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怎么来的
成语起源

此外,有的成语来源于谚语俗语、名言警句等。源自俗语的,如“亡羊补牢”——《战国策.楚策》:“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源自名言的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再如“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用来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吹毛求疵”、“后来居上”、“一刻千金”、“轻车熟路”、“循循善诱”“当仁不让”“出类拔萃”等等。
<2>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语
这种成语在群众口头上普遍运用,广为流传,浅显、通俗,接近口语,生活气息很浓,例如
例如:“狼子野心”最初见于《左传&S226;宣四年)):春秋时,楚人子良生子越椒,其貌如虎,哭声似狼。子良之兄子文认为是不祥之兆,留着他将来必定使敖氏灭族。他说:“谚曰:‘狼予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xù)乎!”意恩是,这小子是狼,怎可养大他呢! 后来越椒长大,果然发动叛乱,以致全家被杀绝。这里的“谚曰”也说明“狼予野心”早在《左传》以前就存在了。
汉语言中成语数目众多,来源纷杂。但大体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有案可稽的书面,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小说诗歌、典籍文章等,这类成语大多是文言成语,书面色彩较浓,显得庄重、典雅;一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这类成语生活气息浓郁,大多通俗易懂,为人民所喜爱。下面就对成语的不同来源做简单的说明。
与古人人物有关的成语

与古人人物有关的成语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
很多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
那么下面这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你都知道吗?1、一饭千金——韩信典故: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
他常常回去钓鱼,运气不好的时候能够靠着皮切成的鱼果腹,运气高时就就可以饿着肚子。
在韩信钓鱼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经常拎些饭菜给韩信,韩信非常感激她。
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想到了曾给与他救济的老婆婆,便掏出一千两黄金去投资回报她。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东山再起——谢安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
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
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隐退后再次担任公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再次失势。
3、纸上谈兵——赵括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到兵事去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任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可以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订登陆作战计划,不懂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四面楚歌——项羽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
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
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
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于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投笔从戎——班超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去养家。
班超直面这样的生活曾丢下笔感慨:“我若没更好的志向,也必须像是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
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拿走笔回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6、暗渡陈仓——韩信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发兵必须攻取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蒙蔽对方,暗中取道截击陈仓,取得胜利。
卧薪尝胆成语来源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来源历史故事 对于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家都很熟吧!那你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下⾯我们就来看看吧! 越王勾践的故事 春秋时期,我国南⽅有两个⼩国——越国和吴国。
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势⼒相当,始终难分胜负。
有⼀次,吴王阖闾领兵攻打越国,在战⽃中被越王勾践的⼤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不治⽽亡。
吴王死后,他的⼉⼦夫差继承了他的王位。
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
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上,情况⾮常危急。
此时,勾践听从了⼤夫⽂种的计策,准备了⼀些⾦银财宝和⼏个美⼥,派⼈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异于放虎归⼭,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亲墓旁的⽯屋⾥,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
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
与此同时,他⼜想⽅设法为吴王夫差送去很多美⼥和⾦银财宝。
结果吴王以为他真的不想复仇了,就放松了戒备。
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竟亲⾃去尝夫差⼤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期。
夫差病好的⽇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
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志要报仇雪恨。
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挂着苦胆,表⽰不忘国耻,不忘艰苦。
为了使越国强⼤起来,他不但亲⾃参加劳动,⽣活也⼗分俭朴。
他⾮常尊重那些有才能的⼈,⽽且对⽼百姓也⾮常爱护。
经过⼗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杀。
后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就越传越⼴,演变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越王勾践⼈物介绍 越王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姒姓,本名鸠浅,古时华夏⽂字不同,⾳译成了勾践,⼜名菼执,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春秋末年越国国君。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成语故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1、一鼓作气[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

四字成语来历什么由来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个字,所以就成了成语.。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充分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来源:①历史故事.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④古典文学作品.成语,chénɡyǔ,idioms(周祖谟)语言词汇中的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例如:言简意赅勇往直前相反相成实事求是诲人不倦经年累月千钧一发缘木求鱼削足适履七手八脚细大不捐坐井观天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纲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他采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四字的语法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式:名副其实、盛气凌人、杞人忧天、胸有成竹;动宾式:好为人师、莫名其妙、视为畏途;联合主谓式:天翻地覆、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知己知彼、养精蓄锐、防微杜渐、发号施令;联合名词式:粗心大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动补式:逍遥法外、问道于盲;兼语式:以邻为壑、令人生畏.成语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上面只是简单举例的性质.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它的本身就有不少比喻和对比以及加重的措辞方法.如“阳奉阴违”、“外强中干”、“五光十色”、“一知半解”、“七嘴八舌”、“患得患失”、“不寒而栗”等各有妙用.所以文学家对成语的运用都非常注意.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
成语典故及出处

成语典故及出处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那么你对成语的典故与出处了解的多少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一:万死不辞的故事东汉末年,朝政大权落在董卓手中。
董卓骄横跋扈,出入宫廷用皇帝的仪仗,并让弟弟、侄儿统率禁军,把董氏宗族的人不论老小一律封为列侯。
他还征二十五万民夫为自己修筑宫室,又从民间选来八百美女,纳入宫内。
司徒王允见董卓如此嚣张,很为汉玉室担心,但又无法除掉董卓,心中十分烦恼。
一天夜里,他到后花园散心,忽然听见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
走近一看,原来是家中的歌妓貂蝉。
王允问道:“深更半夜,你为什么来这里唉声叹气?”貂蝉回答说:“承蒙大人恩惠抚养,为我训习歌舞,并以礼相待。
我虽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万一。
近来见大人双眉紧锁,知道必定是为国事操心,所以心中忧伤,但不敢询问。
今晚又见大人行坐不安,因此也长吁短叹起来,想不到被大人发现。
如果大人有用我的地方,我一定效力,虽万死也决不推辞。
”王允听了貂蝉的话,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朝貂蝉跪下,纳头便拜。
貂蝉慌忙扶起。
王允流着眼泪说:“眼下朝廷危如累卵,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中文武元计可施。
董卓有一个义子吕布,骁勇异常,天下无有敌手。
方才听了你的话,我想出一条‘连环计’来,先把你许配给吕布,然后再暗中献给董卓。
你去离间他们父子两人,让他们因为想得到你而互相仇恨,最后挑拨吕布去杀死董卓。
如此方能除掉大害,为国效忠。
不知你意下如何?”貂蝉缓缓站起,态度坚决他说:“我已许下大人虽万死也决不推辞,如果不能遵计杀死董卓,以报国恩,愿意死在万刃之下!”玉允和貂蝉共同谋划,实现了“连环计”,结果除掉了奸臣董卓。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吾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
”成语典故及出处篇二:土崩瓦解的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
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汉语成语的来源及结构关系

汉语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二是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狐假虎威;三是历史典故,如负荆请罪、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火中取栗. 【解释】:偷取炉中烤熟的栗子。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
【出自】: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载:猴子骗猫取火中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
【例如】:我们目前自顾不暇,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
我们不能为别人~。
◎郭沫假设“成功“第五章【近义词】:代人受过、为人作嫁【反义词】:坐享其成【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构造关系:1.主谓关系2.并列关系3.动宾关系4.偏正关系5.补充关系请按上面的来源分类以下成语:1画龙点睛2 图穷匕见 3三顾茅庐4 不耻下问 5举一反三6任重道远7 春风得意8一帆风顺 9纸上谈兵 10朝三暮四 11空中楼阁 12集思广益 13逃之夭夭14 锦上添花15想入非非 16落井下石17中流砥柱 18可歌可泣 19天衣无缝 20百感交集21 痛改前非22画饼充饥 23哗众取宠24 战无不胜一扫而光 25孤芳自赏 26居心叵测 27放虎归山 28循规蹈矩29恨铁不成钢 30自欺欺人 31语重心长宁左勿右32 水深炽热1、神话传说:19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没有一点破绽。
也比喻诗文浑然一体,没有雕琢的痕迹。
出处五代·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指周密完善。
2、历史典故:1画龙点睛〔原形容南北朝画家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容生动有力。
唐·彦远“历代名画记·僧繇“: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
汉语成语出现的主要原因

汉语成语出现的主要原因
汉语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来源广泛且历史悠久。
以下是汉语
成语出现的主要原因:
1. 丰富的历史文化:汉语成语来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包括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哲学思想等。
成语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2. 象征性的表达:成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词汇和句式,可以简洁地表达复杂的
情感、故事或观点。
通过使用成语,人们可以用精炼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意义,使对话更加生动有趣。
3. 语言的经济性:汉语成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节约了表达的词汇和篇幅。
使
用成语可以在短短的几个字中表达丰富的含义,提高了语言的效率和流畅性。
4. 文学的美学: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让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
成
语的蕴含意义和修辞特点给文学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欣赏。
5. 传统文化的传承: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使用成语,人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成语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和思想,对于维护文化认同和传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成语的形成和使用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它源于历史文化、象征性表达、语言的经济性、文学美学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成语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汉语增添了深度和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成语是怎么来的
作者:高远
来源:《小读者·阅世界》2019年第06期
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让我们背成语,那成语是怎么来的呢?
成语,其实就是“成型”的“词语”,它通过几个固定搭配的字来表示特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单看字面意思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知道成语的来历,才能够弄明白它讲的是什么。
说到成语的来历,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
简单来说,成语来自古代故事或名言警句。
古代故事大体又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记在史书上的真实的故事,另一类是人们编出来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的所有朝代里,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成语数量可能是最多的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文化最有活力。
在那个时期里,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再加上其他的小国,打得不可开交。
打仗需要人才,因此每个国家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
你想啊,人多,战争多,故事就多。
精彩的故事一多,成语自然就多啦。
与此同时,当时的思想界也是“百家争鸣”,像什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都涌现出大批的学者,比如孔子、孟子、庄子、老子……这些学者也是成语的“创作大户”。
他们有的是思想家、教育家,经常说些名言警句,这些句子后来就成了成语,像不耻下问、不亦乐乎、当仁不让等等。
有的是政治家,经常去给国君们提建议。
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讲清楚,他们就需要用古人的故事,或者干脆自己编点儿故事,用故事说明问题,这些故事后来就衍生出了成语,比如舍我其谁、专心致志、五十步笑百步等等。
有的是文学家,比如庄子,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喜欢编故事,这些故事后来就成了成语,像朝三暮四、呆若木鸡、邯郸学步等等。
关于自己编故事这个事好像挺有意思的,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学过,好多都是人们出洋相的故事,像什么守株待兔、揠苗助长、朝三暮四之类的。
因为这种故事有意思,让人记忆深刻,也包含着道理,有警示意义,所以人们特别喜欢编。
我们刚才说到的这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宋国人,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里,宋国的“傻瓜”特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