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

合集下载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

中图分 类号 :I106.4
文 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671—0142(2010)02—0099—03
1913年出版的 《儿子与情人》是戴维 ·赫伯 特 ·劳伦斯早期作品 中的成功之著 。作为劳伦斯 的第 三部小 说 ,它 带有 一 定 的 自传 性 质 。在 小说 中 ,劳伦斯 以资本 主 义工业 文 明为 背 景 ,采 用 现 实 主义 的手 法 ,详 细描 述 了男 主人 公保 罗 的成长 过 程 和他 的爱情 悲 剧 。正 如劳伦 斯 在 给好 友 爱德 华的信 中描述的那样 : “It is a great tragedy,and I
tact with wom en,there is a split.
然 而 ,母亲 是不 能 等 同于情 人 的 。 当保 罗长 大成人后 ,他开始寻找恋人 ,首先是米 丽亚姆 , 然 后 是 克 莱 拉 ,但 是 每 当儿 子 和 米 丽 亚 姆 约 会 时 ,莫瑞尔太太都会感到不安和焦急 ,还经常为 此 对 保罗 发脾 气 。害 怕失 去儿 子 ,她 不 但指 责儿 子 “bits of lads and girls cou ̄ing”13],而 且 公 开 表 示不喜欢米丽亚姆 。两个女人 的冲突让保罗非常 痛 苦 ,由于并 没有 真正 理 解 自己与母 亲 的关 系 , 他 在情 感上 对 米丽 亚姆 开 始变 得 冷漠 而残 忍 。为 了安慰 母 亲 ,保 罗让 米丽 亚姆 不 要久 留他 因为母 亲 会不 高兴 。有 时 ,他会对 自己说他 与米 丽 亚姆
作者简介 :周丽 丽(1982一),女 ,汀苏 泰州人 ,助教
100
泰 州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2期
之间没有爱情只有友情 。他告诉母亲 “We aren’ t lovers,we are friends”[31,以此希望母亲能够感 到 满足 。只要 一想 到母亲 因为米 丽亚 姆 在家受 着 折磨 ,他就会残忍地对待米丽亚姆。即使在两人 发生了性关 系之后 ,保罗也没有任何的成就感 , 而是感到失败和死亡 ,随着时间的流逝 ,这种失 败和死亡感变得越来越强烈 。渐渐地 ,保罗不再 要求 占有米丽亚姆了,他认为这种关系并没有让 他们 走得 更近 。莫瑞 尔太 太完全 占据 了保 罗 的情 感世界 ,使他在精神上得不到独立 ,因此 ,保罗 和 米丽亚 姆注 定是会 分手 的 。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围绕主人公保罗一家的畸形关系,浓墨重彩地描述保罗与母亲之间的两性爱恋。

本文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切入,依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简要论述了小说中明显的恋母情结,籍以窥视作家的心理世界与精神轨迹,同时,也对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一定的探索。

标签:劳伦斯;《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儿子与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1885-1930)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带有他早年独特家庭经历的自传体小说。

小说中矿工沃特·莫莱尔一家的畸形关系,正是作者劳伦斯一家生活的写照。

《儿子与情人》出版于1913年,当时劳伦斯28岁,这部小说正是劳伦斯对早年生活反思后创作出来的,正因为此,才使得这部作品向读者更多地展示了劳伦斯精微隐密的心理世界,这个世界幽邃而复杂,甚至是扑朔迷离的,充满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但它却密切地联系着劳伦斯的艺术创作,对深入理解劳伦斯的许多作品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一、精神创伤——文学创作的精神源泉二十世纪以来,众多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艺术家早年的某种精神创伤可能是他从事艺术创造的精神源泉,那些在早年生活中留下伤口的艺术家们,在逃避和寂寞中寻求着某种补偿,他们在艺术世界里矢志不移,艰苦磨砺,他们的艺术作品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创伤的“抚慰剂”,借助于艺术创作来照亮他们心理的阴暗面,消解一直萦绕在心头的精神压抑,通过完成艺术创作最终获得满足和解脱。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曾把这样的艺术家当作逃避现实的精神病患者来对待,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家艺术家隐藏在无意识当中的欲望变形后的升华。

二、早年经历——《儿子与情人》的模板在劳伦斯的早年生活经历中,是否也存在着某种精神创伤;在他精神世界的幽闭之处,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有目的、有意志的幻想,从而使他在艺术世界中矢志不移地寻求某种解脱和满足?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儿子与情人》中体现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

韩阳内容摘要: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体现了主人公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对母亲莫瑞尔太太有着俄狄浦斯情结,保罗无论是和米丽亚姆柏拉图式的恋爱,还是和克拉拉的激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分析了保罗的俄狄浦斯情节。

关键词:《儿子与情人》劳伦斯俄狄浦斯情结1. 《儿子与情人》的创作背景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最有争议的和最特殊的作家之一。

他声称,小说是人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完美工具。

艺术的任务是揭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有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写作风格,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中表现人性本能的力量。

劳伦斯(1885-1930)出生于英格兰中部诺丁汉郡的伊斯特伍德。

他的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矿工。

而他的母亲以前是一名教师,在教育方面大大优于她的丈夫。

劳伦斯的童年就是在贫穷和父母之间的摩擦之中度过的。

劳伦斯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他们的婚姻生活一直如同战斗,我一出生就憎恨我的父亲。

我还记得,当他碰我的时候,我会因恐惧而颤抖,自我出生前起他就一直很糟糕。

”劳伦斯和他的母亲有很深的情感纽带,在母亲的鼓励下,劳伦斯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劳伦斯的母亲就是小说《儿子与情人》莫瑞尔太太的原型。

劳伦斯的母亲死于1910年,是劳伦斯帮她过量服用安眠药而死的。

这一幕在小说《儿子与情人》中被重现。

现实主义是劳伦斯的著作的主要特征,他的许多小说有一种忧郁的基调。

劳伦斯被认为是20世纪文学最多才多艺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除了他最著名的小说以外,劳伦斯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旅行作家。

2. 《儿子与情人》的主要情结《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准自传性质的作品。

这本书生动逼真的描述了劳伦斯早期生活的伊斯特伍德的情景。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莫瑞尔,是以劳伦斯本人为原型;酗酒的矿工父亲和抗拒他的强大母亲是劳伦斯父母的写照;小说中早逝的哥哥威廉,取材于劳伦斯的哥哥欧内斯特。

在小说中,母亲从她的大儿子威廉那里来获得代替他父亲的精神满足感。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儿子与情人》是一部由美国作家考尔德·麦卡洛夫(Colm Tóibín)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爱情和自我认知的故事。

小说以爱尔兰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埃利斯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家庭中的复杂关系和人性的多面性。

在小说中,埃利斯是一个年轻的爱尔兰女孩,她在20世纪50年代离开了家乡前往美国,在那里她开始了新的生活。

然而,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如她所愿,她感到孤独和迷茫。

直到有一天,她遇见了一名意大利男子,两人陷入了一段复杂的感情中。

同时,埃利斯还与另一名爱尔兰男子发展了一段深厚的友谊,这让她陷入了选择的困境中。

小说通过埃利斯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迷茫。

在家乡和异乡之间,埃利斯不断地面对着选择和挑战,她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属。

与此同时,她也在不断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弄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埃利斯的内心世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者可以感受到她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同时,作者还通过埃利斯与其他人物的互动,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在小说的结尾,埃利斯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将影响她的一生。

这个选择不仅仅是关于爱情,更是关于自我认知和成长。

通过这个选择,埃利斯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归属,也学会了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深度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和生命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埃利斯的经历,读者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这部小说让人深思,也让人感悟到生活中的真谛。

它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让人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儿子与情人》劳伦斯 的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劳伦斯  的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它让我对人性、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是一个矿工的儿子,他的母亲克拉拉是一个美丽而热情的女性。

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既有母子之间的亲情,又有男女之间的爱情。

这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让人深感震撼。

劳伦斯通过保罗和克拉拉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的爱情既是母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又是男女之间的激情燃烧。

这种爱情既美丽又痛苦,既纯洁又罪恶。

劳伦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人深感震撼。

此外,劳伦斯还通过保罗和克拉拉的故事,探讨了生活的真谛。

他们的生活虽然贫穷,但却充满了爱和激情。

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满足。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精神的追求。

《儿子与情人》书评

《儿子与情人》书评
一个时代和一个家庭的悲剧
——《儿子与情人》书评
最近在看一部小说《儿子与情人》,这是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曾经位列英国十大禁书之首,然而吸引我的不是由于作者传达出的那种关于性爱的思想,而是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与这个背景下阶级矛盾造成的家庭悲剧。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作家。他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文学的现代时期。这个时期,自然经济进入垄断型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导致接连不断的经济危机与大范围失业,贫富分化走向极端。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各个殖民地的解放运动,这一系列巨变促进了思想发展,法国的象征主义预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在莫利尔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工业大生产的机器入侵,铁道,房屋,资本家......各种各样环境的变化,也导致人物内心的变化,这算是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吧。故事中的莫利尔夫人出身中产阶级,是个清教徒,为人清高,自律严格。她不满足现在的生活状况,对丈夫的失望,对儿子的期望,都是她决心挣脱工人阶级,向往更美好生活的表现。而威廉与保罗的努力也正是挣脱所属阶级的枷锁的结果。对待婚姻与性生活,《儿子与情人》视角独特,对人性中隐秘的“恋母情结”有深刻、形象的挖掘。一般认为,小说中的儿子保罗就是劳伦斯的化身,而莫利尔太太就是劳伦斯的母亲莉蒂娅,保罗的女友米丽安就是劳伦斯的初恋情人杰茜。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们相互爱着,几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样的爱,同时又是母亲与儿子的爱。我们俩就像一个人,彼此那样敏感,我们之间不要语言。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
莫利尔夫妇只是在这个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的家庭样本,不过他们灾难性的家庭生活使得这个悲剧的内涵又得到了延伸和深化。威廉的死,其实是作为一个来自乡下的年轻人试图进入上流社会的失败挑战,他挣扎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吉普对于财富的贪婪和精神上的匮乏给他带来的巨大陷阱;但是他向上流社会努力的愿望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他的母亲莫利尔太太的期待和希望所在。而保罗虽然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诺丁汉的工厂,但是他仍向往着米丽安所代表的农场乡村还有虔诚纯净的精神生活,但是米丽安所要的那种“崇高”的富有宗教意味的狂热的精神生活虽然对保罗有吸引力却同时又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渴望着肉体的“生命之火”。父母失败的爱情对于保罗来说是切肤之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成功的男性榜样,他恨自己的父亲对母亲的不尊重和不体贴,却也不知道一个优秀的男人应该怎样面对女人去爱。保罗不是没有爱的男人,但他只会对母亲的爱,却不会对女人的爱,他分不清这两种爱的区别。诚然保罗说过,如果没有母亲的反对,他会娶米丽安,可是他如果真的娶了米丽安他会幸福么?莫利尔太太反对米丽安和保罗在一起,一方面固然是她的自私,害怕米丽安夺去儿子所有的心,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她对于儿子的了解,米丽安是保罗的精神伴侣,但也是不可承受的精神压力,保罗追求的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的爱情,而米丽安却过于超然于普通的物质生活之外了。在莫利尔太太死后,米丽安和保罗有过结婚的机会,可是他们还是最终没有能在一起,或者正说明了这一点。

名著儿子与情人一个关于家庭与爱情纠葛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名著儿子与情人一个关于家庭与爱情纠葛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

名著儿子与情人一个关于家庭与爱情纠葛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名著《儿子与情人》:家庭与爱情纠葛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儿子与情人》是作家戴·赫·劳伦斯创作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以家庭与爱情之间的纠葛为主题,通过讲述主人公保罗·莫雷尔与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与情人米兰达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社会与传统观念对个体人生的影响,以及个体对家庭、社会、爱情的追求与挣扎。

本文将从角色刻画、情感描写、社会背景和主题分析等方面探讨该小说的艺术价值。

一、角色刻画《儿子与情人》的主要角色有保罗、威廉、保罗的母亲格特鲁德和情人米兰达等。

保罗是一个敏感、内向的年轻人,他在母亲格特鲁德的关爱下长大,与她之间形成了一种超越亲情的特殊关系。

保罗以理想主义者的身份探索自我,同时也受制于传统观念对男子汉形象的要求。

威廉是保罗的朋友,他在小说中扮演了不同于保罗的传统男性角色,代表着保罗内心挣扎的一面。

格特鲁德是一个强势而独立的女性,她对保罗存在着一种过度的依赖,这种依赖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

米兰达是一个年长保罗的女性,她的出现引发了保罗内心对自我和传统观念的认知冲突。

二、情感描写小说在情感描写上体现了作者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

通过将情感在文字中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使读者对角色的内心感受有了更为真实的认知。

保罗对母亲的感情既充满了依赖和敬爱,又带有一丝危险的恋母情结。

他在与米兰达的感情中追求真正的爱情和个体独立性,却因为内心对母亲的负罪感而陷入挣扎。

米兰达在保罗的生命中是情感的转折点,她表现出成熟和果断的特质,却也面临个体自由与传统婚姻观念之间的抉择。

三、社会背景小说以英国的传统社会背景为背景,反映了旧式家庭观念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小说中,母亲格特鲁德代表传统家庭观念下的女性形象,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保罗身上,并试图通过控制保罗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然而,保罗对母亲的依赖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产生了冲突。

《儿子与情人》读书笔记

《儿子与情人》读书笔记

《儿子与情人》读书笔记《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戴·劳伦斯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复杂而充满情感的家庭故事。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和思考,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下面是我对《儿子与情人》的读书笔记。

一、情感世界的探索小说以母子关系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世界的变化。

主人公保姆夫人与她独自抚养的儿子保罗之间的亲密关系,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精心描绘人物的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在小说中,母子二人的关系经历了矛盾、纠结和和解的过程。

保姆夫人对儿子的期望和依赖,以及儿子对母亲的感情纠结和反抗,展现了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这种复杂关系的描绘,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的无奈和痛苦。

二、性与自由的辩证小说中,作者将性与自由的主题贯穿始终。

保姆夫人与保罗的儿子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禁忌和欲望,他们之间的情感世界也受到了社会观念和道德约束的限制。

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探讨了性和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保姆夫人作为一个女性,面对的是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角色的限制和束缚。

她渴望爱与被爱的自由,却又无法逃脱传统的道德束缚。

小说中的情节和对话,生动地展示了女性在追求性与自由时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

同时,儿子保罗的成长和情感纠葛,也呼应了性和自由的辩证关系。

三、艺术与人生的交融《儿子与情人》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艺术的表达手法,将艺术与人生相结合,展现了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均充满了艺术性和哲理性,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保姆夫人笔下的艺术世界充满了美和激情,她的文学才华将读者带入一个独特的境界。

通过描写保姆夫人的创作和思考过程,读者深刻感受到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小说中引发的对于艺术与现实的思考,给予了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索和启迪。

通过对《儿子与情人》的阅读和思考,我受到了情感、性与自由、艺术与人生等方面的启发。

这部小说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挣扎,引导读者对人性和现实进行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名著赏析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姓名:赵彤
学号:131090430
学院:师范学院
专业:小学教育
班级:B0904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术语。

在英国作家劳伦斯的作品《儿子与情人》中,这一情结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恋母情结的理解并结合劳伦斯本人的生平分析作品,探究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作品中的完整体现,并揭示《儿子与情人》一书的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劳伦斯;《儿子与情人》;弗洛伊德主义;俄狄浦斯情结
D.H 劳伦斯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位著名的英国作家。

F.R. 利维斯称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创作天才,英语文学中的大家之一”[1]。

他一生创作了多部优秀的作品,《儿子与情人》是其成名作,小说主要描述了矿工沃特·莫雷尔一家处于工业社会中的痛苦与不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 20 世纪初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心理学家。

他和其他心理学家共同创立的“精神分析学”从上世纪末开始一直在欧美各国流行。

虽然劳伦斯曾经公开声明说:“我不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从来都不是的———弗洛伊德主义只不过是医学科学的分支”[2],但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及其关系上的描写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

一、《儿子与情人》一书概述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劳伦斯的力作。

小说也为劳伦斯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这部小说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以诺丁汉附近的一个矿区为背景,围绕煤矿工人莫瑞而一家展开。

通过青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过程反映了极其深刻的社会问题与心理问题。

保罗的母亲葛楚德与保罗的父亲婚后不睦,转向对儿子寻求爱的寄托。

这种感情超越了正常的母爱,成为控制与占据儿子感情的中心,致使保罗产生了一种弗洛伊德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变态心理。

他爱母亲胜过其他任何女性。

米丽安是个农家姑娘,保罗曾经常与她在一起学习、玩耍,交往中米丽安对保罗堆积直浓厚的情感。

但米丽安由于受家庭中严格的宗教观念的影响,将爱情的任何热烈表示都视为不轨和无耻,只追求精神的恋爱。

保罗由于米丽安的这种情况及母亲对他的感情控制,对她们两个人的情感充满了爱与恨,致使他与米丽安的情感破裂终结。

保罗为了摆脱母亲在精神上对他的控制和米丽安给他感情上的打击,投入了一个与丈夫分居的女工克拉拉的怀抱。

这虽然使他们得到了一丝肉体上的满足,但缺乏精神上的共同信仰和理解,两人在精神上并没有完全融合,反而增加了他的苦闷。

保罗又陷入了分裂与矛盾的困境。

纯粹的精神恋爱不能使他幸福,单纯的肉体满足也不能给他长久的快乐,保罗无法找到精神与肉体统一起来的爱情。

与米丽安和克拉拉的两次感情的夭折,使他明白只要母亲在世一天,他就永远不会找到合适的女朋友。

只有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在精神上和感情上摆脱了控制,他才成为一个独立的男子汉。

但是,母亲离世后,他却失去了感情的纽带,没有了依托,他失
去了方向。

二、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在《释梦》一文中,弗洛伊德用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中心例子讨论了文艺作品中的“恋母情结”问题,即俄狄浦斯问题(Oedi-pus complex)。

[3]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男孩在婴孩时期与母亲身体的亲密接触导致他在潜意识中有欲望和母亲性结合,对母亲形成一种依恋,这叫“恋母情结”。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道德、习俗和教育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性欲本能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对象(也可能不转移),但如果无法摆脱则造成严重的折磨。

《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是俄狄浦斯性。

小说中莫雷尔太太的两个儿子由于与母亲之间的爱的推动而来到人世,并且一直受到这种推动的影响。

这一特性在小说主人公保罗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所有的孩子,尤其是保罗都特别反对父亲”;在父亲莫雷尔因伤住院后,保罗高兴的对母亲说:“现在我就是家里的男人了”。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保罗把他自己和他父亲等同视之。

他以父亲自居的心理带有敌意色彩,转变为企图摆脱他父亲,以便取代他的愿望。

保罗送给母亲一小枝花时,母亲高兴得“就像女人收下一件定情礼时那样怪”。

这种对父亲怀着敌对态度和对母亲怀着温柔感情的表现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显著特征。

三、俄狄浦斯情结在《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本书中俄狄浦斯情结在主人公保罗的身上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

幼年时期的保罗“对别人的感情,尤其是对母亲的感情相当敏感。

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他一清二楚,而且为此显得心神不定,他的内心似乎总在关心她。

”因为母亲的原因,保罗痛恨自己的父亲,他六岁的时候就常常默默地祈祷上帝让自己的父亲死去。

除此以外书中还提到“保罗喜欢和妈妈一起睡。

……那份温暖、那份心灵的依赖和安宁,以及那种肌肤相亲所引起的令人舒服的感觉,催人入眠,也可以让身心完全康复。

他平时老睡不踏实,这时候也睡的很深、很熟,似乎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

”[4]这一切都表明保罗恋母情结已初见端倪。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般说来,一个男孩幼时对自己母亲的爱慕到了一定年龄会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并随着自己个人人格的形成和社交的增多而被压制。

后来他长大成人选择配偶时总会以自己母亲的优点作为标准去衡量并要求对方。

当他把他的感情和爱转移到他自己选择的配偶身上时,他从母亲那里得到的从第一次爱抚开始的爱情演变或转移就完成了。

但是长大成人的保罗对母亲的情感未能得到健康的转移,反而表现得更为明显。

他常常以一个情人的体贴来对待母亲,并为她的处境感到自责。

他曾经对母亲说过“只要你在世,我永远不会遇到合适的女人。

”保罗始终觉得“自己最深沉的爱
是属于母亲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之后的感情生活,使得他在随后的两段感情中都成为了失败者。

莫瑞尔太太讨厌保罗的初恋米利亚姆,保罗为了安慰自己的母亲这样说道:“你胡说些什么呀,妈妈——你知道我不爱她——我——我告诉你我不爱她”“不,妈妈——我真的不爱她。

虽然我跟她聊着,可心里总是想着要早点回来和你在一起。

”而作品中提到的母子间最病态的情感表现就是当保罗像母亲道晚安俯身去亲吻母亲时,她一把抱住他的脖子,把脸埋在他肩上,像孩子似的嘤嘤哭泣起来。

他痛苦得身子也扭动了起来。

“我受不了了。

我可以容忍别的女人——但绝不是她。

她不会给我留下余地,一点儿余地都没有……”听到这话的保罗立即对米里亚姆憎恨起来。

不仅如此,保罗还经常深深地亲吻自己的母亲,像情人一样跟母亲聊天。

有有妇之夫克拉拉虽然吸引了保罗,但是他仍然依恋自己的母亲。

他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自己的母亲。

他采集鲜花,获得奖学金,都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眷恋。

保罗完全依赖于母亲的爱,依赖于母亲来确定周围世界的价值取向。

在母亲的床边,保罗不停地呼唤着:“我的爱,哦,我的爱……”,母亲的去世使得保罗再也无法拿起画笔继续自己的创作,他的生活完全失去了方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一个怎样的女人去一起生活。

在《儿子与情人》的最后一个章节《孤魂逍遥》中,劳伦斯的创作主题得到了突现母亲去世后保罗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唯一支柱,而成为了一个孤魂到处飘荡。

保罗迷惘的结局就是这种俄狄浦斯情结的终极体现。

四、保罗俄狄浦斯情结的根源及《儿子与情人》一书的意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保罗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非人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破坏了家庭幸福,摧残了人们精神上自然健康的发展。

资本主义工业化把莫瑞尔变成了干活的机器,压抑和扭曲了他的人性和本能,摧残了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使莫瑞尔太太将畸形的情感投放在保罗身上,使俄狄浦斯情结在保罗身上滋长,茂盛起来。

劳伦斯认为,英国的工业生活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留下了烙印,烙印难以洗刷,并削弱他们的个性,缩小他们的视野,被机械所奴役,为工业化、生产率与消费这种神灵所驱使———这样的人生是荒芜徒劳的人生。

[5]这正是本部小说的进步意义所在。

而这部小说从另一方面给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带来的启示是“生活中,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结合,如果个体性格和修养差异得不到及时的弥补,改造或彼此的接受。

势必造成不幸的婚姻,产生畸形的母爱,使美好生活走反面,酿成某种悲剧。

因此,青少年应该正确面对恋母情结,摆脱病态心理,谱写正确的人生,不让母亲成为情人的悲剧重演。

参考文献
[1]王亚辉.浅析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J].科技信息,2009[02]:457.
[2]袁小华.从《儿子与情人》看劳伦斯的爱情观[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06):55-58.
[3]林骧华.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70.
[4]何丽莎.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J].文学语言研究.
[5]张晓红.论《儿子与情人》中的俄狄浦斯情结[J].文史纵横,2008(06):123-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