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刑事证据学手机版小抄
00370刑事证据学真题及答案(2023年7月份)

2023 年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刑事证据学试卷(课程代码037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题1 分,共10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刑事诉讼证据区分于一般证据的最显著标志是【】A.客观性B.关联性C.时间性D.合法性2.与纠问式诉讼相适应的证据制度是【】A.法定证据制度B.神示证据制度C.罪从供定的证据制度D.察言观色的证据制度3.以下规章中,不属于标准采证程序规章的是【】A.意见证据排解规章B.穿插询问规章C.当庭认证规章D.疑罪从无规章4.物证的根本特征是【】A.客观性、思想性、确定性B.客观性、思想性、间接性C.客观性、特定性、间接性D.客观性、特定性、思想性5.以下询问证人的程序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A.询问证人一般应当通知证人到公安机关供给证言B.询问不满18 岁的证人,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C.对拒不作证的人可以强制其作证D.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展6.以下关于勘验、检查笔录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勘验、检查笔录属于言词证据B.勘验、检查笔录不是独立的诉讼证据C.勘验、检查笔录是对物证的一种固定方式D.勘验、检查笔录是指文字记录7.侦查人员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强制进展人身检查的对象是【】A.被害人 B. 犯罪嫌疑人C.证人D.被告人8.以下关于实物证据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实物证据即物证B.实物证据一般只能从“静态”上反映案件某一局部的事实C.实物证据包括鉴定结论D.实物证据都是间接证据9.侦查终结时的证明标准是【】A.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B.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C.犯罪事实清楚,证据之间没有冲突D.主要犯罪事实根本查清10.以下关于收集证据的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A.收集证据是法律赐予司法机关的职责B.收集证据活动只存在于侦查阶段C.收集证据是当事人的诉讼义务D.承办刑事案件的律师收集证据具有强制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题2 分,共20 分)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刑事证据学自考试题

刑事证据学自考试题刑事证据学自考试题刑事证据学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刑事诉讼证据区别于一般证据的最显著标志是( )A.客观性B.关联性C.合法性D.可采性2.与弹劾式诉讼相适应的证据制度是( )A.神示证据制度B.法定证据制度C.自由心证证据制度D.罪从供定证据制度3.英美证据规则规定的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 )A.盖然性占优势B.有合理根据C.无合理怀疑D.证据确实充分4.书证的特征主要有( )A.物质性、思想性、确定性B.客观性、思想性、确定性C.物质性、思想性、间接性D.客观性、思想性、特定性5.公诉案件的被害人不享有的诉讼权利是( )A.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权利B.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利C.参加法庭辩论的权利D.上诉的权利6.关于讯问犯罪嫌疑人法定程序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讯问的时候,侦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B.讯问应一律在侦查机关进行C.对于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必须在其被拘留后的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讯问D.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应当派员在场7.某一证据对案情的证明作用,可能会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下列选项中,具有这种特点的证据分类是( )A.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B.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C.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D.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8.属于言词证据的是( )A.鉴定结论B.勘验、检查笔录C.视听资料D.书证9.不属于刑事诉讼中证明对象的是( )A.有关犯罪事实B.被告人的一贯表现C.程序法事实D.推定的事实10.首次在立法中体现无罪推定原则的法律是( )A.意大利《宪法》B.《世界人权宣言》C.《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刑事诉讼纲要》D.法国《人权宣言》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刑事证据学自考知识点

刑事证据学自考知识点
以下是刑事证据学的自考知识点:
一、证据的概念与种类:证据的含义、证据的种类和分类方法。
二、证据的认定标准:证据的鉴定标准、证据的认定原则和证明质量的评估。
三、证据的收集和保全:证据收集的场所和方式、证据的保全方法与规范。
四、现场勘查与勘验:现场勘查和勘验的基本概念、现场勘查和勘验的程序及技巧。
五、物证学:物证的特征、物证的种类、物证的采集和鉴定。
六、证人证言的收集、保全与审查:证人证言的分类、证人证言的采集和保全、证人证言的审查方法。
七、鉴定与辨认:鉴定和辨认的概念、鉴定和辨认的程序、各类鉴定和辨认的技巧。
八、电子证据:电子证据的种类、电子证据的特殊处理。
九、证据的用途:证据的作用、证据的限制、证据的排除和反驳。
十、证据的规则:刑事证据的规则和法律责任。
自学考试刑事证据学手机版小抄

1.勘验,检查笔录:是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对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的实际状态进行勘检,检查所制作的实况记录。
2.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根据报案和有关线索,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观察,勘验或检查,从中发现,提取和固定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诉讼活动。
3.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或电子计算机存储的资料以及其他科技设备与手段所提供的有关案件的信息。
4.被害人陈述:是指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就其遭受侵害的情况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叙述和控诉。
5.控诉证据:是指那些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或者应当对其加重处罚的证据。
6.原始证据:是指从直接来源或最初来源获得的第一手证明材料。
7.传来证据:是指离开了第一来源,从其他方面获取的经过了转手,传抄的第二手或第二手以上的证明材料。
8.鉴定结论:是由有关专家对诉讼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检查测定以后,所出具的结论性书面意见,又称“鉴定人的意见”。
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受刑事迫诉的人,就有关案件事实向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认,辩解和陈述。
10.实物证据:凡不是以人的言词,意见为其表现形式,而是以各种实物,痕迹,图形,符号等载体和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状况为表现形式的证据,都是实物证据。
11.法律推定:是指对某些情况不明或者确实不可能查清的事项,由法律规定某种程序,来推断该事项的“有”或“无”,即由立法者根据事物间的常态联系通过立法明文规定的推定。
12.证据保全:是指公安机关,司法机关为了使已经发现和收集到的证据材料,不致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而发生变形,变质,混合,调换或者灭失,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提存,固定并妥为保存的诉讼活动。
13.诉讼证据的排列组合:就是将已经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根据办案的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对所要证明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组相应的证据。
全国自考刑事证据学试卷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刑事证据学试题课程代码:00370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刑事诉讼证据的特点包括:受到时间的限制;受到条件的制约和(C)P22-23A.受到政策的影响B.受到人员的影响C.受到法律的约束D.受到科学技术的约束2.下列符合法律规定的询问证人程序的是(B)P147A.询问证人一般应当通知证人到公安机关提供证言B.询问证人应当个别进行C.询问未满18周岁的证人,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D.对拒不作证的人可以强制其作证3.在侦查阶段,受犯罪嫌疑人委托的律师享有的权利是(D)P166A.证据调查权B.证据保全申请权C.为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申请取保候审权D.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权4.某公安机关法医李某在上班途中目睹了甲杀死乙的经过,那么李某(C)A.应当作鉴定人B.应当作证人C.既可以作鉴定人,又可以作证人,但只能选其一D.既不能作鉴定人,又不能作证人5.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审理过程中,对“非法所得”负举证责任的一方是(D)A.控诉方B.公安机关C.人民法院D.被告人6.在刑事诉讼中,能够表明某证据的证明作用可能随着调查工作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证据类型是(D)A.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B.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C.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D.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7.下列既属于间接证据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B)A.赃物的复制品B.证人听到被害人求救的证言C.被告人认罪的陈述D.鉴定结论的复印件8.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是(A)A.犯罪事实全部查清,证据确实充分B.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C.犯罪事实清楚,证据间没有矛盾D.主要犯罪事实基本查清9.在下列关于“无罪推定”的表述中正确的是(C)A.无罪推定是一种暂时性的假定,具有实体法上的意义B.最早提出无罪推定思想的人是英国法学家边沁C.首次将无罪推定原则立法的是《人权宣言》D.我国刑事诉讼法已明确地将其规定为诉讼原则10.下列关于收集证据的表述正确的是(C)A.收集证据只存在于侦查阶段B.收集证据是当事人的诉讼义务C.收集证据是法律赋于司法机关的职责D.承办刑事案件的律师收集证据具有强制性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刑事证据学考点内容整理

勘验、检查、辨认、侦按照法定的规则来审查判断证力及证明力的大小,法律不预先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作出规定,而是由法官根据良心据。
查实验等笔录理专业制定教材和理性自由判断,形成内心确信,⑧视听资料、电子数据4、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刑事证据学并据此认定案件事实。
,是以其自身属性、特追求客物证2、①坚持实事求是,是④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征或存在状况证明案件情况的主编:刘万奇观真实指不得以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迫客观实在。
任何人提供不利于其自身的证重证据、不轻信口供,②次版6年2月第2015 言或被迫承认犯罪。
、物证的特征:3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考点及脉络内容、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主2深入调坚持依靠群众,③客观性①要内容:查研究特定性②总结归纳检察官或者对于警察、①证据标准具体化④间接性③法官的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主要概念及关键词已经重点标第三章人有权保持沉默。
、物证的作用划分为特征物证、4 注,方便复习查阅属性物证和状况物证。
1、刑事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检察官或者对于警察、②第一章法官的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物证的体积大小划分为宏观5 诉讼证明与认识活动①人有权选择作有利或不利于自,也称刑事诉讼证1、刑事证据物证、常态物证和微量物证。
己的陈述。
诉讼认识论②据,是指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依、物证的形态划分为固体物证、6照法定程序收集或认定的、通过控诉方无权强迫犯罪③诉讼认识的客观性原③液体物证、气体物证和其他形态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案件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对其不利的则物证。
情况的一切事实。
证据。
④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依据人的感官对物证划分为7 2、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理3嗅觉物证、触觉物证、视觉物证、 2、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论基础:①证据的客观性听觉物证。
秩序①根据无罪推定原则①②证据的相关性、物证的审查判断: 8 自由②保障合法权益的客观②审查物证是否真实③证据的合法性①需要③公正第二章②审查物证的来源符合诉讼对抗的基理,③效率④有助于促进控辩平等、对抗。
(完整版)刑事证据学考点内容整理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安管理专业制定教材刑事证据学主编:刘万奇2015年2月第6次版考点及脉络内容总结归纳主要概念及关键词已经重点标注,方便复习查阅第一章1、刑事证据,也称刑事诉讼证据,是指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或认定的、通过法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明案件情况的一切事实。
2、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①证据的客观性②证据的相关性③证据的合法性第二章1、神示证据制度,是指裁判者通过一定的形式获取神的旨意,并以此作为判定争议难决案件的一种证据制度。
2、神示制度的证明方法:①对神宣誓②水审、火审、铁审③决斗④卜巫3、法定证据制度,就是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一概由法律预先做出规定,要求法官必须按照法定的规则来审查判断证据。
4、中国当代证据制度的特点:①坚持实事求是,追求客观真实②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证据③坚持依靠群众,深入调查研究④证据标准具体化第三章1、刑事证据制度的认识论基础①诉讼证明与认识活动②诉讼认识论③诉讼认识的客观性原则④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2、刑事证据制度的价值论基础①秩序②自由③公正④效率第四章1、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①证据裁判原则,即在诉讼中,对于案件事实的认定必须依靠证据。
②不轻信口供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不单纯依赖口供,还需有口供之外的其他证据对口供的证明力进行补充和加强。
③自由评价原则,又称自由心证,是指对证据是否有证明力及证明力的大小,法律不预先作出规定,而是由法官根据良心和理性自由判断,形成内心确信,并据此认定案件事实。
④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是指不得以暴力、威胁等方式强迫任何人提供不利于其自身的证言或被迫承认犯罪。
2、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主要内容:①对于警察、检察官或者法官的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
②对于警察、检察官或者法官的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选择作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
③控诉方无权强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对其不利的证据。
年月自考《刑事证据学》试题及答案

二OO V 年下半年全国高邹教育门学考试刑事证据学试卷(iffK 代码 0370)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30分)A ・严蔡刑iRjg 供和以或初、引诱•瞰疚的方法牧策证槪B ・1R 证据•联澗直研究•不轻倍口供•绝对忠实于事实4彖C. 密切联系眸众•广泛收虫仔种证据D ・法律对毎个证据的讦明力祁明确加以规定还据学试卷第1页(共8贡>一•单念送择麵(本大超共10小題•毎小題I 分•共10 分)在毎小題列出的四个备迭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I •中国対建H :会丈行的足A ・法定证据制度 从IT 证据制度 2・卜列爭实中.与案件彳jX 联町以成为诉讼UHW 的足 18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溜后的括号内。
错 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B ・“ W 从供定”证据制度 □. ••适度刑HT 证懈制度儿犯邪嫌疑人从舸曲实趣过与本案情况类魁的行为B. 犯罪嫌疑人的个人&格G 不同条件下的实&站果I ).能够证明案件发生时问的气象数期 3刑审证据的首安属性和竝本质的特征圮A ・上观性 C. 相关性 4・我山实那求足证据制度的最大待点是 B.客观性 D •令法性15 •下列人员中.不能作证人的足A.生理上肴倾陷的人 B.与被窗人有亲属关系的人C.勺彼告人冇利害关系的人D.帝神上有缺陷■不能屛别是非的人 6・银据我国刑那诉讼法的规定•询何不满18周岁的被害人【】 A. 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C.可以通知其法定代理人鬥场7・4:鉴定结论的F 列内界中•无效那分是A •死亡原因 C.砧过形式&下列证据中•娩属于何接证做又属于原始证据的是A. 被告人认罪的供述B.证人昕到被害人哭声的证言C.赃物的逐制品D.签定站论的抄件 9 •对全案谨抿的综合朮査判斷的”张新订正法••是拥A •梅本案各个证厠互相比较B ・将已收集到的全部证据啦新樓荒C.将已收集到的全部讦据币新加以相互比较D •办案人员对证据材料的认识•翌側右证据的不断收集而Hi 时予以校正 10 •菓项证据可以if 明彼告人尚未达到法定责任年的■谏项证据属于A.-iE 面防御型”辩护证据 C 「法宦减免型••辩护iiT 据二■多序选择迦(本大题共10小1L 毎小通2分■共20分) 在毎小題列岀的五个备选項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題 目要求的,谓将其代曲填坊在題后的括号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勘验,检查笔录:是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对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的实际状态进行勘检,检查所制作的实况记录。
2.勘验,检查:是侦查人员,检查人员和审判人员根据报案和有关线索,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人身,尸体进行观察,勘验或检查,从中发现,提取和固定与犯罪有关的各种痕迹和物品的一种诉讼活动。
3.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或电子计算机存储的资料以及其他科技设备与手段所提供的有关案件的信息。
4.被害人陈述:是指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就其遭受侵害的情况及其他案件事实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叙述和控诉。
5.控诉证据:是指那些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罪重或者应当对其加重处罚的证据。
6.原始证据:是指从直接来源或最初来源获得的第一手证明材料。
7.传来证据:是指离开了第一来源,从其他方面获取的经过了转手,传抄的第二手或第二手以上的证明材料。
8.鉴定结论:是由有关专家对诉讼中涉及的某些专门性问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检查测定以后,所出具的结论性书面意见,又称“鉴定人的意见”。
9.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是指受刑事迫诉的人,就有关案件事实向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认,辩解和陈述。
10.实物证据:凡不是以人的言词,意见为其表现形式,而是以各种实物,痕迹,图形,符号等载体和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状况为表现形式的证据,都是实物证据。
11.法律推定:是指对某些情况不明或者确实不可能查清的事项,由法律规定某种程序,来推断该事项的“有”或“无”,即由立法者根据事物间的常态联系通过立法明文规定的推定。
12.证据保全:是指公安机关,司法机关为了使已经发现和收集到的证据材料,不致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而发生变形,变质,混合,调换或者灭失,而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提存,固定并妥为保存的诉讼活动。
13.诉讼证据的排列组合:就是将已经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根据办案的实际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形成对所要证明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组相应的证据。
14.刑事诉讼证据:刑事诉讼证据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公安,司法机关依法收集的,或者由辩护律师,自诉人等依法提出的,用以证明犯罪事实是否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15.刑事证据:16.补强证据;是指用以增强另一证据证明力的证据。
17.证据能力:又称为证据资格,是指哪些事实和材料则不能成为证据,也就是要解决证据是否可以采信的问题。
18.推定:是指在司法证明中,以已知的事实为基础,根据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规律,推导出另一事实的带有假定性质的判断。
19.证据规则:指为了规范证明行为而确立的公安,司法机关与诉讼参与人在收集证据,判断证据,采用证据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程序性准则。
20.交叉询问:是指在庭审过程中为审查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应由控,辩双方对出庭作证的证人轮替交叉地进行询问。
举证一方先向本方传唤的证人发问,称为“主询问”;然后再由对对方向该证人发问,称为“反询问”。
21.证据的证明力:是指某一证据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究竟有多大的可信度。
22.证据开示:又称证据展开,是指控,辩双方在法庭上开庭前相互展示证据,以交换有关案件信息的一项制度。
23.最佳证据原则: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情时,其原件才是最佳证据。
24.属性物证:是以其自身的品质和内部属性发挥证明作用的物证。
25.状态物证:是以其存在状况发挥证明作用物证。
26.物证:是以其存在的状况,外部特征以及其品质,性能来证明案情的客观实在。
(是指能够以其外部特征,物质属性、所处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存在的物品、物质或痕迹。
)27.书证:是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方式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情的实物证据。
28.特征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发挥证明作用的物证。
29.证人证言: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被害人以外的人,就其耳闻目睹的有关案件的具体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
30.“正面防御型”辩护证据:可以从正面证明被告人并未实施某一犯罪行为,或者证明他所犯的只是某种轻罪而不是起诉方指控的重罪。
31.“法定减免型”辩护证据:并不否定指控被告人犯罪的基本事实,但能够证明被告人具有应当减刑或免除处罚的法定情节。
32.“釜底抽薪式”辩护证据:这类辩护证据主要是提出确凿事实,证明某些控诉证据是虚假的,或者证明该控诉证据与本案并无关联,从而将控诉证据从根本上予以推翻,达到辩护成功之目的。
33.辩护证据:是指那些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对其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证据。
34.言词证据:凡不是以实物,形象,痕迹,符号等客观载体为其表现形式,而是以人的言辞为表现形式的证据,都属于言词证据。
35.言词原则36.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37.证明对象:又称待证事实,是指在诉讼中需要由司法人员和当事人使用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
38.司法认知:又称审判上的知悉,是指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就众所周知的事实或应当适用的法律,无须当事人举证而直接加以确认的一种证明方式。
它有利于简化司法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39.事实推定:又称裁判上的推定和诉讼上的推定,是指法律授权司法机关根据已知事实和经验法则,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判定待证事实是否真实。
40.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是指办案人员对已经收集到的证据材料进行分析,比较,鉴别,以判明它们的真实性及其与案件事实的关系,并确定其证明力的诉讼活动。
41.法定证据制度:就是对于各种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一概由法律预先作出规定,要求法官必须按照法定的规则来审查,判断证据。
42.攀供:指在招供的时候凭空牵扯别人。
43.微量物证:凡是不能被人的感官所发现,必须借助于科学仪器才能发现,提取和送交鉴定的体积微小的物证,称为微量物证。
44.宏观物证: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将不能提取,不能随案移交的体积较大的物证,称为宏观物证。
45.常态物证:能够用人的感官发现,并能够以常规手段加以提取,可以随案移交的物证,称为常态物证。
46.人证:“物证”的对称。
在司法实践中把与人的意识活动有关的证据统称为人证。
它是有思维能力的人提供的。
47.证明任务:48.法律拟制:是指法律把某些实际上并不相同的事项,视为具有相同的意义。
49.诉讼证明:是指司法机关和当事人根据已知事实,为查明事实和证实争议案情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50.证明标准:又可称为证明程度或证明要求,是指刑事诉讼中证明主体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及其他相关待证事项的证明所须达到的程度和要求。
51.收集证据:就是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和辩护律师,运用侦查手段或者依法进行调查,发现和提存能够证实案情的证据材料的诉讼活动。
5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3.证明责任:是指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收集,审查,判断证据,对其审理的案件承担以确实的证据来加以证明的责任。
54.鉴定人:是指根据司法机关的指派或聘请,运用专门知识,对案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的人。
55.公文性书证:是指由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出具的证明文件。
56.不可反驳的推定:又称为终局性推定,是指当事人不能提出反证加以推翻的推定。
57.比较印证法:所谓比较印证,就是将本案中的各个证据互相加以比较,看它们是否能够彼此得到印证。
58.串联排疑法:就是将已经收集到的全部证据串联起来,看它们能否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在证明方向上是否完全一致,能否排除任何其他的可能性,从而判明全案证据是否已经具备了“证据充分”的要求。
59.证据充分:是指用来证明案情的证据已经有足够的数量,并且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
60.重新订正法:所谓重新订正是指办案人员对于证据材料的认识,需要随着证据的不断收集而随时予以校正。
61.重点深入法:所谓重点深入,就是要对那些证实案件起关键作用的证据,进行重点审查,反复核实。
证据规则的特点1适用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2对刑事诉讼活动具有指导作用3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4是程序性准则确立证据规则的意义1有利于司法公正2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3有利于推进庭审方式的改革4有利于规范和监督执法行为5是履行国际公约的需要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理由1是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维护法制统一的需要2维护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和保障人权的需要3有利于提高司法人员的素质4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确立传闻证据排除的理由1传闻证据有可能失真2对传闻证据无法在法庭上当面质证,违背了交叉询问规则和直接言词原则确立意见证据排除的理由 1证人的职责应是将其感知和感觉到的客观事实提供法庭,以便法官对具体案情进行审查和判断2一般证人的推断意见其可靠程度低,无助于查明案件真相确立补强证据排除的理由 1需要补强的证据虚假可能性较大的证据2确立补强证据规则有利于克服口供至上的错误观念,也有利于防止刑讯逼供证人证言的意义1可能成为指认证据的直接证据2证人提供的许多情况有助于侦查破案和证实犯罪3可用于验证其他证据的真伪被害人陈述的意义1指认犯罪嫌疑人,证实犯罪2提供线索,证实犯罪3核实案情排除伪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意义1口供在侦查阶段的意义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自首、坦白、交代其罪行的供述,有助于缩小侦查范围,迅速查明案情也有助于及时发现错、漏现象,从中发现新的线索2口供在审判阶段的意义在审判阶段,可用被告人的口供同其他证据比对,互相印证,有助于司法机关客观地分析案情,作出正确的结论。
被告人的口供经查证属实的,可以用作案情的直接证据3口供对量刑的意义。
根据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的具体情况,可以确定被告人的认罪,悔罪态度,作为最后量刑的参考在逮捕或拘留必须在24小时询问的原因1在犯罪嫌疑人尚未来得及仔细思考如何对抗审讯的情况下及时对其进行询问,可能促使其如实供述,有利于迅速突破案情2如果发现了错拘、错捕的情况,即可尽快将不应当拘、捕的人释放,切实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注意的问题1应当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2应当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解3应恰当解释“如实回答”的问题4应慎重对待书面供词收集证据的变化情况1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人为的因素也可能使证据发生变化收集证据要全面客观1既要收集有罪的证据又要收集无罪的证据2既要收集直接的证据又要收集间接的证据3收集证据时要注意假象收集证据必须要遵循的要求1严格遵守法定程序进行2应当做到依靠群众3要主动及时4要客观全面5要深入细致6要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7要注意把握人的心理状态8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收集物证书证的方法1通过勘验和检查收集2搜集、扣押3合法邮检4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收集物证、书证对被害人的陈述的收集 1询问被害人应注意掌握其心理状态2对于生命垂危的被害人应及时询问事实推定的成立条件1必要条件—无法直接证明待证事实存在与否2前提条件—基础事实已得到法律上的确认3逻辑条件—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须有必然的联系4生效条件—以对方当事人提出的反证成立与否确认推定的成立与否主张确立无罪推定原则的理由1无罪推定原则是各国立法的通例和国际公约的普遍规定2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国内立法中已有先例3确认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在诉讼中有效地保障人权4确认无罪推定原则有利于提高司法人员、公安的素质和办案质量5有利于疑难案件的解决6有利于纠正刑讯逼供和虐待被羁押人员的错行为为什么不宜对强奸案件的被害人多次反复进行询问 1案件涉及被害人的隐私2反复询问会触及被害人的痛处3甚至会造成四处传扬、损害被害人的名誉的不良后果如何理解被告人翻供的两重性 1有的翻供是一种抗拒行为,是为了逃避或减轻罪责而狡辩干扰诉讼的正常进行,查清后应视为态度恶劣而在法定刑内对其使用较重的刑罚2有的翻供是纠正原先在供述中的某些虚假不实的内容是刑事辩护权的表现简述刑事案件发生后应如何妥善保护好现场1除非对于伤残人员应及时抢救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应进入现场2派人对现场进行保护尽可能的保护现场的原貌3及时报案,要求公安机关尽快来人进行勘验、检查简述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的词义区别 1举证责任是针对控辩双方而言的,要求当事人举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2证明责任范围更宽,除了控辩双方对自己的诉讼主张理应承担证明责任以外,受理与审理本案的法院,为了确保审判的公正和正确性,也必须对其所作的判决承担全部的责任严禁刑讯逼供的原因(刑讯逼供的危害)1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误伤好人放过了真正的犯罪分子2逼出来的口供很不可靠,真假口供难辨使案情极端复杂化,会使办案人员陷于被动3刑讯逼供是很不文明的野蛮做法,会使办案人员丧失社会同情,也会损害公安、司法人员的形象,实际上也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4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打骂体罚会损伤政策和法律的权威,更加增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对立情绪,造成以后审讯和改造中的困难结合案例分析某些证据在诉讼过程中证明作用的转化 1随着侦查案件的逐步深入,原有的证据有可能被进一步被证实,也有可能被收集到的更多的证据被推翻2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都属于办案人员对于证据在诉讼中的证明作用的一种判断,则原来的控诉证据就有可能变为现在的辩护证据3由此我们得知,就要求办案人员绝不能先入为主,对证据的判断绝不一成不变而应当随着案情的推进而逐步发展,要随时调整自己原来对某些证据的认识,以揭示案件事实的本来面目书证的意义1由于书证是以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情的,因而某些书证可能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2书证比一般的物证较易与保存,因而一般具有持久的证明力3特定的书证的有无,是某些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4书证可以用来检验其他证据的真伪简述根据同案被告人一致供述认定案件部分事实的情况1在共同犯罪案件中,至少有一次主要犯罪事实已有大量其他证据可以证实,另外几起案件的犯罪手段、作案情节,予以证实犯罪案件有大体类似,如果同案犯罪嫌疑人供述一致且始终稳定的,可以根据这些一致的供述加以认定2在案件主要事实或基本事实已经查清的情况下,涉及共同犯罪中预谋、分工、分赃等内部情况,应允许依据同案被告的一致供述加以认定如何记录在勘验、检查中感知得情况1在从事勘验、检查时,必须认真仔细的记录在勘验、检查中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所感知的各种情况2对于重要的案件,如果有条件的,最好能以录音、录像或拍照等方法,同时能感知的现象记录下来3必要时,还应当根据现场笔录和记载的情况,重新恢复,按照刑诉法的规定进行侦查实验传来证据的作用1可以作为发现原始证据的线索2可以作为判断原始证据是否可靠的佐证3可以代替某些不可提取的原始证据4某些原始证据不可获得时,只要传来证据查证属实,也可用作定案的证据直接证据的表现形式1被害人指认犯罪分子的陈述2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3现场目击者指认犯罪分子并陈述犯罪过程的证言4某些记载有关犯罪内容的书证5某些能够在现犯罪经过的视听资料6有些现行犯被当场抓获,当时查获的赃款、赃物7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物证使用书证容易发生偏差及应当注意的问题1对于书证,在使用时一定要判明是不是原件2如果不是原件,而是抄件或复印件,则应审查再抄写或者复印的过程中是否遗漏或者故意弄虚作假鉴定结论有哪些特点1是专家的判断性意见2不能就案件中的法律问题发表意见3必须提出书面结论简述忽视对物证、书证以及言词证据固定、保全造成的危害(证据保全的意义)1将某些用肉眼难以看到活容易变形、变质的证据显现出来加以固定、提取才能使其对案情发挥证明作用2防止某些物证书证被毁灭替换失去证据效力3防止证人外出、死亡而不能到庭作证4保全证据是档案管理的需要试论对证据进行科学有序排列与组合的原则与方法原则是如果指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有数个罪,那么对每一个罪,都应有一组完整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