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血常规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1、生理性变化
新生儿; 气压降低; 精神因素; 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 年龄与性别的差异; 妊娠中、后期,6个月~2岁的婴幼儿,老年人。
5
整理ppt
2、病理性变化
(1)RBC和HGB减少: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 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 为贫血),由于各种病因导致外周血单位体积RBC减少, 即为病理性贫血。贫血按病因分为RBC生成障碍、过度 破坏和丢失3大类。
血液一般检查
1
整理ppt
红细胞检查
2
整理ppt
3
整理ppt
一、红细胞计数(RBC)
【方法】
显微镜法:目视计数法 血细胞分析仪法:电阻抗法、光散射法
【参考值】
成男:(4.0~5.5)×1012/L 成女:(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4
整理ppt
【临床意义】
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 上即为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 病、骨纤、脾切除术后。
31
整理ppt
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 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 核酸(RNA),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 多少不等。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 标。
48
整理ppt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GRAN)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
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onocyte,M)
49
血常规实验报告

血常规实验报告引言血常规是临床上常用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测定,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及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液样本的检测,对患者的血液指标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报告将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说明,并提供一些解读和参考。
实验方法样本采集使用穿刺法获取患者外周血样本,将血会管插入静脉,并用注射器吸取所需样本。
样本处理将采集的外周血样本离心,分离血浆和红细胞。
仪器与试剂•溶血试剂(红细胞计数)•乙酸染液(白细胞计数)•涂片染色剂(涂片制作)•血球分析仪测试指标1.RBC(红细胞计数)2.Hb(血红蛋白)3.Hct(红细胞压积)4.WBC(白细胞计数)5.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6.LYMPH(淋巴细胞计数)7.MONO(单核细胞计数)8.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9.BASO(嗜碱性粒细胞计数)10.PLT(血小板计数)实验结果与分析下表是我们对患者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测所得数据和参考范围。
指标红细胞计数(10^12/L)血红蛋白(g/dL)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9/L)淋巴细胞计数(10^9/L)单核细胞计数(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9/L)嗜碱性粒细胞计数(10^9/L)血小板计数(10^9/L)结果4.5 13 40 6.5 4.2 1.8 0.4 0.1 0.01 180参考范围4.0-5.5 12-1637-474.0-10.02.0-7.01.0-4.00.2-1.00.0-0.50.0-0.1150-450通过对以上实验结果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分析:1.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计数为4.5 x10^12/L,位于正常参考范围内,说明其红细胞数量正常。
2.血红蛋白: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为13 g/dL,也位于正常参考范围内,说明其血红蛋白含量正常。
3.红细胞压积:患者的红细胞压积为40%,处于正常范围内,说明其血细胞比容正常。
血常规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血常规分析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医院检验科实验者:XXX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常规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会使用血常规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
3. 了解血常规分析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血常规分析是通过血液学检验,对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数量、形态、大小、染色等特征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以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分析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Differential WBC Count)等指标。
三、实验材料1. 仪器:全自动血常规分析仪、显微镜、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等。
2. 试剂:抗凝剂、稀释液、染色液等。
3. 样本:静脉血。
四、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采集患者静脉血2ml,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
2. 样本制备:将血液稀释至适当浓度,制成涂片。
3. 仪器检测:将制备好的涂片放入血常规分析仪中,进行自动计数和分类。
4. 显微镜观察:对血常规分析仪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进行显微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1. 红细胞计数(RBC):4.5×10^12/L2. 血红蛋白(Hb):150g/L3. 白细胞计数(WBC):8.0×10^9/L4. 白细胞分类(Differential WBC Count):-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70%- 淋巴细胞(Lymphocytes):25%- 单核细胞(Monocytes):5%-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0%-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0%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显示,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患者的血液系统基本正常。
2. 白细胞分类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比例较高,可能与患者近期感染有关。
建议进一步检查炎症指标,以明确诊断。
3. 在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诊断3、血常规

红细胞压积异常: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 蛋白浓度相关,异常提示血液系统疾病
平均红细胞体积异常:反映红细胞大小,异 常可能与贫血、失血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异常:反映红细胞内含 有的血红蛋白量,异常可能与贫血类型有关
红细胞分布宽度异常:反映红细胞大小离散程度, 异常可能与贫血、失血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
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分析方法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判断贫血程度和类型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判断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 血小板计数:判断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 红细胞压积和平均血细胞比容:判断血液粘稠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判断贫血原因
血常规检查结果的解读要点
红细胞计数和 血红蛋白浓度: 判断贫血程度
目的:检查血液中各种指标的变化情况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目的:了解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意义:辅助诊断各种疾病,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 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医生制定治 疗方案 血常规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治疗效果 实验诊断的定义和重要性
• 实验诊断的定义和重要性
• 实验诊断的定义:通过实验室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评估和监测的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分泌物检查等 • 实验诊断的重要性:为医生提供客观、准确的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空腹: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避免饮食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穿着舒适: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以便于抽血和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哪些项目(二)

实验室检查包括哪些项目(二)引言概述:实验室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人体样本的生化、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检查的常见项目。
正文内容:一、血液检查1. 血常规: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2. 血糖检查:用于评估血糖水平,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其他代谢性疾病。
3.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测量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血液凝固功能。
4. 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用于评估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风险。
5. 电解质检查:测量血液中的钠、钾、氯等电解质浓度,评估电解质平衡情况。
二、尿液检查1. 尿常规:包括尿液颜色、比重、PH值、蛋白质、葡萄糖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疾病。
2. 尿沉渣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帮助诊断尿路感染、结石等疾病。
3. 尿蛋白定量:用于评估肾脏疾病的程度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4. 尿培养:将尿液样本进行培养,检测其中是否存在细菌或其他感染性病原体。
5.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
三、生化检查1.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和肝疾病。
2. 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用于评估肾脏功能和肾疾病。
3. 电解质检查:测量血液中的钠、钾、氯等电解质浓度,评估电解质平衡情况。
4. 血清蛋白检查:用于评估营养状况和炎症反应情况。
5. 血清酶学检查:包括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指标,用于评估各种组织损伤情况。
四、微生物学检查1. 细菌培养和鉴定: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培养和鉴定,帮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
2. 病毒学检查:包括病毒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法,用于诊断病毒感染。
3. 真菌培养和鉴定:通过培养和鉴定真菌,帮助诊断真菌感染。
实验一血常规检查(诊断)

采用“由上至下,由左至右,顺序如弓” 的顺序,对压边线细胞采取“数上不数 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
计数池充液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断续充液, 2.充液量要适中, 3.充液完成后不可挪动盖玻片。
一 、红细胞计数
操作步骤
1 稀释液的配制:NaCL1.0g、Na2SO4· 10H2O5.0g、 HgCL20.5g以蒸馏水稀释到200ml。溶解后加伊红水溶 液1滴,过滤后用。 2 取小试管1支,加红细胞稀释液2.0ml。 3 用清洁干净微量吸管吸取末稍血10ul。 4 擦去管尖外部余血,轻轻吹入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再轻 吸上层清液喇洗吸管2-3次,然后立即混匀。 5 充池后待2-3min,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四角和 正中共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 数右的原则进行目视计数。 6 计算:红细胞数/L=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5×10×200×106
参考值
成人:4.0—10.0x109/L 儿童:5.0-12.0Xl09/L 6个月--2岁婴儿:11.0-12.0x109/L 新生儿:15.0—20.0xl0 9/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
(1)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10.0—20.0xl09/L。 (2)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 10.5x109/L或更高,后期可达20.0x109/L (3)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12.0x109/L, 甚至20.0x10 9/L以上。 (4)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性增高,复温 后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百分比 1-5% 50-70% 0.5-5% 0-1% 20-40% 3 -8 %
方法
瑞氏染色法: 1.制作血片:将一滴血置玻片一端,用推片以 30~45度角匀速推片,制成血片,一张好的血 片应具有头体尾三部分。 2.将瑞氏染液3~4滴滴在已干的血膜上,10秒 钟后再滴上等量缓冲液,用洗耳球轻轻吹匀, 染色5分钟。用清水冲洗干净。 3.待血片干后,用油镜观察100个白细胞的形 态,并计数分类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

常见实验室检查指标实验室检查指标是指医生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和细胞的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分析,来评估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程度的一系列检查项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1.血常规: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和血液系统疾病等状况。
2.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糖代谢、脂代谢、肝脏功能和肾脏功能等情况。
3.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等,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及对抗结实、出血的能力。
4.免疫学指标:包括IgG、IgM、IgE、淋巴细胞亚群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免疫病理。
5.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包括血钠、血钾、血钙、血镁、pH值等,可以评估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情况。
6.肿瘤标志物:包括CEA、AFP、CA199、PSA等,可以用于评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7.甲状腺功能:包括TSH、T3、T4等,可以评估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以及诊断甲状腺疾病。
8.传染性疾病标志物:包括病毒抗体和抗原、细菌抗体和抗原等,可以用于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其中一种传染性疾病。
9.电生理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等,可以用于评估心脏和脑部的功能和病变情况。
10.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超声、CT、MRI等,可以用于对患者内脏和组织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性质。
这些是常见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需求,医生可能会选择特定的指标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此外,实验室检查结果通常需要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因此,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获得最准确和全面的诊断结果。
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解读血常规结果解读_一_宁平

ZHONGGUO SHIYONG XIANGCUN YISHENG ZAZHI 2008,15(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检验科,110004)血常规结果解读(一)宁 平血液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用和较重要的检验项目之一,人体在某些生理状况下或发生疾病时,常可引起血液细胞成分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白细胞分类及相关参数的变化,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观察疾病的变化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1.1 生理性变化 白细胞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1.1.1 年龄 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d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1.1.2 日间变化 白细胞数在静息状态时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
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1倍。
1.1.3 妊娠与分娩 妊娠期常见白细胞增多,特别是最后1个月,常波动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1.2 病理性变化1.2.1 白细胞增高 ①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感染时,白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中图分类号:R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185(2008) 06-0014-02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增高>10×109/L,并伴有轻度核左移;严重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0×109/L以上,并伴有明显的核左移。
②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 性疾病等。
(5)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 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
(6)肿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 血病等。
(7)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促使白细胞增高,多 见于化疗和放疗治疗期间因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时, 需要尽快提升白细胞而进行下一步疗程治疗的患者。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 胞来维持供氧需要。
(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贫血分级(四级):
轻 度 :男性< 120g/L,女性<110g/L 中 度:<90g/L 重 度:<60g/L 极重度:<3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见于: (1)缺乏造血原料、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再障,缺铁贫,巨幼贫)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放射病,电磁辐射,各种肝炎) (3)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4) 急性或慢性失血。
血红蛋白的合成: 由血红素和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 血红素合成(线粒体) 在细胞浆中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新生儿
正常参考值
RBC (4.0~5.5)×1012/L (3.5~5.0)×1012/L (6.0~7.0)×1012/L
HB 120~160g/L 110~150g/L 170~200g/L
(5)采血完成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入试管时应把针头拔掉; (6)采血时体位不同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也有影响,直立位与卧位相比易导致血红蛋白、
白细胞、红细胞、血细胞压积等项目测定值偏高;
全血细胞检测 1. 红细胞参数检测 2. 白细胞参数检测 3. 血小板参数检测
1. 红细胞计数(RBC) 2. 血红蛋白测定(HB) 3.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4.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全血细胞检测 1. 红细胞参数检测 2. 白细胞参数检测 3. 血小板参数检测
血小板
1. 血小板计数(PLT) 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3.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血小板总数(PLT)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是辅助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了解骨髓增生情况、手术 前准备等常用指标。
五分类:(临床最常见,最常用)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注意!!!!
各种仪器对异常白细胞不能完全识别,遇仪 器分析有异常提示或疑为血液系统疾病者, 需制备涂片,染色后镜检,观察细胞形态 及分类。
✓ 白细胞计数 ✓ 白细胞分类计数 ✓ 白细胞形态学
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 (1)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10.0 ~ 20.0x109/L。 (2)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10.5x109/L或更高,后期可20.0x109/L (3)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12.0x109/L,甚至20.0x10 9/L以上。 (4)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性增高,复温后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μm,平均7.5μm,边缘部厚度2μm, 中央约为1μm。
瑞氏染色(Wright stain):周边部位着色深,呈浅桔红色,中心部位淡染(又称中 央苍白区) ,约占RBC直径的1/3-2/5。
透射电镜:双凹性圆盘状
2.血红蛋白测定 hemoglobin(Hb)
采集血常规检查的合格血标本应注意的事项
(1)采血前检查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因连接不紧而使空气进入产生泡沫致溶血; (2)采集标本最好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 (3)所选采血部位的皮肤应完整,无溃烂、烧伤、冻疮、发绀、水肿或炎症等; (4)采血时应定位准确,严禁针尖在静脉中反复穿刺;
采集血常规检查的合格血标本应注意的事项
血常规的检测及判读
想一想,在血液科、甚至在医院各科,什么检查最常见,也最重要。要是来个投票,其结果一定 是----血常规。
临床医生一定要当仁不让的认识血常规。
血常规堪称检验医学最古老的三大常规之一,可以追溯到1852年,是临床诊疗活动中最有用 和使用最频繁的实验。经典的血常规包含了人工血细胞计数和显微镜下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和 分类两个方面。
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 ~ 12.0×109/L 6个月~ 2岁:11.0 ~ 12.0×109/L 新生儿:15.0 ~ 20.0×10 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计数各类白细胞的绝对值。 5种白细胞各自生理功能存在差异,不同病理情况引发各种白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病例举例
患儿,女,4岁,因发现脾大来诊,其血常规检查结果如下:RBC 5.51×1012/L、HGB 97g/L、 MCV 60fl、HCT 0.332、MCH 19.4pg、MCHC 322g/L、RDW 13.0%。血涂片发现,红细胞体 积较小.有靶形红细胞。应初步判断该患儿是何种贫血?
根据贫血的MCV、RDW分类法,应初步怀疑该患儿是轻型地中海型贫血。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g/L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MCV( fl)=
Hct(L/L) ×1015 RBC count(×1012/L)
参考值:80-100 fl
1L= 1015 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MCH (pg) =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红细胞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6.0×1012/L >5.5×1012/L
血红蛋白
>170g/L >160g/L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见于:
(1)血容量减少: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 退、 尿崩症、甲亢危象等。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参考值:11.5%~14.5%
用于各种贫血的诊断和鉴别
红细胞参数诊断价值和意义
贫血的MCV、RDW分类法(了解内容) 这种分类方法最早由美国血液学专家Bessman博士提出。RDW是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
是否均一的、定量的表示指标。根据这个分类方法,将贫血分为六种。
小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RDW正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or海洋性贫血)、球形
PLT下降MPV下降:骨髓受抑,当骨髓功能开始恢复时,MPV先于PLT上升,也就是说,MPV是骨髓功能恢 复的早期指标之一;
PLT下降MPV上升:血小板破坏增多; PLT下降MPV正常:血小板在周围血里面分布出现异常; PLT正常MPV上升:血栓前状态或者血栓性疾病。
谢谢
Hb(g/L) ×1012 RBC count(×1012/L)
参考值:27-34 pg
1g= 1012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Hb (g/L) MCHC (g/L) =
Hct (L/L)
参考值:320-360 g/L
临床意义
5.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了解内容)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bution 所测(红R细D胞W)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是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3.红细胞比容(Hct)
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男性:40%~50% 女性:37 % ~ 48 % 反映红细胞的增多或减少,协助诊断贫血及程度 受血浆容量改变的影响(血浆容量是否丢失) 计数红细胞各项平均值
4.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平均红细胞容积 (MCV)fl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pg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 (3)脾功能亢进。 (4)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 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细胞增多症等; 非均一性:RDW>14.5%,见于缺铁性贫血。
正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急性失血性贫血。 非均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遗传性葡萄糖-6-磷
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 。
大细胞性贫血: 均一性: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 非均一性: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随着科技发展,这类仪器不断推出新的血细胞分析参数,如最新型号的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分析 参数已经超过100项。这些新参数的诞生进一步拓展了血常规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方 面就是对常见病的快速筛查、快速病因识别或鉴别诊断。
标本的采集与抗凝
1. 毛细血管采血法 部位:手指
2. 静脉采血法 静脉法优于毛细血管法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贫血分类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 (一)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复制和分化异常 异常细胞或组织骨髓浸润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
(二)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缺陷
珠蛋白合成缺陷
再生障碍性贫血障碍性贫血 骨髓病性贫血 慢性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炎症、恶性 肿瘤、慢性 肾病、肝病、风湿性疾病、内 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20世纪80年代,由于半自动血液分析仪进入医院,使血细胞计数的速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较 人工计数大大提高,血常规演化成为使用血液分析仪计数加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21世纪初,全自动的五分类的血细胞分析仪将古老的血常规代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以全自动 血液分析仪的计数和分类结果做筛查,异常者再进行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叶酸及(或)维生素B12缺乏所到的巨幼 细胞贫血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海洋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