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 PPT

煎汤内服,用量1~3克。用治外感发热、热病烦躁、泄泻痢疾、负湿热痹。
11
中药大全展示
名称
来源
临床应用
功效与作用
乌药 wuyao。
樟科植物乌药Linderaaggregata (Sims) Kosterm.的块根。
9
功效与作用
红景天 hongjingtian
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Rhodiola crenulata(Hook.f.et Thoms.)H.Ohba的干燥根和根茎。
益气活血,通脉平喘、清肺止咳。属补虚药下属分类的补气药。
供应保障能力尚待强化
16
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水平不仅与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严重不适应,甚至大幅落后于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20-30年。[文件](1)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农场化、合作社开始发展,中药工业企业开始建设[文件]原料基地,现代中药农业企业起步发展,但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交易为主。(2)规范化水平不高。按GAP严格实施规范化生产的基地不到中药材生产面积的10%。(3)产地初加工水平落后。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产品质量难追溯。[文件](4)科技水平还很落后。良种推广率不足10%,良种繁育基本还是20世纪50-60年代农业的“自繁自用”;施肥、灌溉、植保等环节还处于主要依赖传统经验阶段,大部分种植药材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种类、量、时期,对水分需求量、时期特点不清楚。机械化刚刚起步,播种、除草、采收、清洗、干燥大部分环节依赖手工操作。
生产水平相对落后
17
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材交易处于从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过渡的阶段。(1)传统中药材市场产品、交易方式落后,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突出。(2)流通环节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部分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信息扭曲失真,生产与需求的协调、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3)新兴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交易规范、标准缺乏。
70年代人卫出版的中医类的书

70年代人卫出版的中医类的书简介本文将介绍70年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医类书籍。
70年代是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这一时期出版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中医类书籍,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中国卫生系统的专业出版机构之一。
该出版社自成立以来,致力于中医药学科的研究与传播,出版了大量的中医类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在70年代出版的重要著作。
重要著作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圣典。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经典文献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使其更符合当代中医学的要求。
该书以系统的理论体系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学的巨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精装版,对其内容进行了修订和注释,使其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的信息,对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针灸学著作,被誉为中医针灸学的经典之作。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修订,并增加了一些现代针灸的内容。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技法和临床应用,对中医针灸学的研究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中医诊断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5.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制剂学等内容。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70年代出版了该书的新版,对中药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修订。
中药学-七版教材

《中药学》教材来源:/default.aspx简介:本站的《中药学》教材全文内容取材于网上流行的《中药学》七版教材文本格式,经过本站整理并仔细校对而成,纠正了其中许多错误。
本站为每味中药配以图片,包括源态(源植物、源动物、源矿物等)、药材、饮片,以方便学习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中药学》。
本站的《中药学》教材仅收取《中药学》七版教材中所有474种中药,不包括总论,因此,章节从第八章解表药开始,并配以各种索引方式,如按章节索引、按出处索引等,可以给学习者以不同的角度,以使学习者对《中药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现代中药事业发展的历程一、五十年代初期的分散经营(1949~1954)1949年到1954年,中药主要是私人经营,据商业部门1954年统计,全国私营中药商有10.4万余户,为西药商6600万户的15倍多,中药从业人员有27万多人,私营业起主要作用。
1954年毛泽东主席对中医工作明确指出“中药应当很好的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遗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
所以,对各省主产药材应加以调查保护。
鼓励生产,便利运输,改进推销。
对中药研究光做化学分析是不够的,应进而做药理实验和临床实验,特别上对中药的配合作用更应注意”。
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对中药事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药涉及多部门,为了便于协调进行工作,分工负责,由中央卫生部、商业部、农业部、林业部、中国科学院、全国合作总社等单位组成了中药管理委员会。
由卫生部负主要责任,统一管理中药的生产和研究工作。
二、中药农工商一体、产供销结合的体制形成与发展(1955~1985)1955年3月1日,商业部成立了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土产公司、中国医药公司和全国供销合作社总社的中药业务同时移交中国药材公司。
1955年7月,鉴于中药材生产和供应对象主要是分散在广大农村,为了加强中药经营,有利于生产及市场的统筹安排,自7月4日起中国药材公司由商业部移交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领导,更名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药材管理总局。
(完整版)中医药文化

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
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 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 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 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 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 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 "攻下派"。 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 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 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 阴 ";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 便可以看出,这 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
章 中药文化简介
一
药中哲理
药性有阴阳
"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 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 正邪、益损、增减、气 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 《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 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 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 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 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 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 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 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 性。
《中国药典》中药材分类

《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权威性药品标准,它为中药材及饮片提供了分类、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重要的规范和指导。
根据《中国药典》,中药材的分类可以按照其来源和性质进行详细划分。
中药材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1. 植物药:植物药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根据植物的不同部位,又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类别。
例如:
-根类:包括人参、甘草、黄芪等。
-茎类:如石斛、木香、黄连等。
-叶类:如桑叶、枇杷叶、侧柏叶等。
-花类:如菊花、金银花、红花等。
-果实类:如川芎、当归、枸杞子等。
-种子类:如菟丝子、莲子、赤小豆等。
2. 动物药:动物药是指用动物的肢体、内脏、腺体、分泌物等入药的部分。
例如:
-动物脏器:如猪肝、牛肾、羊肺等。
-动物肢体:如鹿茸、龟板、鳖甲等。
-动物分泌物:如蜂蜜、蜂胶、龟苓膏等。
3. 矿物药:矿物药是指从自然界中开采出来的矿物质,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后用于医疗。
例如:
-金属类:如铜、铁、锌等。
-非金属类:如石膏、滑石、芒硝等。
-化合物类:如硫酸铜、硼砂、硇砂等。
《中国药典》中,对中药材的质量控制项目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测定、含量测定等多个方面,确保中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中药材的炮制方法、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条件等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为中医药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药基础知识之《中国药典》草药图谱中药十八反中药

2.500+种草药图谱(附主治功效~)
虽然《中国药典》很详细的记录了药品的各种信息,但是我们还是不能直观的看到这些药品到底都长啥样子,不要着急,本章节就为你奉上500+种中的部分~
八角茴香
别名:大料大茴香舶上茴香八角珠八角香
4.国内中药领域的大小牛
了解完中药的那些知识,是不是意犹未尽,那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国内中药领域的大小牛,如有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我们会积极改正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黄林芳
主要研究方向:多组学技术的中药品种、品质创新研究;中药鉴定与质控;中药新药发现与研发;
孙超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组学分析的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生物合成解析;天然药物的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研究;
寇俊萍
研究方向: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
马世平
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有效性评价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原理的研究;适用于临床疑难杂症的中药新药创制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徐宏喜
研究方向:抗病毒及抗耐药菌中药药理机制研究;抗肿瘤中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5.中药投稿期刊大汇总
既然了解了中药领域研究的大小牛,我们是不是也得了解一下中药研究投稿的相关期刊呢。2019年年底,中国知网CNKI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等各大权威数据库相继发布了2019年版新学术期刊评价数据,为使广大中医药专家学者、科研、医疗、教学及管理工作者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中医药类学术期刊的发展变化,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以中国知网新数据为核心,加入各大权威数据库发布的新评价结果,制作了此“一览表”。
本期内容到此就结束了,是不是意犹未尽,那让我们相约下期,下期我们来聊聊中药资源和中药常用的数据库那些事~
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变迁

白术产区也与人文背景关系密切 。《妇人大全 良方》作者陈自明为江西临川人《, 本草蒙筌》作者陈 嘉谟是安徽祁门人《, 本草从新》作者吴仪洛为浙江 海盐人《,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为浙江杭州人 , 他们分别对其熟悉的白术产区中的生产以及品质都 有详细的论述 ,推动了道地药材的发展 。 212 引种驯化与道地产地的变迁 随着白术野生 资源逐步减少《, 本草蒙筌》记载浙江早在明朝就已 开始白术栽培 。《本草纲目拾遗》[2] 认为“台术以及 各处种术 ,皆于术所种而变者 ,功虽不如于术 ,服亦 有验”。由于白术在道地产地的成功栽培 ,使道地药 材得以形成和延续 。
第 29 卷第 12 期 中 国 中 药 杂 志
Vol129 ,Issue 12
2004 年 12 月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December ,2004
白术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变迁
彭华胜 , 王德群 3
(安徽中医学院 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 收稿日期 ] 2003209210 [ 基金项目 ] 安徽省教育厅资助项目 (2001KJ153) [ 通讯作者 ] 3 王德群 , Tel : (0551) 5165884 , E2mail : wdq2004 @ ah1631com
海) 燕山”。清《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有栽培的“象 术”“、台术”以及产自仙居的“野术”[2] 。可见 ,以浙 江东部白术在宋代已开发利用 ,在清朝已发展栽培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浙江东阳 、磐安 、新昌 、嵊县为中 心 ,四周邻县如永康 、缙云 、仙居 、天台等都有出产 , 总称浙东白术[6 ] 。 113 歙术 宋《本草图经》[1]附有歙州术图 ,并记载 宣州产白术 。明 (1565 年)《本草蒙筌》[7] 对歙术有 详尽论述 “: 歙术 ,俗名狗头术 ,产深谷 ,虽瘦小 ,得土 气充盈 ,宁国 、昌化 、池州者 ,并与歙术 ,境相邻也 。” 可见 ,歙术包括了当时歙州 、宣州 、宁国等地的野生 白术 。清《本草从新》[3] 在野白术项下 “: 其者出宣 、 歙县 , 名 狗 头 术 , 冬 月 采 者 佳 。”清《本 草 纲 目 拾 遗》[2] :“安徽宣城歙县亦有野生术 , 名狗头术 , 亦 佳 。”歙术的栽培始于清朝 “, 产徽州 (今安徽歙县) 者 皆种术”[2] 。1937 年《歙县志·物产》记载 “: 术所出 之州七 ,歙与焉 ,产大洲源及陔源一带 ,远销福建 、关 东 ,为邑药材出品大宗 ,亦为邑第一良药 。”至今 ,歙 县一直是白术的道地产区 。 114 祁术 祁术是祁门白术的习称 ,主产于安徽省 祁门县山区 。1873 年《祁门县志》载有药材 160 种 , 祁术列为其首[8] 。《安徽通志·物产》记载 : 清末年 间 ,祁术曾在南洋群岛国际土产博览会上以“质地优 良”享誉海内外 , 当时已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 1937 年《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9]记载民国年间 ,屯 溪老街“石翼农”“、同德仁”等药号 ,每年冬季大量收 购鲜祁术 ,进行晾晒加工后 ,以小包装寄往当时上海 的“元昌参号”“、慎茂昌参号”作为补品出售 ,在销售 价格上高出白术许多倍 。至 20 世纪 80 年代 ,祁术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12月6日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
全文如下:中国的中医药(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前言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中药杂志,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 (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中国中药杂志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中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统计源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中药杂志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中国中药杂志栏目设置
关于投期刊网站介绍:重要说明:投期刊是一家注册资本金500万、员工人数超150人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公司已合法取得《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等相关牌照,依法从事期刊和学术增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