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点
我国南北方粮食作物种植的基本特点

我国南北方粮食作物种植的基本特点一、地理环境差异1. 南方地理环境南方地区地势多山,水系发达,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多。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是南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
由于南方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季节长,粮食作物生长周期较短。
2. 北方地理环境北方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多为平原和草原,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
黄河流域、东北地区等地区是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
北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粮食作物生长季节相对较短。
二、作物种植结构不同1. 南方粮食作物南方主要种植稻谷、水稻、玉米等作物,其中以水稻种植面积最大。
南方气候湿润,适合水稻生长,水田种植稻谷是南方农业的主要特点。
2. 北方粮食作物北方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中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
北方气候干燥,适合小麦等作物生长,旱地种植是北方农业的主要特点。
三、种植方式和技术水平不同1. 南方种植方式南方以湿地稻作为主要种植方式,采用的是水田灌溉制度。
南方农民有较为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并且能够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灵活调整种植措施。
2. 北方种植方式北方以旱地种植为主要种植方式,依赖于自然降水和地下水。
北方农民常常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
四、作物品种差异明显1. 南方作物品种南方的作物品种以超级稻、粳稻、糯米等为主,这些作物具有耐水、耐潮、耐病虫害的特点。
南方农民在种植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南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体系。
2. 北方作物品种北方的作物品种以冬小麦、春小麦、油菜、玉米等为主,这些作物具有耐旱、耐寒、耐逆性强的特点。
北方农民在选择品种和种植技术上有着相对丰富的经验。
五、政策支持不同1. 南方政策支持南方政府更加注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加大对稻谷等作物的科研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2. 北方政策支持北方政府更加注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小麦等作物的科研支持力度,鼓励农民技术种植,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丰富的地理形态、气候环境以及人文地理的复杂交缠使中国农业的发展以有色庞杂的格局显示出来。
首先是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
从长江流域到我国西南地区、华北平原到华南地区,各个地域都有不同类型的作物种植。
在山西省,人们种植稻子、小麦、大黍等粮食作物,山东省的玉米地种植玉米、水稻、蔬菜等;而河南的油菜籽作物以及安徽的高粱和豆类作物无疑也是丰富的。
此外,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区也都有不同类型的农作物,种植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等。
另外,粮食作物分布也受到气候环境的限制,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夏季及温暖气候下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大江南北则注重种植水稻和其他湿地农作物;西部山地区更多是蔬菜类作物,如洋葱、芹菜、萝卜、圆白菜等;南方地区以棉花为主,还有像甘肃、陕西一带的高粱等作物。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的农田及气候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点仍然是多样的。
这种多样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发
展的历史和贡献,也表明了中国古代农业把握资源、利用地理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各种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附表1,是各省市区的各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各省市区粮食总播种面积的比重,可以由此推出各省市区的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作物。
附表2、3、4、5、6、7,是各省市区前三位作物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
结合附表及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域组合图,我们可以得出各省市区的前三位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其他谷物等,还可以归纳出各种粮食作物分布特点。
1、稻谷的分布特点结合附表与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域组合图,我们可以看出水稻的生产在我国布局很广,除了少数高寒或水源缺乏的干旱区以外都有分布,但是具有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的特征点。
(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稻谷播种面积合计约全国的90%,是其一位作物,其中长江流域是我国稻谷的最大产区。
(2)北方稻谷分散产区,一般分布在水源较好东北的地区,但在西北的干旱地区也有抗旱稻谷的作区,例如黄河流域的宁夏银川平原、甘肃的河西走廊一带,还有新疆的部分绿洲灌区,因此北方稻谷生产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2、小麦的分布特点结合附表与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域组合图,我们可以看出小麦的栽培遍布全。
,由于地形、气候、水热等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小麦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但是以冬小麦为主。
(1)春小麦区。
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的地区。
即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冬小麦不能安全过冬,故种植春小麦,并且春小麦是这些地区的一位作物。
(2)北方冬小麦区。
主要在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
在河南、山东、等地是一位作物,在陕西、安徽、河北、江苏、山西等部分地区是二三位作物,我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2左右。
全国3(3)南方冬小麦区。
主要在秦岭、淮河以南折多山以东的地区,在四川、湖南、福建、上海等部分地区是二三位作物,本区的播种面积和总产近全国的30%。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我国的粮⾷作物分布⽔稻(1)南⽅稻⾕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原以东的⼴⼤地区,⽔稻⾯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东、⼴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热资源丰富,⽣长期长,复种指数⼤,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较丰富,⼟壤肥沃,降⽔丰沛,河⽹湖泊密布,灌溉⽅便,历年来⽔稻种植⾯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的⽔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洲、⾥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多实⾏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原⽔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候垂直变化显著,⽔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稻⾕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播种⾯积占全国稻⾕总播种⾯积的5%左右。
具有⼤分散、⼩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源较充⾜的地区:东北地区⽔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廊、新疆的⼀些绿洲地区。
北⽅分散产区的⽔稻以⼀季粳稻为主,稻⽶质量较好。
⼩麦(1)春⼩麦区我国春⼩麦占全国⼩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雪⼭以西⽓候寒冷、⽆霜期短的地区,⼩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年⼀熟制作物。
其中⿊龙江、内蒙古、⽢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其广阔的土地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薯类以及其他作物,它们的主要分布区也各不相同。
稻谷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黑龙江、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地,上述六省的稻谷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稻谷播种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二,其总产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但在全过范围内将稻谷作为第一粮食作物的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成都平原。
虽然黑龙江属水稻的重要产区,但因其省内玉米作物所占比重大于稻谷,而使稻谷成为当地二类粮食作物。
小麦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苏州、四川等六省所占比重约为全国的百分之七十,是国内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除此之外,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等地也是重要的小麦产区,小麦均是其省内的首位粮食作物。
在其他省份,小麦也有分布,但比重相对较小。
玉米是东北三省,北京、天津、山西、内蒙、云南等省份的首位粮食作物,玉米在上述地区的播种面积约占到全国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三,总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八,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玉米生产基地,规模大,产量高是该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特色。
在全国范围来看,玉米的分布更广,几乎在每个省区都有分布。
高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粗粮,因此没有一个省将其作为首位粮食作物来生产,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播种面积约占到全国的百分之七十,产量约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是高粱的重要产区,除了在上海、浙江、海南、云南四省无分布外,在其他省区均有少量分布。
大豆的前五位分布区依次是黑龙江,安徽,内蒙古,河南,吉林,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均在百分之六十以上,因其产量一般不高,且不是首要的粮食作物,因此无省份将其作为首位农作物来种植,但其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全国范围来看,除青海省外,各个省区均有分布。
薯类是重庆和贵重的首位粮食生产作物,除此外,在四川、甘肃、内蒙古、云南、广东、陕西也有大量分布,在上述省区所占面积和产量比重均在百分之六十八以上,除了以上重要的规模产区外,上至青藏高原,下至东南沿海均有薯类作物的踪迹。
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研究

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研究我国是世界上粮食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和优势产业带。
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产业中,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带。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粮食作物的资源优势及其产业带,本文将对我国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及其资源优势进行研究。
一、粮食作物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及其产业带特点我国是一个粮食作物种植广泛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
根据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的不同,我国可以将粮食产业划分为北方粮食产业带和南方粮食产业带两大部分。
北方粮食产业带主要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有寒冷干旱、温带季风、高寒缺水等特点。
这些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其中以小麦产量最大,是我国北方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
这些地区在农业生产中还兼有畜牧等多种农业资源,形成了多产业互相促进的产业带。
南方粮食产业带主要包括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北等地区,这些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
其中以水稻产量最大,是我国南方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之一。
我国的粮食作物资源分布广泛,且具有南北分区的特点,这些地区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产业带。
二、北方粮食产业带资源优势1. 丰富的土地资源:北方地区土地辽阔,土地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尤其是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之一,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等作物。
2. 丰富的水资源:北方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尤其是华北地区的黄河和淮河等大河流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优质的粮食品种:北方地区培育了许多优质的粮食种类,如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大米、吉林大豆、河北小麦等,这些优质的品种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
4. 发达的农业科技:北方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较高,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产出。
北方粮食产业带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土地、水资源丰富,粮食品种丰富优质,农业科技发达等方面。
中国的农业地理

中国的农业地理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农业地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理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的农业区划、农业资源分布、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介绍中国的农业地理。
一、中国的农业区划中国的农业区划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域。
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要农产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西部地区主要包括青藏高原、西南山地等地,地势高原和山地较多,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作物种植。
二、农业资源分布中国的农业资源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流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土壤资源则呈现出东厚西薄、南肥北瘠的特点。
金黄色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的重要土壤类型。
水稻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方的湿润地带。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华北的山地地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木材和林产品。
三、农业发展模式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经历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演变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依赖人力和简单农具,农民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粮食种植。
现代农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化肥农药的使用大幅增加,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然而,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农产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方式推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总结:中国的农业地理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西三大农业区划各具特色。
农业资源分布较为分散,东部地区相对较为丰富,而西部地区则较为贫乏。
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再到生态农业的转变,不断追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的地理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农作物分布地点及原因

我国的粮食作物分布水稻(1)南方稻谷集中产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水稻面积占全国的95%左右。
按地区差异,又可分为三个区。
①华南双季籼稻区。
包括南岭以南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五省区。
该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区,水、热资源丰富,生长期长,复种指数大,是我国以籼稻为主的双季稻产区。
海南等低纬度地区有三季稻的栽培。
②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
包括南岭以北、秦岭—淮河以南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上海等省市和豫南、陕南等地区。
该区地处亚热带,热量比较丰富,土壤肥沃,降水丰沛,河网湖泊密布,灌溉方便,历年来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2/3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水稻产区。
该区以长江三角洲、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赣中丘陵、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江汉平原以及成都平原等最为集中。
长江以南地区大多种植双季稻,长江以北地区大多实行单季稻与其他农作物轮作。
籼稻和粳稻均有分布。
③云贵高原水稻区。
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水稻品种也有垂直分布的特点,海拔2000米左右地区多种植籼稻,1500米左右地区是粳、籼稻交错区,1200米以下种植籼稻。
本区以单季为主。
(2)北方稻谷分散区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属单季粳稻分散区。
稻谷播种面积占全国稻谷总播种面积的5%左右。
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水源较充足的地区: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北方分散产区的水稻以一季粳稻为主,稻米质量较好。
小麦(1)春小麦区我国春小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0%以上,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气候寒冷、无霜期短的地区,小麦只能在春天播种,当年收割,是一年一熟制作物。
其中黑龙江、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为主要产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点分析报告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王学渊中国粮食作物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点中国国土广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在各地区之间也很不相同,为多种粮食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加上农业历史悠久,耕作制度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作物种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作物重要的起源中心。
就全国而言,我国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薯类等作物为主,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种植其他作物(主要为青稞)。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特点与生产特点。
表1 各省市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表(2007)地区稻谷播种面积(千公顷)稻谷所占比重(%)小麦播种面积(千公顷)小麦所占比重(%)玉米播种面积(千公顷)玉米所占比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0.514.484.51.579.9660.6669.92253.2109.12228.1954.32205.2868.73194.3130.5600.00.254.931.370.051.5621.1215.4520.8264.2142.7278.2534.0472.3390.611.886.3441.4104.92412.4712.3533.412.45.4233.037.52039.149.32330.34.511.23519.15213.320.9635.9239.1123.5210.420.400.122.1522.0739.104.0435.970.370.3250.7355.06139.0162.22862.61270.52012.51998.62853.73883.63.9391.223.6710.434.715.52854.22779.270.3855.5546.4141.9639.3163.9165.8335.892.307.501.9410.972.890.4441.1529.35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3897.21939.02126.7298.3652.12036.2676.2990.21.0115.35.377.071.086.0178.2071.2774.0929.7031.5723.9624.790.583.720.208.995.1513.61.03.9199.71316.8242.7426.840.31144.6982.1154.0233.7605.80.300.040.139.0920.428.6010.6823.4636.9236.5551.0327.2943.93220.2132.8490.417.6453.71330.5731.21282.13.31154.0492.02.3206.0529.84.865.3616.434.3720.6620.6325.9132.101.9237.2318.310.7624.0638.42 表2 各省市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结构表(2007)地区豆类播种面积(千公顷)豆类所占比重(%)薯类播种面积(千公顷)薯类所占比重(%)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其他作物所占比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上海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10.19.6248.4348.41200.7151.5616.94099.49.3321.3121.41017.368.0165.8176.4525.55.113.294.0311.5123.454.8414.2337.895.476.169.9515.705.664.702.545.554.30.7257.5236.5622.496.399.6215.31.367.739.1164.2221.2134.6231.8280.02.180.244.177.8112.163.082.301.990.771.303.212.5318.423.823.342.960.20.1102.4192.8428.440.410.258.18.5168.031.949.42.42.12.233.30.100.031.666.378.371.290.240.545.003.222.620.760.200.060.030.35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4.279.7145.82.1193.3482.4305.5522.27.8213.9233.144.823.578.43.403.214.890.528.807.4810.8313.074.546.908.6814.842.745.68220.9317.6206.780.1680.41104.8788.1561.70.6302.5657.835.5200.733.24.8712.816.9319.9030.9917.1327.9314.060.359.7624.4811.7623.442.4121.58.85.64.57.8143.646.0208.7118.882.2274.365.2101.356.60.470.350.191.120.362.231.635.2269.152.6510.2121.6011.834.10 表3 各地区粮食总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占全国比重(2007)地区粮食总播种面积(千公顷)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位次粮食总产量(万吨)粮食总产量比重(%)位次天津197.5292.06168.23028.25119.93127.24334.710820.5169.95215.61219.66477.81201.03525.36936.59468.00.190.285.842.874.852.964.1010.240.164.941.156.131.143.346.578.9629282616814101317234241332102.1147.22841.61007.11810.71835.02453.83462.9109.23132.2728.62901.4635.11904.04148.85245.20.200.295.672.013.613.664.896.900.226.241.455.781.273.808.2710.463027720131293284236241121广西新疆3981.44531.32479.52984.0402.62195.86450.02821.83994.5171.83099.82687.0301.8856.31379.13.774.292.352.820.382.086.112.673.780.162.932.540.290.811.3112920172621518113015192725222185.42692.21284.71396.6177.51088.03027.01100.91460.793.91067.9824.0106.2323.5867.04.365.372.562.780.352.176.032.192.910.192.131.640.210.641.7310816152618517143119222925211.各类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1.1稻谷稻谷是我国首要的粮食作物,表1和表3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稻谷的播种面积已经达到28918.8千公顷,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7.38%,总产量为18603.4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7.09%,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第二位,产量占第一位。
稻谷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省区和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为主),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长江流域和华南各省,稻谷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的67.88%,作为首位作物种植主要分布在四川、、、、、、、广西、、、江西11个省,江西的稻谷播种面积占全省的90.16%。
其次,在其他省市也有分布,包括东北三省、天津、、、、、,以上省区均是将稻谷作为二三位作物种植的。
北方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占全国稻谷播种面积的12.39%。
我国小麦栽培遍及全国,由表1和表3数据可知,全国小麦的播种面积23720.6千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22.45%,总产量为10929.8万吨,占全国的21.79%,播种面积和产量都位居全国第三。
主要种植区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其中新疆、、、、、、安徽作为首位作物种植。
河南的小麦播种面积占到全省的55.06%,、、安徽一带集中了全国46.64%的小麦,分布相对西北地区较为密集。
除此之外,其他省区也有分布,包括河北、、、、、山西等地。
1.3玉米玉米是我国北方旱作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我国对饲料粮需求的增长,玉米中播种面积和产量也提升了。
表1和表3数据表明,2007年全国玉米的播种面积为29477.5千公顷,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27.9%,超过稻谷,位居第一,总产量达到15230.0万吨,占全国的30.36%,仅次于小麦的产量。
玉米分布广泛,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西南地区,以玉米作为首位作物种植的地区包括内蒙古、、、、、天津、、、云南9个省市,其中辽宁、吉林比较集中,分别占本省粮食播种面积的63.91%和65.83%,虽然黑龙江地首位作物不是玉米,但是其播种面积相对较大,、、东北三省总的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达到46.17%。
从播种面积的密度分布来看,我国玉米产地大致集中分布在黑龙江大兴安岭-辽南,冀北-晋东南-陕南,鄂北,豫西-四川盆地四周-黔贵西部-滇西南一带,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斜弧形分布。
作为二三位作物,以山东、、黑龙江播种面积较集中。
豆类作物在粮食中所占比重也是相对较大的,由表2可知,播种面积占全国的11.15%,黑龙江的首位作物即为豆类,以内蒙古、、黑龙江较为密集,其余省市也有分布,包括山西、、、、、、福建等,豆类是作为这些省市的二三类位作物来种植的。
其中,内蒙古的豆类播种面积占到本省的23.45%。
1.5薯类我国薯类种植主要是甘薯和马铃薯,根据表2和表3数据可得总播种面积为8082.1千公顷,占全国的7.65%,总产量为2807.8万吨,所占比重为5.6%。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重庆和贵州作为首位作物种植,其余地区也有分布,包括河北、、、、、两广地区、、、、宁夏等地,其中,两湖两广和云贵川地区总的播种面积占全国的42.3%,分布较为密集。
1.6其他谷物表2和表3数据显示,在2007年,其他谷物在全国的播种面积为2320.4千公顷,所占比重为2.2%,总产量为526.4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05%,作为首位作物种植的地区只有西藏,以青稞为主。
、、、、内蒙古分布较为集中,在青海作为二三位作物而种植。
2.山西省粮食生产特点及其成因分析表4 山西省各类作物播种面积占本省比重情况(2007)单位:%地区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其他谷物0.05 23.52 41.96 7.62 2.09 11.51 7.81 6.37表5 山西省各类作物产量占本省比重情况(2007)单位:%地区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其他谷物0.06 21.86 63.59 3.18 0.83 3.94 5.04 1.48表6 山西省各类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情况(2007)单位:% 地区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其他谷物0.01 3.00 4.31 27.51 7.09 2.96 2.93 8.31表7 山西省各类作物产量占全国比重情况(2007)单位:% 地区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其他谷物0.00 2.01 4.20 21.23 4.38 2.31 1.81 2.83表8山西省各类作物单产情况(2007)单位:千克/公顷地区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薯类其他谷物4163 3091 5040 1387 2375 1140 2149 775全国6433 4608 5167 1797 3837 1460 3474 2268表9山西省主要年份耕地面积单位:千公顷年份耕地总资源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机耕地面积1962 1965 1970 1975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4135.934153.373887.633921.793923.413921.463761.093692.513645.094341.943793.19643.37701.67856.761042.931092.481115.141079.101134.451201.991105.041088.591172.101255.691254.561261.001274.15104.67166.67369.48682.65766.30775.22776.98836.74891.74939.07946.39944.90943.31945.72948.53961.90465.33856.11888.071460.351936.991777.761916.741987.082143.552270.242042.272022.502056.372179.932367.462559.72表10山西省农业机械拥有量指标2000 2005 2010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特) 大中型农用拖拉机(台)(万千瓦特) 小型农用拖拉机(台)(万千瓦特)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机具(部)小型拖拉机配套机具(部) 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台)(万千瓦特) 农用水泵(台) 联合收割机(台) 机动脱粒机(台) 农用运输车(辆) 1701.002316087.10198058193.6643449209028124784149.75119936463359169375692288.7035928127.69251260234.7874607305367133965159.491338586436537248199402809.1773178261.25299453276.82151727390537156780186.941395171277160629965199表11山西省农业现代化情况指标2000 2005 2010 当年实际机耕面积(千公顷) 2270.24 2042.27 2559.72 当年机械播种面积(千公顷) 1536.28 1517.64 2181.66 占总播种面积(%) 38.0 40.0 58.00 当年机械收获面积(千公顷) 712.87 649.22 1026.62 占总播种面积(%) 17.6 17.1 27.3 年末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 1105.04 1088.59 1274.15 机电排灌面积(千公顷) 939.07 946.39 961.90 机电井数量(眼) 82234 83103 81166 农村用电量(万千瓦小时) 531441 669390 811763农村小型水电站个数(个) 106 87 72装机容量(千瓦) 24900 22994 29264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吨) 869882 956999 11036632.1粮食生产特点(1)由表3、表4、表5、表6、表7、表8数据可以看出,山西省在粮食作物种植上,作物种类比较齐全,作物种植面积在全国排第16位,处于中等位置,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有很大差异,玉米、小麦、豆类种植面积广,薯类、高粱、谷子、稻谷面积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