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第五单元 第11课 与妻书 (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与妻书》(教学课件)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课件)课件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

研读文本
1、主旨句是哪一句?
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 天下人,将疼爱妻子的情感升 华为天下谋永福,尽显志士胸 怀与内心悲壮。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2、作者有何愿望?现实如何?
愿望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
现实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研读文本
3、第二段中有三处用典,请找出来并分析其用意。 “司马青衫”
知 人 论 世 矢志不渝真志士,情深不寿痴女子。
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 二天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
1911年5月19日,林觉民牺牲不到一个月时,陈意映因为悲痛过度,诞 下了早产的遗腹子。因林觉民在信中曾写“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 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林觉民的字)在也”,陈意映给孩子其名为仲 新,取“改天换日,迎来新中国”之意,这便是林觉民的志向所在。
知 人 论 世 如玉美君子,慷慨悲壮士。
1911年1月底,林觉民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遂义无反顾回国响应。先赴 香港,后回福建老家召集革命志士。其间,林觉民曾返乡一次,他躲藏于福建西禅 寺中制造炸药,将炸药装到棺木中,打算运往广州,支援起义。 陈意映曾挺身而出,要求装扮成寡妇护送棺材随行掩护,可是因为怀孕只能作罢。 两人决定,林觉民一人奔赴广州,陈意映则在福建待产。 4月初林觉民一趟趟地在香港与广州之间来来往往,负责把这批人护送进广州。 1911年4月24日在九龙岛醉人的夜色中,在狭小的赁屋内,林觉民写下了给父亲的 《禀父书》及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书》。
研读文本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中所追忆的夫妇生活中三件事,并 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汝忆否
夫妻谁先死 的谈话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课件(4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1.2《与妻书》课件(42张PPT)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黄
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
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

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 1911年,参加同盟会广州起义,受
进 伤被捕,从容就义。遗体后被安葬
作 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之一。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新 婚妻子留下一封著名的与妻诀别书,
背 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
景 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书信
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
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
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

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 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
永福”而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在作者看 来,个人的幸福与天下人的幸福比起来,是
微不足道的。作者在这里把家庭幸福与国家
前途联系在一起,把对妻子的爱与对国家的
爱统一起来,爱妻,更爱国。
文中对婚后甜蜜生活的回忆运用了哪些 手法?

本 探
①“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此句 以景衬情,以美景表现夫妻生活的幸福。 ②“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以细节表现
究 夫妻之间的恩爱。
③“何事不语?何情不诉”,以整齐简短
的问句回忆往事,似与妻子当面谈心,表
现了作者对妻子的深爱之情。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
为什么在文中会有“望其真有”的想法?


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爱之深,二则用

11-2《与妻书》说课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11-2《与妻书》说课课件 (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新时代青年的复兴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
四、说教学方法:
(一)、教读法: 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利用小组,共同研讨,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通过问题的解决,深化对文本的认知理解,把握文本的情感内涵,完成 鉴赏任务。
(二)、情境创设法: 通过课堂活动的情境创设,入情入境,引导
学生更好地领悟林觉民写绝笔书时复杂的情感和 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多媒体投影辅助法
赵一曼 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2团政委 左权 无产阶级革命家、八路军高级将领 程雄 新四军2师5旅13团2营3连连长
对比鉴赏:这些家书有何异同?
共同处: 不同点:
都是革命烈士写给家人的绝笔信; 都选择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中怒放自己生命; 都体现了革命烈士为了家国大义,舍弃了儿女 私情的崇高情怀。
写作对象不同;表达的私情也有所不同。 有对儿子的歉意与教育;有对父母双亲的 惦念牵挂;对妻子儿女深切的关爱,这些 情感不同。
方声洞,1886年出生与福州富商家庭,父亲曾任县令,思想开明,广州起义中,方声洞在日本筹备军火密运广 州,临行前他手书数封绝笔信,已经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后在起义中身中数弹而死,年仅25岁。
喻培伦,1886年生于一个富裕糖商家庭,1905年留学日本,进入东京警监学校,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校,后又考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 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灵魂相伴。
亲情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清静过日而 一嘱:嘱托后事,清静过日 已
对家人牵挂眷念之情
说 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与妻书》课件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与妻书》课件PPT

起义军与清兵激战一昼 夜后失败,伤亡极其惨 重,100多名革命党人 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 人的遗体被陈尸在谘议 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 睹。其时,潘达微先生 冒着杀头的危险,收集 了死难烈士遗骸72具, 丛葬于东郊红花岗上。 潘认为,"红花"不及" 黄花"二词雄浑优美, 故在报道中将原"红花 岗"易名为"黄花岗", 此后该名一直沿用至今。
任务三:
学校话剧节要改编课本剧《与妻书》:假设一百年 后林觉民和陈意映有缘相见。请你想象当时的情境, 根据文本和你对人物的理解把握,尝试完成剧本创作。 400字。
不负苍生,独负卿
“汝忆否”说明作者的思绪由现实回到了过去。
生死讨论 月夜诉衷情 醉酒浇痛
夫妻谁先死 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 生活情景
两次离家未能将 实情告诉妻子的 原因和心情
对妻子眷念之深,为妻子 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 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 的人。
对妻子的爱恋和怀念之情 死别的悲哀和伤痛之情 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 献身革命的豪迈之情
没有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就不会有个人的真正幸福。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汝其勿悲!
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
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 汝不必以无侣悲。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 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 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 也。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 尽。
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
三嘱
一嘱抚养孩子 二嘱子承父志 三嘱清贫度日
三愿
一愿九泉之下“哭 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有道, 是实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与妻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1课  与妻书(课件)
观之,天灾可以 死①, 盗贼 可以死②, 瓜分 来看,天灾可能使我们死去,盗贼可能使我们死去,国家被瓜分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之日
可以死③, 奸官污吏虐 民
可以
的时候可能使我们死去,奸官污吏残害人民的时候可能使我们
死④,吾辈 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 无地 无时 死去,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国内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时期
告我:“望 今 后有远行, 必 以 告 妾, 请求我:“希望你以后有外出远行的事,一定要把事情告诉我,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妾 愿 随君行。” 逃家:这里指离家 吾 亦 既 我愿意跟你一起走。” 从事革命活动。 我当时也已经
许汝矣。前 十余日 回家,即欲乘 便以①此行 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的时候,就想趁机把这次出行的
遍 地 腥 云,
满街
狼犬,
却是遍地都笼罩着血腥的阴云,满街都有横行的狼犬,
预习任务
必学任务
选学任务
直击高考
素养分层作业


快 意, 几家能彀? 司马
过上称心如意快乐舒畅的日子的,又能有几家呢?白居易尚
春衫,吾 不能 学
太上
且因同情琵琶女而泪湿青衫,我也不能像那些所谓修养高
之 忘 情 也。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的人士那样忘了喜怒哀乐之情。语出《西厢记》。眷属,亲
幸 双 健。天下人之不当 死而死与 不愿 离而 还幸运地活着。但是普天之下不该死却死去和不愿分离却
离 者, 不可 数 计,
钟情 如我辈者,
分离的人,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感情丰富的人,
预习任务

11-2《与妻书》(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与汝永别”,“忍悲为汝言之”。 第二部分(2-4):阐述“吾至爱汝,即此爱
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情感。 第三部分(5-6):再诉“吾不能舍汝”的永别 的哀痛。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 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不欲 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 以:用 书:书信 尚:还 察:体察
• 竟书:写完(竟:完毕,书:写)
• 下:名词作动词,流下 谓:以为
• 衷:衷情 忍:忍心 舍:舍弃
• 故:所以 遂:就 为:给
• 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曰:“妇人卿婿,于 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是 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 革命志士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 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林觉民 关键词句
▪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之际,舍个 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 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 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 属。一曲爱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 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 未尝:不曾 以:把 语:告诉
• 志:名词作动词,追求
• 百死而不辞:辞:推辞。而:连词,表转折
• 的的:的的确确 至:达到了极点
• 为:替 体: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 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 偶:名词作动词,嫁给 • 何:多么 • 卒:最终 • 善: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1911年,24岁,参与广州起义。4月27日,起 义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审大堂宣传革命道理。

11-2《与妻书》(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体知识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 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表达 了林觉民对妻子陈意映深深的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与 妻书》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原文写在一方布帕上。手
稿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
(长子依新后夭折)献给
人民政府,现陈列在福建
省博物馆。
知识延伸-书信体格式
疏通文本
定语后置
名作状用数字
第五段
定语后置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因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钟情 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
古义: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抚育
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
●文化理解与传承:明情明志,激发学生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唤起 学生的爱国热情。
(1886-1911)
林觉民像 字意洞,号抖飞
近代民主革命者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
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 国的惨状呢?”
他在写《与妻书》的同时,还给 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 四十字的信。这封信言简意明, 充满了他热爱祖国,为争取独立 而勇踏死地的崇高精神。
他给父亲的信和《与妻书》在起义失败后,有人神秘地将 这两封信在半夜塞在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清晨家人发 现了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 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
与其
第三段
பைடு நூலகம்

11-2 《与妻书》(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11-2 《与妻书》(教学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 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中国人的真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对子女没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杰,怜爱孩子怎 见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中国人的真情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司马迁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 顾虑妻室儿女。
理与情 1.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 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4.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 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 日日呼酒买醉。
7.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 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 的非吾所忍。
广西6人:韦树模 韦荣初 韦统淮 韦统铃 李德山 林盛初
安徽3人:程良 宋玉琳 石德宽
四川3人:秦炳 喻培伦 饶国梁。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中国人的信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横渠四句 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 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 的基业
中国人的真情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 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泪下哽咽
文天祥
活动二 思辨:家国天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 于就死也
夫妻情深至此,林觉民为何还 要离家赴死?请你从文中找到相 关的句子并作理解。
5次“天下” 2.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亦以天下人为念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5.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段希望妻子“当尽吾意”,这里的“吾意”,就是遗书的中心,以 此结束全文。
2.作者在抒写“吾至爱汝”的感情时,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作用是什么?
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说明 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 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 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承受不住沉重的悲痛。
与妻书
素养目标
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排比、设问、用典等多种修辞格的写法,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 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 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 思想和高尚情操。
4.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① 浅近平易,多用典故。 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 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 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 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② 真挚感人,巧用修辞。 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 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 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 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3.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什么?
作者追忆夫妻间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是为了表明自己绝非无情 之人。作者从爱怜妻子之情出发,想到妻子一定承受不了失去丈夫的 痛苦,所以宁愿“汝先吾而死”。作者本来并不希望抛舍妻子而使她 独自承受悲痛,暗示现在要舍身取义虽有违初衷,却实在是迫不得已。
运用排比列举当时社会上种种触目惊心的衰乱景象,将矛头直指 社会惨状及其根源,与上文温馨和谐的画面形成强烈反差,说明在这 种悲惨的社会里“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是不现实的。 7. “教其以父志为志”与上文哪句话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与上文“使之肖我”意思相近。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追求的革命理 想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
(5)省略句
吾与并肩携手 ( “与”后省略宾语“汝”) 必以告妾 ( “以”后省略宾语“之” ) (6)固定句式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使……,无宁……”译 )
内容小 结
主题归 纳 这封遗书表达了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发
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人之爱要服从革命 需要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 牲个人幸福的崇高革命精神。
深入探究
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 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那么,这一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
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1. 用于父母:膝下、膝前、尊前等。
2. 用于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尊右等。
3. 用于师长:函丈、尊鉴、道席等。
4. 用于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等。
5. 用于同学:砚右、文几等。
6. 用于夫妇:俪鉴等。
7. 用于女性:芳鉴、淑鉴等。
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林觉民知自己必死,就给妻子陈意映写下了这 封信,表现了他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怀和杀身成仁的决心。
资料链接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
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
且以汝之有身也 (介词,因为)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连词,表修饰 )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 人称代词,他 )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 人称代词,他们 ) 其 吾亦望其言是实 ( 指示代词,这 ) 今则又望其真有 ( 代词,它 )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 )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 动词,完成 ) 竟
写作 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
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 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 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协助起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一百人攻入总督衙门,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 等起义勇士即与清军展开激战,因与敌人兵力悬殊,起义将士大部分牺牲,黄兴仅率少 数人突围。事后,广州民众收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5.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 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 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岂能只是儿女私情?《与妻书》中,“吾 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 汝也”等句,都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依依不舍的深情。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陈述 私情,一方面削弱了他对祖国、人民爱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显得他优柔寡断,顾 虑重重。因此,作者如此写作有损其光辉形象。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① 如晤( wù ) ④ 几家能彀(gòu) ⑦ 双栖( qī )之所 ⑩ 依依旁(bàng)汝
② 眷(juàn)属
③ 称(chèn)心快意
⑤ 吾尝语( yù )曰
⑥ 必不能禁( jīn )
⑧ 虐(nüè )民
⑨ 使之肖(xiào)我
⑪ 的( dí )的非吾所忍 ⑫ 一恸(tòng)
作用:都反映了作者生前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之细。用事 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3.本文是怎样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 想感情,在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在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 的强烈的情感浪涛,如第1、5 段。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 事,如第3段和第4段。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爱汝”的感情外,还在于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作者为全国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 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挚爱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 赴义的“理”才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这主要表现在 (形容词用作动词,完善 ) 当尽吾意为幸 (形容词用作名词,幸事 )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为”表判断 ) (2)状语后置句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 应为“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 (3)主谓倒装句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应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4)定语后置句 钟情如我辈者( “如我辈”作定语,后置,应为“如我辈钟情者”)
课文探究
1.赏析语句,分析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的鲜明对比, 表达了革命志士抱定必死的信念,义无反顾,英勇赴死,透出一种撼 人心灵的凛然正气。
( 2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 故 遂忍悲为汝言之。
说明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 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说明了作者担心妻子不理解,不得 不“忍悲为汝言之”的悲伤和矛盾的心情,交代了作者“言之”的原 因,引出后文对“吾衷”的论述。
(3)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至爱汝”既是对妻子的真情告白,又为下文的说理做好充分的 铺垫。与后文中“爱”字的含义从爱一人扩展到爱天下有情人,再扩 展为爱天下人遥相呼应。
第5段逐层深入地论述了“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敢率性就死不顾汝 也”这段话所包含的道理,呼应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进 一步呼应“吾至爱汝”。
第6段表达了作者“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的心愿。
第7段围绕着“汝幸而偶我……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 幸”,实际上也是紧扣全文的中心:“幸”,“吾至爱汝”;“不幸”,使 自己“就死”。
文章第1段说明了写遗书时的心情和原因,在说明心情时即深含“吾 至爱汝”的感情,而说明原因则正是引出下文“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 死也”。
第2段中“吾至爱汝……使吾勇于就死也”则是直接提出了全文的中心。 第3段中夫妻关于先死后死的争论,以及第4段开头对往事的回忆,集 中抒发了“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的感情,呼应了前文的“吾至爱汝”。
观点二: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儿女私情并不损其光辉形象。一位革 命战士如果对儿女私情毫不顾念,很难想象,他的革命热情会有多浓烈。在 《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 不顾汝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 永福也”等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顾全大局、勇于奉献,可以说, 他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
作者 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
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民主革命者。15 岁考 入全闽大学堂学习时,即深受民主思潮影响,倾向革命。 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从事 革命活动。1911 年春,归国返乡,组织几十名革命志 士赴广州参加起义。1911 年4 月27 日夜,林觉民在起 义时加入敢死队,带头冲入两广督署,撤出途中中弹受 伤,被捕,后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