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初一13-20课知识点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部编版

七年级上学期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传说一、人文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炎黄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因此炎帝、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二、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实行暴政三、夏商周的政治1、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内容:周王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二、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农业上:春秋后期,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二、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1、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2、诸侯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口号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出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注意方位)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3、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第1课: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北京人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2、北京人: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能直立行走,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和保存火种,过着群体生活。
3、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4、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1、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距今约6000年。
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使用彩陶,会从事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2、河姆渡人:生活长江中下游,距今约7000年。
住干栏式房屋,使用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饲养猪狗和水牛,会制作陶器和玉器,会雕刻和懂得使用天然漆。
3、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旧石器时代。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叫作新石器时代。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
5、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3课:远古的传说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代。
黄河流域活动着有炎帝、黄帝和蚩尤等几个大部落。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击败炎帝,炎帝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
2、炎黄部落通过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
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炎帝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3、炎帝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会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的指南车。
其部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会纺织和缫丝。
4、黄帝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当时实行禅让制。
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尊称为“大禹”。
(完整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2、元谋人—— 我国境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
时间:距今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特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1、时间:至今70万-20万年发现时间:1921年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
2、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其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较多的区域。
三、北京人的特征1、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长,能直立行走。
2、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①工具: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称为打制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②生活组织形式:生存环境险恶,个人无法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一起获取食物;③用火:学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从而改善生存条件,增强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第2 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约6000年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区域:黄河流域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②生产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③生产活动:开垦土地,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等家畜,进行渔猎,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术: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时间:距今7000年左右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区域:长江流域2、生产生活情况:①房屋:使用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木结构水井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木构水井;②生产活动:农作物种植水稻,农业工具骨耜,家畜以猪、狗、水牛为主;⑤生活技术: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乐器骨哨,会运用雕刻技术和使用天然漆,会制作艺术品。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1--20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复习提纲(11--20课)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内容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2)建立者:汉高祖刘邦;(3)都城:长安;二、“休养生息”政策(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内容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主要措施政治上:背景:西汉初年,诸侯王和地方豪强地主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1)实施“推恩令”(主父偃)作用: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2)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思想文化(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作用: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作为教材。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上(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2)实行盐铁官营、专卖(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很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军事、外交:派张骞通西域;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开通丝绸之路;第13课东汉的兴衰内容标准●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一、光武中兴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光武中兴: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时间:184年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特点:有组织、有准备影响: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整理(1—20课)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发掘: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的。
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三个北京猿人头盖骨。
此后,该遗址还发掘出土大量的化石和石器。
意义: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体质特征:头骨前额低平,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生活状况: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和长时间保存火种,这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类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北方)原始农耕的典型。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南方),距今7000年左右。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考古发现: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早期遗址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历史影响: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黄联盟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
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在阪泉大战,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盟。
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最终打败蚩尤,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精致版)

十分被动。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出发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结果未完成联络大月氏的任务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了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课本P64页图片)(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课本P65页图片)三、对西域的管理:1、西域都护的设置:(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到第20课问题形式的知识点整理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1、西汉建立的时间、人物?灭亡的时间、人物?公元前202年刘邦公元9年王莽2、东汉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洛阳3、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为什么?“光武中兴”4、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5、东汉后期爆发的农民起义是什么?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的教派?原因?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天灾人祸①东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西域的范围是哪里?汉代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及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哪位皇帝支持?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寻求军事联盟汉武帝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①②)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②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4、路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来往的货物?开通丝绸之路的意义?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等传入中国对汉代:①丝绸之路是东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汉朝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对今天:①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②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③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等都有重要意义④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5、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6、西汉在西域设置什么机构?时间?意义?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7、东汉怎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东汉明帝:①派班超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书写材料的变化?最早的纸什么时候出现的?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2、谁改进了造纸术?优点?意义?东汉蔡伦(蔡侯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20课复习提纲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20课复习提纲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程内容: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什么叫大一统?中央加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统一的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这就是“大一统”★★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1)一个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作用: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评价汉武帝:(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列表比较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学的态度: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程内容: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一、建立:刘秀称帝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①措施:1、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2、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②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①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根本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概况: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③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①原因:1、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
2、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
②过程:184年,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腐朽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但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
③评价: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①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②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③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历时13 年。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①背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②路线: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今新疆地区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③影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④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①时间:公元前60年
②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③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
④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
①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②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