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名记者共性

合集下载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
历如何?
民国初年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记者,他们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下:
1.孙作宾:孙作宾是民国初年的重要记者和编辑,与黄遵宪
一同创办了《申报》报纸,并担任主笔。

他致力于抗日救
国运动和革命事业,报道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农民运动、抗日斗争和劳工权益等。

2.周扬:周扬是知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他曾在《申报》、
《大公报》等报纸任职,是民国时期非常活跃的记者之一。

他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动态,以深入的观察和敏锐的洞察
力为特点,通过他的报道和评论,影响了许多人。

3.熊十力:熊十力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他在民
国初年从事全国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报道。

他的独特方式和
真实记录的摄影作品对推动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发展起了重
要作用。

4.贺军翔:贺军翔是一位广东籍记者兼作家,他在《大公报》
和《大中华文摘报》等报纸工作。

贺军翔最为人所知的是
他编辑和发表的《中国近代史》系列报道,记录了中国近
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5.郭沫若:郭沫若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


曾在《京报》、《大公报》等报纸任职,在民国初年致力于
革命事业的报道和记录。

他的作品多次报导了国内外重大事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些记者在民国初年的新闻业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他们的报道和观点,传递了许多重要信息和观点,并推动了中国新闻业务的发展和进步。

他们的努力和贡献在中国新闻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简介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简介

民国初年的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简介姓名:林星星学号:100102250班级:10级广电2班黄远生简介1、平身简介黄远生,中国近代新闻记者。

黄远生,江西九江人,原名黄为基,字远庸,远生是他的笔名。

1885年1月15日生于“文彩秀发”的书香门第之家。

21岁时中光绪甲辰进士,成为清末最后一批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但他无意仕进,以新进士之资格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

回国后先在清政府邮传部任职,辛亥革命后脱离官场,从业新闻,成为蜚成于世的著名新闻记者和政论家,是中国第一个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的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

2、新闻思想黄远生在新闻工作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于我们中国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可以说都是无价瑰宝。

黄远生宣称,新闻“第一义在大胆,第二义在诚实不欺”。

又强调,记者当具备“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的“四能”功夫,也称为“四能说”。

一能,“调查研究,有种种修养”,是谓能想;二能,“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三能,“闻一知士,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四能,“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简单的说就是脑子要活,要快。

要勤于跑动,没有实践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马上就可以有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去。

同时写出的文章还要具有耐读性,对新闻事件的描述要清晰、生动,这样才可以吸引受众。

黄远生的办报目的是主持公理、指斥时弊、为人民奔走呼号。

对于民国初年的报纸言论,正如他在《少年中国之自白》中所说:“举国言论趋于暮气,趋于权势,趋于无聊之意识,不足以表现国民真正之精神。

”针对报界堕落的状况,他主张“主持政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

他指斥一些不良报人:“袁总统以马为鹿,我亦不敢以为马;袁总统以粪为香,我亦不敢以为臭。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

中国近代报人新闻精神论文摘要:当今社会,有不少记者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或是昧着良心报道新闻。

这样不仅损害了媒介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还将威胁着传媒业的持续发展。

从总体来看,新闻界也存在着新闻精神缺失的状况。

因此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新闻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新闻精神也越来越备受学者和业界的关注。

本论文中史量才的新闻精神有颇高的现实意义。

引言:“新闻精神”是国内外新闻学者关注的重点。

但是鲜有学者将新闻精神与民国时期的报人相结合进行深入地探讨。

这不失为一大缺憾。

史量才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人,他办报过程中坚持务实的科学精神、正直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

研究他的新闻精神可以给如今新闻从业者精神的指导,引导他们深思和反省新闻从业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因此研究他的职业精神显得及有必要。

一、新闻精神的内涵新闻精神是指“新闻活动者(主要是职业新闻活动者)对待闻传播业的态度、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以及通过新闻传播所要实现的追求和理想。

”关于新闻精神的具体构成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

人大教授杨保军在《新闻精神论》一书中认为,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构成了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界对于新闻精神内容的概括,基本上是以杨保军先生的概括作为参照。

二、史量才的新闻精神内核《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一份爱国性质的大报。

一部《申报》史,就是大半部近代史。

非凡业绩的背后,总有非凡人物的身影。

《申报》之所以能执全国报业之牛耳,成为全国最著名报纸,与杰出报人史量才的努力直接有关。

《申报》最辉煌时期,是史量才办报的22年间。

22年期间也是史量才方面新闻精神塑造完善时期,笔者认为史量才身上体现和凝聚着以下新闻精神: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1931年一·二八事变期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危亡的边缘,灭国的危机对史量才的心理造成强烈的冲击震荡,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他从“追求政治独立”的局外人逐渐变为关心时政、关心民族生存的人。

中新史作业记者

中新史作业记者

何为记者——我心中的中国十大著名记者之所以选这些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新闻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更多的是他们的经历、他们的言谈、以及从他们的事迹和言谈文章中所体现出的他们的品格,令我深深折服。

我没有选择年代距离太近的记者,因为我觉得此间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不足以让我能够看清楚他。

而且,我觉得老一辈的记者更值得纪念,正如我同样崇拜着那个时期的学者和先生一般。

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中国百年新闻事业探索的一角,他们更是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群人。

下面便是我所敬佩的人物一一登场的时刻了。

史量才于1912年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年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

1912年,32岁的他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

在其主持下,《申报》热心公益事业,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旁敲侧击予以批评。

后来更是同政府倒行逆施的行为作斗争。

我钦佩他与同仁在“风雨艰难”中坚持办报,更是欣赏他的理性态度“若逞其意气取快一时,恐吾同人亦早在缴械、改编之列矣。

”正是这种态度使得《申报》能够坚持下去。

但不幸的是他最终于1934年被特务狙击身亡。

他曾说过“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

”邵飘萍于1916年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

他为申报写了200多篇22万多字的北京特别通讯。

1918年,他在北大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开设课程。

撰写了最早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

为中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做出了贡献。

同年10月,创办《京报》。

1926年报馆被查封,同年被杀害。

我原本以为他是一位悠闲的文人,可能是名字的缘故。

可是在了解他的生平之后,才发现他就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最优秀的践行者。

张季鸾“记者应存大我而忘小我。

忘小我始能不慕虚荣,始能不避权贵,而主持公道。

”他与邵飘萍,黄远生一起被成为记者中的民初三杰。

1926年与同学一起接手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经理达15年之久。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

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民国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与影响——以1920-30年代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为中心的讨论引言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一个动荡的时期。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催生了许多新事物,其中包括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

本文将以上海新闻记者群体中闻名于世的“四大金刚”为中心,探讨这一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上海新闻界的背景上海是中国最早融入西方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20世纪20-30年代,上海的报业发展迅猛,新闻业日趋成熟。

当时著名的《申报》、《大公报》等报纸在上海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这也为新闻记者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社会动荡带来的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使得新闻记者的工作更具挑战性和公众关注度,这为新闻记者明星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上海新闻记者“四大金刚”的崛起在上海新闻界,1920-30年代的四位著名记者——章乃器、刘涌泉、骆秉章和王云五智商集中。

他们以其独特的报道方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而闻名。

四大金刚的出现使得上海新闻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通过犀利的探讨和权威性的报道,为上海市民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引导。

1. 章乃器章乃器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加入了《申报》,很快便凭借其优秀的新闻采访能力和深度剖析成为了一名颇受欢迎的记者。

章乃器关注政治问题,特别是上海随时爆发的社会事件。

他通过独家报道的方式,揭露了内外政治的勾当,并对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建议和意见。

2. 刘涌泉刘涌泉出身于一个文化世家,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深谙历史和文化。

他以深入调研和独到的观点在新闻界崭露头角。

刘涌泉关注社会问题,特别是对民众的生活状况有着极高的敏感度。

他通过深入的调查和详实的报道,引起了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3. 骆秉章骆秉章早年在法国留学,回国后加入了《大公报》。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

中国近代史上的夫妻报人摘要: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活跃着一批共同从事新闻工作的夫妻报人,《大公报》的何心冷、李镌冰夫妇,王一之、李昭实夫妇,王礼锡、陆晶清夫妇以及储安平、端木露西夫妇便是这些夫妻报人中的四对,他们的新闻活动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的他们相互协助,彼此影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新闻史;夫妻报人;笔者曾看到过宋素红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妇报人》以及谢美霞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的夫妻报人》,这两篇文章都是梳理了近现代新闻史上共同从事新闻工作事业的夫妻,这些夫妻报人曾相互协助,彼此影响,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样,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活跃时间主要集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除了以上两篇文章中提到的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姚名达、黄心勉夫妇,何凡、林海音夫妇之外还有四对夫妻报人,他们分别是《大公报》的何心冷和李镌冰夫妇,王一之和李昭实夫妇,王礼锡和陆晶清夫妇以及储安平和端木露西夫妇。

于是,笔者对这四对夫妻报人及他们的新闻活动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也算是对宋素红、谢美霞二文的一个补充。

首先是《大公报》的何心冷和李镌冰夫妇。

何心冷是资深的大公报人之一,1922年在胡政之的上海国闻通信社工作,被胡政之引为得力助手,后来任该社主办的《国闻周报》编辑。

1926年,何心冷回天津参加新记《大公报》的筹备工作,以后便负责副刊和本市新闻的采编工作。

他是新记《大公报》综合性文艺副刊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编的《小公园》成为大公报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在读者中影响最大的综合性文艺副刊。

当时有“天津市民尽有人不知大公报有张季鸾,但不知何心冷者甚少”。

他的夫人李镌冰,是《大公报》另一位资深报人李子宽的姐姐,她也曾在国闻社工作过。

二人于1929年8月结婚,婚后,李镌冰也进入《大公报》工作,她是大公报初创时期的三位才女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吕碧城和蒋逸霄),经常在《小公园》上发表文艺小品。

对民初时期黄远生记者的认识

对民初时期黄远生记者的认识

对民初时期黄远生记者的认识民国初期,新闻事业蒸蒸日上,各报加强了新闻报道,在激烈的竞争中,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就是其中之一。

黄远生,原名为基,字远庸,他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这为他以后丰富的新闻知识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长大后,他以进士身份东渡日本,学习法律。

学成回国后,进了官场。

他一边进行公职事业,一边从事新闻活动。

这些人生经验丰富了黄远生了阅历,使他向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新闻记者更进了一步。

在后来也让他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新闻采访技巧,成为民国初年记者中的巨擘,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中国新闻通讯的“鼻祖”。

黄远生厌倦官场,深恨清朝的腐败,于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选择接受好友李盛铎的建议,辞去官职,专门从事新闻工作。

在事新闻工作的四五年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时评政论,其中,《远生遗著》的影响最大,他的“远生通讯”更是被视为当年中国新闻界的一大品牌。

从更深层的价值与更为深远的意义来说,他不仅是一名值得尊敬的新闻工作者,还是一位新文化事业的先驱者。

黄远生的新闻敏感性极强,他不但善于报导最新发生的事实,还会注意事件背后的信息,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深度,很多事件都是社会矛盾的反映,他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马上就可以有这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上去,如此他所作出的预测和分析往往都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黄远生写出的文章还十分具有耐读性,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语言通俗生动,描述清晰,意味深长。

黄远生在政论上也十分出色,他继承了“时务文体”的特点,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面,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就是吃人的社会。

然而,12月25日下午6时许,当年仅31岁的黄远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广州楼内用餐时,有人从背后枪杀了他。

自此,这个将自己一生都献给了中国新闻革命事业的人离开了人世。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

中国新闻史著名报人大整合(名词解释考点)一、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京报-新闻编译社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既办报纸又办通讯社,既精通新闻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1912年创办《汉民日报》任主编,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被捕。

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独家揭露“二十一条密约”。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上海《时报》《时事新报》任主笔,《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

同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每天向《申报》发送《北京特别通讯》很受欢迎。

1918年在北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

同年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

邵飘萍最擅长的是新闻采访,常能采访到独家新闻,根据他讲授新闻学课程讲义出版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新闻采访学著作之一。

1919年《京报》揭露段政府卖国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日本,为《朝日新闻》工作。

1920年回国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恢复并改革《京报》,使该报成为北方大报。

1926年邵飘萍在北京以“宣传赤化”为名被奉系军阀杀害。

二、黄远生-新闻通讯-“四能”说民国初年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

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

新闻业务方面,以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而著称,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其通讯有如下特点:①题材重大,内容翔实②针砭时弊,客观公正③通俗生动,分析深刻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915年在旧金山被枪杀,其友人将他的文章编为《远生遗著》出版,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三、史量才-申报改革-史量才之死史量才是一位爱国进步的新闻事业家、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1912年接办《申报》后,苦心经营,使之成为著名资产阶级大报,成就瞩目但政治保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名记者共性
一博学识,真功夫
记者的最高理想就是能称为名报人,而早前的记者们都用他们的真本事,完成了报人的追求。

邵飘萍作了15年的记者,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采访功夫;他乊所以多次被捕入狱,是由于他常常能够挖到独家新闻,爆出常人不知但又想知道的政界秘闻,这也来源于他过人的采访功夫。

正如他在自己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所挃出的那样,邵飘萍认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重要……因为一张报纸的最重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乊取得乃在采访。

”所以,他也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新闻采访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总结了许多采访技巧,这些技巧成为后人模仺学习的范本,而且,不仅仅是采访当中使用的技巧,有些甚至成为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

因此,对于从事新闻工作或者是将要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这些技巧非常实用。

黄远生的功夫在于他自创的“远生通讯”。

他的文章犀利泼辣,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能从常事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深度,因此时人赞誉他的文章为“洞朗轩辟,幽隐毕达”。

他还提出了记者的“四能”说,直至今日也适用于各位传媒人。

二自创报,创风格
在那个年代办报纸还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

但是他们都努力去创办一仹具有明显自己办报风格的报纸。

邵飘萍创办了《京报》,在《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也同样反映了邵飘萍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京报》是邵飘萍自己投资创办的,无党无派,不受军阀操纵,主张言论自由,成为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京报》以新闻为主,以“探求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凡事必力求实际真相。

《京报》被后人称为“一张承载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报纸”。

张季鸾主办的《大公报》于1941年5月15日,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

这也是中国报纸首次获得此项殊荣。

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张季鸾就先声夺人的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就他自己的为文风格而言,他是“以锋利乊笔,写忠厚乊文;以钝拙乊笔,写尖锐乊文”,这既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其为文的基本宗旨。

这些报纸办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文化,有自己的见解,有独立的判断,才可深得民众读者的喜欢追捧。

三、广交友,讱情义
我们知道,记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独家新闻报道机会,会与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交友甚是广泛,他们也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邵飘萍就是这样一个左右逢源的人,他能够在各派军阀中游刃有余,又能和普通民众打成一片,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都愿意和他交朋友。

在北大教学期间与在图书馆担仸助理的毛泽东相识。

后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道:“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

他是新闻学会的讱师……,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张季鸾的好客也给他积聚了好人缘。

张季鸾先生去世时创下了两项“记录”,一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做出极高的评价;二为在中华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就可以看出他的人缘有多好。

范长江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
有分量的报道。

他在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

正是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路子广,新闻触角多,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