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完整word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完整word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进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进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进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殊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日子、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咨询题。

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养教育的必定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降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进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仔细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心和心理疏导,依照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进展特点和规律,把握别同年龄时期学生的心理进展任务,运专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办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进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进展为全然,遵循学生身心进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依照学生身心进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进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脚教育和进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进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咨询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举行危机干预。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篇一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

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反对大人把自己当孩子。

同时,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特性,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玩具等方面。

这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印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

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仅是指身心健康,更包括了情感、社交、学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呢?首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包括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青少年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学会正确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积极应对各种情绪,包括愤怒、快乐、悲伤等。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要将情感压抑在心底,而是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与支持。

其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当包括积极的社交能力。

青少年正处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不仅对于他们当前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于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当包括积极的学业发展。

学业是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他们需要在学校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他们需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高效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最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应当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青少年需要逐渐建立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自信心。

同时,他们也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包括情绪管理、时间管理、压力管理等,这些都是成年后生活的重要素养。

总的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不仅仅包括身心健康,更包括了情感、社交、学业、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多重要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这不仅是对青少年个体的关怀,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04
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能有最基本的客观化。可以把自我中心去向客观方向转变, 能将自我和客观合理的联系起来,并且也会把自我的认识开始表现成客观性。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05 适应社会能力
相比较,在学校中有一种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其他的小学生格格不入。另外一种小学生,独立自 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可以自己处理,能适应集体的生活,乐于和老师以及同学交流,让自己融入集体的范围内, 自觉用社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特此看出,第二类的小学生更加符合心理健康标准。
05
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 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 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P
A
R
T
F
O
U
R
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 01 -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 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 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
内心的嫉妒
- 02 -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 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 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
,情绪变化很大。
- 03 -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原因
心/理/问/题/的/表/现
孩子心理阳光

比智力更重要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 健康
01
智力发展
心理健康的小学生,智商一定属于正常
02 情绪的管控
依不同的场合,适当控制情绪
03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初中生是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对于整个人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遵循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是指在这一特定年龄段内,初中生应具备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

首先,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这种自我认知能力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面对挑战时更加果敢和坚定。

其次,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青春期是情绪波动较大的阶段,初中生常常会面临情绪的起伏和冲突。

因此,他们需要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避免情绪失控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此外,他们还需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焦虑和消极情绪的出现。

再次,初中生应具备积极的人际交往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与同学、老师和家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倾听和沟通,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初中生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此外,初中生应具备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规划能力。

他们需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和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良好的规划能力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盲目跟风和消极堕落。

最后,初中生应具备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

他们需要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气馁,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积极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适应成长中的各种挑战,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对未来的希望。

综上所述,初中生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全面的、多方面的要求,它涉及到初中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只有当初中生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社会人才。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必要的心理支持,共同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概念是随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

”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

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三)心理学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为心理健康提出了9条标准:1.对现实具有高效的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3.能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接受自然;4.在其环境中能保持独立,能欣赏宁静;5.注意基本的哲学和道德理论;6.对平常的事物,如朝阳旭日,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和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情,并具有乐于助人的热心;8.具有民主的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承受欢乐和忧伤。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

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

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
判断中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可依据两类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医学标准。

大多数专家倾向于用社会适应标准衡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是:
1 了解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 信任自我,对自己有充分的信任感,能克服困难,面对挫折能坦然处之,能正确评价失败;
3 悦纳自我,对自己的外形特征、人格、智力、能力等都能愉快接纳认同;
4 控制自我,能适度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
5 调节自我,对不切实际的行为目标、心理状态、与环境的不适应性,能作出及时的反馈、修正、选择、变革和调整;
6 完善自我,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7 发展自我,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充分发展自己的智力,能根据自身特点,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人格。

8 调适自我,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理解他人,悦纳他人,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9 设计自我,有自己的生活理想,理想与目标能切合实际;
10 满足自我,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