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友系列篇
杰出校友风采系列——陈章亮

陈章亮杰出校友风采系列陈章亮(1933.3-2020.9),揭阳榕城人。
1953年毕业于韩山师范学校第23届普通师范班,195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
1958年9月以后,一直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1988年获哲学专业教授职称。
1977-1980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哲学教研室主任,1981-1984年任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起任社会科学及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上海社会发展预测咨询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全国社会主义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研究会副会长。
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两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奖,研究生优秀导师奖,三次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工作者。
1978年,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解放了哲学自身。
献身哲学一辈子的陈章亮也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契机,把讲台从校内扩大到社会,顶住种种压力进行宣讲。
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哲学和理论在本质上是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在一年的时间里面向大众作了一千多场报告,这个记录至今无人能破,成为宣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时间最长、听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宣讲者。
一位专家曾说过,陈章亮在上海讲课30年长盛不衰,始终受到群众的追捧,并能牢牢占据这个舞台,在上海和全国都是个奇迹。
陈章亮思想活跃,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拨乱反正中,他坚持认为中国建设的关键仍然是农民问题,提出了市场经济取向和全面改革开放才是我国的重大选择。
在20世纪90年代,围绕“三个代表”的历史地位和如何理解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问题,他发文阐明了“三个代表”是把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群众作为整体提出来的观点,在把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提升为宗旨地位,并把新经济阶层作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赋于人民群众新的内涵等三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此文受到了有识之士的赞赏,《求是》杂志的内参采用后送中央高层参阅,并为2003年7月1日在全国《三个代表》的理论研讨会上的中央报告所采纳。
校友系列故事分享会发言稿

校友系列故事分享会发言稿尊敬的校友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先,我要感谢校友会给我这个机会发表演讲,并且欢迎各位校友的莅临。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一系列校友故事,希望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校友之间的羁绊和校友精神的力量。
一、《我的大学启蒙之旅》大学是每个年轻人成长的舞台,我也不例外。
在我求学的大学里,有一位校友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这位校友名叫张学长,他是我所在系的优秀毕业生。
张学长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在社交方面也非常出色。
每次与他交流,我都能收获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
记得有一次,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感到非常迷茫。
我找到了张学长,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
他对我的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耐心听我倾诉。
最后,他告诉我:“别担心,困难只是暂时的,你需要放松心情,认真面对问题。
努力追求你的目标,相信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番话让我深受鼓舞,我不再逃避困难,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
果然,最后我克服了困难,并且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我由衷地感谢张学长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他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校友可以给予后辈们无尽的支持和鼓励。
二、《亲历宝贵的实习经历》校友中有一位同学,他在大学期间通过实习经历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这位同学叫李同学,他在一家知名企业实习,并通过努力工作得到了公司的认可。
正是这次实习经历让他在毕业后脱颖而出,顺利地在该公司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
李同学在分享他的实习之旅时,强调了几点重要的经验。
首先,他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性。
他说:“实习是一个了解行业、学习经验、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实习期间,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并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其次,他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说:“在工作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他强调了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他说:“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优秀校友反哺母校事迹材料

优秀校友反哺母校事迹材料
优秀校友反哺母校事迹材料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优秀校友反哺母校事迹材料
XXX,男,XX岁,XX省XX市人,XX大学XX学院XX专业XX届毕业生。
现任XX省XX市XX公司总经理。
自XXXX年XX月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保持学生时代的拼搏精神和服务情怀,牢记母校教诲,心系母校发展,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为母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成立助学基金会,为母校贫困学生献爱心
为了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XXX于XXXX年
捐资成立了“XX助学基金会”。
该基金会成立以来,已累计资助XX余名
学生完成学业。
此外,他还多次为母校困难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
二、关心母校发展,为母校建设出谋划策
作为校友,XXX一直关注母校的发展。
他多次回母校参加活动,与师生交流,了解学校发展情况。
针对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他积极建言献策,为母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积极拓展校友联络,为母校发展汇聚力量
为了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XXX积极组织校友聚会和活动,为校友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他还多次邀请其他校友回母校参加活动,为母校的发展汇聚力量。
总之,XXX作为优秀校友反哺母校的事迹令人感动和敬佩。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感恩、奉献、担当”的精神,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事迹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母校的发展,共同为母校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校友专访系列活动策划书3篇

校友专访系列活动策划书3篇篇一《校友专访系列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校友专访,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职业发展以及对学弟学妹的建议,为在校学生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同时,校友专访活动也有助于加强校友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活动目的1. 为学生提供与校友交流的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2. 增进校友与学校之间的感情,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3. 传承校友的成功经验和精神,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追求卓越。
三、活动主题“分享经验,传承智慧”四、活动时间[具体时间]五、活动地点[详细地点]六、参与人员1. 学校领导、老师2. 校友代表3. 在校学生七、活动安排1. 前期准备(1)确定专访校友名单,并与其取得联系,确定专访时间和内容。
(2)组建采访团队,进行培训,确保采访的质量和效果。
(3)宣传活动,通过学校官网、社交媒体、海报等渠道广泛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
(4)准备活动所需的设备和道具,如摄像机、录音设备、采访提纲等。
2. 活动流程(1)开场致辞由学校领导或老师致辞,介绍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校友分享校友进行主题演讲,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职业发展、人生感悟等。
(3)互动环节学生与校友进行互动,提问交流,校友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5)合影留念全体参与人员合影留念。
3. 后期工作(1)整理采访资料,制作成视频或文字记录,发布在校内网站或社交媒体上,供更多的学生观看和学习。
八、活动预算1. 交通费用:[X]元2. 餐饮费用:[X]元3. 宣传费用:[X]元4. 设备租赁费用:[X]元5.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九、注意事项1. 活动现场要保持秩序,注意安全。
2. 采访团队要尊重校友的意愿和隐私,不得进行不当提问或采访。
4. 活动结束后,要对校友进行感谢和反馈。
篇二《校友专访系列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壮大,越来越多的校友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优秀校友事迹 提纲

优秀校友事迹提纲 以下是一份优秀校友事迹提纲的示例,供参考:
一、引言
1.对校友的简要介绍
2.优秀校友评选的目的和意义
二、个人背景与成长历程
1.毕业时间与专业
2.早期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3.重要的成长转折点和影响
三、职业成就与贡献
1.目前的职业和职务
2.在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3.对行业或社会的贡献
四、个人品质与价值观
1.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诚实守信的品质
4.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
五、回馈母校与社区
1.对母校的支持和捐赠
2.对社区的志愿服务和贡献
3.对后辈的指导和支持
六、总结与展望
1.对优秀校友事迹的总结评价
2.对未来的展望和目标。
优秀校友访谈新闻稿范文(精选)

优秀校友访谈新闻稿范文(精选)19:00,访谈会在一部献血宣传片中拉开帷幕。
访谈中,孙小华女士为同学们讲述了她从大学义务献血再到去年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经历。
孙xx19xx年进入烟台大学中文系学习。
大学期间就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毕业后,她积极投身新闻事业,扎根基层,默默耕耘。
20xx年她成为烟台首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20xx年x月x日—27日,她在省立医院采集并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的生命。
孙xx的爱和勇敢,感动了母校,感动了社会。
在访谈中,她号召大学生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积极奉献社会、回报社会。
孙女士大爱之举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现场师生。
访谈中,烟台大学青春榜样数学院张树波同学以及海洋学院blue angel献血服务队的三名同学分别分享了自己在献血道路上的诸多体验和收获,鼓励同学们加入到传播爱意的献血队伍中去。
访谈会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呼吁当代大学生道德关怀和道德责任的同时,访谈会呼唤大学生向社会传递爱心,把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大爱无疆·青春励志”进行到底。
尽管年年都做总结,但今天的我依旧是诚惶诚恐。
“校友会今年的活动办的如何?校友们有没有充分融入?我们是否为校友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服务?广大校友们是否从中受益?在校友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伸出援手,挺身而出,表达了起码的关心和关爱?我们是否有奉献?是否有担当?”每一年总结之前,我们都会被这一系列问题包围着,也不断的质问自己、质疑自己。
遂理解了先贤韩非子所云:“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矣。
”今年是本届校友会的第四个年头,套用诸葛孔明先生在《出师表》里的话,叫做“尔来四年矣”,我的感受则是:“受命以来,尝夙夜忧叹,唯恐托付不效,以伤大家之明”借古喻今来形容这样微观的事件和微不足道的担当,当然是开个玩笑。
不过,深感责任与信任,希望借助于努力、奉献和创新的精神,做一些对校友、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份情感和心情是一样的。
优秀校友典型事迹材料教师

优秀校友典型事迹材料教师材料一:校友事迹——“人民教师”罗老师罗老师是我校著名的优秀教师,也是一位杰出的校友。
在他从我校毕业之后,他选择了留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罗老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师德修养。
他时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学生心中的楷模。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校园里,他都时刻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尽力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和督促,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他的引领下,许多学生获得了各类科技创新比赛的奖项,并展现了出色的综合素质。
罗老师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创造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教育教学活动。
他尝试利用多媒体技术、游戏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他不断开拓教学领域,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深受学生和同事们的喜爱。
除了教学工作,罗老师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组织工作。
他组织开展了寒假社会实践、书法比赛、班级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他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校友们看到这样一个出色的校友,深感自豪和自信。
罗老师作为“人民教师”,不仅在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能力和潜力,还体现出了教育事业对他的巨大吸引力。
他肩负起了教育改革的重任,积极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奋斗,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在校友们的心目中,罗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令人敬佩的教师,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这一代校友,努力奋斗,成为像他一样的出色人才。
材料二:校友事迹——“热血青年”李校友李校友是我校的典型校友,他所展现出的奋斗精神和毅力令人钦佩。
李校友自小就对航空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学、参观等方式,他对航空知识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了解。
李校友在高中阶段参加了全国航模比赛,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一等奖,并引起了一位知名航空公司的注意。
在大学选择阶段,李校友放弃了其他热门专业的机会,毅然选择了航空工程专业,决心成为一名优秀的飞行员。
杰出青年校友——郑甲山博士

东北电力大学建校70周年N O R T H E A S T ELECT R IC P O W E R U N IV E R S IT Y70th A N N IV E R S A R Y鄱f山傅士郑甲山,男,1984年10月出生在山东临沂,2008年7月临沂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9月进入东北电力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4月获得硕士学位。
2011年9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
郑甲山博士从2008年开始关注流体力学和偏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最优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在2015年开始在生物数学的重要模型-趋化-流体的相关模型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取得了以下的重要研究成果••在《CVPDE》、《JDE》、《Nonlinearity》、《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等本领域重要期 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45篇,包含SCI检索论文43篇;其中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SCI检索论文37篇,包含ESI热点论文和ESI高被引论文一篇,SCI引用总次数近 200次、SCI他引近百余次;在顶级期刊《Springer》合作出版学术专著1部。
作 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省属优秀青年基金、博士后特别 资助、博士后面上资助、山东省自然科学#年基金和鲁东大学引进人才A类项 目各一项。
应邀担任多个国际SCI杂志的客座主编和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编号 123449。
担任《Nonlinearity》、《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id Applications》、《Nonlinear Analysis:.Real World Applications》、《Nonlinear Analysis :Theory, Methods&Applications》、《Computers&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Acta Applicandae Mathematicae》、《Mathematical Methods in the Applied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等几十种SCI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并且获得多个SCI期刊的最佳审稿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校友系列篇
彭林,个人简介
彭林,男,1949年10月15日出生江苏无锡市。
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偏爱经学,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
苦尽甘来终成才
彭林1949年10月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7月毕业于无锡市第四中学,考入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前身南昌航空工业学校,1969年毕业。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南昌航空工业学校被迫停办,改为国营赣江机械厂。
彭林被分配该厂摩托车总装车间当配钳工。
1972年,南昌航空工业学校复校。
由于就有较好的文科基础,1973年,彭林被安排在子弟学校任教,担任中学历史﹑地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他在此任教前后达八年之久,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他于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历校少先队总辅导员、团总支书、代理教导主任等职务。
在教学实践中,彭林体会到疏通文字的重要性,因为将课本中疑难字讲清楚了,文章大意豁然开朗了,于是,彭林经常向同一教研组有着坚实的国学功底的老师皮秀美请教。
皮老师告诉他,大学里有一门课叫“古文字学”,是专门讲文字结构、起源、字义演变的,彭林的问题大多可以从中找到答案,并建议他先读《说文解字》。
这是彭林平生第一次“古文字学和《说文解字》,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仍然将这段经历深深地铭刻在心中。
他说,这是我学习古文学的起点,皮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
经过“文革的劫难|”,学术界已是一片颓败。
作文甲骨文故乡的中国,研究者寥寥无几,而在日本研究甲骨文的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对此,郭沫若不无心忧地说,如不抓紧培养人才,将来我们要到日本去学甲骨文。
郭老的话语,强烈地震撼了彭林的心灵。
正当这时,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灿烂的、魅力无穷的古代中国。
他暗暗立志,决心献身于祖国的传统文化。
他作为一个“文革”的时期工科专业的中专生,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谈何容易!彭林陷入深思,他清醒地认识到,他自己选择的这条路从满了泥泞和险阻,其漫长和艰辛难以想象。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在经过认真地思考和认真地准备。
彭林开始漫长的而艰辛的自学、求学历程。
起初他自学的科目有中国古代史、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等。
以后,根据专家开的书单,他开始研读文学学的专业书籍。
总日没日没夜地边抄写边学习,废寝忘食。
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硬是把百万字的《甲骨文编》《金文编》等百万字的鸿编巨制一字不落地抄完了。
有一次,当时学院党委书记李士弼夜间因失眠出来散步时,正好看见深夜苦读的彭林,他正在读司马迁的《史记》。
李书记曾担任过兰州军区直属机关政治部的负责人,对历史也素有兴趣。
两人便你来我往,说得十分投机。
一个中专生不仅能读“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还能读《春秋》《左传》《论语》《战国策》等,像《尚书》这类佶屈聱牙的古籍,就是科班出身的人来读也未必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是一个工科中专毕业生。
李书
记感到眼前的年轻人是个人才。
为了给彭林创造更好的条件,他先后推荐彭林前往江西省博物馆、江西大学等单位工作,但因为彭林学位太低而被拒绝。
一个偶然的机会彭林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孟世凯教授,他在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彭林冒昧投信,作乐自我介绍,并诉说了自己缺乏资料、无人指教的苦恼。
看了来信,孟教授为这位年轻人的好学精神感动,很快回信并表示愿意帮助他。
他为彭林开了一份必读书籍的书单,帮助他自学走上了正轨,还经常寄给他相关书籍,是他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
后经多方联系,彭林争取到北师大进修历史系一年的机会。
这是异常艰苦的一年,更是彭林的命运开始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
之后,彭林苦尽甘来,风帆顺利,直至成为在我国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历史学家。
(罗耀东曾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