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V5.0-安全测试总结报告
系统安全测试报告

系统安全测试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系统的安全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系统安全测试是评估系统在面对各种安全威胁时的防护能力和稳定性的关键环节。
本报告旨在详细阐述对系统名称进行安全测试的过程、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测试范围和目标本次系统安全测试涵盖了系统名称的以下主要功能模块和组件:1、用户认证和授权模块2、数据存储和传输3、系统接口和外部交互4、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安全性测试的主要目标是:1、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安全漏洞和风险。
2、评估系统对常见攻击手段的抵御能力。
3、验证系统的安全策略和机制是否有效执行。
三、测试方法和工具在本次测试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和工具,包括但不限于:1、漏洞扫描工具,如 Nessus 和 OpenVAS,用于自动扫描系统中的已知漏洞。
2、手动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行为,尝试突破系统的安全防线。
3、代码审查,对系统的关键代码片段进行仔细检查,查找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4、网络流量分析,使用 Wireshark 等工具捕获和分析系统的网络通信数据,检测异常流量和潜在的攻击迹象。
四、测试结果与分析(一)用户认证和授权1、发现部分用户的密码强度较弱,容易被暴力破解。
2、存在权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某些用户拥有超出其职责所需的权限。
(二)数据存储和传输1、部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进行加密,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
2、数据库中的敏感数据加密方式不够安全,容易被破解。
(三)系统接口和外部交互1、对外接口存在未授权访问的漏洞,可能导致非法用户获取系统数据。
2、与第三方系统的交互过程中,数据验证不严格,可能导致恶意数据的传入。
(四)服务器端和客户端1、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存在未及时更新的安全补丁,容易被攻击者利用。
2、客户端应用程序存在代码注入的漏洞,可能导致用户设备被控制。
五、问题严重性评估根据发现的问题对系统安全的影响程度,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三个等级:高严重性问题:1、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加密,可能导致大量敏感信息泄露。
麻醉科的工作总结报告(2篇)

麻醉科的工作总结报告我已在麻醉科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给了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现在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让我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
以下是我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
一、还做不到独当一面短短的一年我不可能变得老练,科室里呆了一年,深深的认识自己的缺点以及不足之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不够完善,从医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所要面对以及付诸行动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造就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学的还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工作上我能够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具有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能够很好的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
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建设一家技术精品化、服务个性化、工作程序化、环境温馨化、医院品牌化的现代化医院,医院始终坚持“爱心奉献”宗旨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理念。
能在这样的一家医院学习进步,感到很荣幸。
科室里每个前辈老师都能够谆谆教导我手把手的教会我自己对于麻醉领域的独特见解与体会,经验毕竟是有些书本上所欠缺的这让我倍感弥足珍惜。
这里我真的很感激____医生,不仅能当面指正我缺点与不足,而且对于麻醉专业知识她能够不厌其烦的给我讲解,让我懂得很多,学会很多,而且也避免了许多。
在其他同事的身上,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工作的那份责任,身上也学到很多。
科主任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麻醉这一行业要么不出事,一出就是大事,所以做事要慎而重之”这句话让我时刻谨记,想这能让我今后从事这已行业的路走的更远更长。
遇到解决不了会及时上报领导前辈,不逞强逞能,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病人,同事负责。
觉得做人起码要有一份责任心,更何况是从事医务这一行业。
三、麻醉医生需要具备的素质麻醉医生要熟练各种麻醉操作技术,麻醉医生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
临床试验安全报告

临床试验安全报告1. 引言在临床试验中,确保试验对象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临床试验的安全性,以确保试验过程中不会对受试者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 试验概况本次临床试验是一项针对新型药物的随机对照实验,共招募了500名受试者,范围包括男性和女性,年龄在25至65岁之间,符合特定健康条件。
受试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别,一组接受新药物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处理,以进行对照研究。
3. 试验过程试验过程涵盖了多个阶段,包括受试者筛选、随机分配、治疗期间的观察、数据收集和结果分析等。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守了伦理委员会的规定,并尽一切可能减少试验对受试者的不适或风险。
4. 安全评估在试验期间,我们对受试者的安全状况进行了持续监测和评估。
我们关注的安全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器官功能、心率、血压、呼吸状况和不良反应等。
我们采取了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来测量和记录这些指标,并定期与受试者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感受。
5. 安全结果在本次试验中,我们发现新药物的整体安全性良好。
大多数受试者在接受治疗后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少数个案中出现了一些轻微的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和疲劳,但这些症状大多自行缓解,对受试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影响。
我们已采取适当的措施对这些不良反应进行管理和处理。
6. 安全措施在整个试验期间,我们始终坚持了临床实践指南和伦理标准。
我们确保所有受试者都获得了充分的知情同意,并且在试验进行过程中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支持。
我们配备了专业的医疗人员团队,以便在受试者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提供及时的医疗援助。
此外,我们还与监管机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及时报告试验安全情况,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和指导。
7. 结论综上所述,本次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新药物在试验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我们通过严格的安全监测和管理,保障了受试者在试验期间的安全。
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并改进我们的安全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麻醉分析报告

麻醉分析报告1. 引言麻醉是医疗领域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它通过使用药物或其他手段使患者失去对疼痛或不适的感知,从而为手术或其他疗法提供必要的条件。
麻醉分析报告旨在对麻醉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麻醉的应用和效果。
2.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自医院的麻醉科数据库,包括手术记录、患者信息和麻醉记录等。
这些数据是医疗团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宝贵资源,对于麻醉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麻醉的分类根据麻醉的目的和方式,麻醉可以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等几种类型。
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输注药物使其完全失去意识和感知,局部麻醉是通过将药物直接应用于局部区域以阻断疼痛信号,表面麻醉则是通过将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达到麻醉效果。
4. 麻醉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麻醉的效果,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指标:4.1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评估麻醉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麻醉药物的输注量和患者的反应,麻醉深度可以分为浅度麻醉、中度麻醉和深度麻醉等级。
4.2 麻醉持续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是指麻醉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间隔。
麻醉持续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恢复情况。
4.3 麻醉并发症麻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呼吸抑制、血压波动等。
对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改善麻醉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 麻醉数据分析基于医院的麻醉科数据库,我们对麻醉数据进行了以下分析:5.1 麻醉方式的使用比例通过统计不同麻醉方式在手术中的使用比例,我们可以了解到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在不同手术类型中的应用情况,为麻醉科医生提供参考。
5.2 麻醉持续时间的分布我们对麻醉持续时间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到了麻醉持续时间的分布情况。
这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估手术时间和麻醉药物的用量。
5.3 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对麻醉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统计,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并发症在麻醉中的风险水平,为医生提供更好的风险控制策略。
麻醉信息系统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麻醉信息系统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摘要】麻醉信息系统是确保麻醉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文章简单介绍了麻醉信息系统,论述了麻醉信息系统在麻醉临床工作的应用,探讨了麻醉信息管理系统的临床应用优势。
【关键词】麻醉;信息系统;应用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在广大医院中推广和应用,麻醉信息系统作为数字化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旧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但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已经证明了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麻醉信息系统概述麻醉信息系统(DOCARE)是专为麻醉科开发的手术期临床信息系统。
系统覆盖了从手术预约排班、术前访视、术中记录、术后总结、家属公告以及科室管理和临床研究等全过程;系统以数字形式自动采集监护设备数据、高度共享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的手术申请信息、医嘱、电子病历和检验等相关数据并能永久存储,从而实现了患者手术期的电子病历,为医疗举证和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为手术患者提供安全保障,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麻醉信息系统在麻醉临床工作的应用1、及时合理地安排手术麻醉信息系统与医院现有信息系统“无缝”对接,通过局域网提出手术申请,麻醉科及时排班,提高了工作效率。
麻醉科接到的手术通知单自动按照手术科室、是否污染以及是否属于急症手术进行分类,手术通知单可醒目警示患者确诊或可疑的传染病,更好地进行麻醉科的院感管理。
2、术前访视细致到位麻醉科医生根据手术排班的情况,在麻醉信息系统中就能查阅患者病历信息、检查化验情况,全面细致地了解患者病情,及时访视自己负责的手术患者,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记录访视情况。
麻醉医生可以带着问题去访视患者,比原来翻阅病例,等待化验结果后再访视患者更节约时间。
能及时做出术前尚待完善的检查的建议,并及时与患者沟通,签署术前知情同意书,充分地做好术前准备。
3、术中信息自动采集麻醉信息系统能准确及时地自动采集监护仪数据,自动记录完整、可靠、清晰的数据,避免传统手工记录时麻醉科医生注意力的分散,使麻醉医生更好地对患者进行术中管理。
麻醉反应实验报告总结

麻醉反应实验报告总结1. 引言麻醉反应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实验,旨在研究麻醉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差异。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麻醉的机制,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2.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麻醉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和反应;2. 探究个体差异对麻醉反应的影响;3. 分析麻醉反应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 麻醉药物(如乙醚、丙泊酚等)- 实验对象(志愿者)- 实验设备(如监测仪器、气管导管等)3.2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对象进行身体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状况良好;2. 按照实验方案给予不同的麻醉药物,记录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信息;3. 观察实验对象的麻醉反应,包括心率、呼吸等生理参数的变化,并记录下来;4.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5. 结合统计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4. 实验结果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麻醉药物进行实验。
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麻醉药物的剂量和实验对象的反应呈正相关关系。
即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实验对象的麻醉反应也会显著增强。
2. 实验对象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有的个体对同一剂量的药物反应较强,而有的个体则反应较弱。
3. 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其对麻醉药物的反应。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产生差异,从而影响麻醉反应。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在麻醉手术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来确定合适的麻醉药物剂量,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5. 实验改进意见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以下改进意见:1. 增加样本量:本次实验仅采用了10名实验对象,样本量较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以后的实验中,可以增加样本量,加强统计分析的可信度。
2. 考虑更多因素:本次实验中仅考虑了给药剂量和个体差异对麻醉反应的影响,以后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因素对麻醉反应的影响,如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
全身麻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全身麻醉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全身麻醉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3. 熟悉全身麻醉的监测方法和并发症处理。
4. 提高临床麻醉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X日三、实验地点医院麻醉科实验室四、实验对象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3名,年龄20-30岁。
五、实验器材1. 麻醉机:麻醉呼吸机、麻醉气体供应系统、麻醉气体监测仪等。
2. 麻醉药物:吸入麻醉剂、静脉麻醉剂、肌肉松弛剂等。
3. 监测设备:心电图(ECG)、血压计、脉搏血氧饱和度仪、体温计等。
4. 器械:注射器、输液器、吸痰器、气管插管、牙垫等。
5. 医疗废物处理设备。
六、实验方法1. 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详细询问和体检,了解其病史、过敏史、药物史等。
2. 实验过程中,监测志愿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体温等。
3. 根据实验设计,采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方法进行全身麻醉。
4. 麻醉诱导:采用缓慢注射静脉麻醉剂或吸入麻醉剂,使志愿者进入麻醉状态。
5. 麻醉维持:根据志愿者生命体征和手术需求,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吸入麻醉浓度。
6. 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志愿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7. 手术结束后,逐渐停用麻醉药物,观察志愿者恢复情况。
七、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对志愿者进行详细询问和体检,了解其病史、过敏史、药物史等。
2. 实验分组:将志愿者随机分为吸入麻醉组和静脉麻醉组。
3. 吸入麻醉组:a. 连接麻醉机,调整呼吸参数。
b. 将志愿者头部置于麻醉机头托上,开放气道。
c. 缓慢吸入吸入麻醉剂,观察志愿者呼吸频率、深度和生命体征变化。
d. 待志愿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开始手术操作。
4. 静脉麻醉组:a. 静脉注射静脉麻醉剂,观察志愿者生命体征变化。
b. 待志愿者进入麻醉状态后,开始手术操作。
5. 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志愿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深度。
6. 手术结束后,逐渐停用麻醉药物,观察志愿者恢复情况。
系统测评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一、项目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测评在确保软件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次测评旨在对某公司开发的某管理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试,评估其性能、稳定性、安全性及易用性等方面,为后续系统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
二、测评目的1. 验证系统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 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3. 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系统安全性;4. 评估系统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5. 为系统优化和升级提供依据。
二、测评方法本次测评采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如下:1. 黑盒测试:主要针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验证系统是否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 白盒测试:主要针对系统内部逻辑进行测试,验证系统代码的完整性和正确性;3. 性能测试:通过模拟实际业务场景,评估系统性能,确保系统满足业务需求;4. 安全测试:通过渗透测试、漏洞扫描等方法,发现系统潜在的安全隐患;5. 易用性测试: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系统易用性,提升用户体验。
三、测评过程1. 测试准备阶段:组建测试团队,制定测试计划,准备测试环境及测试用例;2. 测试执行阶段:按照测试计划,执行黑盒测试、白盒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和易用性测试;3. 测试总结阶段:对测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测试报告。
四、测评结果与分析1. 功能测试:通过黑盒测试,验证系统功能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共发现功能缺陷X个,其中严重缺陷Y个,一般缺陷Z个。
2. 性能测试:系统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性能指标如下:(1)响应时间: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为XX毫秒,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2)并发用户数:系统在并发用户数为XX时,仍能稳定运行,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3)吞吐量:系统在并发用户数为XX时,每秒处理请求XX次,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
3. 安全测试:通过渗透测试和漏洞扫描,共发现安全漏洞XX个,其中高危漏洞Y 个,中危漏洞Z个,低危漏洞A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Suzhou MedicalSystem Technology Co., Ltd.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安全测试总结报告
本资料为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之财产,非经书面许可,不准透露或使用本数据,亦不准翻印、复印或转变成任何其它形式使用。
The information is the property of MDSD. Use reproduction, copying, transfer and disclosure to others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except by written permission of MDSD.
本资料为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之财产,非经书面许可,不准透露或使用本数据,亦不准翻印、复印或转变成任何其它形式使用。
The information is the property of MDSD. Use reproduction, copying, transfer and disclosure to others are strictly prohibited except by written permission of MDSD.
文件修撰者:徐杰
修撰日期:2014/04/25 第 1.0 版 页次:2 总页数:5
修订一览表
权责单位
EPG
立案者 徐智渊 项次 修订日期 版次 页次 修 订 内 容 摘 要
修订 审核 核准 1 2011-4-16 1.0 5 新建立
2 2014-4-25 1.4 5 创建DoCare 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功能
测试总结报告
徐杰 赵志成
目录
1 项目说明 (4)
2 术语定义 (4)
3 测试依据 (4)
4 人员及进度 (4)
5 测试概要 (4)
5.1测试环境 (4)
5.2测试用例 (5)
5.3测试方法 (6)
6 覆盖分析 (6)
6.1需求覆盖 (6)
6.2测试覆盖 (6)
7 缺陷统计 (6)
7.1缺陷汇总 (6)
7.2缺陷分析 (7)
7.3遗留缺陷 (7)
8 测试结论与建议 (7)
8.1测试结论 (7)
8.2测试建议 (7)
9 评审意见 (7)
1项目说明
测试对象: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
测试范围包括:系统级安全,数据存储安全和系统流程安全等。
2术语定义
DoCare:系统名称前缀
HIS:医院信息系统
3测试依据
本次测试依据的相关项目文档:
《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
《详细设计说明书》
《安全设计方案》
通用标准:
测试用例执行率达到100%,没有遗留的“非常严重”和“严重”类型的缺陷本阶段所有输出项都已经输出。
按照客户要求,系统正式使用一般等级缺陷不超过5个。
4人员及进度
活动人员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制定计划徐杰2013-09-25 2013-09-25 测试环境葛晓凤2013-09-28 2013-10-01 设计测试用例葛晓凤2013-10-02 2013-10-02 执行测试葛晓凤2013-10-06 2013-10-15 完成测试报告徐杰2013-10-15 2013-10-15 5测试概要
5.1测试环境
客户端:
硬件环境CPU INTEL-CORE i3-2310M 2.1G RAM 4G
HD 500G
网络环境局域网交换机
软件环境OS windows7 专业版文档编辑WPS
DB oracle10g
系统组件IIS 6.0/IIS8.0 系统组件.Net Framework 软件开发PLSQL
服务器端:
硬件环境CPU 1GHz 32位或64位处理器RAM 2G
HD 500G
网络环境网卡1张
软件环境OS Windows2008server DB oracle10g
软件开发PLSQL
5.2测试用例
参考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测试用例
用例内容举例:
1.系统级别安全性,架构是否安全;
D 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采用三层构架的设计模式,对于系统数据的传输均采用专门的加密方式。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用户通过逻辑层访问数据时需要相应的访问权限,同时所有数据采用密文传输,一些本地配置信息尤其是敏感的数据库配置均通过密文加密。
2.访问控制是否有安全设计;
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采用多级权限管理,用户、角色、权限严格区分。
所有系统用户访问控制需要严格授权,访问过程中账户密码采用加密方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再加上医院网络具有内外分隔的特性,增加了系统的访问安全性。
3.系统功能和流程是否后安全设计;
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的业务场景为手术室,手术室的业务流程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
譬如手术时间流程控制,麻醉质控,麻醉交接班的检查,具体有麻醉药及处方交接班,手术交接班,值班交接班,麻醉术前会诊,麻醉记录单的规范化书写,繁琐麻醉质量的检查。
数据质量上,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增加了规范化字典,严格控制用户输入,为麻醉系统后期科研分析提供基础。
同时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安全管理措施,提供数据库级安全保障,通过登录和连接数据的分离,保障数据库端数据安全,并需要对用户信息加密处理。
需
提供集中的用户及权限管理程序,通过系统管理员为用户授权,不同权限管理不同的内容。
提供用户分组、权限角色组管理机制,简化用户授权。
4.系统程序是否存在源代码泄露;
DoCare麻醉临床信息系统发送到现场的系统版本是经过混淆器等处理过的,程序进行重新组织和处理,使得处理后的代码与处理前代码完成相同的功能,而混淆后的代码很难被反编译,即使反编译成功也很难得出程序的真正语义。
被混淆过的程序代码,仍然遵照原来的档案格式和指令集,执行结果也与混淆前一样,只是混淆器将代码中的所有变量、函数、类的名称变为简短的英文字母代号,在缺乏相应的函数名和程序注释的况下,即使被反编译,也将难以阅读。
同时混淆是不可逆的,在混淆的过程中一些不影响正常运行的信息将永久丢失,这些信息的丢失使程序变得更加难以理解。
5.数据是否可有备份和恢复机制;
对存储的数据,有冗余保护措施,保证用户数据的随时可提取性,对于容错及冗余都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
5.3测试方法
测试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黑盒测试,测试的重点是按照系统安全设计中的要求,采用的测试模式是手动执行测试用例,并整理缺陷。
6覆盖分析
6.1需求覆盖
需求覆盖率是指经过测试的需求/功能和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有需求/功能的比值,通常情需求/功能测试类型是否通过备注
100% 性能测试是
6.2测试覆盖
覆盖率用例个数执行总数未执行未/漏测分析和原因
100% 2303 2303 无无
7缺陷统计
7.1缺陷汇总
按缺陷严重程度
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小优化建议
0 0 0 0 0 7.2缺陷分析
缺陷编号简要描述分析结果备注无无无无
7.3遗留缺陷
缺陷编号简要描述测试结果与预
期结果偏差
分析原因预防改进措施
无无无无无
8测试结论与建议
8.1测试结论
1.测试执行充分,包括系统级安全性、数据存储安全性和系统流程安全性描述的全面测试;
2.按照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经验,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性建议;
3.测试目标已完成;
4.测试已通过;
5.可以进入下一阶段项目目标。
8.2测试建议
1.系统登录用户需要经常更换登录密码并妥善保管;
2.密码需要一定的健壮性,建议使用组合型密码,如特殊符号+字母+数字;
3.离开系统时请使用锁定系统功能或关闭系统;
4.系统平台安装正版的操作系统杀毒软件,并自动更新;
5.产品设计可尽量考虑到使用者实际的工作环境情况。
9评审意见:
符合安全测试要求,审核通过。
审核人签名日期
项目经理赵志成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