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读后感800字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35篇)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1汪曾祺散文之好,读过的人有口皆碑。
他写景、写人、写事、写物,看似冲和散淡,其实有着精心的布局,结尾尤其好。
读每一个结尾都是一种享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还不只是景语,每一句平实的话都有深情。
全篇只一两句点到伤情之处,好比冰山露一角,我们就能体会到那座冰山。
比如《北京的秋花》,通篇写的是各种植物,很生动有趣,像科普读物,后面写到秋海棠,带到自己的母亲,很小的时候就得肺病死了,锁在一个小屋里,怕传染不让人去看,所以对母亲没什么印象,小屋边开着秋海棠,看到秋海棠就想起母亲。
语言非常的平静,一点不抒情,但给我巨大的感动。
再说写他的老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通篇细密的写沈从文其人其事,非常平实,行文到最后写到老师的死。
只一句,也是用叙事代抒情:“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这是多么高级文字,堪称人书具老。
书中也有赤子的情怀流露。
在西南联大边的诸多茶馆之一的墙上,发现了真正的诗:记得旧时好,跟随爹爹去吃茶,门前摸螺壳,巷口弄泥沙。
几篇文章也提到了茶文化。
在《湘行二记》中,汪曾祺细细的提到了擂茶,他十分喜食,令我想起去年到湖南湘西时也在马路边买到过擂茶,已经不十分的土了,类似珍珠奶茶的店铺。
汪曾祺还反复提到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大学生们都爱泡昆明的茶馆。
有人甚至连牙刷脸盆都放在茶馆里。
他是个美食家、老茶客,对茶也有心得,在《寻常茶话》一文中,大谈了吃茶的点滴。
在《皖南一到》一文中我发现我祖母与汪曾祺是徽州的同宗,都是越国公汪华的后人。
汪华大概是割据一方的豪侠,后来降了唐,受李渊封为越国公。
在隋唐时期,这是个很高的封号,隋炀帝时期的司空杨素就是越国公。
当地称“汪王”,或“汪王大帝”。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篇2我本是很少读散文的。
许是初中时印象过于深刻,在我的认知中,散文多半是艰涩难懂的:它不像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这一条明晰的主线层层展开,随着故事的推进,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给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它总是从一些细微的角度入手,一点一滴地表达出作者的思绪,一切都需要读者去细细揣摩,而这恰恰是我所不善长的。
汪曾祺夏天的昆虫读后感800字(通用范文7篇)

汪曾祺夏天的昆虫读后感800字(通用范文7篇)关于汪曾祺夏天的昆虫读后感,精选5篇通用范文,字数为800字。
《汪曾祺夏天的昆虫》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小说,让我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昆虫的世界。
在这个小说中,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虫的奇妙世界,让我对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汪曾祺夏天的昆虫读后感(通用范文):1《汪曾祺夏天的昆虫》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小说,让我感受到了夏日的生机与昆虫的世界。
在这个小说中,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虫的奇妙世界,让我对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汪曾祺夏天的昆虫》以繁花盛开的夏天为背景,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昆虫的乡村。
汪曾祺以诗意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昆虫们的繁忙和活力。
蜜蜂在花丛间忙碌采蜜,蝉在树上鸣叫,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这些昆虫们构成了一个美丽而和谐的夏天画卷。
通过对昆虫的描写,汪曾祺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他告诉我们昆虫们虽然只有短暂的一生,却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自己的使命。
蜜蜂为了采集蜜,努力工作、默默奉献;蝉为了唤醒大地,放声高歌;蝴蝶则在短暂的生命中飞翔自由,寻找爱情和美丽。
他们的生命虽然微不足道,却因为拥有使命和追求而变得有意义。
在《汪曾祺夏天的昆虫》中,我还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汪曾祺以一个村庄为舞台,通过农民与昆虫的互动,展现了人类和自然的平衡关系。
农民们精心培育着各种作物,而昆虫们也为他们提供了帮助,如蜜蜂为农作物授粉,蜻蜓为村庄驱虫。
这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使人们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读完《汪曾祺夏天的昆虫》,我被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所打动。
汪曾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昆虫们的美丽与活力,通过昆虫的世界揭示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然界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感受自然的力量与美妙。
总的来说,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虫》是一部令人心旷神怡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对昆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生命和自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汪曾祺的书,用文学少女的话说,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女儿节的茶巾寿司,上等多汁的蘑菇,香喷喷的白芝麻,栗子。
加入这么多配料的醋饭,用稍带甜味的薄薄蛋饼仔细的包裹着。
虽然不是最近的作品,却非常亲切、可爱、紧紧揪住胸口,可是读著读著,醋的味道也不断变浓,直到最后变成深切的无常观充塞胸中。
我觉得汪曾祺的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地方民俗特色很浓。
尤其是饮食文化,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散文,倒像是金庸的武侠小说了。
不能不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烧菜给洪七公吃的那一段。
包括他的语言,都是半掺着文言的,读起来反而让人有一种顺化流畅的感觉。
羽毛般又轻又薄的甜甜煎蛋慢慢四散在口中,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著期待包在里头的松软康吉鳗、碎栗子的出现。
就像是这样的感觉!古往今来,上至九龙天子,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向往着羽化登仙的生活,若是做不到,便梅妻鹤子,隐逸孤山做个隐士。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尘世带给人的快乐生活。
舒婷在她的《神女峰》中写道:“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长生不老,淡泊名利固然值得欣喜或钦佩,然而对酒当歌,寻山问水,觥筹交错却有着那些所谓的神仙隐士们体会不到的一番乐趣与风情。
汪曾祺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一个道理。
他写那些人都是些市井中最最常见的小人物,他写的食也是路边小摊上的并不怎么高级的地方小吃,他写的事也是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
可人们可从他那看似平淡无味的语言中品出人与人之间的美丽情感。
命运在最大的不公平中有时会偶尔留下一丝温暖慰藉的余温,让人对这尘世难舍难弃,又好像一些另有深意的安排,一人一事都不是随便出现的,全看你心智够不够来领悟天意。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优秀10篇)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篇一在书友群里看到赵老师发的共读公告,被《生活家》的书名吸引,古今中外、各个领域能称“家”者甚多,而面对“生活”这个永恒的课题能自称“家”或被称“家”的好像不多。
我理解的“生活家”是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生有独到的解读,能够以率真的性情,从容面面对所有人生问题的人。
读《苏东坡传》,感觉林语堂先生笔下那个人格近乎完美的苏东坡堪称生活的大家。
对汪曾祺先生早有耳闻,但从未精读过其作品,今有机缘,很是期待和欢喜。
读本的主体是12篇游记和12篇美食类散文,篇幅大都不长,小巧精致,是我喜欢的,喜欢他真挚内敛的情感表达,喜欢他任何情境下冲淡平和的心态,喜欢他简洁干净、朴素隽永的文字。
从选集中我读到四个字“真诚从容”。
情感表达的真挚,作品中无论是回忆家乡、思念昆明,还是游滇湘、食野味的感受都至真至诚,毫无矫饰之感,读之动人。
《我的家乡》描写家乡风物写到江浙一带的人赞扬高邮“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时,先生写到“我的家乡不只出咸鸭蛋。
我们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磐,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这很像孩童为自己心爱之物辩解,洋溢着先生对故乡的热爱和骄傲之情。
《觅我游踪十五年》写在昆明读书,房东家一副对联中有“故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文中写自己的感受是“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并不是真的留恋湖山”,先生十九岁远赴昆明求学,战乱之中一呆七年,什么样的“好湖山”能抵消对家人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不仅写出了自己乱世之中羁旅求学漂泊异乡感受,更写出了西南联大所有师生共同的感受,甚至把我们带到那一段历史之中,情感表达得含蓄蕴藉。
生活态度的淡定从容,游记和美食是真实的生活呈现,但是经作者提炼过的,是作者要表达出来的生活。
先生曾说:“我的作品内在的情绪是欢乐的,我们有多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份欢乐。
” 所以我们在他的文字中很少读到苦难和伤痛,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或以轻松温馨的笔触呈现。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汪曾祺散文读后感(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
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
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
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
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
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
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
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第二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也许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许侑很多人认为中国现代难见散文大家。
這是一种误读,更是一种谬论。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时偶在市集中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
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应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情绪看《汪曾祺散文》的。
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关于诚信的名言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7篇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7篇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汪曾祺的受戒读后感篇1浸染于世俗,被琐事缠绕,为现实所伤,突然读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一种似曾相识、久违的感动始终萦绕在心头,难以释怀,是啊,我们美好的童年已经逝去太久,我们平静的村庄已经变得喧闹,我们原本宁静、被梦想充盈的心也因为成长而变得世故。
幽静的乡村,淳朴的风俗,不谙世事的年纪,飘着芦苇香的沼地,读汪曾祺的小说仿佛故地重游,而那心中沉睡已久的梦想也似乎被悄悄唤醒。
《受戒》恣意渲染着民情风俗,醉心于那独到的风光和那群不被世俗束缚的人。
在英子把船划进了芦花荡时,小说接着写到:"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
青浮萍,紫浮萍。
长脚蚊子,水蜘蛛。
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檫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恍若梦境的田园风光,虽常见于乡下故土,然从作者笔下流淌出来,却令人神往。
小说虽名为《受戒》,却张扬着自由。
无拘无束的和尚,和善的村民,充满趣味的仪式,还有一段朦胧的爱情,在浓郁的乡土风情里,作者欢喜那自由的人性和朴实的宁静,欢喜那真性情的人和若有若无的感觉。
整篇文章清淡委婉、浑朴自然,读后却让人欲罢不能,久久回味于那梦里桃源。
汪曾祺学贯古今,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哲学,其叙事娓娓道来,漫不经心、却不乏生花之妙笔,《受戒》是一篇散文化诗意化的小说,平淡却直逼人的内心,以人之共性引人共鸣,如春雨润物悄悄地触动人内心的软处,平淡,却绚丽,动人心弦却不着痕迹。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也集中体现了汪曾祺的创作理念,他力求淡然,努力构建起自己的艺术世界,读汪曾祺的小说,你不要奢求会惊心动魄,但就是那种平淡把所有的震撼都比了下去。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00字优秀8篇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800字优秀8篇读后感800字篇一当我刚上完四年级的第二学期时,我看到毕业班学哥学姐们在卖书,于是走过去看了看,恰巧就买了这本《我是你的守护星1》,看完后觉得非常好看,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去书店时也顺便留意到了这套书,但没想到这本书真的特别火,是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之一,而且已经出到4了,我立刻买了2-4.最近更是已经出到了最终篇6《星之痕迹》,我也买到了5-6.这个系列中,我最喜欢的一本是第四部。
山灵与人类两个本应和平共处的种族,却因人类的破坏环境与山灵的偏见,导致山灵隐居在森之秘境中。
但牧洲等人组成的摘星大队却打破了这个僵局,他们为了各自的愿望和梦想,听从星次神仙大梁的指示,却发现了另一个更大的秘密。
没看过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外国人有十二星座,却不知道原来中国古代就有了十二星次,我是鹑首。
这些故事,以不平凡的姿态,存在于这平凡的世界。
自己的人生,由自己决定!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中国古代星次诸神,自远古以来就守护着人类。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位星次神仙,拥有不同的神奇力量,不同的信仰和立场。
在试炼人类的守护中,一幕幕悲喜剧一一上演,而一个个谜团和最终的结局,也一一浮出水面!这一系列书,每本都有自己的灵魂:信任、情绪、命运、梦想、记忆,以及最终的守护。
《我是你的守护星》系列每一本都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可他们的命运却又紧紧地绑在一起,而这一切都源于守护。
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要守护的人,爱的人,所以他们有了前进下去的动力与希望,不能够放弃,也不会放弃。
而我们的平凡与不平凡,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读后感700字篇二“成功之花,人们只惊讶它开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芽,渗透了奋斗的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了《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
这句话像火花一样,闪耀在我心间。
的确,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够获得成功呢?爱因斯坦总结了一个公式:成功=X+Y+Z。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精选5篇)汪曾祺作品篇1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
”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
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
——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
”“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
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 “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
”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
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作品读后感800字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读得不多,记得在XX年吧,我在自学中山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中,第一次读到《受戒》一文,一口气我接连读了三遍,感觉只有两个字:纯美!
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和尚--明海和一个和尚庙--荸荠庵的零碎琐事,信手拈来,不事雕琢,平常之极。
整篇文章没有深奥的人生哲理;没有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没有高大光辉的人物形象,却处处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清新隽永、悠远绵长!
和尚出家不是因为贫穷、走投无路才遁入空门,当和尚也要有关系、要有一定的门槛:“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
还要认得字读过书”,当和尚还可以赚钱,经营产业、娶老婆,甚至包小妾******。
说白了当和尚其实就是一种职业,而且是好职业!
没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没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欲,“他们吃肉不瞒人。
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三师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鲜红的猪血就带着很多沫子喷出来”,“可以收租、放债”,“可以赌钱、可以有相好的,而且不止一个”,“不兴做什么早课、晚课,这三声磬就全都代替了。
然后,挑水,喂猪”。
******乍一看来有点离经叛道,有违清规,却是世俗人情,人间烟火,饮食男女。
和尚们过的是一种慵懒闲适的生活,与世无争,率性随意,自给自足,
不是世俗人家,胜似世俗人家!
“捆猪的时候,猪也是没命地叫。
跟在家人不同的,是多一道仪式,要给即将升天的猪念一道“往生咒”,并且总是老师叔念,神情很庄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令人忍俊不禁之余笑话和尚的迂腐!受戒烧戒疤太疼,山东和尚骂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烧了!”活脱脱的村野俗夫!这是真的吗?我想应该是真的,起码是存在这种生活方式的!和尚也是人啊。
小和尚明子英俊聪明,好学多才,又纯朴老实。
“得了半套《芥子园》,照着描,画得跟活的一样”。
而小英子则是一个美丽、伶俐、敢爱敢恨的农村小姑娘,“一天叽叽喳喳地不停,像个喜鹊”。
不像情感小说中的男女主角,从头到尾爱得死去活来。
故事中男女主角,对世事懵懂,却不无知!明子与小英子谈不上是恋人,最多是青梅竹马的邻居,孩童的纯真、两小无猜的玩伴,又蕴含着丝丝青春萌动的情愫,写小英子喜欢明子,“小英子爱采荸荠,拉了明子一起去,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而明子呢,“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一种朴素纯真、如诗如画的情感跃然纸上,令人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叹!对于明子的受戒,善因寺要选他当沙
弥尾,小英子怕失去心上人,毅然决然的要明子“不要当方丈”,“也不要当沙弥尾”,勇敢地表白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故事在真情流露中达到了文章的高潮。
我不知道这种情状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说中没有如诗如画的情景描绘,没有千回百转的情感纠葛,更多的是人物细腻的语言、动作描述,但是我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同时又充满温馨宁静、乐天安命的生活境界。
文章的末尾汪老写道“一九八〇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种战争动荡时代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对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触。
正如作者自己是这样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
噢!原来文字是可以这样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