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课后习题(带解析)

合集下载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23章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归纳总结】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 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和生物 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这就是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课后练习】
8.(2017秋•白银期末)自然界中,一个生态
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的显著标志是( B ) A.消费者大量减少 B.生产者大量减少 C.分解者大量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
【课后练习】
9.(2017秋•明光市期末)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 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 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B) A.多种多样 C.谁也离不开谁 B.相互制约 D.不断进化的
【合作学习】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各个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并不相同,请问森林和农 田哪个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强?为什么? 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强。因为一般来 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 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 单,
人为 台风海啸等;(2)__ __因素,主要是指人 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对自然资源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的开 发、利用;(3) 引种不合理 会导致生态系 统失去原有的稳定性。
【合作学习】
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阅读课本P80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 坏的原因”,回答下列问题: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从1906 年前的凯巴森林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 力? 1906年以前,凯巴森林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可 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由此看出

201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201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选择题1、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生态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D、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2、假设在一个能维持平衡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A、光合作用加快B、水的酸性增加C、植物会死掉D、水中的O2浓度增加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D、生态系统被破坏后一定能恢复原状4、一片草地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复,这说明草地具有()A、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B、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C、较多种类的草本植物D、较多种类的动物5、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A、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物,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B、废弃的耕地无人管理,将会杂草丛生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导致水土流失D、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减少,从而使食草动物的增跃受抑制据图回答1、下图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署之间相互作用的曲线图:试分析说明:(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图中Ⅱ为者。

(2)图中B处Ⅲ开始回升的原因是。

(3)从C开始三条曲线不再呈现大起大落的变化,这表明该生态系统已经发展为成熟阶段,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能力。

2、我国西部资源开采过度,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由此引起生态环境恶化。

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中面临的最紧迫、最艰巨的任务。

下图所示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请据图回答问题:(1)优良牧草与杂草、毒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同步检测卷第八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版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同步检测卷第八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word版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句话描述的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A. 捕食B. 竞争C. 合作D. 追逐2. 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分析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A. B.C. D.3. “一山不容二虎”,是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B. 寄生关系C. 竞争关系D. 共生关系4. 蚂蚁、蜜蜂往往成千上百只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种关系。

A. 竞争B. 合作C. 捕食D. 寄生5. 下列食物链中,假设蚱蜢和鼠从生产者获得能量数值相同,那么哪一条食物链提供给猫头鹰的能量最多?A. 绿色植物蚱蜢蜘蛛蜥蜴蛇猫头鹰B. 绿色植物鼠猫头鹰C. 绿色植物蚱蜢青蛙蛇猫头鹰D. 绿色植物鼠蛇猫头鹰6. 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以下属于非生物部分的是A. 植物B. 动物C. 细菌D. 空气7. 古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或规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生物学规律是A.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B. 生物间的竞争关系C. 生物适应环境D. 生物的变异现象8. 彤彤想制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希望生活在其中的水草和小鱼能生存较长时间。

下列装置和材料中,最好选用A. 无色透明玻璃瓶、池塘清水B. 棕色玻璃瓶、池塘清水C. 无色透明玻璃瓶、蒸馏水D. 棕色玻璃瓶、蒸馏水9. 生活中有“春兰秋菊,南橘北梨”之说。

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依次是A. 光和温度B. 温度和水分C. 水分和光D. 土壤和温度10. 目前地球的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根本原因是A. 人口过度增长B. 臭氧层空洞C. 长年的水旱灾害D. 野生动植物死亡11. 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若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如图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较长时间内兔群数量变化的是A. B.C. D.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B. 沼泽是典型的淡水生态系统C. 一块农田中的农作物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D. 过度放牧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13. 下列不属于共生现象的是A. 地衣B. 豆科植物的根瘤C. 玉米上长的黑瘤D. 帮助消化的肠道细菌14. 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兔和鼠都是生产者B. 猫头鹰和蛇只存在捕食关系C. 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D. 该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是草15. 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23章第4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描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重点)2.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难点)3.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1.科学思维:分析归纳不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的原因2.生命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3.社会责任:保护生态环境【生活小思考】澳洲大陆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英国人在40年代引入欧洲野兔,结果繁殖成灾,使草原破坏非常严重,当时的澳洲人常常谈兔色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什么还会出现“谈兔色变”的现象?知识点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材P80~P81)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1)数量变化:1906年,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后,黑尾鹿的数量先上升后下降。

(2)上升原因:该生态系统禁猎黑尾鹿。

(3)下降原因:缺少食物。

(4)变化原因:凯巴森林发生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正确干预,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活学巧记】理解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两个方面(1)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2)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相对稳定。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教材P81~P82)1.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可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2.深入思考:为什么过度放牧会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提示:过度放牧会使草原上牛羊的数量猛增,超出草原的承载能力,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活学巧记】调节能力大小(反义词记忆法)(生物)少(结构)简单(能力)小(生物)多(结构)复杂(能力)大知识点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教材P83)1.稳定性破坏的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解析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生物 第八单元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测试题(解析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个湖泊 B.湖泊里的鱼C.湖泊里的水草D.湖泊里的水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下列做法符合要求的是()A.退耕还林 B.围湖造田 C.填海盖楼 D.引进,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3条食物B.该食物网是一个生态系统C.图中鼠和兔之间是竞争关系D.图中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4.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不存在相互关联B.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迅速减少C.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D.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5.在一成熟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稳定的食物链:甲→乙→丙→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B.该食物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丁属于第四营养级C.因为某种原因导致丁灭绝,丙的数量是先增加再减少D.若该生态系统被农药污染,则丁体内的农药浓度最高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叙述中,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是()A.推广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环境污染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C.开发森林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D.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7.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假设这四种生物都参与构成食物链,并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乙→甲→丁→丙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该生态系统C.若某一有毒物质进入该食物链,则体内积累该有毒物质最多的是丙D.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会导致乙和丙的数量增加8.“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是生物圈中普通一员”的理念应牢牢铭刻在我们心中,并践行在我们行动中.以下观点错误的是()A.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围湖造田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更能改善环境C.人类社会应该高速发展,但不能以耕地减少为代价D.生物圈是人类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生存的栖息地9.“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环保意识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能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3、能结合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1)1906年,凯巴森林被列为国家禁猎区后(禁猎黑尾鹿,允许捕杀黑尾鹿的天敌),黑尾鹿的数量先后。

(2)上升原因:该生态系统。

(3)下降原因:缺少。

(4)变化原因:凯巴森林发生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的不正确干预,破坏了原有的稳定状态。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与物质、能量之间和与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

3.(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植被会并造成食物短缺,限制鼠群的数量持续;同时,鼠类大发生会使的数量增加,进而使鼠群数量,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2)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或受到干扰时,可通过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和的状态。

4.稳定性破坏的原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当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5.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1)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泛滥、等。

(2)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以及不合理。

6.人类作用:人类只有尊重生态系统的 ,才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7.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和的状态。

二、能力运用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含哪几个方面的相对稳定平衡状态?( )A.生物与非生物物质之间B.生物与非生物能量之间C.生物与生物之间D.前三项都是2.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A.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增多B.动物的数量会不断减少C.各种生物的数量保持不变D.各种生物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3.具有下列哪种特点的生态系统较稳定?( )A.生物种类少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C.食物链较长D.食物链中的消费者较多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天然落叶林B.天然常绿林C.人工纯种林D.人工混交林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十分脆弱 B.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C.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十分强大6.为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采取的措施是()A.喷施农药消灭害虫 B.不准放牧 C.建立草场防护林 D.严禁割草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 )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8.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适当增加生物的种类C.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生物的种类9.对下图解释错误的是( )A.此图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B.正常情况下,草原植被数量应多于鼠类C.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不变的状态10.下列哪种措施不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封山育林,禁止随意打猎B.减少使用农药,控制环境污染C.大量植树,增加绿地面积D.毁林开荒,增加耕地面积1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兔常被狐和鹰捕食,鼠常被狐和蛇捕食,蛇有时也被鹰捕食,这种现象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的生物是()A.相互制约B.多种多样C.不断进化 D谁也离不开谁1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相对稳定的,这是因为()A.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生产者总是数量最多的D.人工控制的结果13.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A.生产者B.消费者C. 生产者和消费者D.分解者14.从理论上分析,维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存在可以缺少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5.我国黄土高原上原有茂密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现在消失了,主要原因()A.病虫B.地壳变动C.长期干旱D.乱砍滥伐16.近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湘潭市迅速蔓延,对湘潭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测试含解析新版北师大版

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单选题1.有人喜欢用一种水晶样的玻璃球作装饰.该球密封,内装有水、两三条小鱼(或虾),底部有珊瑚、沙子,并生长着一些水藻、小鱼(或虾).该玻璃球构成一个()A. 生物圈B. 生态系统 C. 食物链 D. 环境因素2.有甲、乙、丙三种生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乙、丙一定是动物 B. 丙一定是植物,甲、乙一定是动物C. 甲与乙一定是捕食关系 D. 乙与丙不是竞争关系3.“八月桂花香”,此句中影响桂树开花的环境因素主要是A. 光B. 温度C. 水D. 空气4.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是()A. 湿地B. 热带雨林 C. 海洋 D. 草原5.生物圈中的消费者是:()A. 绿色植物B. 细菌 C. 动物 D. 微生物6.我们美丽的家乡可以看成一个乡村生态系统,构成这个生态系统的是村庄里()A. 所有的村民B. 所有的花、草、树木C. 广阔的运动场D. 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A. 光B. 水C. 空气 D. 土壤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生态系统()A. 一块草地B. 沙漠 C. 生物圈 D. 羊群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哪个条件并不是所有细菌真菌都需要的?()A. 水分B. 适宜的温度 C. 有机物 D. 氧气10.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以上都是11.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A. 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B. 蛇的数量迅速增加C. 水稻虫害严重D. 田鼠的数量迅速增加12.“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经常踩踏小草,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小草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小草的死亡,主要原因是()A. 小草的茎被踩断了B. 土壤缺少空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C. 影响小草的蒸腾作用 D.土壤缺少空气,影响根的光合作用13.维持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生物是()A. 生产者和草食动物B. 生产者和分解者C. 肉食动物和分解者D. 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一般都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B.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C. “阳光→草→鼠→狐”可称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D. 大气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绿色植物体内15.下面各项中属于共生现象的是()①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②黑粉菌导致玉米形成黑粉瘤③某些藻类和真菌形成地衣④细菌分解有机物产生的CO2供植物光合作用⑤牛胃内的瘤胃细菌,可以帮助牛分解和利用纤维素⑥红色毛廯菌导致人患足和手廯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16.下列不属于共生的是()A. 地衣B. 冬虫夏草 C. 大豆和根瘤菌 D. 人与大肠杆菌17.以下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变异现象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的食物关系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D.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影响植物开花18.下列措施中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 减少生物的种类B. 减少生产者的数量C. 增加生物的种类 D. 增加消费者的数量19.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的多,这主要是()A. 骆驼刺喜欢沙土B. 骆驼刺怕被风刮走C. 骆驼刺需要营养物质 D. 骆驼刺对缺水环境的适应20.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成员,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生产者和消费者 D. 分解者21.以下对绿色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 绿色植物既是生产者也是分解者B. 绿色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线粒体C. 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D. 绿色植物通过根、茎、叶吸收水分,有利于生物圈的水循环22.为了使中国西部的生态系统平衡不遭受破坏,并使生态系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和演化,我国政府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下列哪一项是重要的措施()A. 开山种粮食B. 退田还湖 C. 退耕还林还草 D. 退耕还牧23.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大量捕杀黄羊、野兔等动物后,其生存数量首先减少的是()A. 生产者B. 消费者 C. 次级消费者 D. 三级消费者24.以下关于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 田鼠→蛇→鹰B. 猫头鹰→蛇→田鼠→草C. 草→田鼠→蛇→猫头鹰 D. 阳光→草→田鼠→猫头鹰2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 草原上的全部羊B. 洞庭湖中的所有生物 C. 大兴安岭林区 D. 河里的鱼二、非选择题26.自然界除了水循环和氧循环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习题(带解析)

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 第二十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章节习题(带解析)

第二十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圈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C.生物圈是指人能够达到的范围,例如月球和太空D.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大气圈2.下图是生物小组的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在生态瓶里放置了金鱼藻、沙石、小鱼、水等,下列对生态瓶的分析正确的是A.生态瓶中不放金鱼藻小鱼存活时间会变短B.这个生态瓶中的非生物环境只有水C.把这个生态瓶放在光下或是黑暗中都不会影响它的维持时间D.这个小生态瓶会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大3.下列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A.潮白河水及河内的所有生物B.顺义区内的所有农作物C.“花鸟鱼虫”市场内的所有动物D.减河公园内的所有植物4.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种植,限制它的生态因素是A.水B.阳光C.温度D.土壤5.到南极进行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袋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A.缺少分解者B.缺少生产者C.没有消费者D.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6.下表是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这五种生物之间有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下列食物链关系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戊B.丙→戊→乙→甲→丁C.丁→甲→乙→戊→丙D.戊→丁→丙→乙→甲7.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是A.先有物质循环,然后才有能量流动B.由于有了能量的流动,所以才有了物质循环C.虽然二者是同时进行的,但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过程D.物质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8.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类属于A.消费者B.生产者C.分解者D.建设者9.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条河流B.池塘中的鲤鱼C.湖中的所有生物D.草原上的全部羊10.地衣是真菌和藻类在一起形成的,真菌和藻类的关系是A.寄生B.腐生C.共生D.竞争11.下列食物链的表示方法正确的是()A.兔→狐B.草→兔→狐C.草←兔←狐D.阳光→草→兔→狐12.蝉在火热夏天的正午鸣叫得最厉害,可是当气温降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选择题1.生态平衡是指()A.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平衡B.动物与植物之间的数量相等C.生物之间数量和所占比例的动态平衡D.永久平衡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C.一般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更强一些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3.在一个由草、野兔、鹰组成的食物链中,由于某种原因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么在短时间内野兔的数量将发生的变化是()A.先减少后增多B.减少C.增多D.无变化4.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甲、乙、丙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如表是不同面积中不同物种数量统计结果(调查面积cm×cm),根据表中数据推断,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最弱的草原类型是()A.甲B.乙C.丙D.不能确定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生产者B.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仅缺少非生物成分D.假如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6.在一个含有鹿、狼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把狼杀绝了,鹿的数量将()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保持相对稳定D.上升后又下降7.在草场上适当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

但是,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甚至退化。

这说明()A.草原上放牧越少越好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能改变C.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8.在一个由草、兔、狼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狼的数量大量减少,短时间内兔子的数量将()A.缓慢上升B.保持相对稳定C.迅速上升D.先下降后上升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C.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0.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应将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彻底清除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只需要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没有限度的D.蜜蜂吸取花蜜、采集花粉,有利于植物的繁殖11.下列对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B.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是相对稳定的C.自动调节的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D.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弱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B.一块农田中的所有农作物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D.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绝对稳定的13.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关联C.生物圈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且稳定不变,自动调节能力强D.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14.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热带雨林B.高山草甸C.戈壁沙漠D.北极苔原二、判断题15.引进外来物种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______(判断对错)16.痛痛病是因为患者长期食用了镉超标的食物造成的.______ (判断对错).17.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而长期维持稳定.______ .(判断对错)18.生态农业有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______ (判断对错)19.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它与生物的种类的复杂程度无关.______ .(判断对错)20.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越强.______ .(判断对错)三、填空题21.在草场上适度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但如果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受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但这种能力是______ 的。

22.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着相对的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______。

23.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生物与______、______和生物与______之间______的状态,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______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

24.杭州市河道生态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河道曝气机在很多河流中被优先采用,通过向水体中充入空气,以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到净化,从而改善水质。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水体中好氧微生物属于______,进行河道曝气复氧能够恢复河道生态环境,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的______能力;25.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狐、蛇、鹰等多种生物,请根据图1,图2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图1 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2)图2 中的甲、乙、丙各代表草、兔、猫头鹰三种生物中的一种,如果人类大量捕杀丙,则短时间内数量一定减少的动物应该是______。

四、简答题26.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图示的各种生物中,草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者;(2)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蜘蛛与青蛙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和______。

(3)当草原上食物充足时,鼠的数量会增加但又不会无限制地增加,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 C2. C3. C4. C5. C6. D7. D8. C9. D10. D11. D 12. A 13. C 14. A15. ×16. √17. ×18. √19.×20. √21. 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22. 生态平衡23. 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相对稳定平衡自我调节人为24. 分解者自我调节25. 草→鼠→蛇→猫头鹰猫头鹰26. 生产分解捕食竞争自我调节【解析】1.解: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如动物有迁入、有迁出,有死亡、有出生,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的数量不仅比草食动物多,而且还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如三颗草和两只羊,虽然草比羊多,但是不能保持稳定,因此还要达到一定的比例,同样草食动物要比肉是动物多,并维持一定的比例。

故选:C。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正确。

B、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正确。

C、森林生态系统相对草原生态系统来讲,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错误。

D、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正确。

故选:C。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能量流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3.解: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

若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草→野兔→鹰”这条食物链,由于某种原因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野兔的数量短时间内会增加。

故选:C。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理解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解:据表中的数据可见:甲草原物种种类最多,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乙草原物种种类较多,自动(自我)调节能力较强;丙草原物种种类最少,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

故选:C。

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据此解答。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5.解:A、该生态系统中,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

A正确;B、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能量是有限度的,若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失调。

B正确;C、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图中所代表的成分外,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C错误;D、根据生物富集现象,有毒物质进入该生态系统,则食物链“草→野兔→鹰”中,鹰是最高级消费者,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最多。

D正确。

故选:C。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在生态系统一章中,生态系统的组成几个成分的关系,有关生物富集的知识,能量的流动特点等知识点在考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所以,有关的内容还需同学们熟练掌握。

6.解:该题中的食物链是:牧草→鹿→狼,当狼被杀光,鹿会因为失去天敌而数量增加,但是草的数量是有限的,当鹿的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会因为缺少牧草而数量减少。

因此若大量捕杀狼,则鹿的数量会先因狼的减少而迅速增加,后来则因草的减少而减少。

故选:D。

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7.解:在草场上适当放牧,草场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基本维持原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