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借米》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子路借米》读后感

《子路借米》读后感

《子路借米》读后感《子路借米》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子路借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

”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这本书,它讲述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美德小故事,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故事,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特别是《子路借米》这个故事,则令我印象最深,感动最大。

内容是这样的: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常年吃粗粮过日子。

有一次,子路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中没有米,怎么办?子路很着急。

子路想:“看来只能去亲戚家借米了。

”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几座山。

子路二话不说,就上路。

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历经风雨,走了十几里地,从亲戚家借了一袋米来,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开心极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子路是一个多好的孩子啊!他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但现在能够像子路这样又有几个呢,有谁能像子路这样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徒步走上十几里路到亲戚家借米的呢?当我们吃着可口的饭菜,我们能否感恩父母的辛勤劳动?当我们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我们是否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爱?面对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有时无动于衷,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无理地和父母顶撞,现在看了这个小故事后,回想以前的点点滴滴,用子路来对照自己行为举止,又回想父母对自己曾经的关爱与宽容,我心中多了一份愧疚,但更多的是一份感动。

父爱如山,我认为这句话千真万确的,而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也让我更深刻地去领悟父爱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感恩,去孝敬父母。

那天深夜,我生病了,爸爸急忙把我送到医院,到了医院,爸爸忙前忙后,找医生,看了病,拿了药,打了针,看完病后,走出医院,爸爸问我:“肚子饿不饿?”我说:“不饿”。

现在都晚上十二点了,哪里还有饭店是开的呢?爸爸让我在医院等,他去开车,我点点头。

子路背米读后感

子路背米读后感

子路背米读后感子路向米读后感(一)那是一个富裕孝敬的感仇故事,客人令郎路实际上是宏儒硕学的孔子的教熟。

自小,子路的怙恃便对他闭爱备至,而子路也十分孝敬,对怙恃关照的无所不至,怙恃怒悲甚么、爱吃甚么,他城市掉臂含辛茹苦天购归去送给怙恃。

有一地,他的怙恃念要吃米饭。

否是野面并无米饭,果为年夜米贱的很,野面并无足够的资金去购米吃。

否是,子路看着领未惨白的嫩母亲,于是便向起了篓子筹办背他的亲休野还米。

念知,这个亲休野离子路的野是这样的悠远,要翻越孬频频山能力达到这儿。

并且这时的子路才7岁,山上的惊险间断一直,随时皆否能让子路熟命垂危,而子路却仍然靠着他这傲雪欺霜、一往无前天精力,怀着小儿百姓之口的疑想翻越了年夜山。

还到了年夜米,而归去的时分则更是艰难重重,高山的时分皆是滑坡,子路一没有小口便会接近其境,然而子路出有畏缩,驮着重重的米一步一阵势背前行进,仿佛一只顽弱的蜗牛向着他这重重的壳,一步一阵势挪着身躯持之以恒天背前行进。

子路向米读后感(两)子路是年龄时代年夜思维野,学育野孔子的教熟。

但小时分野外面贫,时常缺米长里,野面人只靠填家菜过活,有一次过节,村外其余人野皆筹办孬了饭菜,到处飘谦了迷人的饭香,子路的怙恃闻到那饭香,忍不住口外犯忧。

子路看到怙恃天天果为吃家菜,身材非常虚强,里黄肌肥,非常伤口。

于是,他念来亲休野还米,当子路给怙恃说了之后,怙恃说甚么也不肯意,但子路决计未定,他压服了怙恃之后,忍着饿饥,踩上了来百面以外为怙恃还米的路途。

子路一连走了孬几地,末于去到了亲休野。

他背亲休注明了去意,亲休们看到一个那麽仁慈的孩子,被子路对怙恃的孝敬打动了,两话出说,把米还给了子路,子路拆孬米,他刚要走,亲休就念让子路歇一歇,但子路一念到要让怙恃吃上皂米饭就快马加鞭的赶抵家外,看到怙恃津津乐道的吃上了百米饭,他每每舒了一口吻就靠正在桌子上睡着了。

多孬的孩子啊!雅话说失孬:“百擅孝为先”!“孝”是一个多磨伟年夜的辞汇,但现现在,可以像子路那样的人曾经未几了,有谁能像子路那样为了怙恃能吃上皂米饭,徒步走上百面路来叙亲休野还米呢?又有谁能像子路同样为了能让怙恃晚点吃上皂米饭,刚刚停歇了手步又即刻快马加鞭的又赶归野呢?一路上,饿饥操劳挡没有住他,学的痛疼他也齐然掉臂,为的是可以晚点赶归野让怙恃安心,子路的一片孝口实是让人打动。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子路借米孝敬父母》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子路借米的故事吗?今天我就来给你们讲讲这个特别感人的故事。

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小的时候家里可穷啦!穷到什么程度呢?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可子路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他心里总是想着怎么能让爸爸妈妈过得好一点。

有一天,子路的爸爸妈妈饿得肚子咕咕叫,子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心想:“我一定要想办法让爸爸妈妈吃上一顿饱饭!”这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那就是去借米!子路跑到邻居家,敲了敲门,小心翼翼地说:“叔叔阿姨,能借我点米吗?我爸爸妈妈快饿坏了。

”邻居看了看子路,有点犹豫地说:“孩子,我们家也不富裕,米也不多呀。

”子路着急地说:“求求您了,就借我一点,等我长大了,一定加倍还给您!”邻居被子路的孝心感动了,就借了他一些米。

子路高兴极了,抱着米就往家跑。

一路上,他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可心里却美滋滋的,想着爸爸妈妈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了。

回到家,子路赶紧生火做饭,不一会儿,米饭的香味就飘满了整个屋子。

爸爸妈妈吃着子路借来的米饭,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他们摸着子路的头说:“孩子,你真懂事,真是我们的好孩子!”子路看着爸爸妈妈吃得那么香,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们,会像子路一样勇敢地去为爸爸妈妈借米吗?子路为了让爸爸妈妈吃上饭,不怕辛苦,不怕被拒绝,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孝心啊!就像我们在学校里,为了考个好成绩,努力学习,不怕难题,这也是对爸爸妈妈的一种回报呀!再比如,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给他们捶捶背,倒杯水,这也是孝顺呀!我们都要像子路学习,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因为爸爸妈妈为了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报答他们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吗?所以呀,让我们都行动起来,用我们的爱去关心爸爸妈妈,让他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一)这是《美德故事》中的一个故事,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从小他就对父母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爱吃什么,他都不辞辛劳千方百计的买回来。

一次他背回一大袋稻米,煮成饭后父母竟赞不绝口。

从今以后母亲就爱吃这种大米了,子路就定期地往家里背米。

后来子路拜孔子为老师,孔子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过一阵子路就会回家一趟,原来他是回去给母亲背稻米去了。

孔子很高兴他的学生是如此懂孝道的人。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美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大家都要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这样就能营造出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

我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我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我们没有真正想过等我们长大了父母渐渐年老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孝顺”,甚至有时面对父母的教导都不耐烦,真是觉得汗颜!但是子路从小就能处处为父母着想,想尽办法去孝顺父母,他不愧为尊崇孝道的孔子的贤学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二)在假期里,我读了一则感恩故事,名字叫《子路借米》。

故事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子路的人,他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非常孝敬父母,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所以,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背米的读后感(三)今天,我看了子路的一个故事《百里负米》,大有感触。

子路借米读后感

子路借米读后感

子路借米读后感
《以子路借米》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刘义庆所著的《新五代史演义》中的一篇
故事,讲述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借米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待人生和学习有了更深的思考。

故事中,子路因为家里缺粮,前去向邻居借米。

邻居却以自己家里也缺粮为由,拒绝了子路的请求。

子路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前去借粮,直到借到了米。

后来,孔子得知此事,对子路的行为表示赞赏,并告诉子路,“你的心胸宽广,能容忍别人的无理取闹,这才是真正的胸怀。

”。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甚至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对待。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气馁,而应该像子路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宽容,能够包容别人的无理取闹,不计较得失。

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一颗宽广的心胸,才能真正的成长。

在学习上,我们也应该像子路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
到困难,可能会遇到失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宽容,能够包容别人的错误和不足,不计较得失。

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故事《以子路借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明白了坚持和宽容
的重要性,让我对待人生和学习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铭记这个故事,不断努力,不断成长。

子路。读后感(5篇)

子路。读后感(5篇)

子路。

读后感(5篇)第一篇:子路。

读后感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侍坐读后感这篇文章是写孔子和学生们关于立志的谈话,文中写了学生们自己的志向,最后写孔子对学生们志向所作的评价。

通过学习文章,我看到作者写初了孔子教学生的方法—启发式教学。

孔子问学生的志向,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来,似是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写出了孔子主张以“礼治”为中心的政治观点。

文中反映出孔子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通过孔子的循循善诱,学生子路率先他提出了一个治理内忧外患的国家的理想,他认为经过他3年的治理,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治国效果,可态度是很不谦虚,所以孔子只是微笑一下。

学生冉有、公西华讲话比较谦逊,冉有说自己可以使国家经济富裕,可至于以礼乐治国,自己做不到。

公西华要做小相,态度当然就更谦虚了,但却又有些妄自菲薄,不是孔子欣赏的对象。

但是他们三个个共同的都是参加政治。

对三个学生言志的内容,孔子似乎都不太满意。

孔子认为点表达出来的“不求为政”之意正合他避世之心,所以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是点所说的最符合孔子心中礼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赞许他。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点,虽说是避世显得很高尚,可是有能力的人就是应该发挥本事,用他的放达、洒脱、自得来更好的治理国家,这种消极的态度不可取。

另外,文章生动的表现出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五位的发言正表现了他们的个性、身分、志趣,显得很生动,无论是子路和轻率、自负,冉有的谦虚,还是公西华的忍让、虚心,曾点的豁达、洒脱、自得,孔子的循循善诱,都栩栩如生,让人们一读文章就好像情景再现一样。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里面的文章篇篇值得推敲,值得人们思考,这篇文章就是一个代表。

第二篇:子路教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435300)湖北蕲春县城关高中李怡安***/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子路借米》读后感

《子路借米》读后感

《子路借米》读后感《子路借米》读后感《子路借米》读后感篇1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

”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这本书,它讲述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美德小故事,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故事,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特别是《子路借米》这个故事,则令我印象最深,感动最大。

内容是这样的: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常年吃粗粮过日子。

有一次,子路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中没有米,怎么办?子路很着急。

子路想:“看来只能去亲戚家借米了。

”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几座山。

子路二话不说,就上路。

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历经风雨,走了十几里地,从亲戚家借了一袋米来,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开心极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子路是一个多好的孩子啊!他很孝敬自己的父母。

但现在能够像子路这样又有几个呢,有谁能像子路这样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徒步走上十几里路到亲戚家借米的呢?当我们吃着可口的饭菜,我们能否感恩父母的辛勤劳动?当我们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我们是否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爱?面对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有时无动于衷,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无理地和父母顶撞,现在看了这个小故事后,回想以前的点点滴滴,用子路来对照自己行为举止,又回想父母对自己曾经的关爱与宽容,我心中多了一份愧疚,但更多的是一份感动。

父爱如山,我认为这句话千真万确的,而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也让我更深刻地去领悟父爱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感恩,去孝敬父母。

那天深夜,我生病了,爸爸急忙把我送到医院,到了医院,爸爸忙前忙后,找医生,看了病,拿了药,打了针,看完病后,走出医院,爸爸问我:“肚子饿不饿?”我说:“不饿”。

现在都晚上十二点了,哪里还有饭店是开的呢?爸爸让我在医院等,他去开车,我点点头。

望着爸爸的背影,我心一惊:在我的印象当中,爸爸的身影是多么的高大,但是现在看来,爸爸的背影是多么矮小啊,矮小之中带有一丝疲惫,我的眼泪轻轻地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子路借米的道理

子路借米的道理

子路借米的道理
《子路借米》的道理:
在《子路借米》这个故事中,子路为了让自己的父母能吃上香喷喷的米饭,不顾山高路远、不怕艰难险阻,只为早点实现父母的愿望。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让父母觉得欣慰、幸福。

《子路借米》故事内容: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往往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经常靠吃粗粮和野菜度日。

子路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帮家里觅食的重任。

村子附近山坡上的野菜都被挖完了。

子路便一大早起床。

翻过几座山,到远处采摘新鲜的野菜,没有好鞋。

采摘一趟野菜下来,子路的腿脚就会被山上的树枝和荆棘划破很多次,可是子路从来不叫苦,也从来没有抱怨过,他只是默默地把野菜带回家,然后煮给家人吃。

有一天年老的父母很想吃米饭,可是子路找遍了家中的每一个角落,竟然连一粒米也没有找到,父母说既然没有米就算了,可是子路心想,如果连父母的这点小愿望都无法满足,自己这个儿子做得还像话吗?于是子路便想到了借米,他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来到了亲戚家,借了一袋米,然后婉拒了亲戚留他吃晚饭的建议。

趁着天色还亮着,又不辞辛苦地赶路回家,等他回到家的时候,夜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劳累。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路借米》读后感1000字
人们常说:“百善孝为先。

”乌鸦尚懂得反哺,羔羊懂得跪乳,我们做人更应该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这本书,它讲述着一个个闪闪发光的美德小故事,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许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故事,一个故事给我一个感动,特别是《子路借米》这个故事,则令我印象最深,感动最大。

内容是这样的:子路是春秋末鲁国人,子路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常年吃粗粮过日子。

有一次,子路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中没有米,怎么办?子路很着急。

子路想:“看来只能去亲戚家借米了。

”可是亲戚家要翻过几座山。

子路二话不说,就上路。

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历经风雨,走了十几里地,从亲戚家借了一袋米来,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开心极了。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子路是一个多好的孩子啊!他很孝敬自己的
父母。

但现在能够像子路这样又有几个呢,有谁能像子路这样为了父母能吃上白米饭,徒步走上十几里路到亲戚家借米的呢?
当我们吃着可口的饭菜,我们能否感恩父母的辛勤劳动?当我们穿着漂亮暖和的衣服,我们是否感恩父母对我们的爱?面对父母语重心长的教诲,我们有时无动于衷,会感到厌烦,甚至会无理地和父母顶撞,现在看了这个小故事后,回想以前的点点滴滴,用子路来对照自己行为举止,又回想父母对自己曾经的关爱与宽容,我心中多了一份愧疚,但更多的是一份感动。

父爱如山,我认为这句话千真万确的,而那一次的经历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也让我更深刻地去领悟父爱的伟大,更让我懂得如何去感恩,去孝敬父母。

那天深夜,我生病了,爸爸急忙把我送到医院,到了医院,爸爸忙前忙后,找医生,看了病,拿了药,打了针,看完病后,走出医院,爸爸问我:“肚子饿不饿?”我说:“不饿”。

现在都晚上十二点了,哪里还有饭店是开的呢?爸爸让我在医院等,他去开车,我点点头。

望着爸爸的背影,我心一惊:在我的印象当中,爸爸
的身影是多么的高大,但是现在看来,爸爸的背影是多么矮小啊,矮小之中带有一丝疲惫,我的眼泪轻轻地从我脸上滑落下来。

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映照在我们的身上,隐隐约约之中,我看见爸爸的头发里有几根白头发,我的眼泪又一次滑落下来,爸爸的白头发是因为那永远干不完的家务活和农活,还有操心我的事而变白的,爸爸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

爸爸,我想对你说:“爸爸您辛苦了。


我必须学会感恩,学会报答,从今日起,我要向子路学习,从小事做起,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为工作忙碌一天的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为父母捶捶背,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多陪他们聊聊天,在他们生日那天送上自己真挚的祝福语,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报答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报答父母。

中国有一句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在时,不孝敬,等他们去世了,又后悔莫及,那还有什么用呢?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真诚的心去对
待我们的父母,让我们变得一个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