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神话)【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出品】

第15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一、简答题1.民间文学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文学的语言特色主要有:(1)口耳相传的独特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不需要文字作中介,更不需要造纸、印刷等技术媒介来传播,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人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较为自由的创作活动。
而且,这种创作活动诉诸于口头媒介,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生活场景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讲唱者与听者之间平等地双向交流,整个创作与传承活动充满了生活意蕴。
(2)未经雕琢、朴实无华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琢,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间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话”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富有表现力。
(3)体现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色。
民家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简洁、朴素中却蕴含着塑造形象的雄壮力量。
民间文学创作不同于文人创作,民间文学创作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中“引类譬喻”。
民间文学作品中,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因此,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能够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总之,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是丰富的,在整体上呈现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
2.简述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
答: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主要表现为:(1)民间文艺美学的悠久历史积淀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民间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自成一体的远古文化根脉,历经沧桑,经久不变,生生不息,流注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的定义(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的分类(1)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2)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3)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4)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5)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的特点(1)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人们统称为“民间文学”。
(2)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主要体裁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混淆不清,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4.1 复习笔记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
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六礼答:“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
“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
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2.堪舆答: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
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
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不小影响。
3.师承制度答: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
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
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
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大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4.分胙答:分胙是宰牲祭神之后,将祭肉分给与祭者食用的一种仪式活动。
在古老的宗教体系中,这种活动主要是在宗族内进行。
中国古代的分胙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图腾文化中的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
后来逐步发展和演化,在祭祀文化体系中,以礼文的形式固定下来。
分胙礼仪与一般的宗教文化中的图腾圣餐有一定的关联和相似之处,但就其文化含量而言,并非简单的图腾圣餐所能涵概的。
5.传说答: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17.1 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一)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
1.在先秦古籍的《尚书》《禹贡》《国语》《左传》《庄子》《韩非子》《穆天子传》《楚辞》《逸周书》《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中,都记载有古代神话资料。
其中最主要的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和《楚辞》。
2.我国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口头流传着许多古神话故事和表现创世内容的神话史诗。
3.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
4.除古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
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二)两汉时期的民间文学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向上的时代,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也较发达。
这时期记载民间文学资料的书籍很多,民间文学本身也比较繁荣。
1.对于神话的记载虽说历史化倾向渐浓,但却比较丰富完整,以《淮南子》和《史记》记述最多。
2.至于两汉时的寓言,其题材和手法大多因袭先秦,且主旨是为空前统一的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所以这时的寓言便成为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人们以劝戒的“劝戒寓言”。
3.汉代文学的精华是汉代民歌。
乐府是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当时配合俗乐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其采录范围实际上并不限于赵、代、秦、楚。
4.现存汉乐府民歌虽不过40首左右,但内容广泛,农民、城市贫民、游民、士兵、病妇、孤儿的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5.两汉民谣和其他时期的民谣一样,也是最敏感的社会晴雨表。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文言小说粗具规模,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
2.南朝宋范晔所撰的《后汉书》中,记述了不少民族族源传说和英雄传说,为我国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
3.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被称为“天下之笑林,调谑之巨观”的中国第一部笑话专集,三国时魏邯郸淳所撰的《笑林》。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一、填空题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在芬兰学者________的主持下起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劳里·航柯【解析】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委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由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主持下起草的。
2.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________”,用以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________”,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得越多。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重出立证法;文化周圈论【解析】“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又称“蒙太奇式照相法”。
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族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
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
柳田国男认为“方言的地方差异大体标明古语退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词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为“文化周圈论”。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解析】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二、名词解释1.神话学派(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
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
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长诗)【圣才出品】

第7章民间长诗一、填空题1.《阿诗玛》是________族的作品。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彝【解析】《阿诗玛》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
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民间叙事长诗通过人民群众________得以________。
【答案】集体创作;口头流传【解析】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又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二、简答题1.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我国各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数量可观,内容丰富,品种繁多。
综观其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①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大都产生于近现代社会,多反映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青年男女追求婚姻爱情自由的斗争生活。
歌颂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即反对封建礼教对纯真爱情的束缚与戕害,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的两大常见主题。
这是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在题材、主题方面的特征。
②民间叙事长诗中最多的篇章是以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真挚的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迫害、争取婚姻自主为主题的。
(2)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①民间叙事长诗多以歌唱形式流传,叙述曲折悲欢离合的故事,必带上歌者喜怒哀乐的情感,这就形成了叙事长诗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大都要叙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故事情节多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线索单线递进发展,环环相扣、一波三折,具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②民间叙事长诗注重叙述故事,在叙述中融入歌者浓烈的情感。
随着故事中悲欢离合情节的展开,自然流露出歌者的喜怒哀乐。
民间叙事长诗的叙事语言、结构安排、表现方法等,都体现了这种叙事与抒情相融合的特征。
民间叙事长诗的语言,既具叙事性,也具抒情性,写景是情景交融,叙事是情事合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山海经》;《淮南子》;《列子》
【解析】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
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
2.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所说“事无形”,即“________”,这是巫的原型。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
【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
以舞降神者也。
”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3.屈原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解析】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
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
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4.写出下列作品所属民族:《创世纪》________,《梅葛》________,《密罗陀》_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_。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纳西族;彝族;瑶族;布依族
【解析】《创世纪》是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部分,共有二十个章节,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
《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
《开天辟地》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
二、选择题
1.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答案】C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完整的著作。
2.记录岁时节日习俗的重要民俗学文献是()。
A.《风俗通义》
B.《荆楚岁时记》
C.《述异记》
D.《博物志》
【答案】B
【解析】《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三、名词解释
1.母题(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母题(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母题是英文Motif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
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
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
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
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2.人文神话(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
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
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
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
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
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3.仙话(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仙话是围绕仙人的活动而展开的故事。
它在我国民间文学作品中,是非常独特的样式,是显著有别于神话故事的。
神话产生于新时器时代的中晚期,而仙话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最初的仙话故事中,有大量反映帝王惧怕白发与死亡,从而寻觅长生术的内容,采药炼丹尤其是屡见不鲜的内容,由此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与仙话的又一不同:神话中的神性是生而有之的,而仙话主人公的飞升则是凡人经过刻苦修炼获得的正果。
四、论述题
1.试举例论述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神话是人类早期历史的活化石,它产生于没有出现文字的时代,对于认识和研究史前人类的社会形式、生产、生活、艺术、信仰以及其他情况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文化史价值。
(1)神话展示了远古居民对自然的认识
许多神话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结果,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解释。
宇宙起源神话、天柱神话、后羿射日和沃焦神话构成了一套圆满的“宇宙论体系”,展示了远古先民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索成果。
(2)神话具有元典的哲学意味
神话作为人类最早最有影响的精神活动,是人类最早的关于生命、自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等命题的主动叩问和思索,具有元典的哲学意义,提供了一种接近人类的类本质、感悟生命
和认识自然的独特方式。
作为原始社会人类的精神创造,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构系统和人的本质实现过程来看,全部神话,无论怎样离奇怪诞、丰富多彩,都有一个基本的和统一的主题,即人,表现人的本质。
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精神需要的实现。
从人的活动的全面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情感的外化。
从人的活动的创造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能动性的表现。
从人的活动的社会性结构来看,神话是人的活动的社会关系的反映……神话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辩证统一。
(3)神话深刻影响着各种文化现象
神话的文化史价值也体现为它对人类文化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要全面认识人类文化现象的本质与内涵就必须寻求其在神话中的根源,怪诞神奇、古拙朴实的民俗形式在神话中往往可以发现其真实的意义。
(4)神话塑造民族心理,维护民族精神
神话的文化史价值还体现为它的现实意义方面,体现为对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与维护。
神话在许多民族中都发挥了“根”的凝聚作用,民族神话的讲述和传承,有力地促进了特定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在每个族民的心中都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树立起对民族共同理想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自觉自愿地为本民族取得优势地位做出应有贡献。
总之,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初构想的,是先民对自己以外的世界最朴素的解释。
神话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的故事。
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2.简要介绍神话研究概况。
答:神话久远的生活史及其内在的独特思维机制,决定了神话研究的难度与不可避免的主观性。
(1)西方的神话
西方的神话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研究方法的更替史:
①西方最早研究神话的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主要倡导者色诺芬尼认为,神话不过是古人的寓言,是古代智者暗示各种自然法则、寄托道德教训而留下的“哑谜”。
另一位哲学家攸赫麦拉斯提出神话的“历史化”理论,认为神话只是历史的传奇描述,所有的神都是历史人物。
②18世纪,维柯创立了神话哲学,运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神话,对于全面研究作为文化样式的神话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
③19世纪是西方神话研究的发展时期,可以说是各种学术流派运用自己的理论方法研究神话的多元时代。
④20世纪西方神话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一方面,研究群体从欧洲少数国家扩展到整个西方世界,另一方面,研究领域也有较大突破,人类学、哲学等传统研究方法继续发展,心理学、文艺学方法也进入神话领域,神话比较研究走向深化。
(2)西方神话研究概况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
①多学科从不同角度对神话本质给予的深入发掘,使得神话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方法论的研究,而不是本体论的研究;
②人类学视野中的神话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一特点决定了当代国际神话学的基本面貌。
(3)中国的神话
中国神话学的创建与发展始于20世纪。
1903年,清末留日学生蒋观云在《新民晚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