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

合集下载

论“谷贱伤农”的原因和对策

论“谷贱伤农”的原因和对策
务工 , 从事比业更高收入的行业,长此以往 ,农业将存
在潜在 的安 全危 机 隐患 。对我 们 这样 一个 人 口大 国而 言 ,
为是农产品销售渠道没有拓宽,等等。笔者认为上述原因
仅仅是表面现象,根本性的原因是由于农产品生产、流通
与消 费的特 殊 陛 决定 的。
我们把农产品生产、流通与消费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 个方面:—是农产品当年的产量决定了当年的价格。农产 品生产受 自 然条件影响大,在一定的播种面积上 , 每年的 产量差异很大,在风调 顷的年景,农产品产量高,供应
Vo 1 . 1 6

J u r 2 0 1 4
’ ,
尚海燕
( 安徽省财贸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6 O 1 )
摘 要:“ 谷贱伤农”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 中的常见现象。会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乃至影响国民经济的正
常运转秩宇。文章分析 了 ‘ ‘ 谷 戡 伤农’ ’ 的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之策。
当所有市场主体都这么决策的情况下 ,来年的产品供应量 必然增大,于是价格就下降了。反之,当年销售不好的产
品,农 民下 年度会 减少投入 ,于是产 量减少 ,价格又会上 升 。三 是农产 品的生 产具有不 可终止性 。农 产 品的生产周 期一般 比较 长,只要一 旦 投产 ,在—个既定 的生 产周 期 内,
二、出现 ‘ 笞 贱 伤农 ”的原 因
“ 谷贱伤农”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常见农业经济效益
悖论现象,即农 民种植的农产品收成好了,喜获丰收了, 但是收 入 却变少了。原因很简单,丰收意味着农产品供应
对于 “ 谷贱伤农”及其产生的原因,一直是理论界与 经济界讨论的热 问题。近来 ,一些媒体也在纷纷发表对 A" P 问题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农 民生产的盲 目 性造成 的; 有人认为是由于当地政府对a, _ l k 生产引导不够;也有人认

谷贱伤农 案例

谷贱伤农 案例

浅析“谷贱伤农”及应对策略一、背景谷贱伤农,释义:谷:粮食。

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出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可见谷贱伤农这已是几千年的老问题了。

叶圣陶著述的《多收了三五斗》描述着这样的场景:“万盛米行”的河埠船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一漾一漾地,填没了这船和那船之间的空隙。

那些戴旧毡帽的以为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了三五斗,该得透一透气了。

那知“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我们同行公议,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

载在敞口船里的米总得粜出;米行里有的是洋钱,而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

在柜台前迸裂了希望的肥皂泡,赶走了入秋以来望着沉重的稻穗所感到的快乐。

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

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2007年5月初,苏北菜农的雪里红大丰产。

但不幸的是,菜价降到了1分钱1斤,连运输费都无法弥补,悲愤的菜农索性将菜当成野草就地割掉沤粪!2004年夏,广东荔枝获特大丰收,全省荔枝产量接近100万吨,打破2002年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

这本是果农应该高兴的事,然而现状却是:荔枝丰产创纪录,烂在田里没人摘。

因为随着荔枝进入大量上市之时,销路越来越滞,价格越来越低,有的居然卖至几角钱一公斤,比冬瓜、青菜还要便宜,果农们大呼“不卖也罢”!2004年,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三大因素的策动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05年,农民种粮热情高涨,全国粮食大丰收,然而,2005年农资价格走高,粮食价格下滑,两相抵消,农民发现种粮却是无利可图。

2005年,天津市静海县陈官屯镇的王立明种了5亩西红柿。

5、6两个月雨水不错,西红柿长得很好。

【精选】为什么说谷贱伤农

【精选】为什么说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不知经济学为何物的农民也会解释:因为粮食太多,卖不上价钱,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不划算。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经济学中就变得神秘兮兮,属于大学本科的水平才能了解的东东了。

下面是摘自《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57)的一段专门讨论“谷贱伤农”问题的论述:“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以图2-24具体说明。

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到P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The picture is:类似地,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

下面对此段论述进行一个评论:描述的事实对象“谷贱伤农”,其前提是蕴含的“丰收”,如果不是丰年,谷贱也会伤农,但大家认为正常。

所以丰收是这个话题的特定前提。

丰收,到底在供求理论看来应该意味着什么?显然,应该是“供给量”增加了。

但是我们奇怪的是,农民是粮食的供应商,供给量增加引起的问题为何不用供给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却要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同时,我们从“谷贱伤农”和隐藏条件“丰收”,根本无法得到需求量如何变化的信息,如果使用需求曲线就必然要增加其它条件,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意了。

此乃其一。

其二,上面说“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这就非常奇怪了。

17世纪英国有一位统计学家Gregory King说过

17世纪英国有一位统计学家Gregory King说过

17世纪英国有一位统计学家Gregory King说过,谷物越多,其货币价值越低,我国古代也有“谷贱伤农”的说法,联系需求价格弹性,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

佳答案“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

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

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

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

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由于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重视本国粮食生产,尤其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为保证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的干预粮食市场的支农政策。

美国就是这样,但总的说来,效果并不理想。

一是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费用。

二是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反而得到的补贴少。

最严重的是,减缓了农业生产的调整,使得投入到农业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没有及时按价格信号转移到其他部门。

3. 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及弹性理论说明:“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答:均衡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相等时价格,均衡价格变动方向和需求变动成正比,和供给的变化成正方向变化。

为什么说“谷贱伤农”

为什么说“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

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

也就是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

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

此外,当今对大部分人来说,粮食方面的花费在全部花费中所占比例已很小了,并且还会越来越小,这也导致人们对粮价的变化反应不敏感。

认识到粮食市场的这一特性后,就不难理解下面的现象: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

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

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破解的途径在了解农业特点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实现农民利益的两个途径。

第一是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目前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的最低保护价、发展农业政策保险等均属于此,是为国家粮食安全采取的必要措施;第二就是发展特色农业。

但是无论哪个途径要最终实现农民受益的目的,需要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即农民自己的组织。

五常大米销售采用的是公司加农户的订单模式,公司低价收购农民的大米(每斤1.9元),经过加工、包装、宣传,以每斤几十元、上百元的价格销售,公司由此获得利润无可厚非,因为它不仅付出了经济成本,在品牌打造、营销宣传等方面也付出了智力贡献。

那些试图靠行政的方法强制公司把利益转给的农民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谷贱伤农的PPT

谷贱伤农的PPT
一、名词解释 二导致谷贱伤农的原因 三、解决办法
(一)解决办法的原理 (二)国际上通用的解决办法 (三)中国的解决办法 (四)探讨的解决办法
一、名词解释
“谷贱伤农”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 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二、导致谷贱伤农的原因
(一)粮食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的原因 粮食是一种必需品
解决办法的弊端
1. 费用很高,要维持粮价,政 府就要按保护价收购在市场 上卖不掉的粮食,为此纳税 人要支付相当大的粮食库存 费用。
2. 由于对农民的补贴是按产量 来进行的,结果大农场主得 到的补贴最多,但他们并不 是农村中的穷人,而真正需 要补贴的小农场主因产量低 反而得到的补贴少。
(三)中国的解决办法
1.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如粮食直补、农 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粮食的最低保 护价、发展农业政策保险等,是国家粮
食安全采取的必要措施;
2. 第二就是发展特色农业。将粮食经过
加工、包装、宣传,以高价卖出;
(四)探讨的解决办法
组织农民合作社,让农民们团购 化肥、统一销售产品、创建自己 品牌、获得银行支持等,加大与 大企业的合作力度,可以分享加 工、销售的利润。
D
P
S1
P1
E1
S2
P2
E2
O
Q1 Q2 Q
三、解决办法
(一)解决办法的原理 增加对粮食需求 ,使农产品的均衡价格下 降幅度小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 从而增加收入。
(二)国际上通用的解决办法
1. 按保护价收购卖不掉的粮食; 2. 对农民进行补贴; 3. 把食品代购券直接发给农民; 4. 用粮食作原料。
粮食的花费占全部 花费的比例很小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
“薄利多销”是一种经济模式,它倡导企业以薄利的方式出售产品或服务,以改善销售量(即销售额)。

即厂家降低价格,用户就可以买到更多商品,从而实现用少付多的目标。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价格低于农民生产成本,农民无法获得合理收益的现象。

从经济角度来看,“薄利多销”是指企业减少价格,改善销售量,以提高最终利润。

主要原因是减少了调节成本,企业通过增加销售量来抵消资金投入、制造成本等影响利润的因素。

在某些行业,销售量的增加将带来经济效益,例如金融、零售等行业,借助大规模制造来降低成本,由此形成了以低价获取大量客户和提高份额的经济模式。

相反,“谷贱伤农”反映了经济贩卖价格低于农民生产成本的现象,造成农民得不到合理回报的困境。

根据供求定律,当供给量超过剩余的需求量时,价格将自然走低,这将拉低农民的收入,为他们带来经济损失。

例如,当农民大量收割水稻,使市场供应量超出需求时,水稻价格便会直线下降,这样农民就会受到经济损失。

总之,“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是根据经济学原理得出的结论。

前者建议企业降低价格,提高销售量,增加利润,后者指出农民由于供大于求而受到经济损失。

两者都是由供求定律驱动的经济现象,这取决于当前市场供需状况以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

菜贵伤民,谷贱伤农

菜贵伤民,谷贱伤农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谷贱伤民”。

其实,这种表面看起来难以理解的现象,是可以用弹性原理来加以理解的。

经济学中有这么一条结论: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来说,商品的价格与厂商的销售收入呈同方向的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一结论具体运用到农产品的场合。

其实造成这种“谷贱伤民”的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场品的需求往往是缺乏弹性的。

下面,我具体的用上图来解释这种经济现象。

在上图,农场品的需求曲线D 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是供给曲线由S 0的位置平移到S 1的位置,在缺乏单行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的由原来的P 0下降到P 1,由于农产品的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导致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总收入的减量相当于矩形OP 0E 0Q 0和OP 1E 1Q 1的面积之差。

P 0 P 1 Q 0 Q 1 E 0 E 1S 0S 1PQ在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现象:菜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居高不下,超出消费者购买能力,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现象在我国民间被形象的概括为“菜贵伤民”。

按照市场经济学的原理,物的价格是由物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1、物(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是由生产物的成本(人的价格、其他物的价格)和利润构成的(其中成本用于维持再生产),而人的价格是由维持人生存、发展的物的价格决定的,因此人和物的价格是循环引用、相互影响的,而各种物(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格也是顺序转移、相互影响的,成本和价格具有可转移性(上个环节的价格构成下个环节的成本),因此各种物(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中的基础性、资源性、在价格中占比大、生产生活依存度高的商品的价格的对整个物价的影响是深远的、决定性的,如石油(含天然气)、煤炭、铁矿石、水、电、地价、房价、农产品(粮油肉菜),加上税收,这些要素将最终影响并决定我们所有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的成本,包括蔬菜产、运、销各个环节的成本和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谷贱伤农的道理十分简单,文化水平不高而且不知经济学为何物的农民也会解释:因为粮食太多,卖不上价钱,粮食多和粮食少的年份收入相当但是投入却大得多,不划算。

这么简单的道理到了经济学中就变得神秘兮兮,属于大学本科的水平才能了解的东东了。

下面是摘自《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57)的一段专门讨论“谷贱伤农”问题的论述:“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说法,它描述的是这么一种经济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

这种似乎难以理解的现象,可以用弹性原理加以解释。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以图2-24具体说明。

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

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1下降到P2。

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

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中矩形OP1E1Q1和OP2E2Q2的面积之差。

The picture is:类似地,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

下面对此段论述进行一个评论:描述的事实对象“谷贱伤农”,其前提是蕴含的“丰收”,如果不是丰年,谷贱也会伤农,但大家认为正常。

所以丰收是这个话题的特定前提。

丰收,到底在供求理论看来应该意味着什么?显然,应该是“供给量”增加了。

但是我们奇怪的是,农民是粮食的供应商,供给量增加引起的问题为何不用供给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却要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解释?同时,我们从“谷贱伤农”和隐藏条件“丰收”,根本无法得到需求量如何变化的信息,如果使用需求曲线就必然要增加其它条件,但这已经不是题中之意了。

此乃其一。

其二,上面说“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这就非常奇怪了。

根据课本前面的叙述,需求线平移是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变化造成需求量的变动,这个其它因素包不包括供给量则闭口不谈;而供给线的平移却是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变化造成的。

单从文字表述就显然缺乏对称性,道理上更是胡扯八道。

为何需求线的平移不是在供给不变时需求量的变化造成的?为何供给线的平移不是在价格不变时其它因素变化造成的?丰收是供给量增加的意思,供给量的变化为何不是点在一条供给线上的移动,却变成了供给线的平移?如果供给变化会导致供给线平移,那么供给线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情况下它才是点在线上的移动?如果需求不变时供给变化会造成供给线平移,反过来说,就是需求不变供给也不变时供给线就不动,那么我们要问:供给线究竟是反映什么变化的?供给和需求都不变时岂不是只剩下一个价格因素了?一个因素还谈什么曲线?可能有人会说:你没有弄懂需求变化和需求量变化、供给变化和供给量变化的差异。

非也。

这是个学术阴谋。

在极易混淆的概念之上,完全应该将供求变化另起一个称谓,比如就叫做“需求线的移动”和“供给线的移动”就明明白白,对于三个变量Qs、Qd、P,我们利用三维图形,很容易讨论三者关系和线、面的移动,没必要将注意力陷在人为的概念区分上。

这种“A的变化不是A的量的变化”的弯弯绕逻辑不过是为胡扯八道找一个方便而已。

据此逻辑,我们可以造出更多所谓“知识”:劳动变化了不是劳动量变化了、价值变化了不是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了、价格变化了不是价格值变化了、高变化了不等于高度变化了……让博士也难以毕业的!其三,文中说“图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这种表述的含义就是曲线D就是一条缺乏弹性的曲线。

但是我们可以证明,对于任何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上都同时有三种弹性存在。

证明如下:需求的价格弹性e=-(dQ/dP)×P/Q,将需求函数Qd=α-βP代入,就可以得到e=α/Qd-1令e=1,即α/Qd-1=1,即Qd=α/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α/2β,即在此点上是单位弹性的。

同样有,e>1时,P>α/2β,富有弹性,而e<1时,P<α/2β,缺乏弹性的结论。

这在图形上表示为,在Qd的取值范围(0,α)的一半之处的弹性为1,此点向左则为富有弹性,此点向右则为缺乏弹性。

但是无论怎样,任何一条直线的需求曲线按照其价格弹性的定义,必定同时存在三种价格弹性。

(其实教材中p42页图2-13a已经给出了这个三段图,但是不知道为何前面讲解时却要列举几种不同弹性的线形。

要知道不存在只有一种弹性的需求线)那么,再看回上面的论述,我们怎么知道两个均衡点E1、E2所在的位置都是处于缺乏弹性的区段呢?从图中看它还恰恰是跨越单位弹性点的,这只能说明作者本身脑子里根本没有“任何需求线都是三种弹性”的概念。

如何产品,如果可以画出需求曲线,必然同时具有三种弹性。

“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的说法是毫无道理的无稽之谈。

其四,丰收时如果谷一定贱,显然依据是“物以稀为贵”的反面即“物以淫为贱”。

但是“物以淫为贱”的数学表示恰恰是供给线是负斜率的,而非正斜率的,其形状应该和需求线相同才能描述“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即和供给定律是矛盾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见解是物以稀为贵和物以淫为贱都是对的,而与之矛盾的供给定律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倒因为果。

但是总是有人认为可以倒因为果或者说供求和价格可以互为因果。

那么不妨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何在。

或许能够推翻“物以稀为贵”之说?俺可是将这五个字称为经济学第一定律呢。

其五,至于“在歉收的年份,同样由于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农产品均衡价格数量的减少幅度将小于由它所引起的均衡价格的上升幅度,最后导致农民的总收入量增加”之说就更加不敢苟同了。

俺是农村长大的,知道农民都希望丰收,没有希望歉收的。

高教授应该向国务院解释这件事:是否要通过减少粮食产量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国家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增加粮食产量,这种想法是否一厢情愿的自我矛盾或者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其实,谷贱伤农的“贱”不是价格一般的降低,而是指降到低于成本的水平。

价格的波动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在成本之上,就必有利润,只要有利润,就是产量越大越好,这就是农民总是希望丰收的原因。

如果贱是指价格低到成本之下,那么“谷贱伤农”的道理不仅仅是对“谷”适用,而是对一切产品都一样。

现实中的谷贱伤农多是由于政府强行以低价征购粮食对农民造成的政策性硬伤,此中没有太多经济学的道理好讲的。

日一、商品供给与需求弹性的基本特点(一)商品供给弹性1?鄙唐饭└?的价格弹性:是指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供给量的变化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值是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反映了两指标相对变化的特点。

弹性概念也是指存在函数关系的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反映的敏感程度。

弹性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供给的价格弹性其值为正,表示价格的运动与供给量的运动成正比例关系。

2.商品供给的成本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成本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值为负表示成本运动方向与供给量运动方向相反。

(二)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其值是需求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反映了两指标相对变化的特点,与上述供给弹性同样具有弹性的概念,一般用弹性系数来表示。

为了便于标示指标变动方向和与其他指标相比较,其值设定为负数,表示价格的运动与需求量的运动成反方向的变动关系。

(三)供给与需求弹性的基本特点1?钡?性系数(e):e值的大小代表的经济含义各异。

我们把e供1、e供2 、e需总括用e 表示。

当e大于1时表示具有弹性,显示了比较平缓的供需曲线;当e小于1时,表示缺乏弹性,显示出比较陡峭的供需曲线;当e等于1时,表示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变动率正好相等,是一种理想化状态,被称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显示纵横对称的供需曲线;当e=∞时,表示完全弹性,显示出与水平轴平行的一条供需直线;当e=0时,表示完全无弹性,显示一条平行于纵轴的供需直线。

2?钡愕?性与孤弹性。

上述公式一般是指弧弹性,它与点弹性本质是相同的。

其主要区别是,前者表示自变量变动量较大时的供求曲线上的两点之间的弹性;后者表示自变量变动趋于极小时的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为了便于进行更简捷的数学计算,点弹性常用微分方式表示。

二、铜生产供给的弹性特征及其对价格的影响(一)铜商品的基本特点铜属于有色金属类别,元素符号Cu,原子量63.54,比重8.92,熔点1083度。

在自然界中有自然铜、氧化铜矿和硫化铜矿等。

世界上80%以上的铜是从硫化铜矿精炼而成的。

生产阶段包括:采矿阶段(最初选取铜矿石)、选矿阶段(提高矿石品位形成铜精矿)、冶炼形成粗铜阶段(含铜95%—98%)、精炼形成电解铜阶段(铜含量99%以上)。

冶炼使用方法主要有火法冶炼,辅以湿化冶炼。

成品铜按合金类别的不同分为黄铜(主要含锌等)、青铜(主要含锡等)、白铜(主要含钴、镍等)。

铜可以延制成管、棒、板、带、条和箔等类别材料。

其主要应用于电子、电气和电力,轻工、机械制造,建筑工业和军事工业等领域,在电气、电子、电力工业中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占消费领域的一半。

铜在我国有色金属材料的消耗之中仅次于铝。

全球铜供求长期以来基本保持均衡的发展,价格对供求平衡起到了较好的调节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性发展,我国经济建设的提速,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尤其是全球加工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对铜的需求逐年攀升,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接近一半的消耗需要进口。

鉴于铜的基本金属原材料性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上海金属交易所等交易机构,相继设立了铜期货品种。

后经调整规范,铜期货品种统归到上海期货交易所。

经过十多年的规范与发展,铜期货品种已成为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种之一,交易规模不断增长,参与的投资者范围日益扩大,国际影响逐步提高。

目前,中国因素及中国价格已成为国际期货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指标和因素。

在全球每天消耗的4??52吨铜中,有接近1吨是由中国消耗的。

而中国的GDP(2003)为1.42万亿美元,仅占美国10.95万亿美元的12.97%,日本4.3万亿美元的33%,全球36.46万亿美元的3.89%,人均GDP也只刚刚达到1000美元。

由此可知铜对中国现在和将来的重要程度。

因此,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品种的国际地位举足轻重,并已发展成为全球铜商品的三大定价中心之一。

近年来,我国铜期货市场长时间保持近高远低的反向市场形态。

现货价格居高不下,一路引领期价向上飙升。

期货市场多方利用交割期限,迫使空方不断亏损移仓,更加大了隔月与现货月的价差扩大趋势。

多头主动移仓推高近月期价,循环往复,市场始终处于多方掌控下的反向市场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