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于是“感性学” 的归类和描述, 界的审美关系, 一种新的充实 的形象性特点。 的向往。正是
一词也就成了 它是审美活动 是美学学科的 和新的显现。 3、审美趣味: 在主客体的这
美 学 。 11. 美 中当下生成的 研究对象。1?
2?审美理 是个人在审美 种刹那间的直
感 : 指 的 是 审 自由人生境界 审美需要:(1) 想 : 是 主 体 通 活动和审美评 接碰撞与神会
来 翻 译 感 。 1 2 审 美 生存方式之一, 人的精神能力 体的审美表象 惊异既表现为
Aesthetica, 被 形 态 : 就 是 人 也是一种基本 的发展而逐步 之中,具有一 客体对主体的
中国学界接受 对不同样态的 的人生实践, 生成的,是人 定的形象性特 召唤,也表现
以后约定俗成, 美即审美对象 体现着人与世 的本质力量的 点。具有一定 为主体对客体
超越现实、功 动的一切特性 自己,并按照 自己的审美修 就是人在一定 吸引,情不自
禁地对之进行 中,而审美对 联、呼应、衬托、 论的影响较大 所为而为地进 确可以解释一 领悟、体味、咀 象的意义也充 映照,从而有 的一种,由德 行观赏和玩味。 部分原始艺术 嚼,以至于陶 分地显现出来, 机融合的内在 国美学家席勒 (3)因此,所谓 现象如原始洞 醉其中,心灵 最真实的自我 关系。8.审美 比较系统地提 游戏,其实也 穴壁画和岩画。 受到摇荡和震 和最真实的对 意识:(1)就是 出并对后世产 就是一种审美 但是,一方面 撼的一种独特 象交融在一起, 指人对自身审 生了深远的影 活 动 。 10. 巫 艺术与审美并 的精神状态。 从而进入天地 美需要和外在 响 。 (2)席 勒 术说:(1)巫术 不能完全等同, 6.审美澄明: 与我为一的境 对象的审美意 认为,游戏它 说 是 20 世 纪 艺术只是审美 (1)指 在 审 美 界中去。7.多 义,以及二者 不仅是审美活 在西方颇为流 活动的一种形 活动中达到的 样统一:(1)多 之间所构成的 动的根本特征, 行的一种艺术 式 。 因 此 , 我 主体与客体之 样统一是最基 审美价值关系 而且是人摆脱 和审美发生理 们不能把艺术 间的统一,实 本、最普遍的 的心理反映形 动物状态达到 论,其主要依 的起源理论元 现了人与人、 一种形式规律。 式 。 (2)它 主 人性的一种主 据是泰勒和弗 条件地看作就 人与对象,与 多样,是指审 要包括人的审 要标志,是指 雷泽,他们认 是审美发生理 自然之间生动 美对象的整体 美愿望、审美 人在摆脱了物 为巫术活动是 论;另一方面, 和谐的状态, 中所包含的各 趣味、审美观 质欲望的束缚 孕育艺术的母 巫术活动虽然 这种状态就是 种物质因素在 念、审美理想 和道德必然性 体,人类最初 是促成艺术发 澄明之境,是 形式上的区别 等内容。原始 的强制之后所 的艺术只是适 生的一种因素, 光明、敞亮的 与差别;(2)统 审美意识的出 从事的一种自 应巫术活动的 却决不会是唯 境界。(2)在这 一,则是指审 现是审美发生 由活动,它只 需要而产生, 一的因素。用 种境界中,审 美对象各个不 的最重要的标 是对事物的纯 并作为巫术活 巫术说来解释 美主体的精神 同部分和不同 志之一。9.游 粹外观产生兴 动的一个组成 艺术和审美的 与情感都处在 的物质因素在 戏说:(1)是关 趣,也就是对 部分而存在。 发生,其有效 一种自由状态 整体中彼此关 于审美发生理 事物的形象无 (2)巫 术 说 的 性是有一定限
2023年自考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二.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美学学科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抱负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审美形态20、审美活动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急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发明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故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结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三、问答题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3、如何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4、如何理解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基础?5、为什么说美学是一种人生实践?6、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7、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8、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9、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及其特殊性是什么?10、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存在提供了现实依据?11、请简要说明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性。
12、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13、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对审美活动的发生有什么意义?14、拟定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是什么?15、审美形态的特性是什么?16、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表现在哪里?17、比较中西审美形态与语言的关系。
美学概论 名词解释 简答论述 自我总结

科学美:是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的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
许多科学家都把科学研究过程当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
科学未知数的揭秘能使他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以致产生强烈的生理性变化。
美感: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崇高: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式、刚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从而受到强烈的鼓舞,既而使人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提高、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优美是指对象以其小巧、精致、秀丽等形式特征,给人以一种和谐、平静、舒畅的审美特征,它体现出对象与主体间的和谐统一,使人感到一种纯净的愉悦与美好,是一种令人心醉神迷的审美境界。
滑稽:主要是一种审丑的美学范畴。
它通过对丑的嘲笑,来曲折表达正面的美的观念和理想。
滑稽通常是以严肃的题旨为内容与荒唐的表现形式构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嘲讽丑、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的自尊自豪、优越胜利。
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
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
形式美: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特点: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6)具有普遍性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美的创造和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分为可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自然美,是指人所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界事物的美。
自然美的特征,在于自然性、形式性和变易性。
联想:联想是欣赏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发唤起昔日相关记忆。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名词解释:1、崇高: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
崇高的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在于受到压抑的时间主体充分激发起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客体。
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优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
其最根本的美学特性是和谐,它常常突出地表现为合目的性的理想与合规律性的类的完满性的浑然交融,体现在优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之上。
3、悲:亦可称悲剧、悲剧性。
其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亦称为喜、喜剧、喜剧性。
其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其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比照中,看到自身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一种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5、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性环节,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几种功能相互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是以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为发端,正是在审美感受过程中,才萌发了创作冲动,产生了要把来自现实生活的体验物态化为艺术作品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阶段。
6、艺术构思:就是形成某种特有的审美意象并转向美的创造的精神活动,是艺术家由感受到思考、由发现到形成整个审美意象体系的酝酿过程;在反复酝酿的基础上,艺术家最后完成关于未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全面设计。
7、灵感:是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是创作中的一种顿悟现象。
其特点是不期而至的突发性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高度灵敏的亢奋状态。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既依赖于艺术家平时的丰富生活积累,又依赖于艺术家对他所创造的形象的不倦的追求。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对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进行思考、解释的学说和理论。
它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在美学史上,对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有分歧意见。
表现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现状方面,形成了四种观点:一是认为以美为研究对象。
二是认为以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是认为以审美经验和人的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
四是认为以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现实中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性生存,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有限的、片面的人的生存方式。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的生存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自由的诗意的生存的生存状态。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就是指人的生存实践使现实的人陷入一种“思”的生存状态之中,从而导致生存实践缺少诗意,陷入局限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
6、异化生存方式:异化生存方式是指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对象的双向关系变成了为自己的对象所支配的单向关系,对象成为与他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人的生存陷入到完全囿于一种“尺度”的生存、一种非人性的物的生存。
处在异化生存方式中的人,他的生命的表现成为他的生命的丧失。
7、功利性:功利性在美学中表征的是,人“与人的真正自由本性相疏离的单向度的片面的存在。
”在这种存在中,对象世界仅仅具有现实的有限的意义。
囿于功利态度的制约,主体把对世界的有限把握当作完整的生存的把握,由此则遮盖了存在意义。
功利性的主体生存,意味着主体的局限性生存或非理想性生存,它不能形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
8、审美主体:审美主体是指在当下形成的对特定审美对象进行审美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产生美感的人。
9、审美对象:所谓审美对象是指在当下形成的为特定审美主体所观照,并与之构成特定审美关系的具体可感的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多样的对象。
美学的名词解释

美学的名词解释美学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美学来造句?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美学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美学的意思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
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
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
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1]直到19世纪,美学在传统古典艺术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义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学说。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美学造句欣赏1. 兄弟啊,朱光潜老先生要是看见你的话,他肯定会放弃美学研究的!2.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3. 任何一种建筑,最初都是实用的。
它的美学意义是附加的。
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实用性和美学之外,它还会产生第三种意义,那就是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符号。
4. 真正的艺术品包含着自己的美学理论,并提出了让人们藉以判断其优劣的标准。
歌德5.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6. 纽约亦步亦趋地跟从着欧洲现代主义者的功能美学,城市很快就被亮闪闪的由玻璃和钢搭建成的国际风格的写字楼占领了。
7. 以上说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是十分丰富而多彩的,是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珠玉,它们为中华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和繁荣作出了独特贡献。
8. 美学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从丰富复杂的现实生命活动中分析审美要素,从浩如烟海的器物与中爬梳审美的蛛丝马迹,确是一桩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国美学研究便无以深化,永远只能处于前科学阶段。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2.美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鲍姆嘉登: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1750年出版的学术专著《美学}--书,宣告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被美学界尊崇为“美学之父”。
5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6.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学界公认,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
7.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政治活动、道德活动、艺术审美活动和其他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8.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它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9.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美学:这一名词源于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他是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为了修正唯理主义哲学忽视感性思想的偏向,鲍姆嘉登创立了美学这门关于感性认识的学科。
他把美学定义为研究低级感性认识的学科。
1750年,他出版了首部研究感性认识的专著,题为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
把美的思维和艺术作为考察、研究对象。
由于近代以来我国接受和传播西方美学的复杂过程中转借德国日本的翻译,用“美学”来翻译Aesthetica,被中国学界接受以后约定俗成,于是“感性学”一词也就成了美学。
11.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12审美形态:就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1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15.审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是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
1?审美需要:(1)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它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是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审美追求,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3、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爱好和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4、审美惊异:(1)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
(2)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
正是在主客体的这种刹那间的直接碰撞与神会中,激发起主体强烈的审美向往。
5.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6.审美澄明:(1)指在审美活动中达到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与自然之间生动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澄明之境,是光明、敞亮的境界。
(2)在这种境界中,审美主体的精神与情感都处在一种自由状态中,而审美对象的意义也充分地显现出来,最真实的自我和最真实的对象交融在一起,从而进入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中去。
7.多样统一:(1)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
多样,是指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别;(2)统一,则是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8.审美意识:(1)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
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是审美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9.游戏说:(1)是关于审美发生理论的影响较大的一种,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席勒认为,游戏它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自由活动,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对事物的形象无所为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
(3)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10.巫术说:(1)巫术说是20世纪在西方颇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和审美发生理论,其主要依据是泰勒和弗雷泽,他们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只是适应巫术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巫术说的确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如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
但是,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能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
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的起源理论元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理论;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一的因素。
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1.审美形态: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拘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既的对象化的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
2.人生样态:是指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
3.审美境界: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自由人生境界。
4.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悲壮令人振奋,优美使人喜爱,滑稽令人捧腹,神奇令人惊异等。
5.审美形态的生成性: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
其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其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
6.审美形态的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7.审美形态的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
8.审美形态的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9.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其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使人产生优美感,表现为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和谐。
10.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11.悲剧:悲剧审美形态的发展与西方悲剧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并不仅限于悲剧艺术,广泛存在于人的存在实践中,由于人生与现实的矛盾而引起的冲突,从而体现出人的存在的力量、斗争、勇气等情感的艺术表现。
悲剧是有价值的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的勇气和理想追求的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的内涵,引起情感的激荡和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的审美愉快。
12.悲剧诞生论:由德国美学家尼采提出的有关悲剧发生的理论。
重点强调了两个方面,其一从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演变看,悲剧最初的形式是一种合唱抒情诗,悲剧人物之所以会遭遇不幸,是因为他们越过了El神精神的信赖自我的安心静坐,回复了酒神一般的原始本性。
其二尼采的悲剧诞生论与他的哲学观密切相关,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痛苦,要摆脱种种人生的苦痛,就得凭借艺术的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的悲剧中体验生命的永恒快乐。
13.罪孽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悲剧观点认为真正的悲剧的悲痛需要一个“罪孽”的要素,悲剧的情节和主旨也就围绕对罪孽的理解而展开和推进。
悲痛的罪过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命运色彩,但是在对罪过和命运的抗争中,个体生存的自由意志、精神得到呈现,从而给人以悲剧美的体验。
14.焦虑说: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的字由的可能性。
个体在追索中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焦虑总是面对未来的处境,面对的是虚无。
这种焦虑处境就是悲剧情绪的源泉,焦虑和悲痛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悲剧体验。
那么,为了寻找永恒的精神家园,就要战胜焦虑,超越有限,实现永恒,悲剧的内在审美性就得以实现。
15.喜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经历了从一种艺术类型到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喜剧以笑为载体,笑及其原因的探讨是戏剧理论的核心,其主要特点是形式与内容的悖离,它包含着快乐机制,同时又是一种挑衅性的发泄,其中也存在着滑稽因素。
喜剧感的笑包含着人类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真与善的肯定,是一种严肃性韵的笑。
16.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观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17.荒诞:源于荒诞派戏剧,是指不合情理与不和谐,其形式是怪诞、变形,其内容是荒谬不真,使人产生荒诞感,是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悟。
1.审美经验:指的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