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文化”界说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文化”界说(一)“文”的释义及扩展1、“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1)《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2)《礼记·乐记》曰:“五色成文而不乱。

”(3)《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

”2、“文”的多重引申义(1)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尚书·序》所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如:《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

《礼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中文的文化西文中的文化:结论2:广义与狭义(一)广义的“文化”1、广义文化的定义: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众多领域。

2、广义文化的结构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资料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一.周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缘起1. 殷文化到周文化:从神本到人本的文化转向殷商西周时期巫史勃兴,巫史垄断神坛,执掌学坛,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黎明时期的繁荣格局,对后世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出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系列特点:(1)学术与政治纠缠(2)神学与科学交织(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混杂(4)在社会科学方面文,史,哲汇通。

2. 周文化对儒家学说的影响(1)观念创新:“天命靡常,敬德保民”首次提出“德”的概念,作为统治者“宜得宜民”的理论依据。

“德”具有宗教,政治,伦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内涵,其中伦理为核心。

统治者只有自身修养达到“德”的境界,才能实现“宜得宜民”。

(2)制度创新:宗法建构天子,诸侯,卿大夫,血缘关系(3)政治思想:儒家文化的直接源头周公是西周王朝的奠基者和制度的制定者,他的政治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影响表现在:a.“明德慎罚”,“敬德保民”思想是孔子“德政”思想的渊源b.周礼主要是有关社会等级秩序与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度性规定。

孔子推行的“礼治”正是对周公遗风的发扬蹈厉。

二.孔孟与儒家文化的产生1.孔子学说及其传播(1)孔子成就A.创立儒家学说孔子儒家学说的特点:a.注重人的因素,重视人生的价值,提倡道德修养,主张“仁者爱人”b.具有积极入世精神,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现实c.看重下层民众的力量,主张实行“仁政”,关心人民生计,有一定民本主义色彩d.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e.提倡“中有”,“中和”,不仅注重人际和谐,社会和谐,更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B.推动平民教育发展C.整理古代文化遗产删定《诗》《书》,修订《礼》《乐》,赞《易》,修《春秋》(2)基本思想A.仁学思想: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仁的内涵:a.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b.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c.最完全的人格内涵d.人道之根本B.礼制思想孔子认为只有正名才能挽救礼坏乐崩的局面,才能复兴周礼。

他提出正名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它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崇拜祖先、重视祭祖;还重视人的节操和修养,注重道德素质以求人格完善。

2、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

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平”是重平衡,“和”是重和谐。

(和而不同)4、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

自强方能旧立,自强并非自闭。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简要历程:1、前文明时期:此时期上启人类的初始至传说中的大禹传子,包括旧石器时期(此时属传说时期)。

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时期:它包含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所谓的“轴心时期”。

3、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汉时期(BC221-AD220)。

秦始皇完成中国统一,使这一时期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

4、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中叶,是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印度文化的融会期。

5、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6、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即明末至五四运动时期。

人类文化产生、形成及发展变化的地理环境因素: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生存方式而影响人类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各类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特殊物质空间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力的影响而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发展。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和心理影响而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传统主体文化。

民族融合的途径:1、生产实践途径。

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民族融合途径。

2、婚姻关系途径。

通婚是最为直接的血缘关系融合途径,婚姻加快了民族融合。

3、权力推动途径。

在汉族地区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利用强制措施促进本民族汉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传统文化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2.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12.社会人道主义(谢周勇《论新时代》)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5、学习传统文化应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概说
• 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 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诗经·大雅·生民之计》曰:“惠此中国,以 绥四方。”《庄子·田子方》曰:“吾闻中国之 君子,明乎礼仪而陋于知人心。”
• 我们所讲述的中国文化的地域范围,以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疆域为界。
(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
(3)在以上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礼 记·乐记》所谓:“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 “文犹美也,善也。”
影印《周易系辞精义》
清刻本《礼记》
清刻本《说文解字》
清刻本《古文尚书》
曲阜“崇礼轩”丝质论语
(二)“化”的释义及其扩展
• 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 《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 鹏”;《礼记·中庸》曰:“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等等。“化”指事物形态或性 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 之义。
2、广义文化的结构
• 广义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制度、 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次。
•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 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物态文化层。
•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 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 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 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的行为文化层。
(3)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
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 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 (4)举例说明:一块天然岩石不具备文 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 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 ”范畴。人在打磨岩石过程中,知识水平 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 互关系,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 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

❖(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 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 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 “小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
❖ 特性: ❖ 1、“协和外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
观。 ❖ 2、“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
观。 ❖ 3、强调人自身修养的人本观。 ❖ 4、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及实践理性精神。
❖ 1、原始群居时期: ❖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前) ❖ 婚姻状态是杂婚
❖ 2、血缘家族时期: ❖ 中国文化的曙光是从这时开始的 ❖ 三大成就: ❖ 一是石器的出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反映了人类创造文化能力的提高 ❖ 二是火的使用: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 ❖ 三是出现了弓箭:扩大了人类杀伤的范围和
产生的原因:生产力不发达;认识能力低下。
功能:维系人们的社会性;维系集体和个人的精神、 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的保存: 《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
《山海经》是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战国末期或西 汉初期;作者不定;性质不定(地理书或巫书)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2、始祖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补天
3、洪水神话: 大禹治水
4、战争神话: 黄帝战蚩尤
5、英雄神话: 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后羿射日
6、传奇神话: 嫦娥奔月
三、古代希腊神话
1、古代希腊神话的背景
古代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时期的口头传说,希腊
神话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学和艺 术的源泉,至今仍然被无数作家和艺术家当作题材 和灵感的宝库。
❖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 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 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 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 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 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 时代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贲·彖传》中: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这里已有“以文教化”的意味。古 人往往从这个角度来谈文化,如西汉刘向说:“凡武之兴,为 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晋代束晰 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转引自 《昭明文选》卷十九)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 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现在,我国学术界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 然界的本质区别,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指的是人类 在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创 造及其成果的总和。其结构一般可分为物质、制度、 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物质生 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直接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就是指文化对人的教育感化的作用。 文化虽然是人创造的,但当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就 会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发挥其教化功能。人从 出生开始,就无可选择地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 家庭、学校、社会都是一定的文化环境,社会上的 各种规章制度、风俗习惯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影 响着人们。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文化受地域条件影响
民族是带有地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民族文化某种程 度上也反映出地域文化的特点与内容。不同的地域因自 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会滋养出不同的文化。同样, 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受地缘关系的直接影响。就世界范 围而言,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之分;就某一区域而言, 有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山地文化、草原文化的区别; 就某一国家而言,如中国,则有中原文化、巴蜀文化、 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之分。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 文化的特征
1. 文化为民族共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 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文化成了民族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的任何文化 都是民族文化,是民族道德、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 族信念等因素长期交融汇聚而成的,是每个民族在长期 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是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 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文学艺术异彩纷呈,语言文 字内涵深厚,伦理道德深刻完备,典章制度浩繁精细,科技 工艺独具特色,哲学宗教睿智深奥。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中 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同时具有变迁性。横向来看,不同的文化 总是会随着地域间人们的交往而相互影响,相互渗 透,从而不断地改变和发展。纵向来看,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从而 也决定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 旧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 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 会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 文化的功能
1. 传承功能
文化的传承功能是指文化可以被认知、继承 和传播的功能,或称之为文化的认知和传播功能。 文化记录着人类的活动历程,当人类过去的活动成 为历史的陈迹时,只有在文化中还存留着这些前尘 往事的印痕。这种传承功能不仅是超越时间的,而 且是跨越空间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领略到我们 先民所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并继承下来,靠的就 是文化的传承功能。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3. 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变迁性
文化在历史中发展,文化就是历史,传统就是文化的核 心。由历史形成的文化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方 式。尤其是以哲学、宗教、道德、伦理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文 化,它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不同。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会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时过境迁,但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却能长久地保留,这就是“文化遗 传”的现象和规律。
3. 凝聚功能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 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道德风尚等一系列社会意识及 行为习惯。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 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负载 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能够形 成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制度层面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的服务并约束自己的 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及社会组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系列 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规范化,包括经济制度、 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婚姻制度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是 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蕴化出来的文化心态, 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 式、民风习俗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了人类社会关于物质活动 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 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称:“五 色成文而不乱。”均指此义。在此基础上,“文”引申出若干词义: 一是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 礼乐制度;二是彩画、装饰、人文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所以《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化”的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易·系 辞下》载“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礼记·中庸》载“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等。综上所述,“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