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姓起源及其陈氏家族的历史播迁
陈氏,华夏大姓之一,义门陈氏遍天下

陈氏,华夏大姓之一,义门陈氏遍天下陈氏起源有多种:一、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舜周武王灭商建周后,找到舜的后人妫满,并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封他在陈,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死后谥号为“胡公”,史称胡公满,又称陈胡公。
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逃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二、出自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陈氏。
尊妫满(陈满)为陈氏始祖。
除陈完这一支陈氏外,还有另外三支陈氏,分别是:1,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以陈为氏。
2,陈愍公之长子陈衍。
避居阳武户牖。
以陈为氏。
3,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三、刘氏改姓广陵陈氏,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
四、白氏改姓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陈氏。
五、侯莫陈氏改姓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六、其他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1,女真族陈氏。
2,蒙古族陈氏,。
3,满族陈氏。
天下陈氏出义门,义门陈氏是陈愍公长子陈衍的后裔。
其远祖为人文始祖黄帝。
黄帝,人文始祖。
陈氏是中华民族史上第一个自称为黄帝后裔的姓氏。
昌意昌意,黄帝与嫘祖之次子,陈氏远祖。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与蜀山氏昌仆之子,承祖帝位,成为华夏共主,建都高阳,为高阳氏。
公元前2342年生于若水之野。
在位七十八年,享寿九十八岁,公元前2245年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帝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帝颛顼之子穷蝉的后裔,承尧帝位,在位三十年,娶帝尧之女娥皇、女英。
死于苍梧郡,葬九嶷山。
陈满,妫姓陈氏,名满,字少汤,生于公元前1067年10月15日,死于公元前1011年正月15日,年56岁,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城关外柳湖畔。
陈衍,陈湣公之子,名剑。
亡国避祸改名为衍。
生于公元前506年乙巳,享寿七十岁。
为义门陈氏之先祖。
陈氏颖川始祖、东汉名士陈实,字仲躬,生于公元104年,卒于公元187年,享年八十四岁,葬于郎城,曾任东汉太丘长,追赠康乐侯,颖川郡公,谥号文范。
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陈姓的起源陈姓是中国众多姓氏中的一个大姓,其起源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
周武王灭商之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满。
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满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来源。
比如,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改姓陈;部分刘氏改姓陈;以及白氏改姓陈等。
二、陈姓的发展与迁徙在春秋战国时期,陈国曾多次遭受周边强国的侵略和兼并,陈氏子孙四散迁徙。
其中一支迁徙到了今河南开封、民权、兰考一带;还有的迁往安徽、山东等地。
秦汉时期,陈姓逐渐在北方的一些地区繁衍发展。
同时,也有部分陈姓族人开始南迁,进入了福建、广东等地。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中原士族纷纷南迁,陈姓也随之大规模南迁。
这一时期,陈姓在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唐宋时期,陈姓人口继续增长,并逐渐在福建、广东等地形成了望族。
如福建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家族,对当地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陈姓人口进一步扩散,不仅在南方各省广泛分布,还迁徙到了台湾以及海外地区。
三、陈姓的人口分布如今,陈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人口众多。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陈姓在全国姓氏排名中名列前茅。
从地域分布来看,陈姓在广东、福建、浙江、海南、江苏、香港、澳门以及台湾等地较为集中。
其中,广东省是陈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在海外,陈姓也有着广泛的分布。
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陈姓华人众多,并在当地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陈姓的文化与传统陈姓有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传统。
许多陈姓家族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传承,修撰族谱,记录家族的历史和繁衍情况。
在家族教育方面,强调勤奋读书、修身齐家、忠孝仁义等价值观。
同时,陈姓家族也重视祭祀祖先,通过祭祀活动缅怀先辈,传承家族的精神。
关于姓氏陈的故事

关于姓氏陈的故事陈姓的起源和传承一、起源陈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陈国。
根据史书记载,陈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为妫满,是虞舜的后代。
因为妫满在陈国建立了陈国,因此其后代子孙以此为姓,形成了陈姓的起源。
二、传承陈姓的传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古代的传承,一个是现代的传承。
1. 古代的传承在古代,陈姓的传承主要是以陈国为中心,不断发展壮大。
在陈国灭亡后,陈姓的人口逐渐向周边地区迁移,逐渐形成了南方、北方两个主要的传承分支。
南方的传承主要是以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为主,北方的传承主要是以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区为主。
2. 现代的传承在现代,陈姓的传承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家族,而是遍布全球各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陈姓人口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在不同的地区生活和工作。
因此,现代的陈姓传承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全球化的特点。
三、文化内涵陈姓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孝传家:陈姓文化强调忠孝传家,注重家庭伦理和家族荣誉。
在古代,陈姓家族常常会以忠孝为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品德和价值。
在现代,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很多陈姓人的思想和行为。
2、文化传承:陈姓文化注重传承,认为只有不断传承才能保持文化的延续和繁荣。
因此,很多陈姓家族都非常重视文化传承和教育。
3、地域认同:陈姓文化也强调地域认同,认为同一个姓氏的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和传统文化背景,因此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地域认同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陈姓人口的发展和分布。
4、家谱文化:陈姓文化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家谱文化。
家谱是记录家族历史和传承的重要文献,每个陈姓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
家谱中记录了家族成员的名字、生卒年月、官职、婚姻状况等信息,是了解和研究陈姓文化的重要资料。
5、建筑文化:陈姓建筑文化也是陈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很多陈姓家族都有自己的宗祠和祖庙,这些建筑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
陈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陈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在中国,陈姓是大姓,七千万的人口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陈姓姓氏源流源流一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
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
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
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长孙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改田氏。
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
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
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
齐王建三子:升、桓、轸。
陈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家族传承

陈姓氏背后的历史故事与家族传承陈姓氏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姓名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背后有着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也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家族传承。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陈姓氏的历史渊源和家族传承。
一、历史渊源陈姓是中国十大姓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他的七个儿子为诸侯,其中之一就是陈胡公。
陈胡公在后来的历史中继承了周朝的皇位,成为了陈国的君主。
陈胡公的后代便以他的封号"陈"为姓氏,遂成为了陈姓氏的起源。
陈胡公后来的子孙陈少梁更是功勋卓著,他在战乱时期保家卫国,屡次征战,并且一直坚守忠诚。
由于他的杰出表现,他被封为"大司马",成为了陈胡公家族的重要人物,也进一步奠定了陈姓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二、家族传承陈姓家族的传承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依然庞大而有声望。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姓家族有着许多著名的代表人物,以及一系列的传承活动。
1. 儒家学派陈姓家族在儒家学派的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陈亮、陈寿、陈留,他们在文字和学问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被后人尊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2. 历史名人陈姓家族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
比如南朝陈朝的陈霸先,他以英勇善战、雄才大略而闻名于世。
还有唐朝的陈抟,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宠臣,为唐朝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3. 文化艺术陈姓家族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一定的传承。
比如著名的文学家陈忆恩,他的诗词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诗坛宗师。
4. 商业企业陈姓家族在商业企业方面也有显著的成就。
例如,陈中国际集团是中国知名的企业集团之一,其创始人陈信宝以其卓越的商业智慧和创新能力,将公司发展成为世界级企业。
三、今日陈氏家族如今,陈姓家族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世界各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海外华人社区,陈姓都以其庞大的家族网络和深厚的家族文化而闻名。
陈姓家族在今天的家族传承中,注重家族价值观的传承,弘扬陈氏家族的优秀传统,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陈姓的历史和现状

人口老龄化:陈姓应关注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健康状况,提供相应的支持和照顾。
创新发展:陈姓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社区参与:陈姓应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家族传承:陈姓应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家庭教育和族谱编修等方式,弘扬家族传统和价值观。
家族教育:陈姓家族注重教育,推崇“耕读传家”的理念,鼓励族人勤奋读书、学艺,提高自身素质和家族荣誉感。
家族建筑:陈姓家族建筑风格独特,如福建土楼、广东围龙屋等,这些建筑体现了陈姓家族的团结、防御和居住理念。
陈姓的家族精神和价值观
家族信仰:信奉祖先、弘扬家族文化
家族传统:重视孝道、尊重长辈
家族凝聚力: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人口比例:陈姓在中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特别是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比例较高
陈姓在各地区、各行业的分布和影响力
地区分布:陈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南方地区较为集中,如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
行业分布:陈姓人在各个行业中都有所涉及,其中以科技、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较为突出。
影响力:陈姓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影响力,其中不乏一些杰出的人物,如陈独秀、陈景润等。
人口数量:陈姓人口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五,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左右。
陈姓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
陈姓的家族文化和传统
陈姓的族谱和家族组织
族规家训:陈姓家族的传统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家族成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导
陈姓族谱:详细记录陈姓家族成员的世系传承、家族历史和重要事件
家族组织:陈姓家族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如族长、族会等
陈寿:三国时期蜀汉官员,编撰了《三国志》一书,成为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陈氏家族的历史

• 在隋唐时期,分布各地的陈氏诸家族获得发 展。 • 宋元时期,陈氏子孙迚一步播迁到粤东一带。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 陈旺后裔陈魁率族人九十余移居福建宁化、 上杭,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地。 • 自清初以后,陈氏迁台人数日多,其中仅武 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即有二千余口,驰皙台 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因此在台湾,陈氏 家族不另一大姓林氏家族,有“陈林半天下” 之称。
陈氏家族的历史
制作人:高一五班 陈海菁
陈姓起源及其陈氏家族的历叱播迁
•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 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叱 徽号和家族标志。 • 一部中华姓氏通叱,就是一部缩 影的中华民族历叱通书;一部陈 氏家族发展叱,便是一部微型的 中国社会发展叱。 翻观陈氏家 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 国社会发展的历叱迚程,无疑能 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 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 气概。
• 到周朝初年,舜的第三 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 遏父(又称阏父)投附 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 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 曾“耕历山,陶河滨”, 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 与家,舜的子孙也自然 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 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 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 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
• 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 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 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 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 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 号为陈,封侯爵,奉守帝 舜的宗祀,幵将大女儿太 姬嫁给妫满为妻。因妫满 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 叱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
族望昌显播迁天下
• 陈姓丌仅为大姓,陈氏家族的分布尤其广 博。迄今,陈氏族人在全国的分布,以南 方居多,其中除台湾外,又以广东为最。 据有关方面的数字统计,广东陈姓人口约 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而广东、四 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 南、山东九省的陈姓人口,又约占全国汉 族陈姓人口的近百分之七十。真扣鸾族望 昌显,播迁天下。 • 自历叱上以来,陈氏家族就有着一次次的 大迁徙,伴随着这种丌断的迁徙,陈氏族 人遂遍布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蔟起繁茂, 涌现出众多的名门名家。
百家姓《陈(chén)》姓起源

百家姓《陈(chén)》姓起源10 陈(chén)10 陈(chén)【寻根溯源】陈姓主要有三种来源。
一是来源于妫姓,始祖是舜帝的后裔妫满。
周武王建立周朝,追封先人圣王虞舜的后代妫满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为陈侯,称陈公满,其后代子孙,以国为姓,此为河南淮阳陈姓。
二是来源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三是出自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
隋初白永贵改姓陈,其裔也多改陈姓;南北朝的时候,鲜卑族中有一支姓侯莫陈氏的,实行汉化政策后,改为姓陈了。
【变迁分布】陈氏早期由中原向四处扩散。
西晋末期,进入福建,陈霸先在南朝时建立陈国,长期居住中原的颍川(今河南禹州)陈氏成为望族。
唐代初期,陈元光入闽为“开漳圣王”。
宋明时期,则重点在南方发展。
在当今尤以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省为最集中地区,形成粤闽和浙苏两个聚集中心。
【名人荟萃】陈胜:字涉,故又称陈涉,楚国阳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阳城乡)人。
秦末农民义军首领,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陈平:西汉谋略家、名相。
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年少时喜读书,有大志,曾为乡里分肉,甚均,父老赞之,他感慨地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在楚汉相争时,曾多次出计策助刘邦。
汉文帝时,曾任右丞相,后迁左丞相。
陈琳:东汉末着名文学家。
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人。
“建安七子”之一。
陈琳诗、文、赋皆能。
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
陈子昂:唐代着名诗人。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
代表性的作品有《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玉成:太平天国名将。
广西藤县人。
是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起源及其氏家族的历史播迁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姓历史,荣辱与共;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
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
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
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便以其氏作为族姓。
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
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其邑名作为族姓。
因此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曰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曰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曰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曰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
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曰氏于号;二曰氏于谥;三曰氏于爵;四曰氏于国;五曰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
后来又有许多说法。
到宋代,著名学者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
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
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
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
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
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
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妫姓,亦州名,本太昊之墟,画八卦之所。
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昊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
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昊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
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
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
由此太昊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
在太昊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
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昊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
太昊伏羲氏还在太吴元年的九月初五,在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
太昊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
”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淮阳地区)。
“”字,早见于金文之中。
金文中的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列、设之意。
而且金文中的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
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曰玄鼋)。
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
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
氏子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虞幕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锋氏女,生放勋”。
帝喾相传是黄帝的曾、颛顼的儿子。
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
锋氏或作酆氏、丰氏,丰氏之女曰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
由此可知,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邑。
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是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字。
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
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氏子公认的先祖。
据《史记·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
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
据说商均多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
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
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商县)。
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
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即古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正一职。
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河滨”,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专家,舜的子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
所以遏父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
正因为遏父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邑,取国号为,封侯爵,奉守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
因妫满死后谥号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
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
”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淫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姓的正宗。
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侯簋》,铭文曰“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
胡公满因此而成为氏得姓的开山祖。
胡公满的子因此得姓,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
周初的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
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
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
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
胡公满作为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氏家族融洽,国社会祥和,很快把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
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郭,防御外患,平定乱,很快把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
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租建设,也发展成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
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
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
这样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
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州府志》云:“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
神农都之,始为。
”这里所云“”,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
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
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
堤高丈许,以防水患。
而《诗经-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
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
《风·东门之枌》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枌树,枌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一带的重要树种。
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
故《诗地理考》说:“诗多言东门,必人游息之地。
”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诸于诗人之吟咏。
从中又可见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
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胡公墓。
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之,俗称铁墓。
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
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
”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
有《祭拜始祖陵》:胡公铁墓龙宫藏,龙王太子来站岗。
荫祐裔族兴旺,千万人福寿长。
阜宁氏东门兴一公十九世:洪宪2006年11月5日从胡公满起始,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六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时期的一个大宗族。
国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传承大体如下: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申公,犀侯为相公。
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为孝公。
突生圉戎,圉戎立为慎公。
靖伯庚后代改姓袁。
圉戎生宁,宁立为幽公。
宁生孝,孝立为釐公。
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为针姓,灵立为武公。
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夷公,三年后,燮立为平公。
燮生圉,圉立为文公。
圉生鲍和佗,鲍立为桓公。
鲍生免、跃、林、杵臼。
公元前707年,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勉(?废)公。
不出一年,蔡国为外甥杀佗而扶跃,立为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