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_重要名词解释梳理[1]
![古代文学_重要名词解释梳理[1]](https://img.taocdn.com/s3/m/c073f2bafd0a79563c1e72b4.png)
古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梳理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1.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3.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
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4.《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5.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6.《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7.《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1.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魏晋风流表现在外的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电可以说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个人本性的自然流露。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故事集。
而从深层看来,魏晋风流下那种对人生艺术化的自觉追求,那种对个性化的向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氛围,正是文学成长的良好气候。
魏晋风流不仅对魏晋这两代文学产生影响,也对魏晋以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已成为一个美好的影像,映在后人的心里,不断激发出文学的灵感。
2.建安风骨:这是对汉末魏初时期的优秀诗歌创作特色所作出的概括。
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
“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3.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3)魏晋南北朝文学1、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魏晋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所谓“风”是指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使文章表现有力。
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2、邺下文人集团:指曹氏父子三人: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
3、《燕歌行》:曹丕代表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
4、“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5、《悲愤诗》:蔡琰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真实再现了汉末动荡的社会面貌和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具备诗史的规模和悲剧气氛,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时代色彩。
是对汉乐府叙事诗的发展6、名教: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教即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7、魏晋风度:此词出自鲁迅。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风流自赏。
清谈、吃药喝酒。
8、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歌与建安时期风貌迥异。
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和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
这就是“正始之音”。
9、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10、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
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等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11、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3八位宗王卷入战争,史称“八王之乱”,最后东海王毒死惠帝,拥立怀帝,“八王之乱”结束
八王之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危机,生产无法正常进行,民族、阶级矛盾激化,统治者内战,西晋力量削弱,外族趁机入侵
南方原有的郡县设置则成为“土郡县”,土断时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籍编入土郡县的方法
东晋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过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
胡汉分治
北魏
北魏前期实行“胡汉分治”的政治制度,汉魏的台省和鲜卑的氏族部落制度并行
宗主督护制
北魏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部未南逃的大地主,他们拥有宗族、部曲,修建坞壁,训练私人武装,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武装首领,依附于他们的农民成千上万,北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曾在州郡县设置地方长官,但是面对私人武装广泛存在的现实情况,不得不依靠宗族首领或坞主管理地方,于是形成了“宗主督护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国一个世纪后,对北方的统治巩固,许多遗留问题阻碍了北魏的发展,过去的制度难以存续,主要问题有: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皇权加强,官府掌握大量荒地为改革提供条件
袁绍兵多粮多但是内部矛盾重重,人心涣散,曹操兵粮远不及袁绍,但是统治集团内部稳定,他通过五千兵马奇袭袁绍粮仓,在官渡以少胜多消灭袁绍主力军队,取得了统一北方的决定性胜利
几年后袁绍势力土崩瓦解,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吞并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
曹操南征荆州,荆州势力降曹,依附于荆州势力的刘备寻求与孙权结盟,共同抗曹,曹操军队与孙刘大军遭遇于赤壁,曹操军长途跋涉且不善水战,孙军主帅周瑜用计焚毁曹军舰船,孙刘大军水陆并进,大破曹军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名词解释+论述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上)1、20、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21、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首推潘岳和陆机。
22、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缺少艺术形象和真情流露,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等。
2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
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2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
25、竟陵八友: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礼才好士,一时天下文士皆追随之。
其中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竟陵八友”: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最终版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1、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何晏、王弼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
以宣传《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得名。
主张“以无为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万事万物都是“无”派生的。
宣扬“无为”,要人们安于现状。
东晋以后,与佛学趋于合流。
2、文学自觉:“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肇始于东汉中后期,至于建安文学。
3、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等。
4、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5、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6、魏晋风流:在魏晋玄学的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
它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的人格美。
它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为代表人物,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和颖悟旷达为代表特征。
魏晋风流促进了思辨意识的提升,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7、永明体: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抬建安诗敬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抬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忐的现实内容,“骨”主婆是維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抬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C刘緞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來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 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英,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级.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 •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誉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
正始时期着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七” •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复侯玄。
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
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
所谓“嵇忐淸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址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Oh二•他们直接继承r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总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賦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5min

魏晋南北朝文学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年号,从建安元年至魏初大约四十五年间文学被称为建安为学,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诗人。
建安文学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
风格慷慨悲凉,刚健遒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
建安七子:由曹丕的《典论·论文》首次提出,指围绕在曹氏父子周围的七位著名作家,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是七子之首。
建安七子的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期作品表达对曹氏政权的拥护,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
建安之杰:“建安之杰”指三国时期诗人曹植,出自钟嵘《诗品》。
曹植,字子建,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并称“三曹”。
曹植诗歌以曹操之死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之作;后期多表现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
曹植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三曹:“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诗歌多用四言乐府古题记实事、抒壮怀,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开启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曹丕对七言诗发展贡献重大,他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
著有文论著作《典论·论文》。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对五言诗发展贡献重大。
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成就最大。
太康诗风: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盛行形式主义文风,讲究形式,称为“太康诗风”。
代表作家陆机、潘岳。
“太康诗风”在内容上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
艺术形式上“缛旨星稠,繁文绮合”,追求文字华美与辞藻华丽,追求新的技巧,注意排偶,描写细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8《世说新语》:作者义庆,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
其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9《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兰芝和焦仲卿因受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诗中对人物的描写曲尽其妙: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兄的势力,无不入木三分。
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的高明叙事技巧。
10《搜神记》:是东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今本二十卷。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搜神记》,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生动。
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11《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赋,五言。
题目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
诗歌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力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12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为东汉赋家. 13体:“体”是指南朝齐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约、眺。
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14宫体诗: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
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
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
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
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
15七体:形成于枚承的骚体赋《七发》。
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
这种结构引起来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16玄言诗:晋玄学风盛,玄学对文学之影响,产生了玄言诗。
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
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为东晋时期的绰、许询。
《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但是玄言诗对后来山水诗的出现也有积极的意义,如绰的《秋日诗》,借山水抒情,写自己逍遥林野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玄味。
17骈文:骈文是南北朝时期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
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
18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19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0《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整的总集。
辑录了隋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
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1志怪小说: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晋。
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
代表作干宝《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2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23“诗赋欲丽”:出自丕的《典论·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
“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
24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5太康诗风:1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为代表的西晋诗风;2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3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容。
26“晋风度”:乃、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涵: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27言事増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
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増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美的追求。
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28”正始文学”: 正始为废帝芳的年号(240---249).正始年间的文学。
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晋交替之际。
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之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容,也没用了建安文学慷慨分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思想,三位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之风曲折含浑。
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29金相玉质: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
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控诉。
屈原的作品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同意。
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30班马:班固和司马迁的合称。
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了《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文学性强。
《史记》《汉书》是传记文学代表作品。
竹林七贤:指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是指在汉末建安时期,以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所写的优秀诗歌,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思想和艺术上均有鲜明的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三:汉间操、丕、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桢成就最高。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志怪小说是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侈谈鬼神、称道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志怪小说的容很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托名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
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志人小说:是指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
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
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