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定力》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真实的意见不等于正确①再也没有过去那种单向输入的写作方式了。

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作品只要见诸报刊,作者也就大功告成。

那时候作者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不需要也不想听取消费者的意见。

在作者的想象里,文字会被很多人阅读,情感会引发大多数人共鸣,才华理所当然地被人接受。

就像没有完善的商业社会,强势的是生产方,弱势的是消费者。

消费者纵有千言万语也找不到表达的渠道,只能咽一口唾液,强行消化自己的情绪。

由于意见无法反馈,或者朋友出于礼貌只反馈好听的,作者因此而无法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写作,于是置身于想象的世界,对所写的每个字都珍爱有加,信心百倍。

②可是,今天的情况大不同了。

因为网络的通畅、表达的便利,任何一个写作者都将面临读者的真实意见。

也就是说过去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单向输入,现在变成了便利的双向输入,读者影响创作的概率越来越高。

这对创作来讲是好事抑或是不太好的事?各有说法。

某些美国电视剧率先让观众参与创作,他们一边拍摄一边听取观众意见,然后再让编剧按照大多数观众的选择演绎故事、塑造人物。

这种创作方法曾引起我的关注,并相信它是拯救写作的最佳方式。

我之所以推崇此法,是因为坚信作品是拿来读的,而读者是有智慧的,尤其大多数读者达成共识的选择那一定是正确的选择。

是的,我天然地具备从众心理,无条件地崇拜大多数。

③然而,似乎不对,好像哪里出了状况。

为什么创作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什么作品的结尾总是大同小异?为什么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总是那么近似?为什么情节除了反转还是反转直至永远反转?如果对这些问题稍加研究,你就会发现审美是有套路的,也就是“审美集体无意识”。

当我们看一部主人公遇险的作品时,总是希望他(她)安然无恙;当我们看一部婚姻危机的作品时,总是希望他们不要感情破裂抑或能够破镜重圆……这种近似的心理期待就是“审美集体无意识”。

2019辽宁朝阳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辽宁朝阳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辽宁朝阳中考语文试卷及解答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 绚丽(xuàn)编撰(zuàn)贮藏(zhù)随声附和(hè)B. 教诲(huǐ)胆怯(qiè)祈祷(qí)妄自菲薄(fěi)C. 怜悯(mǐn)迁徙(xǐ)取缔(tì)稍纵即逝(jí)D. 徘徊(huái)魄力(pò)颤抖(chàn)相得益彰(zh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真挚洋溢提心吊胆锋芒必露B. 蔑视绝别丰功伟绩黯然神伤C. 急躁追溯浮想联翩正襟危坐D. 践踏松弛无精打彩如释重负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当代青年要切实______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把家国情怀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成语有“汉语活化石”之称,短短几个字,就______着一段历史、一段寓言,或是一段哲学思索。

(3)作为一曲创新与绿色的和谐乐章,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_____展示着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和成就,______见证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

(4)风景秀丽的凤凰景区吸引着各地游客____,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A. 担负隐含不仅……也纷至沓来B. 担当隐藏不仅……也络绎不绝C. 担当隐藏不但……而且纷至沓来D. 担负隐含不但……而且络绎不绝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美两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40%左右,贸易战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导致两败俱伤。

B.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提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时刻绷紧安全弦,坚决防止溺水事故不再发生。

C. 只有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我们才能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D. 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进步的了解。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①这就需要具有辩证眼光和战略定力,发现那些不受短期波动影响,能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保驾护航的“深层优势”。

眼力话题作文《眼力是一种“定力”》

眼力话题作文《眼力是一种“定力”》

眼力话题作文《眼力是一种“定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某著名诗人曾告诫孩子在生活中要积蓄起人生“四力”:眼力、思力、定力、抗压之力。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感悟,从以上“四力”中任选一种或两种,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①不少于800字;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范文】眼力是一种“定力”鉴定是一门“眼学”,靠的主要是“眼力”,这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的“眼力”,包含了一种“定力”,是通过与自身各种微妙隐蔽的心理作斗争的过程逐渐建立起来的。

“为重名所骇”者,本质上是自信不足,心虚“怯阵”。

“重名”就是“来头大”,包括很多因素,比如世家旧藏,著录累累,前辈大师的结论,题跋“帮手”的过硬等等。

与“怯阵”相反的是“轻敌”,古代书画市场上,那些缺乏“证据链”的,“光头光脑”的“真龙”,被冤枉埋没的又何可胜数。

鉴定中的求真与务实,需要的是一种“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立精神,既能“视袁绍如㙇中枯骨”,又能“识英雄于草莽之中”。

刚愎自用无疑是眼力的“毒药”。

鉴定乃层层“掘进”之事业,需要不惮改过、从善如流的态度,如果被身份面子绑架,自护其短,不能虚心面对不同见解与前沿知识,自然无法做到吐故纳新,精进不已。

而依赖与从众,则是固执的反面。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与其他人一起看东西的时候,或者高水平人士对某件作品已有明确看法,多会不自觉地产生“放松”的心理。

据当事者回忆,早年古代书画鉴定七人小组在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时,就常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鉴定数量庞大,一件书画拿上来后,只要一两个说话影响力大的人发表了观点,其他人除非发现有力证据,多是随声附和。

由贪婪而自欺,因畏难而避责,又是另一对矛盾。

贪心一起,智商归零,这是世上绝大多数骗局成立的理由。

有些行家帮别人鉴定难得犯错,而自己买东西却时而“马失前蹄”,就是“捡漏”心理的作祟。

“捡漏”之心一旦发动,通常八匹马拉不回来,贪念趋进,理性后撤,使劲寻找有利自己判断的“正面”信息,而对反面信息视而不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9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A.襁.褓(qiánɡ) 绚.丽(xuàn) 堕.落(zhuì) 丰硕.(shuò)B.奠.基(diàn) 抉.择(jué) 儒.家(yú) 彷.徨(fánɡ)C.湛.蓝(zhàn) 束缚.(fù) 萦.绕(yínɡ) 蛮横.(hénɡ)D.挑.拨(tiǎo) 卑鄙.(bǐ) 诬.蔑(wū) 逸.事(yì)【解析】A项,“襁褓”中的“襁”应读qiǎnɡ,“堕落”中的“堕”应读duò;B项,“儒家”中的“儒”应读rú;C项,“蛮横”中的“横”应读hènɡ。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 )(3分)A.悲愤恐怖赋予光明正大B.捶击畅游前缘不修边副C.顽固饱满宣告招摇装骗D.狡辨枯燥挚爱行将旧木【解析】B项,“不修边副”应写为“不修边幅”;C项,“招摇装骗”应写为“招摇撞骗”;D项,“狡辨”应写为“狡辩”,“行将旧木”应写为“行将就木”。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这件事你怎么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

B.台风来袭,一叶小舟在风口浪尖....飘忽不定。

C.那些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是不会交到真朋友的。

D.对他的错,我们应该主动帮助,不应该袖手旁观....。

【解析】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4.(襄阳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A.“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4月19日,庞公大桥江心主墩开始钻孔,此桥建成将大大缓解我市交通拥堵的现状。

C.《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将对古城墙的依法保护和科学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第一部分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6分)诗人余光中于2017年12月14日去世。

余先生一生漂泊,出生在大陆,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①_____(A pàn B bàn)。

很多读者对于余光中赞赏有加,缘自那首脍zhì②_____(A灸B炙)人口的《乡愁》。

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

他的人生就是一段接一段的【甲】(A刻骨铭心B入木三分)的思念。

最初,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

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乙】(A苍凉B 凄凉)与顽强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2分)①处②处(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2分)甲处乙处(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分)原句:很多读者对于余光中赞赏有加。

修改句:2.为方便中考复习,小金想制作一本“错别字消灭集”,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3分)错别字消灭集(1)利用汉字偏旁消灭错别字如:转朱阁,低琦户。

解析:“琦”的偏旁“王”表示美玉,而此处“qǐ户”意为雕绘着花纹的门窗,与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有关,故应写作“”。

(2)利用成语消灭错别字如:何事常向别时圆。

解析:成语“天cháng地久”指天和地存在的时间一样久远,形容永久不变(多指感情)。

“cháng向”中的“cháng”有长时间、长期的意思,引申为“总是”,故应写作“”。

(3)利用文化常识消灭错别字如:千里共蝉娟。

解析:“chán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故“chán娟”应写作“”娟。

3.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8分)(1)在岳阳楼上,范仲淹震撼于洞庭湖水势浩大、宽阔无边,写下了“①,②。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 议论文阅读题型二 学案(含答案)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 议论文阅读题型二 学案(含答案)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策略及训练】题型二把握议论文段落安排论证严密与否的表现之一就是段落安排的不可或缺。

这也是中考议论文阅读中的常见考点。

常见题型选文x段与x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文章某些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x段?请简要分析。

选文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公式呈现(1)段落能否调换:1.不能+每段内容+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2.不能+每段内容+与上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2)段落能否删去:不能+本段内容+如删去,将使文章论证不严密,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

公式解读总体解读:段落是文章的组成部分。

对于议论文而言,由于行文追求“严密性”,所以段落是不能随意“调换”“删除”的。

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一个段落可以“删除”或“调换”的话,那么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篇文章行文有问题。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具体的中考范围内,不大可能出现可以“调换”或“删除”的段落。

具体解读:(1)段落能否调换:1不能+每段内容+递进(步步深入)地论证了。

为了便于表述,我们暂时将这两个段落定为A 段和B段。

在中考的考查范围内,目前还没有遇到过可以将 AB 两个段落“调换”的情况。

接着,就是要分别概括 AB 两段的内容。

这样概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结合文本,也有利于后文的表述。

再次,就是判断 AB 两段的关系:根据经验,一般在议论文中判断两段关系的,在考场上经常出现的就是“递进关系”。

因为,对于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存在即合理”。

论证的前后一定是“层层递进步步深人”的关系,所以将效果词定义为“递进(步步深入)”。

横线的存在是为了提醒同学们,议论文的核心是“论点”,而这些“论证严密”的考点都是为“论点”服务的。

请记住:技巧都是为中心服务的。

横线上就应该填写,论证的论点(观点)。

段落能否调换:2不能+每段内容+与上文呈现一一对应关系。

这是一种特殊情况,就是ABAB式的行文结构,AB 两个段落之间往往是“平等”关系,在真正的中考中呈现的就是“与上文是一一对应关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5)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 附答案 (5)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学情评估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共30分)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共6分)想象是人类与生具来的一种能力。

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等,都富有想象力,引人xiá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

比如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dàn离奇的《皇帝的新装》,着.实奈人寻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滑稽.( ) 着.实( )xiá( )思荒dàn(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____”改为“____”“____”改为“____”2.古诗文名句默写。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2)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3)《〈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蕴含着时序更替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长的路上,总有先贤为我们点亮思想的明灯:路过潼关,少年谭嗣同意气风发地吟诵“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虽至暮年,犹思报国的陆游发出“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

3.在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走过极不平凡的2021年,那些为梦想拼搏、为热爱奋斗的身影,总让我们眼眶湿润,心潮澎湃。

梦想,从来无关年龄、起点和职业。

没有______①______的英雄,只有______②______的凡人。

为梦想拼搏过,为热爱奋斗过,你们就是“了不起”的人!A.①神通广大②精益求精B.①神通广大②笃志前行C.①从天而降②笃志前行D.①从天而降②精益求精4.小文同学学习了敬辞和谦辞后,用所学知识给小语发了一条信息。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1)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1)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解析(1)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读无字之书,即依靠身体力行去读天地之书、读自然之书、读自然之书,是人类永远不能放弃的基本阅读方式。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陆游的读书警示,是为至理名言。

读文字之书,在可预见的将来仍是不可取代的。

阅读者可以拿起笔来,边读边记,写眉批,作旁注,留下阅读与思考的宝贵痕迹。

这对人类思维方式和思想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读屏幕之书,即电子阅读,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优势极为明显。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三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不超30字)(2)你觉得读哪种书有意义,请结合阅读经历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答案】(1)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2)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

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解析】【分析】⑴第一段:读无字之书的意义;第二段:读文字之书的意义;第三段:读屏幕之书的意义;三段概括为: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可根据材料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读无字之书、文字之书、屏幕之书,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

⑵我觉得读无字之书最有意义。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无字之书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读无字之书要仔细观察、不断思考、反复实践,像河中石鲁)中的老兵就是善读无字之书的典范。

我在做实验时,总要尽可能自己寻找材料多做几次,反复验证实验结论;在电脑课上,也会把老师讲过的技巧多加练习……这样,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获得的知识必定是牢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是一种定力》阅读附答案
阅读周二中的《阅读是一种定力》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10分)
①调查数据显示,国人年均读书量很少,较多的说法只有6本,而欧美国家达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这些数据未必精确,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国人静不下心来读书的尴尬现实。

②一位外国管理学者在其近著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少得可怜。

他的判断未免失之武断,也未必准确,但他观察到的现象、所思考的问题却令我们警醒。

③“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一千多年前,宋真宗就写下这样的劝学诗句。

今天,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静不下心来了呢?忙,没时间,是很多人找到的原因。

然而,鲁迅先生早就断了此类借口的后路: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④有人在飞机上发现一个现象,当时机舱已熄灯,他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

而对于很多7海洋,这也想了解、那也想知道,顶多有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在信息的洋流里心灵变得浮躁而飘零。

⑤说到底,越是面临生活的快节奏,越是要有超强的定力。

有定力,才能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观察与思考。

那么,这定力从哪里来?来源于阅读本身。

不少人有这样的阅读经历:偶一日拿起一本书来,竟然一读就欲罢不能,超然物外沉浸书中,数小时流逝而不觉。

而那一度浮躁的心气竟然也沉静下来,有一种难得的静谧,更仿佛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馨香在缭绕。

这便是阅读的力量。

⑥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

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

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⑦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

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

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不仅是人们的素养,还有躁动不安的心灵。

小题1:文章以阅读调查数据和外国管理学者的发现作开头,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人们失去定力的原因和培养定力的途径。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指出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引出“阅读定力”这一论题;以鲜活的素材开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作为反面论据,证明“阅读是一种定力”的论点。

(4分,答出一个2分,两个3分,三个4分)
小题2:原因: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

途径:阅读。

(各1分,共2分)
小题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法(摆事实)、引用论证法(道理论证法)(2分) 作用:证明阅读是一种定力(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以论文中,开头引用故事的作用。

一般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论点,作为论据。

而本文所引用的则是反面论据。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学仔细阅读课文,把我关键词句。

答案锁定在第③段:“真正的原因恐怕在于,在快节奏、高压力、紧张而喧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失去了一种定力。

”定力的培养你途径是阅读,答案锁定在第⑤段。

小题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

起作用分别是: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