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课件.ppt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共39张)ppt87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xĭng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 —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 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 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 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 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 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 《〈论语〉十则》。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 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 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 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 (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 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 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 (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 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 著作之一。
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一些 文言小故事,因此在教师的帮助 引导下借助注解能了解文章大意。 但仅仅把重点放在“熟读、牢记” 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教师的 恰当引导下,学生从字面意思深 入到文本当中,相信学生有这个 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论语》的有关指示,明确 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 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 用法。 3.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 句意。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 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 要求 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 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 全文。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则》教育教学课件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屡次检讨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同
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通假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初读感知
畏 敬 之 道
一听范文读,感受论语的魅力,辨论语气、腔调、 停顿 二齐声朗诵,体验真实的论语,体验语气、腔调、 停顿 三纠正错误,掌控正确的语音,腔调,停顿 四赏析课文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屡次
今:数词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逐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作业: 1.预习剩下的几则论语并将其翻译出来,课堂上抽查 2.论语课后练习完成 3.整理课堂笔记
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课堂总结及作业
畏 敬 之 道
通假字: 不亦说乎:同悦,欢乐、愉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译文: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困惑,
五十岁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到 达为所欲为,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通假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初读感知
畏 敬 之 道
一听范文读,感受论语的魅力,辨论语气、腔调、 停顿 二齐声朗诵,体验真实的论语,体验语气、腔调、 停顿 三纠正错误,掌控正确的语音,腔调,停顿 四赏析课文
古今异义: 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吾日三省吾身 古:屡次
今:数词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逐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作业: 1.预习剩下的几则论语并将其翻译出来,课堂上抽查 2.论语课后练习完成 3.整理课堂笔记
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课堂总结及作业
畏 敬 之 道
通假字: 不亦说乎:同悦,欢乐、愉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译文: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困惑,
五十岁知道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到 达为所欲为,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0 论语十则(共63张PPT)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返回主页
也、也是
先生,指孔子
时常的复习
yuè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有
朋
“悦”的古字,愉
代指学习的内容 快
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v 获取新的知识
↗ v 有所发现
↘ v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独立思考 ↙
v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思考
迷惘
停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 严正警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 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 孔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是每天三省:吾日三省吾身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青岛的 朋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家不了解(我) 生气,发怒
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
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
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 吗?
每天 反省
z曾ēn子g 曰:“吾日三省吾身:wè为i 人谋而不
我
自己
忠心,尽心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共33张)ppt121

可以
以
凭 (这一点) 做
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下一则 返回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不解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下一则 返回
5、 子曰:“由, 诲
女
知之乎?
教导 通“汝” 认识事物 教诲 你 (的道理)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是 知 也.” 代词,这 通“智”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 聪明 以……为耻 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以是,因此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 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下一则
返回
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 人记 满足 不倦,何有于我哉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默记成诵,积累知识, 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下一则
文言知识积累
3、一词多义 学而时习之 表示顺接,可译为“然 后” 人不知而不愠 表示转接,可译为“可 是、然而、但是”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拓展阅读
仔细阅读理解内容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 谓之 =以何,为什么 叫做
总之,学习是为了做人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 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 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这些 字叫“通假字”。“通”即“通 用”,“假”即“假借”。 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智慧
文言知识积累
2、古今异义 子 传 信 是 三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10《论语》课件(共51张PPT)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 (分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代指所学的知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代指学习
曲肱而枕之
代指胳膊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指他们的优点、长处
于 1、在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对于 于我如浮云 3、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
“而”字的用法有: 表转接:(转折)(可是,但是,却) 表顺接:表并列、表承接(顺承)、表修饰
读一读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逾矩。”
❖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 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 一。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 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共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与 《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并称“四 书五经”。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级语文上论语十则课件 人教(通用)

•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2021年5月2021/5/122021/5/12p2u0ru2s1. N/5u/ll1a2ia5c/u1lis2/te2m0p2o1r felis ut cursus.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22021/5/12May 12, 2021
•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22021/5/12May 12, 2021
•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1/5/122021/5/122021/5/122021/5/12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习:体悟、实践。
不 亦 君 子 乎 ? ﹄
亦 乐 乎 ?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
亦 说 乎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
子 曰 : ﹃ 学 而 时 习 之 ,
子
可 以 为 师 矣 。
曰 : ﹃ 温 故 而 知
﹄新
,
不 如 学 也 。 ﹄
终 夜 不 寝 , 以 思 , 无 益 ,
子 曰 : ﹃ 吾 尝 终 日 不 食 ,
不 ﹁文﹂也?﹄亦说乎?有朋自远思而不学则殆。不善者而改之 方﹄﹄ 来 ,
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子曰:﹃学而时习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
•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2021/5/122021/5/122021/5/122021/5/12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件

学习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背诵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 思 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 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 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 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 格修养、治学态度和 处世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才能有所得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再读课文,注意节奏
曾子曰:“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分类整理
1、作家作品: 孔子—— 《论语》——
2、名言警句: 用于学习态度: 用于学习方法: 用于品德修养: 3、难句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 与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 要自求长进, 提高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背诵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 思 想家之首。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 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 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 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 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 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 格修养、治学态度和 处世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才能有所得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再读课文,注意节奏
曾子曰:“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 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
分类整理
1、作家作品: 孔子—— 《论语》——
2、名言警句: 用于学习态度: 用于学习方法: 用于品德修养: 3、难句翻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方法、乐趣与个人修养: 学习再学习,学习之乐; 与朋友切磋, 人生之乐; 要自求长进, 提高修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课件 新人教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作者是谁? •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 注意:作者不是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 yì )(现在山乐曲阜)人, 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司寇像
• 作为思想家,他创 立的儒家思想在长 达2000多年的时间 内,是中国的正统 思想。
发人深省、三省吾身……
译文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讲诚信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思考
“三省”是反省三次吗?
• 是反省多次。 •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一定是
确数。 • 这里的三件事是巧合。
“三省”的内容哪些是学习方面的? 哪些是修身方面的?
轻读
注释5
同“汝‘,人 称代词,你。
省略“我” 教导
吧是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此,这 通,“智”,聪
明。
译文5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
思考
在这一则中, “知”有哪两个读音和意思?
这一则和前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熟读背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第8则
1. 朗读 2. 注释 3. 翻译 4. 背诵
hóng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作者是谁? •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 注意:作者不是孔子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Zōu yì )(现在山乐曲阜)人, 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司寇像
• 作为思想家,他创 立的儒家思想在长 达2000多年的时间 内,是中国的正统 思想。
发人深省、三省吾身……
译文2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替别人 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讲诚信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思考
“三省”是反省三次吗?
• 是反省多次。 •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一定是
确数。 • 这里的三件事是巧合。
“三省”的内容哪些是学习方面的? 哪些是修身方面的?
轻读
注释5
同“汝‘,人 称代词,你。
省略“我” 教导
吧是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
政》)
此,这 通,“智”,聪
明。
译文5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
思考
在这一则中, “知”有哪两个读音和意思?
这一则和前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熟读背诵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第8则
1. 朗读 2. 注释 3. 翻译 4. 背诵
hóng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
后已,不亦远乎?”(《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