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2018最新历史中考历年试题(分专题)汇编:辛亥革命(附答案)
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他意在说明A. 分封制的崩溃B. 商鞅变法的作用C. 兼并战争的后果D. 百家争鸣的原因【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 汉代陵阳县,故址在今安徽省石台县广阳镇,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
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A. 外戚干政B. 战乱频繁C. 皇权至高无上D. 地方权力削弱【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汉代陵阳县,晋为避杜皇后名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讳改名南阳”,由此判断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避讳”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避讳”的意思是在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所以“陵阳”避杜皇后名(杜陵阳)讳改名广阳,后又避隋炀帝名(杨广)讳改名南阳,这种“避讳”,体现皇权至高无上,选项C符合题意;而选项ABD与“避讳”无关。
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3.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为此,太宗A. 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B. 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 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D. 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治国理政方面,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说明:1. 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姗;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 八股取士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6.题6图所示情景应选自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 《天工开物》题6图7.题7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清史稿》A.因战事而设 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 D.设于雍正年间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广东省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八股取士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如图所示情景应选自()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所以本题答案是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是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绩,主不过是辛亥革命的意外收获,所以不能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C、使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2、1921年10月10日,梁启超在天津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网: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梁启超称辛亥革命是历史上第三回“有意义的革命”,主要着眼于()正答案:B【解析】周朝的革命实现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汉朝的革命以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这都属于政治统治方式上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辛亥革命颠覆了专制政体,促使了政治统治方式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
B项正确。
A、清朝统治的灭亡B、专制政体的颠覆C、中华民国的成立D、《临时约法》的颁布3、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我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了的。”由此可知当时()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灭亡的相关史实。
依据材料信息“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可知,清政府失去民心丧失了统治的基础。
故选B项。
2018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8 年福建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分析福建省 2018 中考试卷历史试题第 I 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切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现,半坡太古居民已经能够A.栽种水稻B.栽种粟c.建筑干栏式房子D.使用青铜器【答案】 B【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栽种水稻,故 A 不切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栽种粟,故 B 切合题意;河姆渡原始居民建筑干栏式房子,故 c 不切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不会制造青铜器。
故 D 不切合题意,故选 B。
2.小游同学撰写的历史小论文重点词:西周、王、侯、制度。
他研究的内容是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 A【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稳固统治,西周推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老百姓、奴隶分给家属和元勋等,封他们为诸侯。
因而可知,题干的“西周、王、侯、制度”与分封制相关,故 A 切合题意;郡县制是秦代推行的政治制度,与题干的“西周”没关,故 B 不切合题意;科举制是隋朝开创,故 c 不切合题意;行省制是元代的政治制度,故 D 不切合题意。
应选 A。
3.以下图所示内容中的“贤人”的指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子【答案】 B【分析】依照题干图中的“弟子规、仁”联合所学知识可知,《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遵守的守则规范。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仁”2016 崭新精选资料 - 崭新公函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2/30是孔子的核心思想。
由此可知,图中所示内容中的“贤人”的指孔子,故 B 切合题意;老子、墨子、韩非子与图中的“弟子规、仁”没关,故AcD 不切合题意,应选B。
4.建构表示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以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录,此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A.一致文字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张骞通西域【答案】 c【分析】联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统治期间,为了增强思想控制,采用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定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6页)历史试卷 第2页(共6页)绝密★启用前呼和浩特市2018年中考试卷政史合卷历史部分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40分,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I (选择题 共2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复习中国古典文学专题时,一位同学绘制了如下表格,其中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时代 代表人物 A . 战国 孔子、屈原 B . 唐朝 李白、白居易 C . 宋元 苏轼、关汉卿 D .明清 吴承恩、曹雪芹2.关于图中包含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此书的作者应该是汉族人桑君长B .书影上的后魏是指三国时的曹魏C .该书是为地理著作《水经》作的注D .是我国第一部介绍河道水系的专著3.如图是七年级下册教材封面的一幅截图,它反映的是( )A .龙门石窟浮雕B .云冈石窟雕像C .雕版《金刚经》D .莫高窟的塑像4.1843年,英国取得了一项特权——中国将来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英国人可以“一体均沾”。
按此规定,英国可从《马关条约》中分享的权利是 ( )A .割地B .赔款C .办工厂D .赎辽费5.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A .对侵略者的厌恶B .中西交融的情形C .全盘西化的态度D .天朝上国的心理 6.下列事件与结果关联正确的是( )选项 事件结果A . 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思想开始传播B . 康、梁成立强学会,创办投刊,宣传变法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C . 1898年6月,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变法运动的序幕从此揭开D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法令维新派全面退出历史舞台7.1918年,一位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俄国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2018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

2018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叙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分封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答案:C2. 唐朝时期,实行科举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是唐朝时期开始实行的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C. 科举制度只允许男性参加D. 科举制度是选拔文官的制度答案:B3.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叙述,正确的是:A. 辛亥革命是清朝末年的一次农民起义B.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C.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D.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一次工人运动答案:C4.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C. 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D. 五四运动的结果是签订了《凡尔赛条约》答案:D5. 下列关于抗日战争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B. 抗日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无条件投降C. 抗日战争的结果是日本签订了《南京条约》D. 抗日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辛丑条约》答案:B(以下题目略)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60分)1. 简述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航海活动,它不仅展现了明朝的国力,也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于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论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答案: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错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使得中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这一政策也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3. 简述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答案: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独立和尊严,民权主义主张民主政治和人民权利,民生主义关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8)

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8)一、单项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前面的字母符号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1.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
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类文化遗址。
上述考古发现能为“河姆渡文化”哪一表现提供直接佐证A. 种植作物B. 磨制石器C. 饲养家畜D. 打猎捕鱼【答案】A【解析】题干的“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存”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种植作物,故A符合题意;磨制石器是河姆渡人使用的劳动工具,题干材料不能佐证。
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未涉及饲养家畜和打猎,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
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大经学家、政论家董仲舒,大史学家司马迁,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大军事家卫青、霍去病,大探险家张骞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上述材料说明了汉武帝A. 树立皇帝权威B. 重视选拔人才C. 削弱贵族势力D. 推崇儒家思想【答案】B【解析】题干的“汉武帝即位后,令各郡县保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
通过这样的考察,大汉呈现出人才济济的盛况”表明汉武帝重视选拔人才,他统治时期出现了董仲舒、司马迁、张骞、卫青等人才。
故B符合题意;树立皇帝权威、削弱贵族势力、推崇儒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
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
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 接受汉族文化B. 发展海外贸易C. 巩固东南海防D. 鼓励官员进谏【答案】C【解析】题干的“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2015 厦门】12.中华民国十三年孙中山先生为黄埔军官学
校开学典礼亲笔手书“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一心一意,贯彻始终”训词。
这一年是 A .1912年 B .1924年 C .1925年 D .1927年
【2015 贵州安顺】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辛亥革命后
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A .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
B .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 .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 .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7.【2015福州】 “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2000年的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
“这个事件”是【B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南昌起义
D .西安事变
8.【2015龙岩】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下列直接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事件是【A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新中国成立
10.【2015泉州】图3是民国时期旅顺学生刘成汉的小学毕业证
书。
他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公元【D 】
A.1946年
B.1947年
C.1948年
D.1949年
【2015佛山】7.它首次在中国大地宣告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国会政治、政党政治、舆论监督政府等民权政治,变人治为法治
的尝试由此正式开端。
替代文中“它”最恰当的是【C 】
A .中国同盟会
B .武昌起义
C .中华民国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18.【2015恩施】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905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B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强学会
8.【2015怀化】以下能达到右图效果的历史事件是【C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7.【2015南京】右侧宣言指导的是【C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6、【2015玉林】 “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
”材料评论的人物是【B 】
A.李鸿章
B.孙中山
C.康有为
D.毛泽东
13.【2015鄂州】 “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
”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B 】 “建立民国。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
——《同盟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