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登寺赋》: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华兹华斯与丁登寺赋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丁登寺》中的体现

南 昌 高 专 学 报 2010年第 3期 (总 第 88期 ) 2010年 6月 出版 Joumol of盹,lcJl帆 College No.3(Sum 88) 2Ol0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在《丁登寺》中的休现
黄 明
(商 丘 师 范 学 院 外语 学 院 河 南 商 丘 47600o)
的存 在 ,而 变 成 纯 粹 的 精 神 ;我们 坚 信 万物 的 和 谐 而 充 满 了欢 乐 ,于是 以平 静 的 眼 光 观 察 、洞 见 事 物 的 本 质 。请 看 其 中:“… … 当我 孤栖 于斗 室 ,,困 于 城 市 的喧 嚣 ,倦 怠 的 时 刻 。,这 些 鲜 明 的 影 象 便 翩 然 而 来 ,,在 我 的 血 脉 中 ,在 我 的心 房 里 ,,唤 起 甜 美 的 激 动 ;使 我纯 真 的性 灵 ,得 到 安 恬 的 康 复 … … ”晰蹲 。然 而 现 实生 活 的烦 恼 终 究 是无 法 避 免 的 。每 当遇 到烦 恼 和 不 快 时 。诗 人 就 带 着 疲 惫 的 心 灵 到 大 自然 里 寻 找 快 乐 和 寄 托 。回顾 成 长 的历 程 。诗 人 意 识 到 自然对 自 己的 意 义 在 不 断 发 生 变 化 。最 后 终 于 发 现 上 帝 其 实 存 在 于 自然 之 中:“我 高 兴 地 发 现 :,在 大 自然 和 感 觉 的 语 言 里 ,俄 找 到 了最 纯 洁 的 思 想 的 支 撑 ,心 灵 的 保 姆 ', 引 导 、保 护着 ,我 整 个 道 德 生 命 的 灵 魂 ”t 】‘ 。 诗 人 满 怀 深 情 地 回忆 起 他 在 大 自然 的 怀 抱 里 成 长 的 过 程 。童 年 时 代 他 如 一 头 小 鹿 奔 跑 于 山 岭 之 间,深 涧 之 际 ,清 溪 之 侧 , 听 凭 自然 来 引导 ,年 幼 时 。诗 人 觉 得 大 自然 便 是 他 的 整 个 世 界。山岭 、深 涧 、清 溪 培 育 着 他 的 爱 心 和 志 向 。随 着 年 龄 的增 长 ,童 年 时 代 的 纯 真 一 去 不 复 返 了,而 大 自然 又 给 了 他 新 的馈 赠 ,那 便 是 成 熟 的心 智 和 深 沉 的 思 考 能 力 。 成 年 以后 诗 人 学 会 了冷 静 而 理 智 地 重 新 审 视 周 围 的 一 切 ,他 听 到 了低 沉 悲 怆 的 人 生 乐 章 。大 自然 恰 如 他 的养 育 者 、向 导 ,不 断 给他 教 诲 、守 护 他 的 心 灵 。 这 里 “感 观 的 语 言 ”就 是 指 感 观 对 大 自然所 作 的 反应 。最 后 。诗人 希望 初 游 此地 的 妹 妹 能如 自己 一 样 真 心 热 爱 大 自然 。希 望 美 丽 的 自然 景 色 能 永 远 留 在妹 妹 心 中 。这 样 即使 自己死 去 了。妹 妹 也 不会感 到孤独 、恐惧。因为 自然会带 给她心灵 快乐。“诗人 建 议妹 妹 把 他 的领 悟 铭 记 在 心 。在 宛 如 祷 告 的 诗 行 中,劝 谕 她 坚 信 自然 必 将 在 苦 难 中 提 供 安 慰 。帮 助 她 洞 察 生 命 的 全新 意义 。和 诗 歌 的 前 面 章 节 相 比较 。最 后 一 节 除 了表 述 人类 和 自然 互 动 式 的 共 存 处 境 ,还 强 调 了 人 和 人 之 间 的相 互 依 存 关 系 f诗 人 和 妹 妹 在 情 感 上 和 知 性 上 都 相 互 依赖)”口l㈣。显然,诗人所感受到 的抚慰身心 、激发创造力 的神 奇 力 量 既 来 自 自然,也 来 自爱 他 的 亲 人 。
丁登寺旁 译文

丁登寺旁威廉·华兹华斯(王佐良译)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我终于又听见这水声,这从高山滚流而下的泉水,带着柔和的内河的潺潺。
——我又一次看到这些陡峭挺拔的山峰,这里已经是幽静的野地,它们却使人感到更加清幽,把眼前景物一直挂上宁静的高天。
这个日子又来到了,我能再一次站在这里,傍着这棵苍翠的槭树,俯览脚下,各处村舍的园地,种满果树的山坡,由于季节未到,果子未结,只见果树一片葱绿,隐没在灌木和树林之中。
我又一次看到了树篱,也许称不上篱,而是一行行活泼顽皮的小树精;看到了田园的绿色,一直绿到家门;一片沉寂的树林里升起了袅袅炊烟,烟的来处难定,或许是林中有无家的流浪者在走动,或许是有隐士住在山洞,现在正独坐火旁。
这些美好的形体虽已久别,倒从来不曾忘怀,不是像盲人看不到美景,而是每当我孤居喧闹的城市,寂寞而疲惫的时候,它们带来甜蜜的感觉,让我从血液里心脏里感到,甚至还进入我最纯洁的思想,使我恢复了恬静:——还有许多感觉,使我回忆起已经忘却的愉快,它们对一个良善的人最宝贵的岁月有过绝非细微、琐碎的影响,一些早已忘记的无名小事,但饱含着善意和爱。
不仅如此,我还靠它们得到另一种能力,更高的能力,一种幸福的心情,忽然间人世的神秘感,整个无法理解的世界的沉重感疲惫感的压力减轻了;一种恬静和幸福的心情,听从温情引导我们前进,直到我们这躯壳中止了呼吸,甚至我们的血液也暂停流动,我们的身体入睡了,我们变成一个活的灵魂,这时候我们的眼睛变得冷静,由于和谐的力量,也由于欢乐的深入的力量,我们看得清事物的内在生命。
也许这只是一种错觉,可是啊,多少次在黑暗中,在各色各样无聊的白天里,当无益的纷扰和世界的热病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使它不住地狂跳,多少次在精神上我转向你,啊,树影婆娑的怀河!你这穿越树林而流的漫游者,多少次我的精神转向了你!而现在,依稀犹见昔日思想的余光,带着许多模糊朦胧的记认,还多少有一点怅然的困惑,心里的图景回来了;我站在这里,不仅感到当前的愉快,而且愉快地想到眼前这一刻包含了将来岁月的生命和粮食。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

论《丁登寺》一诗中威廉姆•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作者:张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威廉姆·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也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最长寿的人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作品《丁登寺》的研究来探析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
关键词:威廉姆·华兹华斯;《丁登寺》;养生之道作者简介:张洁(1989-),女,汉,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一、引言威廉姆·华兹华斯(1770-1850年),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并称为“湖畔诗人”,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他是英国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合作编写的《抒情歌谣集》引领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
然而,抛开他在文学史上的显著成就,他还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最长寿的人之一—华兹华斯生于1770年,卒于1850年,共活了80岁。
众所周知,大自然有益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威廉姆·华兹华斯是著名的“自然诗人”。
他从小在英国的湖区长大,自1799年以后也定居在那儿。
那里迷人的风景使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深深的爱恋。
在他的诗歌作品里,华兹华斯经常描写大自然的美丽或阐述大自然教授的人生哲学,其杰作《丁登寺》便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那么,华兹华斯从大自然那里学到了什么人生哲学?大自然与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有什么关系?现在,让我们通过其作品《丁登寺》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华兹华斯的养生之道在《丁登寺》中的体现2.1《丁登寺》简介《丁登寺》由无韵体写成,是华兹华斯最杰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早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是后来“华兹华斯体”诗歌的典范。
在这首诗歌里,华兹华斯描写了怀依河两岸美丽的景色,阐发了由此而领悟到的人生哲学。
丁登寺赋

浅析《丁登寺赋》中的生命意识0827010203 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杨盼我个人认为,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华兹华斯与我国东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虽然在作品形式、风格和艺术特征上有着诸多的相异的特性,但是,身处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分期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的两位诗人,他们在各自的代表作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
拿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华兹华斯的《丁登寺赋》作比,《桃花源记》我们已再熟悉不过,在这里我已无需赘言,重点分析解读一下《丁登寺赋》。
《丁登寺赋》出自英国浪漫派代表诗人华兹华斯笔下,写于1798年诗人在五年之后旧地重游之际。
诗中诗人委身成一个自然的崇拜者,其实又哪仅仅只是崇拜者而已,诗人对于自然,已经彻彻底底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不仅崇拜和敬畏自然,而且把它当成自己最纯净思想的支柱、温床,以及心灵的向导和守护神,甚至将其作为自己全部精神存在的灵魂,内心充满了热烈而圣洁的爱。
诗人“钟爱草原、森林和山冈,钟爱从这绿色的大地上所能看到的一切”,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作为一个大自然最虔诚的信徒,沉浸在享受自然的欢愉之中的那样一种酣畅淋漓的感情。
只有在这样一种纯净涤荡的清幽古朴中,他才得以发现自身的另外一种存在的价值——“它寄寓在落日的余晖中,在滚圆的海洋和流动的大气中,在蔚蓝的天空和人的脑海中”。
这种亲近自然的亲身体验使得诗人恢复了美的恬静的心绪,把早已淡忘的欢乐重新捡拾。
大自然给予人的不是暴戾而是恬静,不是纷扰而是和谐,这样一份优韵素雅绝不是在喧闹的都市所能触及到的。
一路有一路的风景。
或许,诗人重游怀河河谷只是偶然,再见巍峨的岩石、苍郁的槭树也只因巧合,但诗人置身自然,回归宁静确是不争的事实,孤寂无聊时,只有这些明媚绮丽的景色带给人空无澄澈的欢愉也是不需要任何佐证的。
“那时,我像一头小鹿蹦跳在山冈上,在幽深的河滨和寂寞的溪畔”,“那时我疾步如飞,与其说像寻觅心爱的景色,倒不如说想要逃避什么可怕的景象。
外国文学题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部分)

浪漫主义部分题库一填空题1、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的学说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2、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3、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了《抒情歌谣集》,这是英国浪漫主义兴起的标志。
4、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
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一批诗人的作品。
5、彭斯的《苏格兰方言诗集》达到了18世纪英国诗歌的高峰。
6、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以“羔羊”为典型,抒写温柔仁爱的理想世界;《经验之歌》以“老虎”为典型,表现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7、济慈以夜莺的歌声象征幻想世界中永恒的欢乐,同现实世界中人生短暂、好景不长相对照的抒情诗是《夜莺颂》。
8、司各特的小说《艾凡赫》塑造了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
9、童话《灰姑娘》、《白雪公主》出自于格林兄弟编成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
10、夏多布里昂的短篇小说《勒内》塑造了一个患“世纪病”者的典型。
11、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的是茹科夫斯基。
12、莱蒙托夫的小说《当代英雄》塑造的“多余人”形象是毕巧林。
13、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
14、霍桑在《红字》、《教长的黑面纱》等作品中挖掘的是“隐秘的恶”。
15、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16、被称为科幻小说之父的作家是凡尔纳。
17、雨果的第一部诗集是《颂歌与民谣集》。
18、雨果在1827年发表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是《〈克伦威尔〉序言》。
19、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一条新的美学原则:对照。
20、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善良和美的化身是爱丝梅哈达;教会势力的代表是克洛德副主教;外貌丑、内心美的下层人物是加西莫多。
浅析《登丁登寺旁》的创作目的

浅析《登丁登寺旁》的创作目的作者:何琳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9期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歌谣集》序言被看作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在序言中他写到:“现在有几个作家偶尔在自己的诗中采用了一些琐碎而又鄙陋的思想和语言……这本集子里的诗至少有一点和这些诗不同,即是在这本集子里有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有价值的目的。
”《丁登寺旁》作为《抒情歌谣集》的代表作之一,纵观全诗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华兹华斯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的价值主张。
一、抒发对自然之爱华兹华斯与科尔律治、骚塞同被称为“湖畔畔”诗人,华兹华斯深受自然熏陶,她九岁至19岁这十年期间在靠近湖区的豪克斯海堡读书,19岁以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曾徒步漫游阿尔卑斯山,1975年后定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的塞特郡乡间。
华兹华斯的一生有大量时间与自然亲密接触,因此他对自然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丁登寺旁》作于1798年,描写了与妹妹重游丁登寺的所见所感,在这首诗里华兹华斯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怀河岸边的田园风光,毫不掩饰的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的开篇写到“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加上长长的五个冬天!”这一句反复出现了“五年”“五个”“加上长长的”极言五年对诗人的漫长,后面的”终于又”“我又一次”表现出诗人对重游丁登寺的渴望和欣喜。
过去五年的煎熬被眼前的自然之景给排除了,虽然只是幽静的野地却能使人宁静。
这里并没有什么奇特的美景,不过是树林、园地、山坡,但在诗人眼中却是生机盎然,他的眼中一排排小树是一行行活泼顽皮的小树精,这里,诗人情不自禁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华兹华斯曾说“拟人法事实上只是偶尔由于热情的激发而产生的词藻,我曾经把它当作这样的词藻来使用,但是我反对把它当做某种风格的人为的手法,或者把它当做韵文作家按照某种特权所享有的一种自己的语言。
”在华兹华斯看来好的诗和好的散文的语言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他尽量约束自己用片面演优美的语言而使用人们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少用修辞不矫揉造作。
丁登寺赋与春江花月夜原文

丁登寺赋五年过去了;五个夏天,连同五个漫长的冬季!我又听到这流水,从山泉中滚滚而来,带着内河的潺潺细语。
——我又一次看到这走俏巍峨的山岩,在一片野外幽静的背景中,使人产生更加幽远的思绪;并使这景色与苍穹的静穆融为一体。
这一天终于来临,我又在这棵苍郁的槭树下憩息,并眺望一块块的村地和一簇簇的果树,树上的果实尚未成熟,果林披着一片青绿,与别的灌木相溶成一种颜色。
我又看到这些树篱哪里是树篱——倒不如说是恣意漫生的枝条:这些绿色一直铺到田庐的门边;这些在寂静里从树林中升起袅袅炊烟!它们的来源飘忽难辨,恍惚是浪游者在没有屋舍的林中点燃,或来自隐士幽居的洞穴,他正独自坐在炉火边。
这些美景虽然长久地分别,对我却并非像一片风景之于盲人的眼睛:在我蛰居喧闹的都市,感到孤寂无聊时,正是这些美景啊常常给我带来愉悦的心境,它荡漾在血液里,跳跃在心头;并流入我被净化的脑海中,使我恢复恬静的心绪:——重新感受到已淡忘的往日的快乐:这快乐也许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无形中培养善良者最美好的品格,使他作出虽非轰轰烈烈、令人缅怀,但却充满善意和爱的举动。
同样,我还要感谢它给我的另一个赐予,一个更高尚的赐予;在这幸福的心绪中,那心灵上神秘不测的负担,那不可理解的人世所带来的使人厌倦的沉重的负荷也为之减轻了:——在这恬静的心绪中,那高尚的情感引导着我们,——使我们仿佛停止了呼吸,甚至连血液也不再流动,我们的肉体已陷入酣睡,我们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精神:和谐的力量,欢乐的深远的力量,使我们能带着平静的眼光去洞察事物的真谛。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心灵在大自然里平静——浅析华兹华斯的《丁登寺旁》

林玉鹏 (9 3 ) 男 . 15 . 安徽宣城人 ,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 济学 院教授 , 士生导 师 硕
维普资讯
第 2期
周 亚芳 , : 灵在 大 自然里平静 —— 浅析 华兹华斯 的《 等 心 丁登 寺 旁》
17 3
这水 声 , 这从高 山滚 流而 带 着柔 和 的 内河 的潺 潺①。
五年 过去 了, 五个夏 天 , 加上
长长 的五个 冬 天 j我终 于听见
收 稿 日期 { 040 —6 修 回 日期 ;0 50— 0 20 —4 1 , 2 0— 92 作 者 简 介 亚 芳 (9 0 )女 , 徽 舒 城 人 。 肥 工 业 大 学 人文 经 济学 院 助教 , 士 生 ; 周 18 - , 安 合 硕
言前 人所 未言 , 面否定 了新 古典 主义 诗歌 , 全 同时宣传 一 种全 新 的浪漫 主义 诗 歌 。这 部作 品是 华 兹华斯 长期 沉思 的结果 ,丁登 寺旁 》 《 作为《 抒情 歌谣 集 》 的压 轴作 , 各个 方 面反 映 出他的仓 作理 念 。 从 I J
该诗 以对 重见 丁登 寺 附近 的怀 河 两岸 景色发 出感 叹作 为 开始 :
Vo . O No 2 12 .
Apr 0 6 .2 0
心灵在大 自然里平静
浅析华兹华斯 的《 丁登寺旁 》
周 亚芳 , 林 玉鹏
( 台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事院, 合肥 200) 安徽 309
摘 要 : 章主要从诗歌 的形式 、 文 内容、 表达 的感情 方面 , 分析华兹 华斯 的诗歌要 用“ 人们真 正使 用的语言 ” 来
描写“ 普通生活里 的事情 和情 景” 这一创作理念在《 丁登寺 旁 》 一诗 中的 体现 。同时探讨华兹华 斯在该 诗中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畔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抒情歌谣集》与《丁登寺赋》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1)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文学突破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
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樊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
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精神。
2)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迷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
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
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3)酷爱描写中世纪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多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但浪漫派并不注重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历史上语焉不详,可以凭作家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4)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这些人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
他们寄忧思于自然,用自然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他们不仅歌咏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强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
2.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
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糨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
费希特的论断是他们遵循的原则:“从你周围的一切掉转目光,朝向你的内心王国吧,这是哲学向他的信徒们道出的第一个要求。
你身外之物没什么重要的,你本身是唯一的问题。
”浪漫派认为爱情是人最强烈的情感之一,通过爱情一切都生活在其中,因而爱情便成为浪漫派作家竭力表现的对象。
他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
梦境既有现实生活的折射内容,也有而且大量是非理性的精神表现。
浪漫派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 世纪文学直接相通。
(2)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
浪漫派从民歌民谣、民间传说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民歌韵律创作,大大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在当时一味仿古或庸俗低劣的作品充斥文坛的情况下,无疑带来了清新、活泼、健康的新气象。
拜伦首创的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视野广阔,将欧洲各国的社会生活融于一炉。
这种新形式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此外,浪漫派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为日后的巴那斯派和象征派开辟了道路。
(3)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雨果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艺术大师。
他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他把这种对照原则运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创作中。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
丑角在小说中起着衬托主人公的重要作用。
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给予后世文学以重大影响。
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他们把想象视作“各种才能之母后”,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他们充分发挥想象,浪漫色彩由此而生。
(4)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斯塔尔夫人说过:“忧郁的诗歌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
,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入人的性格和命运。
”忧郁是浪漫派作家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有贵族倾向的作家以此表达不满时代潮流的态度,以勒内为代表的“世纪病” 是最集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作家对现实深感失望时,同样流露出忧郁感伤的情绪,也表现出世纪病的症状。
二、浪漫主义的发展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状况、文化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也各不相同。
而且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内部的作家思想倾向也各自不同。
1.德国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奥古斯特•施莱格尔(1767-1845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1772-1829 )等人。
兄弟俩是浪漫主义理论家。
而布伦塔诺( 1778-1842 )等人则是德国后期浪漫派。
2.英国18 世纪末与19 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19 世纪的头30 年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欧洲成就最高的文学。
其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
3.法国法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夏多布里昂(1768—1848 )和斯塔尔夫人 (1766-1817 )。
而1827 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则成为浪漫主义的理论纲领。
4.俄罗斯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是茹科夫斯基( 1783-1852 ),思想比较保守。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反映重大社会主题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家是十二月党人诗人雷列耶夫 ( 1795-1844 )和普希金( 1799-4837 )。
三、生平与创作华兹华斯( 1770-1850 ),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湖畔派”诗人中创作成就最大的一位。
1.“湖畔派”诗人包括柯勒律治( 1772-1834 )和骚塞( 1774-1843 )和华兹华斯。
他们是英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他们的诗歌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主张倒退,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抵制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但是,他们不像感伤主义者那样用空洞的情感去替代现实,他们的全部诗作的基本主题是在个人的感受中,厌恶工业革命以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丑恶,向往大自然的山川秀气,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和人生的最后归宿。
他们都远离城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湖区,寄情山水,故称“湖畔诗人”或“湖畔派。
”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村,赞颂大自然,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缅怀封建的中古,或描绘奇异神秘的景象和异国风光。
他们在肯定永恒的绝对的“神”的前提下,认为诗的目的是赞美人性和自然,以求与人神的契合,只有儿童与“单纯的人”才能贴近自然、理解自然;并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赞扬农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愚昧无知与安分守己。
尽管华兹华斯及柯勒律治、骚塞等作家消极避世,逃避现实,但他们毕竟给处在初期物化现象中的人的自由的复归开出了一剂药方。
这也是19 世纪初期英国许多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表达的基本倾向。
他们的重点作品分别有表现一个老水手奇特经历的《古舟子咏》、歌颂暴君乔治三世的《审判的幻景》和《丁登寺赋》等。
2.华兹华斯生平与创作华兹华斯出生在英国的坎伯兰郡的考克茅斯。
当地以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秀丽的山色而著名。
离他家不远,是一条后来被他称为“河流中最美的”德文特河。
华兹华斯童年时就能成段背诵斯宾塞、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8岁时到一个叫豪克斯海德的小镇上学,直到1787 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为止。
在圣约翰学院,他熟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又学习了法、意、西三国语言。
这十年的生活,对华兹华斯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业前一年(1790 ),由于受卢梭思想的影响,他与同学一起到法、意等国旅行,曾亲眼看到了法国人民在欢庆攻陷巴士底狱一周年的情景。
他的第一本诗集收入的《黄昏信步》与《景物素描》等,就认为法国革命给人类带来自由,使自然生色增光。
只是拿破仑上台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才使其对法国革命产生了幻灭之感。
一段时期之内,华兹华斯生活陷入困境。
幸亏得到一位佩服他诗才的朋友死前留给他的900 英镑。
1795 年6 月,他与妹妹多萝西移居塞特郡乡间。
(1)在结识柯勒律治之前(1795 ),为华兹华斯创作的早期阶段。
同年,兄妹俩人与当时已颇有名气的诗人柯勒律治交往,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见面。
(2)1795 年至1807 年是华兹华斯创作的中期阶段,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
两位诗人交往的最重要成果,就是1798 年共同出版了《抒情歌谣集》。
再版时,华给这部诗集写了序言。
这一集一序揭开了英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文学的浪漫主义新时代。
1798 年秋至1799 年春,华与其妹、柯勒律治一起去德国小住。
在那又冷又长的冬天里,他满怀乡愁,写下了《采干果》《露丝》《露西》组诗等诗篇,同时开始写长诗《序曲》。
1802-1807 年,是华兹华斯创作颇丰的时期。
他除了写出《孤独的收割女》等名篇外,还写了通常被称为“不朽颂” 的负有盛名的《颂诗:忆幼年而悟不朽》。
1905 年,他完成了长达14 章的长诗《序曲》,以总结自己成为一个诗人的成长过程。
到1807 年,他出版两卷本诗集。
(3)1807 年之后,是华兹华斯的后期创作阶段。
在这30 年间,华虽然写了不少作品,但发表的不多,佳作更少1815 年后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1835 年后几乎不再发表作品。
这期间虽然写就了总题为《隐者》的第二部《漫游》(第一部为《序曲》),但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远不及《序曲》。
华兹华斯后期虽然创作灵感枯竭可声望日隆。
1843 年,他被授予“桂冠诗人”称号;过了七年以后,华兹华斯逝世。
四、华兹华斯诗歌的特点1. 语言自然真切,平白自如,极度纯粹,一反古典主义专事文字雕琢的颓风。
2. 思想感情明智而强烈。
3.每个诗行诗节都有独到之处,格律自由舒展,且有力量。
4.完全忠实于自然界中的形象。
5.沉思中包含着同情,深刻而精致的思想里带有哀怨感伤。
6.想象力丰富。
总的来说,华兹华斯的诗风是:不尚奇幻,以其宁静的沉思和富于想象力的风格写得真挚自然,亲切质朴,既注意自然的可感性而着意捕捉细节,又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掘感情宝藏,以取得新鲜感和奇特的效果。
华兹华斯的不少作品在内容和艺术上都有其固有局限;然而,从文学史上讲,华兹华斯毕竟为英国诗歌增添了新内容,引进了新语言,开创了新风格,所以仍不愧为一代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