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结课论文
物理化总结(四篇)

物理化总结(四篇)【第1篇物理化学学期期末总结学习物理化学已经有一学年的时间了,感触颇深,早在以前就听说物理化学化学基础课中的难点,因为学习这么门课有它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其他科不同的是物理化学的逻辑思维很强,可以说是在数学公式中去学习化学,稍有一点不注意就会导致出错或者误解.这也是我学习物理化学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这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现总结如下:1 , 课前预习很重要;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课前不预习,那么上课简直就是在听天书,尽管精力很集中,但毕竟不是天才,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很生疏,致使课堂效率不高,而且使得课后复习的工作量加大,,这样一来,学习任务加大,随之而来的学习压力也就增大.所以,课前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2, 课后复习很有必要上课听过的内容若下来不及时复习加以巩固的话,就会导致遗忘,课堂上本来遗留了很多问题,如果下来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及时复习的话,就会遗忘,那么课就算白上了,因为没法回忆起问题,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对本节颗所讲的知识有没有掌握;再有,复习可以有助于理清知识的脉络,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3, 学习态度很这样,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物理化学由于自身的特点,逻辑性很强,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的学习难度增加,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产生了畏难情绪,遇到难题就退缩,那永远也学不好,,此时要端正心态,大家都难,所以取胜的关键就是看谁有毅力,看谁能够坚持.4, 心态要端正;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 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别人基础好,学的快而扎实,自己基础差,底子薄就不能钻牛角尖,只要尽力作好自己的,就很不错了,此外,要多向别人请教,学习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方式,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5, 学习方法很重要大学不是高中,因此学习方法就大有不同,所以除了努力之外,学习方法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也是取胜的关键所在.6 ,考前的复习很重要;要想的高分,考前的那几天就很关键,要把握好那几天的时间,好好总结.才会出成绩.7,多博览有关领域的文献期刊,拓宽视野,开阔思维;总之,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有循序渐进,不断总结,追求完美,才能学好.【第2篇物理化学实验总结心得物理化学实验总结心得经过了大三上半学期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到底学习,这学期开设了物理化学实验这门课,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中得出化学知识结论的一门科学,通过一学期的化学实验学习,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更加体会到物理化学实验设计的巧妙,不经赞叹伟大的科学家们的无比智慧,领略到物理化学这门课的魅力和兴趣,受益匪浅。
物化论文

相图在化学化工或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作者: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级学号:电话:Email:摘要:相图在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化工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此文重点介绍了相图在水盐体系,尿素生产以及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这几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相图、水盐体系、尿素、材料研究相图是相平衡图的简称,相图从狭义上讲是是用来表示相平衡系统的组成与一些参数(如温度、压力)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从广义上讲相图是在给定条件下体系中各相之间建立平衡后热力学变量强度变量的轨迹的稽核表达,相图表达的是平衡态,严格说是相平衡图。
采用的热力学变量不同构成不同的相图。
材料学工作者最关心的是凝聚态。
比较简单的水的相图如下,从中可以很容易地读出水的三相点、临界点等信息。
,常见的二组分系统相图有压力-组成图、温度-组成图、蒸汽压-液相组成图、溶解度图(温度-组成)、低共熔混合物相图等。
相图在冶金、材料、化学、化工、矿物、地质、物理等许多科学领域中已成为解决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由于相图本身直观上给出了大量信息,如体系在平衡条件下存在有哪些相、每相的组成、各相之间的相对数量有多少等;同时还可进一步由相图提取出各种热力学数据,如活度、活度系数,超额吉布斯自由能,混合体系的自由能等;而且相图的测量相对于热力学数据来讲,也要容易些。
因此在化学化工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相图是由点、线、面、体等几何要素构成,它是把不同的温度,压力下的平衡体系中的各相。
相组成及相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出来的一种图解,使溶解度数据的图形化。
应用相图可以说明系统在外界条件改变时发生相变化的情况。
比如说最简单的相图单组份系统的相图,因不涉及组成,故要描述其状态只需要T、P 两个变量。
这两个变量的变化即为相图,即常用的p-t图。
下面就先从相图在化工里的应用开始介绍。
广义的水盐体系除包括水和盐之外,还包含了水与酸或碱组成的体系,因为这些体系在相平衡及相图的特点、规律上看与纯粹的水盐体系大体相同。
物理化学论文

物理化学论文物理化学是基础化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充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课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化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物理化学论文篇1试谈物理化学教学方法物理化学是一门无处不在的学科,是化学、化工、材料、高分子、医学、药学、食品、环境、生物技术等诸多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
物理化学的特点是“两多三强”:概念多、公式多,理论性强、系统性强、逻辑性强。
如何能让学生既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又能很好地掌握其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是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重要问题。
本文根据物理化学课程的特点,就作者在大学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探讨了高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要注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推导的技能技巧物理化学研究的是化学中原则性、普遍性的规律,它大量采用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由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可以得到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和数学的表达式。
逻辑推导过程具有重要的严密性,所得到的结论也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1]而且物理化学公式繁多,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反复推导才能熟练应用。
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和训练学生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推导的技能技巧。
例如在推导单组份体系热力学基本函数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关系式:dU=TdS-pdV,知道H,F,G的定义,就可以一步步推导出其他三个热力学基本关系式:dH=TdS+Vdp;dF=-SdT-pdV;dG=-SdT+Vdp。
在物理化学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高等数学微积分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强化数学思想与物理化学概念及公式的关系。
例如,在讲单组分体系的摩尔量和多组分体系偏摩尔量的概念时,我们要强调从数学中全微分和偏微分的概念来理解。
另外,在讲化学势这部分内容时,也要引导学生巧妙的运用数学思想,例如,求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其实就是求化学势对温度或压强的一阶偏微商。
物理化学的论文

物理化学的论文关于物理化学的论文物理化学是我院化学教育、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及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内容主要是运用物理和数学有关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研究物理化学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
物理化学实验是物理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
但它涉及面广,如涉及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及分析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重要仪器的正确操作,还具有“公式多,概念多,公式的使用条件繁杂”,同时有些物理化学实验得到的数据较多,学生处理困难。
因此有些学生对物理化学实验产生了畏难情绪,影响了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
下面我结合自己在物理化学生活应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谈谈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
一、课前准备工作要想让实验课正常进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要作出努力。
首先,物理化学教研室最好进行集体备课,让有经验的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及学生中易出现的问题。
讲解结束后,全体教师共同制定出最佳实验方案。
然后教师根据制定出的最佳实验方案亲自动手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加强实验前预习是顺利做好实验的前提条件之一。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预习,填写预习报告,涉及溶液配制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计算。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以便在实验课上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绿色物理化学实验随着科技水平生产力的`提高,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急剧增长,由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人类的家园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开设物理化学实验的专业急剧增多,化学实验带来的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
在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应尽可能地开展微型实验,避免污染;对于污染大、危险性大的实验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达到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效果;注意废气、废水及废渣的处理。
物化实验论文

物化实验心得学院:生环学院班级:15环科姓名:严伊竣学号:15058021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了,物化实验也结束了,六个实验做下来还是有很多收获的,但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做的第一个实验——蔗糖转化反应动力学。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第一个物化实验,更因为这是我们做得最成功的一次。
首先从实验原理上来说,这个反应为:C12H22O11(蔗糖,A)+H2O H+ C6H12O6(葡萄糖,B)+C6H12O6(果糖,C),用近似法可看成一个准一级反应,即认为水大量存在时,水的浓度和酸的浓度基本恒定,因此反应速率只与蔗糖浓度成正比。
同时由于葡萄糖与果糖在旋光性质上的差异(葡萄糖是右旋,果糖是左旋),可根据反应过程中旋光度的变化间接得出反应速率,因此这里用了间接求变量的方法。
这也提示我们,在遇到一个反应时,如果要求一个不易观察或者测量的变量来反映实验现象和结果,可以找到该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转化成求另一个变量以达到实验目的。
还有注意到无穷大时的旋光度也并不是真正时间上的无穷大时的旋光度,而是用50~60℃时反应30min后的溶液的旋光度来近似代替,这是从经济性和可行性方面来考虑的。
其次,从实验操作上来说,由于需要知道旋光度,因此要掌握旋光仪的使用。
旋光仪的使用我认为有三个关键的地方:第一是校正,即在反应开始前需要用蒸馏水对旋光仪进行校正,以修饰误差,减少仪器本身和操作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第二是赶气泡,将蒸馏水或溶液装入旋光管后都要将空气赶走,因为空气会影响透光,从而影响旋光度的准确度;第三是多次测量取平均,每一组读数时都读两个数据,即读数表上左边和右边的两个数,然后再取平均值,这是为了减小读数的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同时,整个实验装置要放在恒温环境中,因为温度也会影响反应速率的大小,这也体现了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最后从数据处理上讲,实验结果要求ln(αt-α∞)对t作图,以由直线斜率求得反应速率。
这是作图法,用其处理数据的优点有:简便、形象、直观,有取平均值的效果,便于发现异常数据,尤其用电脑作图,不仅更加方便也更精确。
物理化学论文六篇

物理化学论文六篇物理化学论文范文11.1所学内容紧扣同学专业特点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公式约有150个,教学时,要求同学把握基本公式的推导和证明,能用基本公式去解决一些实际性问题.提倡同学平常自学,上课前复习巩固学过的学问,强调数学和物理基础学问的重要性,培育同学对所学学问进行综合应用的力量.利用高等数学学问,关心同学把握、理解物理化学公式.如从卡诺循环可以推导出可逆热温商之和为零;从抱负气体发生PVT变化,可以求焓变、熵变、吉布斯函数变和吉布斯函数判据等参数;从肥皂可以了解润湿和乳化等概念.将现实生活中的某大事引入学习中,与物理化学紧密联系,加深同学对学问概念的理解,提高同学实际运用学问的力量.1.2引入物理化学科学家的故事进行励志教育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时,会涉及到许多闻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讲到相关内容时,老师会讲解他们的个人简历和趣闻逸事.一方面,可以提高同学学习的乐观性,集中他们的留意力,缓解课堂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每一位科学家的胜利都离不开其自身不断努力奋斗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受,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同学对科学的进展也产生了爱好,对科学家产生了崇拜,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如首次提出物理化学这个概念的是1901年和1909年先后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两位化学家:荷兰的范特霍夫和德国的奥斯特瓦尔德,正是他们的讨论促成了物理化学学科的诞生.其中范特霍夫是首位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他50多岁时还经营着一家牧场,亲自送牛奶,被誉为"牧场化学家'.在讲到稀释定律时,介绍奥斯特瓦尔德的生平事迹,他出身一般家庭,求学时对化学产生深厚的爱好,1884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了电离假设,1888年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奥斯特瓦尔德稀释定律,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氨制硝酸等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采纳粉笔板书的方式,书写需要肯定时间,导致同学接受学问量较少.而利用PPT课件,结合Flas,能使教学内容生动、信息量大,给同学更直观的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物理化学课程公式多,规律性强,有些问题比较抽象,单纯采纳多媒体呈现,导致同学思维跟不上文字显示的速度,因此不能仅用多媒体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实际,采纳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同学能充分地消化汲取所学的学问,教学速度适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2.2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物理化学课程考核方法普遍采纳平常成果加期末考试两大块的组合,存在期末考试成果在总评成果中比例偏重的问题.考核方式改革前,平常成果占20%,期末考试成果占80%.这种考核方式可能导致同学平常学习不仔细,期末考试前突击,因而不能起到督促同学平常学习的作用.考核方式改革后,实行平常成果占20%,阶段考试或考核成果占30%,期末考试成果占50%的形式.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了期末考试的比例,规定小于等于48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一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大于48学时小于等于64学时的课程,期间加两次阶段性考试或考核.虽然老师的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了,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观性得到了提高.同学要想取得优秀的成果,就不能忽视阶段性成果.另外,也尝试在总评成果中增加其它一些(如课堂争论、课程论文等)考核方式,从而促进同学乐观学习. 3设计试验教学环节,培育同学创新力量物理化学论文范文2实施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结合素养教育的精神实质,开展优化物理教学的讨论,是有效地推动素养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要把物理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来讨论,让物理课堂教学焕发诞生机和活力,物理难学已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究其缘由是没有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的结果,过去的物理教学过程,注意学问传授而忽视力量培育,注意老师的教而忽视同学的学,视老师为主导而不把同学视为主体,因此优化物理教学过程已是一个必需解决的问题。
物化小论文

姓名: 郑霁年级专业: 05化学备注: 物理化学导生物理化学学习心得05化学郑霁科学的目的除了应用以外,还有发现世界的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
物理化学自然也是科学,所以同样适用。
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如此。
然而,在刚刚开始学物化的时候,我几乎被一大堆偏微分关系式所吓晕。
虽然高中时就学过物理,进入大学时也学习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物理,但由于成绩一直不理想,所以对于物理化学一学是真直都存在恐惧心理的。
尤其是看那一大堆偏微分的公式,更是让我觉得头痛。
然而通过阅读以及对以前高数的复习,我慢慢地能理解偏微分的含义了。
由于物化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因此我们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更重要的是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将它们融会贯通,这才能学习好物化。
通过阅读,我认为,学习物化的过程,也是学习物化史的过程。
从课本中,我了解到“科学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以及“熵后来被赋予的意义,是克劳修斯所始料不及的”等,这使我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够身临其境得思考当时的科学家所思考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
如今,通过我的努力,发现物化课只是一只纸老虎。
通过半学期的学习,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化学这们课的学习方法。
在刚开始学物理化学时,物理化学公式的记忆让我刹费脑筋。
通过学习的深入,还有大量的练习,我明白了公式的推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式的使用条件和意义。
物化是有用的,也是好玩的,这些是学习物化的动力,那么,怎样才可以学好物化呢?对我来说,主要就是理解-记忆-应用,而串起这一切的线索则为做题。
理解是基础,理解各个知识点,理解每一条重要公式的推导过程,使用范围等等。
我的记性不太好,所以很多知识都要理解了之后才能记得住,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对某些部分的知识点或公式等的理解可能比别人要好一点,不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好像有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那或许可以放弃对推导过程的理解,毕竟最重要的是记住这条公式的写法及在何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该公式,这样也就可以了,说到底,对知识的记忆及其应用才是理解的基础。
物理化学课程论文

物理化学课程论文关键词:热力学生态系统熵热力学第二定律磷脂蛋白作用生命过程在20世纪生命科学得到很大的发展,生命科学也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0世纪科学的巨大发展也为我们21世纪的生命科血奠定了基础。
当代生命科学目前发展到这个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生命科学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一定和各学科交叉渗透,而在生产实践上推进生物技术的建立,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随后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的确定、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概念和技术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中,生命科学与物理学、化学、数学的交叉渗透,计算机和大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使当代生命科学的面貌发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物理化学作为化学的理论基础学科,在步入新世纪之后,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鲜明的动向显示自身的生命力。
它的研究对象涵盖范围广阔,从单分子、分子聚集体到凝聚体系和共价非晶体,并借助现代检测手段和理论分析方法,获取基态到激发态、稳态到瞬态的分子结构信息。
物理化学不仅深深地向化学各传统分支学科渗透,而且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等新兴科学领域交叉融合,酝酿并产生许多新的学科生长点;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并更多地向微观层次深入;体相与表面相结合,更多地向表面和界面延伸;在微观研究中,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更多地倾向动态研究,并进一步提升到对化学反应的控制;理论化学逐渐发展成为比较独立的学科,并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物理化学的研究前沿和最活跃的领域有:分子动态物理化学(分子动力学与分子激发态光谱等),分子聚集体和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化学与谱学,表面、界面物理化学和催化科学,理论与计算化学(包括量子化学、化学统计力学、分子力学、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物理化学、计算机化学和化学信息学等),生物物理化学等。
热现象是最基本的自然现象之一,因此,热学就成为物理化学主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工学院
物理化学实验结课论文
题目:液体表面张力测定的方法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 10化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2013 年 6 月 25 日
目录
一. 摘要----------------------------------------------------------------------1 二.正文-----------------------------------------------------------------------1 三.总结-----------------------------------------------------------------------3
一、摘要:
表面张力是影响多相体系的相间传质和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重要的液体物理性质。
本文着重介绍了几种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压力法、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包括这种方法的测定原理、缺点及改进方法或应用,特别指出了宽温度和压力范围的表面张法的选择及表面张力测定展趋势。
关键词:表面张力,最大气泡压力法,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毛细管上升法。
二、正文:
液体表面区的分子由于受力不平衡产生的向内收缩的单位长度的力,即表面张力。
它分为静态表面张力和动态表面张力。
通常液体的表面张力,自其液体表面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
在新的液体表面形成的瞬间,经过约1s以上时的表面张力,称作静态表面张力;在1s以下的表面张力称作动态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是多相系统的重要界面性质,对于泡沫分离、蒸馏、萃取、乳化、吸附、润湿等过程存在重要影响。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动态表面张力更有意义,因为它反映出传质过程以及吸附、粘附、铺展等过程的有关信息,这对于化工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现有的表面张力测定95%都是常压或沸点条件下进行的.现在越来越需要考察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表面张力的测定。
本文着重指出各种条件下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特别是高温高压下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方法分静力学法和动力学法。
静力学法有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压力法;动力学法有震荡射流法、毛细管波法。
其中毛细管上升法和最大气泡压力法不能用来测液一液界面张力。
最大气泡压力法,震荡射流法,毛细管波法可以用来测定动态表面张力。
由于动力学法本身较复杂,测试精度不高,而先前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手段都不够先进,致使此类测定方法成功应用的实例很少。
因此,迄今为止,实际生产中多采用静力学测定方法。
1.毛细管上升法:
1.1测定原理:
将一支毛细管插入液体中,液体将沿毛细管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后,毛细管内外液体将达到平衡状态,液体就不再上升了。
此时,液面对液体所施加的向上的拉力与液体总向下的力相等。
则γ=1 /2( ρ1-ρg)g h r cosθ。
(1)
式中Y为表面张力,r为毛细管的半径,h为毛细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R为测量液体的密度,ρ为气体的密度(空气和蒸气),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为液体与管壁的接触角。
1.2优点:
本法是用来直接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最为准确的绝对方法之一,也是应用最多的方法之一。
由于它不仅理论完整,而且实验条件可以严格控制,是一种重要的测定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毛细管上升技术也可以用来测定动态表面张力。
此方法还曾被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表面张力的测定,但温度一般不超过100 0C,压强不超过13.8MPa。
1.3缺点:
(1)不易选得内径均匀的毛细管和准确测定内径值。
(2)液体与管壁的接触角不易测量。
1
(3)溶液的纯度会对表面张力的测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4)需要较多液体才能获得水平基准面(一般认为直径在10 cm以上液面才能看作平面),所以基准液面的确定可能产生误差。
2.最大气泡压力法:
2.1测定原理:
若在密度为P的液体中,插入一个半径为r的毛细管,深度为t,经毛细管吹入一极小的气泡,其半径恰好与毛细管半径相等。
此刻,气泡内压力最大。
根据拉普拉斯公式.气泡最大压力为Pm=ρgt+2γ/r.
2.2优点:
这是由Si~于1851年提出的方法,后来由Canter,Jaeger分别从理论和实用角度加以发展。
此种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完全湿润,它既是相对的方法,也是绝对的方法。
可以测量静态和动态的表面张力,测量的有效时间范围大,温度范围宽。
2.3缺点:
(1)气泡不断生成可能会扰动液面平衡,改变液体表面温度,因此不易控制气泡形成速度;
(2)要求在气泡逸出瞬间读取气泡的最大压力,因此此值很难测准;
(3)毛细管的半径不易准确测定;
(4)此法中,最大压差为大气压与系统压力的差值,因此,当室内气流流动时,会造成大气压的变化,使实验测得的数据产生一定误差;
(5)为了消除溶液静压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测定时要求测量的毛细管插入液体中的深度为0,但要调整毛细管尖端与被测液面相切有一定的难度。
2.4改进:
(1)控制气泡生成速度:一般采用滴液漏斗减压,或在滴液漏斗的出水口接一个尖嘴、注射器、减压瓶,或采用针型阀来精确控制气泡的脱离速度。
(2)最大气泡压力的测定:以前用U型压力计测量,后选用斜管压力计。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采用了数字压力计或数字式微压差测定仪,这样测得的系统压力值是正确的,而且更精确。
若再用A/D转换器和计算机相连,数据处理也就更为方便;田峰等[08}采用精密压力传感器,仪用放大器,41 /2位A/D即MCS-51单片机研制了一种新型气泡最大压力法表面张力仪。
李英等建立了一套动态表面张力的测定装置,采用了差压变送器,并获得国家专利。
(3)快速调整液面:如果事先在大试管壁上作了标记(如用有刻度的大试管则更好)表示液面高度,则可根据标记倒入溶液,再用毛细管调整或用双管反应器代替单个试管测定。
(4)毛细管的半径的测定:测定不同温度下的ΔP,然后与物理化学手册中查阅到的表面张力值对照,通过计算标定毛细管的半径或用读数显微镜测定毛细管的半径。
若是玻璃管,还可用向毛细管中充满干净的汞,测量毛细管中不同长度下汞的质量,根据该长度下汞的质量数据及汞的密度,可算出该段毛细管的平均半径。
3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
3.1测定原理:
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最早是由Suden于1921年提出来的并提出计算公式,后经过Cuny
2
和Wolf等的不断改进,原理是:两个同质异径的毛细管插入被测液体中,气泡从毛细管中通过后到达液体中,测量两个毛细管中气泡的最大压力P,和p2,表面张力是压差的函数。
3.2优点:
(1)通过调整毛细管的插入深度来降低测量和计算的复杂程度。
(2)现在的技术可用来测绝对表面张力也可用来测相对表面张力。
(3)通过选择合适的毛细管,大范围的气泡生成周期是可以达到的,从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而且可用来测动态表面张力。
(4)此种方法比差分毛细管上升法有更好的重复性。
三、总结:
1.宽温度和压力范围的表面张力的测定存在的问题:
实验装置越复杂和测定时间消耗越长的方法,就会有越大的误差来源。
(1)仪器及人为误差。
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压力法都需要可见的准确的测高、测重或者测深的仪器。
这些方法都需要个人、照相机或者软件来进行测量,从而造成人为误差。
(2)机械操作的误差。
毛细管上升法需要测量插入液面的深度的仪器等。
机械操作降低了体系的操作压力并且增加了表面张力测定的复杂性。
(3)计算误差。
上述的大部分测量方法都需要知道同时存在的气液两相的密度,现在密度计算的方法要么估算.要么用状态方程计算。
2.实验方法的选择:
在实际测量中,一般可根据要求的实验精度、温度压力和设备的实现难易程度来选择。
(1)要求精度比较高时,可以采用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压力法、否则可以选择悬滴法或旋滴法;当以设备实现的难易度来选择时,可以选择最大气泡压力法、毛细管上升法。
(2)常温常压下一般采用传统的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压力法;高温下一般采用差分毛细管上升法,最大气泡压力法;低温高压下采用差分毛细管上升法;高温高压下一般采用悬滴法,也逐渐开始采用震荡射流法和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
(3)可用于高温高压的方法可以用于高温测量的有差分毛细管上升,旋滴法,悬滴法,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可以用于高压的有(差分)毛细管上升,悬滴法.差分最大气泡压力法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