含CaF2,TiO2越低越好。 易挥发的K、Na含量低,含K2O + Na2O <3.0%。注意焦炭和煤粉灰分中碱金 属含量,K比Na对炉料和耐火材料的破坏作用大十倍。 含有少量的MnO、MgO对造渣有利。SiO2和Al2O3含量低为好,含量高要降低 矿石的经济品位。 含铅和锌分别要小于0.15%。 粒度小于5mm占比例<5%,5~15mm占比例<30%.
5
喷吹
喷吹燃料在热能和化学能方面可以取代焦炭的作用。把单位燃料能替 换焦炭的数量称为置换比。随着喷吹量的增加,置换比逐渐降低,对 高炉冶炼会带来不利影响。提高置换比措施有提高风温给予热补偿、 提高燃烧率、改善原料条件以及选用合适的操作制度。
6
富氧
富氧后能够提高冶炼强度,增加产量。富氧鼓风能提高风口前理论燃 烧温度,有利于提高炉缸温度,补偿喷煤引起的理论燃烧温度的下降。
控制造渣过程和终渣性能
32
3.2造渣制度
造渣制度要求 1)要求炉渣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熔化温度在1300-1400℃,在 1400℃左右黏度小于10泊,可操作的温度范围大于150℃ 2)有足够的脱硫能力,在炉温和碱度适宜的条件下,硫负荷小于5kg/t时, Ls为25-30,硫负荷大于5kg/t时Ls为30-50 3)对高炉砖衬侵蚀能力弱 4)在炉温和炉渣碱度正产条件下,能炼出优质生铁 对原燃料的要求
高炉操作02高炉操作基本内容_GAOQS

高炉操作第2章 高炉操作基本内容2.1 高炉操作四大基本制度高炉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1)热制度,即炉缸应具有的温度与热量水平,它反映了炉缸内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平衡状态;(2)造渣制度,根据原料条件,产品的品种质量及冶炼对炉渣性能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炉渣成分(重点是碱度)及软熔带结构和软熔造渣过程;(3)送风制度,即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选择适宜的鼓风参数;(4)装料制度,即对装料顺序、料批大小和料线高低的合理规定。
高炉的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等是选定各种合理操作制度的根据。
2.2 热制度的选择2.2.1 表示热制度的参数高炉生产操作者特别重视炉缸的热状态,因为决定高炉热量需求和燃料比的是高炉下部,所以常用说明炉缸热状态的一些参数作为热制度的指标。
(1)铁水温度。
1350~1500℃,以铁水温度表示,又称为物理热。
(2)铁水[Si]含量。
[Si]又叫化学热,[Si]高表示温度高。
2.2.2 热制度的选择确定高炉热制度时,一般要考虑以下诸因素与相应的条件:(1)冶炼生铁的品种(2)本厂的原料条件(3)高炉本体与设备状态(4)技术与管理水平(5)高炉容积的大小2.2.3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影响炉缸热制度的因素有:^_^---(1)炉料与煤气流分布状态是影响高炉热制度的主要因素。
例如发生悬料、崩料和低料线时,使炉料与煤气分布受到破坏,大量未经预热的炉料直接进入炉缸,导致了炉缸热量消耗的增加,使炉缸温度降低,造成炉温向凉甚至大凉;(2)影响高温(t 理)方面的因素,如风温、富氧、喷吹燃料,鼓风湿度等;(3)影响热量消耗方面的因素,如原料的品位和冶金性能,炉内间接还原发展程度等;(4)日常生产中设备与操作管理因素。
布料器工作失灵,亏料线作业,称量误差,槽下过筛。
由于燃料消耗既影响高温程度,又影响热量供应,所以生产上常将影响燃料比(或焦比)的因素与高炉热状态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
2.2.4 影响焦比的经验参数原、燃料方面的影响因素见表2-1操作参数方面的影响因素见表2-2^_^---2.3 造渣制度的选择2.3.1 造渣制度选择原则选择造渣制度主要取决于原料条件和冶炼铁种。
浅谈高炉四大操作制度

浅谈高炉四大操作制度作为一名炼铁工作者,在高炉生产中对四大制度有了一些重新的认识,恰逢NCP肆虐之时,有了些时间,班门弄斧一下,鉴于才识有限,难免出现纰漏,请予以指正。
高炉四大制度,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好,实属不易,其中不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互为主次,但却是每一位高炉炼铁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事情,需要在其中去伪存真,分清主次,针对性采取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送风制度从定义上看送风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选定合适的鼓风参数和风口进风状态,以形成一定深度的回旋区,达到原始煤气分布合理、炉缸圆周工作均匀活跃、热量充足。
送风制度稳定是煤气流稳定的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送风制度调节常被称为下部调节,包括风量、风温、风压、氧量、湿度、喷吹燃料以及风口直径(进风面积)、风口倾斜角度和风口伸入炉内长度等参数,还有两个重要的指标:风速和动能。
风速和动能两个指标是高炉工作者日常最为关心的两个参数,纵观国内各高炉,却千差万别,比如同是2500m3高炉有的动能在140kJ/s以上,有的却在110kJ/s以下,都取得了较好的指标。
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只要能与本高炉炉型及冶炼条件相适应就好,不能片面追求高动能,要充分的考虑到原燃料条件,选择好合适的参数。
从个人而言,比较认同一个观点:凡是遇减少煤气体积、改善透气性和增加煤气扩散能力的因素就需提高风速和鼓风动能,相反则需降低风速和鼓风动能。
正常生产中风口直径、倾斜角度以及长度是很少作为调剂手段的。
比如改变冶炼条件、炉况长时间波动、炉缸工作恶化、原燃料质量长时间变化等等,应考虑进行调整,但要考虑到周向的均匀性,大家都知道,均匀稳定的一次气流是获得稳定气流分布的基础,本人也曾亲历一座气流偏行的高炉,采取局部缩小进风面积的办法,结果越治越偏。
再有就是临时堵风口操作经常被用在处理复杂炉况或者炉缸工作恶化,也建议不要堵太长时间。
在同样经历过一座炉役后期高炉被迫堵风口长达3个月,停炉下来发现所堵风口上方,渣皮已经结到炉身下部,因此建议堵风口操作不宜超过两周。
高炉操作人员技术培训教案(五)

高炉操作制度及其匹配应用引言高炉冶炼操作制度炉况的稳定顺行是实现高炉高产、长寿、优质、低耗的基础。
制定正确的操作方针,选择合适的基本操作制度,而且所选择的各项操作制度匹配合理,是实现炉况稳定、顺行的必要前提。
1 传统的高炉操作制度为四大操作制度:⑴装料制度;⑵送风制度;⑶造渣制度;⑷热制度。
2 现代高炉基本操作制度可以分为七大制度:⑴装料制度;⑵送风制度;⑶造渣制度;⑷热制度;⑸冷却制度;⑹喷吹制度;⑺渣铁排放制度。
与过去的四大制度相比多了冷却制度、喷吹制度和渣铁排放制度,其重要的原因是现代高炉的水平已经达到了过去想象不到的程度,更需要精细操作和调节。
只有选择正确的基本操作制度,兼顾冶炼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上下部调节的作用,才能确保炉况稳定、顺行,取得最佳冶炼效果。
一送风制度1 送风制度的根本涵义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鼓风参数和风口进风状态,以形成一定深度的回旋区,达到原始煤气分布合理,炉缸圆周工作均匀活跃,热量充足。
2 送风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适宜的风速、适宜的鼓风动能以及合适的理论燃烧温度,使初始煤气流分布合理。
初始煤气流分布也就是煤气的一次分布,是炉缸工作状态的基础。
13 送风制度有四个指标⑴风口风速,即鼓风动能。
⑵风口前的燃料燃烧,即理论燃烧温度。
⑶风口前回旋区的深度和截面积。
⑷风口周围工作均匀程度。
4 鼓风动能选择原则⑴随着冶炼强度的提高,相应提高动能;⑵随着炉容的扩大,相应提高动能;⑶原燃料条件好时比原燃料条件差时动能要高;⑷冶炼炼钢铁比冶炼铸造铁的动能高。
5 影响鼓风动能的因素⑴同风口面积时,入炉风量增加,鼓风动能增加;⑵同风量条件下,风口面积缩小,鼓风动能增加;⑶一定风口面积而且同风量条件下,风温提高,鼓风动能增加;⑷一定风口面积而且同风量、同风温条件下,喷吹量增加,鼓风动能增加;⑸冶炼强度不提高时,富氧量增加,鼓风动能降低。
6 风口面积选择⑴风口工作个数、直径、长度、形式对炉缸煤气初始分布起着决定性影响,在一定冶炼条件下,尤应注重根据鼓风动能选择风口进风面积;⑵在一定的冶炼条件下,要求有一个合适的风口面积,当冶炼条件有较大变化时,风口面积要做相应调整;⑶上面调剂无效时,要及时、果断地调整送风口面积;⑷开炉和长期体风后的复风,可临时堵部分风口;⑸炉况失常,炉缸不活跃,可临时堵几个风口;⑹炉缸壁水温差高或冷却壁大量损坏的上方风口可临时堵上或缩小风口径或采用长风口;2⑺为保护炉缸周围工作及防止风口上方结厚,严禁长时间堵风口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炉四大操作制度讲义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高炉四大操作制度讲义高炉操作的任务:高炉操作的任务是在已有原燃料和设备等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一切操作手段,调整好炉内煤气流与炉料的相对运动,使炉料和煤气流分布合理,在保证高炉顺行的同时,加快炉料的加热、还原、熔化、造渣、脱硫、渗碳等过程,充分利用能量,获得合格生铁,达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高效益的最佳冶炼效果。
实践证明,虽然原燃料及技术装备水平是主要的,但是,在相似的原燃料和技术装备的条件下,由于技术操作水平的差异,冶炼效果也会相差很大,所以不断提高高炉操作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条件的潜力,是高炉工作者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通过什么方法实现高炉操作的任务:一是掌握高炉冶炼的基本规律,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
二是运用各种手段对炉况的进程进行正确的判断和调节,保持炉况顺行。
实践证明,选择合理的操作制度是高炉操作的基本任务,只有选择好合理的操作制度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各种调节手段的作用。
高炉有哪几种基本操作制度:高炉有四大基本操作制度:(1)热制度,即炉缸应具有的温度与热量水平;(2)造渣制度,即根据原料条件,产品的品种质量及冶炼对炉渣性能的要求,选择合理的炉渣成分(重点是碱度)及软熔带结构和软熔造渣过程;(3)送风制度,即在一定冶炼条件下选择合适的鼓风参数;(4)装料制度,即对装料顺序、料批大小和料线高低的合理规定。
选择合理操作制度的根据:高炉的强化程度、冶炼的生铁品种、原燃料质量、高炉炉型及设备状况等是选定各种合理操作制度的根据。
通过哪些手段判断炉况:高炉顺行是达到高产、优质、低耗、长寿、高效益的必要条件。
为此不是选择好了操作制度就能一劳永逸的。
在实际生产中原燃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经常会发生波动,气候条件的不断变化,入炉料的称量可能发生误差,操作失误与设备故障也不可能完全杜绝,这些都会影响炉内热状态和顺行。
炉况判断就是判断这种影响的程度和顺行的趋向,即炉况是向凉还是向热,是否会影响顺行,它们的影响程度如何等等。
判断炉况的基本手段基本是两种,一是直接观察,如看入炉原料外貌,看出铁、出渣、风口情况;二是利用高炉数以千、百计的检测点上测得的信息在仪表或计算机上显示重要数据或曲线,例如风量、风温、风压等鼓风参数,各部位的温度、静压力、料线变化、透气性指数变化,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炉热指数、炉顶煤气曲线、测温曲线等。
在现代高炉上还装备有各种预测、控制模型和专家系统,及时给高炉操作者以炉况预报和操作建议,操作者必须结合多种手段,综合分析,正确判断炉况。
调节炉况的手段与原则:调节炉况的目的是控制其波动,保持合理的热制度与顺行。
选择调节手段应根据对炉况影响的大小和经济效果排列,将对炉况影响小、经济效果好的排在前面,对炉况影响大,经济损失较大的排在后面。
它们的顺序是:喷吹燃料——风温(湿度)——风量——装料制度——焦炭负荷——净焦等。
调节炉况的原则,一是要尽早知道炉况波动的性质与幅度,以便对症下药;二是要早动少动,力争稳定多因素,调剂一个影响小的因素;三是要了解各种调剂手段集中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如喷吹煤粉,改变喷吹量需经过3~4小时才能集中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刚开始增加煤量时,有一个降低理论燃烧温度的过程,只有到因增加煤气量,逐步增加单位生铁的煤气而蓄积热量后才有提高炉温的作用),调节风温(湿度)、风量要快一些,一般为~2小时,改变装料制度至少要装完炉内整个固体料段的时间,而减轻焦炭负荷与加净焦对料柱透气性的影响,随焦炭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对热制度的反映则属一个冶炼周期;四是当炉况波动大而发现晚时,要正确采取多种手段同时进行调节,以迅速控制波动的发展。
在采用多种手段时,应注意不要激化煤气量与透气性这一对矛盾,例如严重炉凉时,除增加喷煤、提高风温外,还要减风、减负荷。
即不能单靠增加喷煤、提高风温等增加炉缸煤气体积的方法来提高炉温,还必须减少渣铁熔化量和单位时间煤气体积及减负荷改善透气性,起到既提高炉温又不激化煤气量与透气性的矛盾,以保持高炉顺行。
什么是热制度、表示热制度的指标热制度是指在工艺操作制度上控制高炉内热状态的方法的总称。
热状态是用热量是否充沛、炉温是否稳定来衡量,即是否有足够的热量以满足冶炼过程加热炉料和各种物理化学反应,渣铁的熔化和过热到要求的温度。
高炉生产者特别重视炉缸的热状态,因为决定高炉热量需求和燃料比的是高炉下部,所以常用说明炉缸热状态的一些参数作为热制度的指标。
传统的表示热制度的指标是两个。
一个是铁水温度,正常生产是在1350~1550℃之间波动,一般为1450℃左右,俗称“物理热”。
另一个指标是生铁含硅量,因硅全部是直接还原,炉缸热量越充足,越有利于硅的还原,生铁中含硅量就高,所有生铁含硅量的高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炉缸热量的高低,俗称“化学热”。
在工厂无直接测量铁水温度的仪器时,铁水含硅量成为表示热制度的常用指标。
在现代冶炼条件下炼钢铁的含硅量应控制在%~%,铁水温度不低于1450℃(中小高炉)~1470℃(大高炉)。
在现代高炉上(包括300立方米级高炉)都装备有计算机,并配以成熟的数学模型、甚至专家系统,在热制度的指标温度和热量两个方面,采用燃烧带的理论燃烧温度(t理)和燃烧带以外的焦炭被加热达到的温度(tc,也称炉热指数),表示稳定状况,采用临界热贮量(ΔQ临)表示热量状况。
一般t理控制在2050~2300℃,而tc应达到(~)t 理,ΔQ临应在630kj/kg(生铁)以上。
专家系统定义:(工艺计算,15分钟)TQ=Q1+Q2-(Q3+Q4+Q5+Q6)[MJ/tonhotmetal]Q1鼓风显热(热风温度)sensibleheatofhotblast(blasttemperature)Q2风口前焦炭燃烧热cokecombustionheatinfrontoftuyere(o2+2c=2co)Q3湿分分解吸热crackingheatofmoistureQ4炭素熔损反应吸热solutionlosscarbonreactionheat(co2+c=2co)Q5高炉下部热损失heatlossinlowerpartBF,abovetuyerestomiddleshaftQ6喷吹煤分解吸热pulverisedcoal(PCI)(2CxHx+2O2=2CO+H2)crackingheat热状态指数(TQR)与炉温、铁水温度有关,反应动作:风温、风量、焦比、附加焦、小时煤量、小时富氧量等。
影响热制度的因素:影响热制度的因素实际上就是影响炉缸热状态的因素。
炉缸热状态是由高温和热量这两个重要因素合在一起的高温热量来表达的:单有高温而没有足够的热量,高温是维持不住的,单有热量而没有足够高的温度就无法保证高温反应的进行(例如硅的还原、炉渣脱硫等),也不能将渣铁过热到所要求的温度。
高温是由燃料在风口燃烧带内热风流股中燃烧达到的,t理是它理论上最高温度水平;而热量是由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来保证;而加热焦炭(达到所要求的温度tc=(~)t理)和过热渣铁(温度到t渣=1550℃左右及t铁水=1450~1500℃),还需要有良好的热交换,将高温煤气热量传给焦炭和渣铁。
因此影响炉缸热制度的因素有:(1)影响高温(t理)方面的因素,如风温、富氧、喷吹燃料,鼓风湿度等;(2)影响热量消耗方面的因素,如原料的品位和冶金性能,炉内间接还原发展程度等;(3)影响炉内热交换的因素,例如煤气流和炉料分布与接触情况,传热速率和热流比W 料/W气(水当量比)等;(4)日常生产中设备和操作管理因素。
如冷却器是否漏水,装料设备工作是否正常,称量是否准确,操作是否精心等。
由于燃料消耗既影响高温程度,又影响热量供应,所以生产上常将影响燃料比(或焦比)的因素与高炉热状态的关系联系起来分析。
生产中如何控制好炉缸热状态:炉缸热状态是高炉冶炼各种操作制度的综合结果,生产者根据具体的冶炼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焦炭负荷,辅以相应的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来维持最佳热状态。
日常生产中因某些操作参数变化而影响热状态,影响程度轻时采用喷吹量、风温、风量的增减来微调。
必要时则负荷;而严重炉凉时,还要往炉内加空焦(带焦炭自身造渣所需要的熔剂)或净焦(不带熔剂)。
一般调节的顺序是:富氧——喷吹量——风温——风量——装料制度——变动负荷——加空焦或净焦。
高炉炼铁对选择造渣制度有什么要求:选择造渣制度主要取决于原料条件和冶炼铁种,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
(1)在选择炉料就结构时,应考虑让初渣生成较晚,软熔的温度区间较窄,这对炉料透气性有利,初渣中FeO含量也少。
(2)炉渣在炉缸正常温度下应有良好的流动性,1400℃时黏度小于,1500℃时~,黏度转折点不大于1300~1250℃。
(3)炉渣应具有较大的脱硫能力,Ls应在30以上。
(4)当冶炼不同铁种时,炉渣应根据铁种的需要促进有益元素的还原,阻止有害元素进入生铁。
(5)当炉渣成分或温度发生波动(温度波动±25℃,mCaO/mSiO2波动±)时,能够保持比较稳定的物理性能。
(6)炉渣中的MgO含量有利于降低炉渣的黏度和脱硫。
在Al2O3高时含量可提高到12%。
怎样利用不同炉渣的性能满足生产需要:通常是利用改变炉渣成分包括碱度来满足生产中的下列需要:(1)因炉渣碱度过高而炉缸产生堆积时,可用比正常碱度低的酸性渣去清洗。
若高炉下部有黏结物或炉缸堆积严重时,可以加入萤石,以降低炉渣黏度和熔化温度,清洗下部黏结物。
(2)根据不同铁种的需要利用炉渣成分促进或抑制硅、锰还原。
当冶炼硅铁、铸造铁时,需要促进硅的还原,应选择较低的炉渣碱度;但冶炼炼钢铁时,既要控制硅的还原,又要较高的铁水温度,因此,宜选择较高的炉渣碱度。
若冶炼锰铁,因MnO易形成MnSiO3转入炉渣,而从MnSiO3中还原锰比由MnO还原锰困难,并要多消耗kg热量,如提高渣碱度用CaO置换渣中MnO,对锰还原有利,还可降低热量消耗。
各铁种的炉渣碱度一般如下:铁种硅铁铸造铁炼钢铁锰铁mCaO/~(3)利用炉渣成分脱除有害杂质。
当矿石含碱金属(钾、钠)较高时,为了减少碱金属在炉内循环富集的危害,需要选用熔化温度较低的酸性炉渣。
相反,若炉料中含硫较高时,需要提高炉渣碱度,以利脱硫。
如果单纯增加CaO来提高炉渣碱度,虽然CaO与硫的结合力提高了,可是炉渣黏度增加、渣中硫的扩散速度降低,不仅不能很好地脱硫,还会影响高炉顺行;特别是当渣中MgO含量低时,增加CaO含量对黏度等炉渣性能影响更大。
因此,应适当增加渣中MgO含量,提高三元碱度以增加脱硫能力。
虽然从热力学的观点看,MgO的脱硫能力比CaO弱,但在一定范围内MgO能改善脱硫的动力学条件,因而脱硫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