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综合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1)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1.【答题】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解答】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猿、渚、纶、樯橹、佛狸。

2.【综合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庄子好寓言,好大言,而他的朋友惠子则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对庄子的荒诞不经很厌烦。

他正告庄子:子言无用。

惠子是一个老实人,他很实在地以经验作为依据来得出庄子的大言无用。

惠子说:有棵大树,树干疙里疙瘩,树枝弯弯扭扭,长在道路旁,木匠也不看。

你大言炎炎,大而无用,也没有人看你一眼吧。

庄子说:这么大一棵树,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乌有之乡、荒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谁规定了那在荒茫之野上摇曳生姿的树,其生命的意义,就是作栋作梁,作门作框?即便是为人所用,又何必一定是作栋作梁这般“实用”?庄子言“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岂不也是为人所用?只是此等用途,何等“凌空蹈虚”!人生若只是一味填踏为实,不懂得腾空成虚,不仅自暴自弃,也往往暴殄天物,荼毒生灵。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十三大题34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共十三大题34小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B.在广东高明地区,还有“送芋鬼”的习俗。

C.有民谚云“补冬不如补霜降”。

D.更有"霜打菊花开"的盛茂气象。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关乎职业品质和专业精神,不久前,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对高精尖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①。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②,这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______,______;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需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我们如今的社会赞叹工匠,推崇工匠精神,其实是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是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③,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救”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

(摘编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6.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B.一位企业家说:“我是真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C.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D.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8.请根据上下文仿写语句,填写到波浪线处,使语意完整连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海边眺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时,我们总是①,再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体。

桅杆意味着事物的先兆,是晴雨表和风向标。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综合练习(篇目打乱,每题两空)(共9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综合练习(篇目打乱,每题两空)(共90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综合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

2.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有类似的句子是:。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4.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5.《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6.《阿房宫赋》中,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7.《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如今虽年老而深感发短袖寒,但我却能稳稳泛舟在这沧浪旷海之间的句子是:。

9.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把秦始皇享乐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始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10.《游园[皂罗袍]》中,杜丽娘面对无限春光,却不由郁闷、惆怅,感慨不知真正的赏春欢乐在谁家的唱词是:!1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1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二句写出了作者对历来凭吊金陵之作的看法。

13.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中没有赂秦的国家是因为赂秦者而灭亡的,他的理由“”。

14.杜甫《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是:。

1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

16.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

17.《登岳阳楼》中,诗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凄苦境况并未使诗人伤心落泪,可想到国家诗人却“”。

2020高职高考语文同步练习基础知识综合测试题

2020高职高考语文同步练习基础知识综合测试题

1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邓小平曾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
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 之下才能实现。
②在野生状态时,菊花只能开铜钱似的小花,鸡冠花更像是狗尾
草似的,但是经过花农的悉心培养,人工的世代选择,它们竟变成这
样 艳丽了。
③他不顾刺骨的寒冷跳进河中,救上三名落水儿童。全校人都在
【答案】 B (A项,整句话是个陈述句,所以句中不应使用问号,第 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第二个问号应改为句号;C项,分号使用不当,应 将其改为逗号;D项,属于间隔性引用,“茅健对儿子说”后面不应再使 用冒号,应改为逗号。)
《高职高考.语文》含复习教材、同步练习、语文复习点要,另有冲刺模拟卷 /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兑现/蝉蜕
刹那/古刹 自怨自艾/方兴未艾
B.卑鄙/捭阖
菲薄/芳菲 拾级而上/拾人牙慧
C.绵亘/盘桓
殷勤/殷红 啼笑皆非/醍醐灌顶
D.吉祥/秸秆
处方/处理 瞬息万变/顺水推舟
【答案】 B A.duì/tuì,chà/chà,yì/ài; B.bēi/bǎi,fěi/fēi,shè/shí; C.gèn/huán,yīn/yān,tí/tí; D.jí/jié,chǔ/chǔ,shùn/shùn。
《高职高考.语文》含复习教材、同步练习、语文复习点要,另有冲刺模拟卷 /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花蕾/擂鼓 糊信封/糊弄
鬼使神差/差强人意
B.蝙蝠/褊狭 闷葫芦/闷罐车 殚精竭虑/箪食壶浆
C.璀璨/摧残 发横财/遭横祸 媒妁之言/真知灼见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语法综合练习及答案高中语文语法知识●随堂练习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一)词类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得词性.1.她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瞧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得地连起来了.3.您比我强,我比不过您。

4。

您为什么老向着她而不向她提意见?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瞧病。

二、判断加点词得词性1、这朦胧得桔红得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4、隔着云瞧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

(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得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

()8、您明白其中得道理吗?(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得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B、叹词C、介词D、拟声词越发( )除了() 始终( )依照( )沿着() 索性()扑通()哦( ) 屡次( )何必()自从()砰( )啊()高中语文语法知识复习(二)短语一、辨别下列短语得种类:天气睛朗发挥作用仔细翻阅丰功伟绩扫得干净美好回忆甜言蜜语打击敌人舒活筋骨认真讲解歌咏春天黑得发亮差得很远长江源头一粒种子灵魂深处性格与蔼灯火辉煌白云飘飘积累经验狂风暴雨光明正大仔细观察手舞足蹈二、选出下列说法错误得一项:()A保卫祖国保持安静歌唱英雄整顿作风(动宾短语)B风俗习惯正大光明缤纷络绎天高地厚(并列短语)C精神文明宝贵意见多么活泼伟大成就(偏正短语)D人民伟大成果辉煌黑了一阵宿舍旁边(主谓短语)三、选出下列说法正确得一项:( )A清醒过来推辞一番明亮极了工作数月(后补短语)B边走边谈穷凶极恶居安思危朝夕相处(并列短语)C内心激动增长很快态度诚恳精力充沛(主谓短语)D学习园地进驻营地深入研究学习技术(动宾短语)四、下列成语,与"惩前毖后"结构完全相同得一组就是:()A谦虚谨慎寂然无声B扬眉吐气姹紫嫣红C生气勃勃天寒地冻 D莺歌燕舞精力充沛五、下边一句话,由于其中短语得结构不一致,使得语流不畅,请在横线上改变加点短语得结构,使整句话语流顺畅。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选择题组+选择+简答+简答题组三种题型综合练习)+专题练习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选择题组+选择+简答+简答题组三种题型综合练习)+专题练习

高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专题练习(选择题组+选择简答+简答题组三种题型综合练习)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农村一直不是、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难的土地、悲惨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未来。

()农民从农村逃逸,进入城市,这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核心主题。

农民对乡村的逃逸,就是对土地的逃逸,对苦难的逃逸,对命运的逃逸。

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令人的诗意生活又再度出现在了中国的乡村——通过抽离变质机体的方式,满怀激情地“新社会”的新思想。

作家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描写乡村风物,从而凸显新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起作用。

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

这些“诗意乡场”的叙事背后,不乏残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枪杀、饥饿、孤独、歧视、死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也绝不是耿耿于怀讴歌界线B.也绝不是心驰神往讴歌鸿沟C.从来不是心驰神往赞颂界线D.从来不是耿耿于怀赞颂鸿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B.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C.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

D.农民对于城市来说,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B.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对乡村田野风光的描写,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C.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在中国的乡村中是无法找寻到的。

D.欧洲知识分子,如卢梭等人那样描写乡村田野风光,中国的乡村是无法找寻到的。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随着互联网视听平台的高速发展,网络文艺正在向精品化创作方向转型。

高中语文古诗文+《红楼梦》综合练习2(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文+《红楼梦》综合练习2(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文+《红楼梦》综合练习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56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汝其.勿悲望请其.指教B.请以.剑舞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C.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汝可以模拟得之.D.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完成B.必不能禁.失吾之悲禁:禁止C.使之肖.我肖:像D.汝幸而偶.我偶:婚配,嫁给3.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一项是()①廊腰.缦回②朝歌.夜弦③四海一.④兴利.除弊⑤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⑥可怜焦土..⑦辇.来于秦A.①②/⑤⑥⑦/③/④B.①⑦/②⑤⑥/③/④C.①②⑦/③/④/⑤⑥D.①②⑦/③/④⑤⑥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卒不忍独善.其身②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③汝幸而偶.我④瓜.分之日可以死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A.①/③⑤/②/④B.①⑤/②/③/④C.①⑤/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得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齐楚之精...③然后....②思厥先祖父英.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⑧胜负之数,存亡..也⑦礼天下之奇才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戍卒叫,函谷举C.几世几年,剽掠其人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汝可以模拟..得之B.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C.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D.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8.下列各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A.若属皆且为所虏百姓之不见保B.申之以孝悌之义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D.然则一羽之不举大王来何操9.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盘盘焉.,囷囷焉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斯用兵之.效也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10.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洎牧以谗诛B.暴霜露,斩荆棘C.奉之弥繁D.则胜负之数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吾得兄.事之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可怜焦土..⑥朝.歌夜.弦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12.下列句子,句式与“多于南亩之农夫”相同是一项是()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汝可以模拟..得之B.吾充.吾爱汝之心C.第.以今日事势观之D.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14.对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②国以富强③西取由余于戎④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⑤吾辈处今日之国⑥遂霸西戎⑦东得百里奚于宛A.①④⑤/②⑦/③⑥B.①④/②③⑤/⑥⑦C.①③⑤/②④/⑥⑦D.①④/②⑤⑥/③⑦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也B.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卒.不忍独善其身C.泪珠和.笔墨齐下当哭相和.也D.厅旁一室为吾与汝相栖之所.也助天下之人爱其所.爱1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汝不必以.无侣悲B.或.又是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C.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且以汝之.有身也D.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吾与汝双栖之所.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作此书.时不能竟书.而欲搁笔B.吾尝语.曰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C.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竟.日不出门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冬之望日前后适:正,恰逢B.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第:仅,但C.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抑:难道D.使之肖.我肖:相像,类似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如晤.(见面)察吾衷.(内心)抑.汝能之乎(抑或)B.语云.(说)吾至.爱汝(极)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仅,但) C.竟.书(写完)当哭相和.也(应和)使之肖.我(相像,类似)D.一恸.(痛哭)不能禁.(禁止)老.吾老(敬重)20.下列四组实词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六王毕,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22.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游人只合..江南老只合:只应B.画船听雨眠.眠:睡觉C.皓腕凝霜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D.垆边..人似月垆边:土台子边23.下列加横线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戍卒叫,函谷举.举.孝廉不行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C.奈何取.之尽锱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D.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盘盘焉.,囷囷焉且焉.置土石B.骊山北构而.西折不敢言而.敢怒C.夫.战,勇气也予观夫.巴陵胜状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辍耕之.陇上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高中语文古诗文+《红楼梦》综合练习1(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文+《红楼梦》综合练习1(含答案)

高中语文古诗文+《红楼梦》综合练习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46分)1.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何莫学夫.诗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不可以已.C.天下归.仁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可以兴.,可以观兴:激发人的感情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文胜质则史.史:虚饰,浮夸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知晓,明白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而:如果B.小人喻于.利于:在C.不亦重乎.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D.其.“恕”乎其:它4.下列各句,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B.可谓好学也已C.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士不可以不弘毅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B.见贤思齐焉C.天下归仁矣D.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6.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人而.不仁,如礼何C.知而.不争,不可谓忠D.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7.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谓其君不能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8.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由是.观之是.非之心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有仲尼、墨翟之贤C.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而青于.蓝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C.知止.而后有定D.不足以事.父母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庶人:指一般人。

C.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惊骇、恐惧。

D.犹其有四体..也四体:四肢1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综合练习题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祖冲之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网开三面红苇往往是在环境不能再承载的时候,才会想起环保;往往是在华南虎已经灭绝、中华鲟接近灭绝的时候,才会开始环保。

许许多多环保宣传采用的策略是“恐吓”式的:如果再不节约用水,设想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想一想,都会令人生畏;如果碳排放再没有节制,温室效应会融掉南极冰山,想一想,就会想到电影《2012》。

古人的环保不是这样的——就姑且把古人一些做法也称作环保吧。

商代的汤,有一次到郊外散步,发现有人在张网捕鸟。

让汤感到惊讶的是,其所张之网,不是一张,而是四张,有从四面八方合围之势。

对于鸟来说,就只有进的道,再也没有逃生的路了。

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捕鸟的人还在那里念念叨叨,让天下所有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而且是越大越好,越肥越好。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激起了汤的怜悯心肠。

他感叹道,这样捕鸟,那不是要把天下的鸟一网打尽吗?就下令把四面中的三面撤下去。

捕鸟人赶忙把三面网撤下,他口中念叨的词也颇为识相地变了——想往左飞的就往左飞,想向右飞的就向右飞,那些命不好的就飞到我网中吧。

在环保问题上最早采取“政府行动”的是子产。

那是鲁昭公十六年的时候,九月,郑国大旱。

派大臣到桑山上搞祭祀活动,向老天祈雨。

这些大臣祭祀完毕,看到天还不雨,就砍了山上的一些树。

这让子产非常生气。

他这样说,祭祀山神,应该在山上植树造林;现在反而到山上砍伐树木,这简直就是犯罪。

结果屠击、祝款、竖柎这三位就成为中国第一批因“环保”问题而被罢官夺邑的官员。

孔子在“环保”问题上也坚持自己的做法。

《论语》中说孔子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说孔子偶尔也钓钓鱼,但不会用大网去捉鱼;孔子也会打鸟来提高射艺,但不会打已在树巢中归宿的鸟儿。

钓鱼与射击飞鸟,那是君子陶冶性情的活动,用大网捕鱼,是贪夫的谋利之举,而偷袭已经入睡的归鸟,就是乘人之危、欺负弱者的行为。

这不是英雄所为,更非君子之行。

在“环保”问题上,曾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

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这就把“环保”问题提高到“孝”的高度来认识了,也就是要以君子姿态,合适合宜地来对待身外的动植物。

总起来说,“恐吓”式的环保也比不环保要好。

但“恐吓”式的环保与出于仁德之心的环保,是两个环保。

“恐吓”式的环保太过功利,我还是喜欢“兼爱”“推恩”式的环保,这使人胸襟开阔,气度高远。

其实,世人对于姜太公有着深深的误读。

因为姜太公在渭水上用直钩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了,就说姜太公直钩钓鱼,钓的其实是文王,这就有点太武断了。

这或许真的就是他老人家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呢,这种可能性倒是非常大的。

不管怎样,网开三面与直钩钓鱼,都可看作是人类向大自然发出的友好信号吧。

(节选自《文汇报》2010年11月20日)1.下列关于文中古人“环保”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人的环保是怀着仁德的爱心、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气度进行的“兼爱”“推恩”式环保。

B.商汤和子产对环保是运用权力进行强制执行的,前者要求明令整改,后者则进行严厉惩处。

C.孔子和曾子以“君子”标准积极倡导环保,前者遵守“君子之行”,后者主张“君子姿态”。

D.古人的环保与今人的环保发出的信号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友好的,而后者却是不友好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大量援引古人有关“环保”的主张和做法,不仅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启发了今人的思考。

B.在人与自然交往的规则上,孔子言行一致,他既主张“不以其时,非孝也”,又恪守“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C.姜太公的直钩钓鱼完全是自娱娱人的行为艺术,而世人却因一己臆断而误读,武断地说他“钓的其实是文王”。

D.在语言表述上,文中的直接引用增强了论据的确凿性、可信性,而间接转述则增强了文章的活泼性、可读性。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网开三面”不仅表现了商汤的仁德之心,而且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长远利益的作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B.今人的环保都是“恐吓”式的,其本质上是利己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和大自然的友好相处问题。

C.古人“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观点中反复强调的“以时”,体现了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朴素思想。

D.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合适合宜”地对待环境,而它有待于每个人心胸、气度等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且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尝捶之。

”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嘿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

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

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

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

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

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

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

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后嘿然,遂论.如法论:判罪B.是重困民,无已.时也已:停止C.缮壁.垒,增守御备壁:墙壁D.未报.,得疾卒报:答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⑥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B.程琳善于处理政事,元昊造反仍派使朝见,程琳力排众议,主张不杀;元昊死,幼子立,程琳主张不应趁人之丧,而应采取怀柔政策。

C.程琳能从危机中捕捉时机,他受命赴庆阳册封,偏偏遇到夏人包围庆阳,他便把册封用的礼品财物转赐给夏人,从而解除了庆阳之围。

D.程琳非常体恤民生疾苦,他不但从不扰民,还主张合并天下农田税物名称以减轻百姓负担,百姓对他十分敬爱,为健在的他立了祠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译文:⑵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译文:(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至9题(11分)新晴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长。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8.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9.“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裁》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⑴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刘禹锡《陋室铭》)⑶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徐百柯2005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

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

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

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

”于是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

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

上课前,先由校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

原来,那天是阴历五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一篇。

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

刘教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吴宓的字)兄以为如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

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往城外跑去。

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学生们搀着陈先走。

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子》了!你替谁跑”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