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5(24张PPT)(人民版选修1).ppt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26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政治领域:整顿吏制、迁都洛阳 2、迁都洛阳 (1)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 地理位置偏僻,水 地处中原,交通便 位置 旱易发,交通不便 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以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发 承受生活供应 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阻挠改革 利于争取汉族地主支持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威 利于控制中 胁 100 原 北魏定都近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 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租调制(赋税制) 1、均田制(土地制度) (6)评价: <1>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2>积极作用: <3>局限性: ①国家控制的土地有限,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③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④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标:了解北 魏初期的社会 面貌;孝文帝 改革的主要内 容。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5 东 汉 220 220 魏 蜀吴 280
北 朝
265 西 晋 317
十六国 386北魏分裂581 581 前秦一度统一 隋 朝 317东晋420 420宋齐梁陈589 618 东魏534-550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领域:均田制(土地制)、租调制(赋税制) 2、租调制(赋税制度) (1)目的: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国家税收; (2)内容: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3)影响: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齐民; (二)政治领域:整顿吏制、迁都洛阳 1、整顿吏制 (1)原因:吏治混乱,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2)措施:①任期考核制;②严惩贪污;③俸禄制度; (3)影响:①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 固北魏政权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件(共24张PPT)

读一读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孝文行改革,旧俗尽扫光。 均田加俸禄,南迁到洛阳。 鲜卑封建化,民族融合强。
完善孝文帝档案
北魏 孝文帝
档案:
名:拓跋宏(后改姓元) (467-499)
出生时代:北魏,为魏高祖, 亦称为魏孝文帝。 出 生 地:北魏平城(今山西 大同北) 民 族:鲜卑族 信 仰:佛教 特 长:诗赋 传世佳句:
左一隅独未照。 历史评价:
大力推行汉化政策,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改革家
从平城方面看
从洛阳方面看
地理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地处偏僻,气候恶劣,交 通不便,难有效控制中原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中心地位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的合作
经济落后,生产不能满足, 粮食供给困难
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 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和南下 征服较弱的“南齐”
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比较表
民 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 化
以农耕 汉族
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
北 方 以游牧 逐水草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少数民族 为主
而居
二、改革的内容
(一)前期
特点: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以迁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二)中后期
特点: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二、改革二的、内容改革的内容
北朝
东魏 北齐
魏
十六国 北魏
东
西
蜀
汉
晋
西魏 北周 隋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内迁各族分布图
鲜卑
鲜卑 羌qiāng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课件 (共26张PPT)

问题2: 冯太后的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①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 意义 ②政权的巩固
③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问题: 后期改革的特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主 要措施?
1 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 主要措施 ①迁都洛阳 ②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旧都保守势力强 大,阻挠改革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县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影响:①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③有利于推行均田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改革前
租调制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出谋划策
面对众多的守旧反 迁都势力,请你设计一下 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 手段达到其迁都的目的?
迁都洛阳
2 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移风易俗
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些移风易俗的措施?
1 主要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仿汉制: 按门第高低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 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阶段 易俗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
改籍贯
九品中正制
三国到西晋时期形成,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得到充分发展,南朝末年渐趋 衰落。其主要内容为:
①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 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 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PPT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起源:东北 鲜卑族 魏晋: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东晋: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386年建立政权——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 439年统一黄河
奠定基础
2、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
必要性
1、阶级盾与民族矛盾激化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 汉族与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 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与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 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改革迫在眉睫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1) 冯太后掌握实权 ,培养孝文帝 2) 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估计性
文明皇后(冯太后)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 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 于能够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 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 进过程中的必定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三长制
三长制
▪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 职责: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
役徭役、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484年)——俸禄制
改革原因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激化阶级矛盾
改革内容:(1) 任期不固定 (2) 严惩贪赃枉法 (3) 建立俸禄制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起源:东北 鲜卑族 魏晋:游牧于山西、内蒙古一带 东晋:前秦瓦解,北方再次分裂
386年建立政权——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 439年统一黄河
奠定基础
2、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
必要性
1、阶级盾与民族矛盾激化
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 汉族与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 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民族歧视与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 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
拓跋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并引发起义
改革迫在眉睫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1) 冯太后掌握实权 ,培养孝文帝 2) 孝文帝精通汉族文化
估计性
文明皇后(冯太后)
“马背上得天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迅速崛起、 逐鹿中原、饮马长江的普遍现象。然而, “马背上得天下”不等 于能够 “马背上治天下”,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 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 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 进过程中的必定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三长制
三长制
▪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 职责: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
役徭役、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484年)——俸禄制
改革原因 吏治腐败,贪污成风,激化阶级矛盾
改革内容:(1) 任期不固定 (2) 严惩贪赃枉法 (3) 建立俸禄制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作用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P32)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是为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P44。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本单元线索: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 风易俗,全方位吸 收汉族先进文化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主要措施?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的混 乱现象,使人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 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⑤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 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 族融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的背景 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 ——改革的作用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的崛起(P32)
⑴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⑵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山西大同) ,次年称帝,是为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P44。
⑴鲜卑族逐渐汉化,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 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⑵鲜卑的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
本单元线索: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背景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特点和措施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二)中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迁都洛阳的意义 A、使得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B、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展开
C、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 中华文明的发展
2、实行汉制与移 风易俗,全方位吸 收汉族先进文化
小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主要措施?
1、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2、后期:迁都、典章制度、生活方式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 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的混 乱现象,使人民的负担大为减轻;从事农业生 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⑤迁都洛阳。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 济中心,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民 族融合,加强了对中原的控制。
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优秀授课课件(24张)

第 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220~~~589)总体特征
魏 东 汉 蜀 吴
• • 政治:分裂动荡走向统一、民族融合 经济:北方经济遭受战火破坏,南方经济初步开发 五胡十六国 130年
北魏
北周
隋 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 晋
东晋
宋/齐/梁/陈
•
文化:儒家衰落,佛道兴盛,玄学兴起;书画大发展
一.改革的背景
一个小补充:鲜卑族
在陕北安塞县建华镇菜阳坪村的近300位村民中,有一半以上的居民 姓“拓”。这个拓姓家族至今仍认为,拓氏祖先古属鲜卑族,居住在白山 黑水的东北。拓贵安的指头明显粗短,他说当地很多拓姓人天生如此。
一.改革的背景 汉 墓 壁 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 VS阶级矛盾) 画 中 的 “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 基业;戮胡狗为天下汉人义之 坞 所在。” 堡 ——冉闵《屠胡令》
冯太后是第四代文成帝的皇后,文成 帝死后,12岁的献文帝继位,冯氏成为太 后逐渐掌握朝政。郁郁不得志的献文帝将 皇位传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孝文帝元 宏)。继续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 北魏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 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堪与武则天相 媲美。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一.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
494年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文明太后死, 孝文帝亲政,进一步加强 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 旧俗,全面汉化。
1、迁都洛阳的原因
悲平城,驱马入方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经济——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不便,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位置偏北,外部骚扰严重, 同时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 ——《悲平城》
政治——守旧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魏晋南北朝(220~~~589)总体特征
魏 东 汉 蜀 吴
• • 政治:分裂动荡走向统一、民族融合 经济:北方经济遭受战火破坏,南方经济初步开发 五胡十六国 130年
北魏
北周
隋 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西 晋
东晋
宋/齐/梁/陈
•
文化:儒家衰落,佛道兴盛,玄学兴起;书画大发展
一.改革的背景
一个小补充:鲜卑族
在陕北安塞县建华镇菜阳坪村的近300位村民中,有一半以上的居民 姓“拓”。这个拓姓家族至今仍认为,拓氏祖先古属鲜卑族,居住在白山 黑水的东北。拓贵安的指头明显粗短,他说当地很多拓姓人天生如此。
一.改革的背景 汉 墓 壁 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 VS阶级矛盾) 画 中 的 “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汉家 基业;戮胡狗为天下汉人义之 坞 所在。” 堡 ——冉闵《屠胡令》
冯太后是第四代文成帝的皇后,文成 帝死后,12岁的献文帝继位,冯氏成为太 后逐渐掌握朝政。郁郁不得志的献文帝将 皇位传给5岁的儿子拓跋宏(孝文帝元 宏)。继续以太皇太后身份临朝。 北魏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 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堪与武则天相 媲美。 ——樊树志《国史概要》
一.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
494年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文明太后死, 孝文帝亲政,进一步加强 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 旧俗,全面汉化。
1、迁都洛阳的原因
悲平城,驱马入方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经济——自然条件不利于农业生产 交通不便,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位置偏北,外部骚扰严重, 同时不利于对全国的统治 ——《悲平城》
政治——守旧势力大,不利于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3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共25张PPT)

4.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 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A .均田制 B.俸禄制
C .三长制 D .租调制
C
后期:孝文帝主持,实行汉化
主要措施
迁都洛阳; 移风易俗
平城 洛阳
5.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 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 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主要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 推行新的租调制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 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B.宗主督护制
D
C.三长制 D.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 对应;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魏书》卷二十二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 奠定了物质基础。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4张)(共24张PPT)

• 依据: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 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 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 一统奠定基础。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探究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2 土地荒芜、经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济衰退
3 中央与地方的 宗主督护制 矛盾
4 吏治黑暗,贪 官无俸禄任意搜刮 污成风
5 平城不能适应 保守势力强大,经 发展的需要 济落后,柔然威胁
6 缺乏统治中原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地区的经验
解决方案 移风易俗汉化 均田制租调制 实行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采用汉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 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 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卷四 • 请回答: •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
描述的现象?(2分)
• (1)均田制。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莆田三中 历史组 陈威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北朝
东北
魏
十六 北
魏齐
东
西
国
魏
西北
蜀
汉
晋
魏孝文 魏 周 隋
迁都的影响
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对城市规划影响大。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探究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2 土地荒芜、经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济衰退
3 中央与地方的 宗主督护制 矛盾
4 吏治黑暗,贪 官无俸禄任意搜刮 污成风
5 平城不能适应 保守势力强大,经 发展的需要 济落后,柔然威胁
6 缺乏统治中原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地区的经验
解决方案 移风易俗汉化 均田制租调制 实行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采用汉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 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 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卷四 • 请回答: •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
描述的现象?(2分)
• (1)均田制。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莆田三中 历史组 陈威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北朝
东北
魏
十六 北
魏齐
东
西
国
魏
西北
蜀
汉
晋
魏孝文 魏 周 隋
迁都的影响
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对城市规划影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