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 人教 7 语文上:《〈论语〉十二章》 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

《<论语>十二章》学案【学习引导】《<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篇文章。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而这篇节选自《论语》的课文,焦点就在于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也要再研习中,注意把握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
【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学习重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过程】一、文化常识1.了解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孔子轶事圣人也会犯错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
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
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
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儒家思想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谦虚谨慎,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论语》十二章;(2)理解《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3)掌握《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涵;(2)如何将《论语》十二章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2)引导学生关注《论语》十二章的主题思想。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论语》十二章,感受文本的韵味;(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4.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2)教师重点讲解《论语》十二章中的儒家思想。
5.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四、作业布置1.背诵《论语》十二章;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4.作业布置注重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1.部分学生对《论语》十二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互动性。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如“仁”、“礼”、“孝”等。这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它们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处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讨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原则来改善人际关系。
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12.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以下能力:
-思想深度: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和深度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中的“仁者”、“智者”行为模式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案例和生活实际进行讲解。
-文化背景:学生对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不足,这影响了他们对《论语》深层含义的理解。教师需提供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古文词汇与句式的理解:《论语》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需掌握如“时习”、“务本”、“几谏”等关键词汇的含义,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古文特殊句式的用法。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如“仁”、“礼”、“孝”等,教师需强调这些观念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1.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领悟儒家文化精髓,理解并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要求能疏通文意,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基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六章内容。
一、导入,出示学习目标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 ài)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逾矩(yújǔ)箪(dān)好(hào)肱骨(gōng)笃(dǔ)三、赏读课文1、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学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论语》,掌握生字词音形义,掌握常用实词和虚词的古义,把握朗读节奏,理解主旨,翻译并背诵课文。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懂得每天修身养性。
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多读少讲,古为今用。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内容】一、学生三分钟发言:1、“子”是先生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讲孔子的故事2、尝试朗读课文,纠正朗读的读音和节奏。
【屏幕板书】生字词辨认说——同“悦”;温暖——瘟疫——愠(生气);迷惘——罔;好歹——抬头——怡然——殆;单位——殚精竭虑(力)——弹琴——弹弓——鸡毛掸子——邯郸——箪;厷——宏伟——肱;马匹——骂人——驾驶——笃朗读节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方法】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道德修养】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个人修养】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学习方法】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学习方法】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学习态度】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学习态度】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道德修养】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学习态度】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学习态度】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道德修养】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七上部编版语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doc

11.《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3.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学习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自主学习】1.收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资料2.自主读文,扫清文字障碍3.划好语句节奏【设问导读】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1.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
2.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
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
【当堂检测】1.《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拓展延伸】1.假如你不小心把陈强同学一本名著《论语》的封面撕破了,还书时,你该对陈强说些什么?请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语言要简明、得体。
11.《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不亦W() 学而不思则囹( 曲肱而枕人不知而不幌( 思而不学则帛( 博)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逸乎说:⑶与朋友交而不值乎,信:—【合作探究】1. 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4.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论语》中蕴含的修身和为学之道,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解《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
2.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介绍1.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 - 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论语》简介“论语” 的“论” 读“lún”,是“编撰” 的意思;“语”,是“对话” 的意思。
所以,《论语》就是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 与“五经” 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学而时习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不亦说乎(bù yì yuè hū)人不知而不愠(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吾日三省吾身(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传不习乎(chuán bù xí hū)吾十有五(wú shí yǒu wǔ)温故而知新(wēn gù ér zhī xīn)学而不思则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思而不学则殆(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一箪食(yī dān shí)一瓢饮(yī piáo yǐn)在陋巷(zài lòu xiàng)人不堪其忧(rén bù kān qí yōu)知之者不如好之者(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饭疏食(fàn shū shí)曲肱而枕之(qū gōng ér zhěn zhī)三人行(sān rén xíng)逝者如斯夫(shì zhě rú sī fū)不舍昼夜(bù shě zhòu yè)三军可夺帅也(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匹夫不可夺志也(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博学而笃志(bó xué ér dǔ zhì)四、理解文意1.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生用)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学生用)《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1.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词语、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第 2 页第 3 页1.小组长检查组员朗读情况,记录下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然后交到小组长,判断正确,将错的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吾十有.五()(5)四十而不惑.()(6)不逾.矩()(7)学而不思则罔.()(8)思而不学则殆.()(9)一箪.食()(10)人不堪.其忧()3.文学常识简介(1)《论语》是______家经典著作,是记录第 4 页________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______体书籍,共_______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为“四书”。
(2)孔子(前551-前499),名____,字仲尼,鲁国陬邑人,______末期思想家、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________”“________”。
【讲授新课】1.朗读展示、点评。
要求:(1)每小组朗读一章,可以选代表朗读,可以小组齐读。
(2)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播放音频示范朗读。
(4)齐读前六章。
第 5 页2.小组内研学前六章。
(1)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重点词语:译文:内容理解:(2)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重点词语:译文:内容理解:(3)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
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
教材助读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罔(wǎng)殆(dài)箪:(dān)曲肱(gōng)
2、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课内探究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质疑探究
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
第二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