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

《考工记》与礼制思想对北京城市规划的影响发布时间:2006-08-07 15:24:00 信息来源:admin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
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
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
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
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
《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
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
《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
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中国城市建设史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
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
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2、曹魏邺城的规划布局特点及其在古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影响:邺城的规划布局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
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
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子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如唐长安等城。
3、唐长安城市布局的特点。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4、唐长安城市布局与汉长安城市布局的比较。
5、宋朝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
1)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周礼·考工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

《周礼·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制度的联系探究2019-10-29[摘要]城市规划是近代兴起于西⽅城市地理学领域⾥的⼀个常见概念。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对城市规划的问题进⾏思考,并总结出理想的城市模型。
《考⼯记》中“匠⼈建国”即是先⼈针对理想城市模型所概况的⼀些简要的成⽂规范。
本⽂以秦汉两朝都城为例,对《考⼯记》与秦汉都城规划的联系进⾏探讨。
[关键词]《周礼·考⼯记》;秦汉都城规划;联系《考⼯记》是我国最早介绍古代各⼿⼯⾏业“百⼯”技艺的专著。
作者与国别不详,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因先秦齐国的⼿⼯业技艺是诸国中最为发达精湛,故通常认为是“齐国官书”,并由多⼈撰写⽽成。
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因《周官》缺《冬官·司空》篇,以次书补⼊;后刘歆时改《周官》为《周礼》,故亦称《考⼯记》为《周礼·考⼯记》。
(1)⼀、《考⼯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想形态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朝后市,市朝⼀夫……王宫门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考⼯记》)王城要保持⽅正规矩的形制,每个⽅位的城墙上各置三个门,共⼗⼆门,城内东西南北纵横各设九条街道,每条街道宽度为九轨,天⼦以九为节象征权威,反应了周以来所追求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礼乐和谐。
宗庙与社坛为城内最重要的祭祀建筑,祭祀在古代社会⼀直视为关系国运的⼤事,因此这两组建筑确⽴了天⼦承继先圣与秉受天意合法地位,也是国家可以得到神祗的持续庇佑的象征,分别位于王宫的左右两侧。
宫殿⽅位均坐北向南,“市井(市场)⼀般设于最不吉利的⽅位――北⽅,显⽰贸易与商⼈地位的低微,以及这些⾮⽣产性的经济在农业社会中的次要位置”。
(2)可见,古代都城中各要素的布局和营建都不是随意的,相反它是极其讲究的,是要按照严格规范去操作的。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特别是《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明朝的北京城和皇宫的规划建设就是按照《考工记》而实施的。
其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
明清北京城的前身为1264年营建的元大都城,大都城设计时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划思想,规模宏伟,规划严整,设施完善。
北京城从地图上看,是一个整齐的凸字形,紫禁城是它的中心。
除了城墙的西北角略退进一个小角外,全城布局基本是左右对称的。
它自北而南,存在着纵贯全城的中轴线。
北起钟鼓楼,过景山,穿神武门直达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然后出午门、天安门、正阳门直至永定门,全长8000米。
这种全城布局上的整体感和稳定感,引起了西方建筑家和学者的无限赞叹,称之为世界奇观之一。
国内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1001班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
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
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
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的城市理论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的思想体系对比

勒·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的城市理论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的思想体系对比勒·柯布西耶、霍华德、赖特在城市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与设想。
柯布西耶提出的是“光明之城”,霍华德提出的是“田园城市”,赖特提出的是“广亩之城”。
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即一切为统治者的强权统治而服务。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分为两个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与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它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市的基本规划思想的城市格局。
它提出的“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基本上已经奠定了之后几乎所有城市的基本格局。
城市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与秩序。
高大宏伟的府邸与低矮简陋的普通住宅,时时都提醒着人们统治者的权威;清晰地街坊与宽广笔直的街道暗示着人们要规规矩矩,不能违背’礼‘制。
相比于《周礼考工记》的限制性,在《管子》一书及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则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时,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即使如此,《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与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与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柯布西耶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建筑大师,他的城市规划理念是基于战后的重建与对新鲜事务的崇拜。
柯布西耶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与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对中国城市的影响城市规划1001班张敏《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这本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里面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其中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考工记》这本书里面的精华。
同时,《周礼·考工记》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的布局都遵循这些制度,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影响,首先需要了解它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作用。
泛泛地谈论,或者是截取历史的片段去探讨,或者是抽出个别城市的规划来对比分析,并不足以说明问题。
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全面考察它自西汉末再度问世以来产生的影响。
这里,不妨以我国几个历史名都为例,回顾它们的规划情况,分析它们的规划结构,了解其间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当可有助于对营国制度作用的认识,明确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
北京是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名都之一。
今日北京的前身就是清代封建帝国的首都。
明北京宫廷区是按前朝后寝之制规划的,清北京城规划结构的要点是:1.以宫城为核心,居全城中央,前为朝,后为市,左为宗庙,右为社稷,2.宫城内前为治朝,后为寝宫,3.以五门三朝为主而组成的南北中轴线,是全城规划的主轴线,祖社里坊乃至郊坛等,基本上沿主轴线对称安排,4。
采用棋盘式道路网,环绕宫城对称布置。
这种规划结构是否为明营北京所首创? 不是,它是吸收金中都、元大部及明洪武营建明中都(凤阳)和南京的经验,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来的。
北京是五朝名都,除辽为陪都外,金、元,明、清均以此为都城。
我们再上溯至金,试看金中都又是怎样设计的.据文献和一些遗迹,金中都城呈近似正方形,东西较南北稍长。
四面各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
宫城在城的中部微偏西南处。
外筑皇城,皇城周长九里三十步.宫城南北中轴线即为全城规划主轴线,坊里沿此轴线环绕宫城对称布置..我们拿金中都与元大都和明北京比照,便可发现这三代首都规划的历史继承关系,尤其明北京看来更接近金中都。
这个历史现象的确耐人玩味。
金人营建中部多仿效北宋东京。
现不妨再看看北宋东京的规划情况。
宫城居内城中部偏北处,宫城的南北中轴线便是全城规划主轴线。
上面介绍的北宋东京规划概貌,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金中都和元、明北京都是继承北宋东京传统的产物。
此中基本规划结构各代都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这个现象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重复,势必有个共同遵循的规划传统在影响着,不然是不会如此巧合的。
为了要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追溯宋以前的营都规划情况,试看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所谓共同遵循之规划传统又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得看看唐人又是怎样规划他们的首都的。
隋统一中国后即大力经营大兴城以为首都。
唐代长安即隋代大兴所以唐长安城的规划基础实为隋人所奠定的。
其宫城虽偏处城北,却仍在城的南北中轴线上。
宗庙在宫城前左方,社稷在宫飞玄门城前右方。
全城采用棋盘式的经纬涂制干道网,利用干道纵横交错所划分的地盘,作为市坊用地。
所有这些,都是据南北中轴线作对称布置的。
这样布局,虽可突出这条轴线的主体感,但城市过大,人口众多,加之商品交换日趋繁荣,不免有市肆过于聚集,难于方便城市居民生活需要的缺憾。
唐长安规划大致有如上述。
如果我们以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对照比较,这两代首都规划的基本结构并没有什么显著差异,其间传统继承关系是非常明显的。
隋代继营大兴之后,在大业年间又营建东都洛阳,所以唐洛阳也是承袭隋人的。
由于唐洛阳是陪都,尽管规划制度不变,具体运用则较长安灵活得多。
因此,洛阳城市风格,在整齐中寓有生动活泼之感。
唐洛阳布置重视利用地形,因宫城偏处西北,整个城的规划主轴线也随着西移。
虽然,宫偏西主轴线西移,市坊多在东南,外表上似乎极不平衡,但是加上西部广大禁苑来分析,城市总体构图的平衡是处理得很成功的,仍不失以宫为中心的对称布局格调。
宫位于全城中轴线上,宫城前为皇城。
皇城内左祖右社,官署沿中轴对称罗列。
这套宫廷区布置与长安相同,充分体现了帝都的森严。
唐洛阳规划是我国中世纪城市规划史中继唐长安之后的又一杰作,也是灵活运用传统规划结构的好例子。
纵然形式上别具一格,实际上它的基本规划结构与唐长安仍是一致的。
南北朝之前还有一个名城应该提出来谈谈,这就是曹魏的邺城。
邺城不是帝都,而是曹操营建的魏王城。
邺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规模次于“九六城”——洛阳。
曹操为适应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需要,故邺城规划多从军小着眼。
以城北的宫城为中心,宫门前南北主干道为规划主轨线,东西主干道为辅轴线,将全城划分为城南和城北两大区。
这便是邺城规划结构的概况。
总的说来,曹魏邺城规划是个推陈出新的产物。
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讲求实效,勇于革新,它的若干规划经验,对后世首都建设是具有影响的。
以上我们沿着历史线索,叙述了北京、长安、洛阳,东京和邺城这五个历史名城的规划概貌。
从时间上说,自清一直上溯到东汉,前后将近一千九百年。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国都城规划基本上都是继承《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的产物,即使是别具一格的曹魏邺城,也难摆脱这个传统的影响。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冲规划的北魏洛阳。
这个新都更为后世继承《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树立了楷模。
近年也有人认为,只是直到元代刘秉忠规划元大都,才第一次运用《考工记》“理想方案”。
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合乎历史事实的。
不仅首都如此,其他城市同样也有《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的踪迹。
通过国际交流,《考工记》影响甚至远及邻国。
日本的都城平安京就是一个例子。
平安京是仿效唐长安设计的,追根溯源,平安京规划也应《考工记》王城规划传统派生的产物。
通过以上回顾,这一系列历史事实充分表明,《考工记》营国制度不仅影响时间长,影响面也很广。
无论从哪方面去考察,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制度在我国城市规划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和它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考工记》营国制度原是奴隶社会城邑建设制度,虽然它为封建社会所继承,但随着社会演进,在实践过程中,这个传统也在不断发展。
从上述各名都的情况看,我们便可了解,历代运用营国制度传统经验,都是从当时实际出发,吸取他们所需要的精华来为他们的建设服务的。
换言之,他们是批判地继承传统,而非盲目地因袭传统。
因此,他们虽采取营国制度传统的某些基本要素,却并不为营国制度所约束,种种变化各有不同,甚至同一时期的建设,具体运用上也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隋人营建东西两都的规划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再拿北魏洛阳这个继承营国制度传统的范例来说,由于他们利用汉魏洛阳城旧基础,保存了“九六城”的形制与规模,沿用了东、西、南三市制。
但因发展了营国制度传统的基本要素,纵使城非正方,市不在宫城北,丝毫不改变它与营国制度的关系。
同样,元大都何尝不也如此。
我们断不致因大都城不是“方九里”,宫城不在城中央,就抹杀它源出营国制度传统这个事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晚年的东京,当时市坊规划制度发生了空前变革,东京出现了新面貌,然而人们并不否定它那套基本规划结构所体现的营国制度传统风格。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
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
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周礼·考工记》在汉以后随着儒教受统治阶级的推崇程度增加在一些按规划新建的都城中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
但它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都城中都能体现出来,如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严整的布局的典型。
所以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的主线,我们研究《考工记》营国制度对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不能静止地对待这个问题,把它看成机械地重复,而应该从传统辩证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既不能掩盖历史真象,也不能忽视《考工记》营国制度的继往开来的历史地位。
《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它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甚至在现在的城市建设中都有它的影子.这值得我们这些后代好好去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