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性能试验概论

合集下载

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研究

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研究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汽车发展的重点方向,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的研究对于确保其技术可靠性、性能优越性以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进行探讨,并介绍其中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新能源汽车的性能测试1. 能耗测试:新能源汽车主要以电能为动力源,因此能耗测试是评估其性能和燃料经济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在标准化测试循环下测量续航里程,以及实际道路测试中记录电池能耗与行驶里程的对应关系。

2. 加速性能测试:与传统燃油车辆一样,新能源汽车的加速性能也是重要的性能指标之一。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0-100km/h加速时间和最高时速测试等。

3. 稳定性测试:新能源汽车的稳定性能影响着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常用的测试项目包括制动性能测试、悬挂系统测试以及过弯性能测试等。

4. 噪音测试:新能源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在噪音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因此噪音测试也成为了评估其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规测试方法包括静态噪音测试和行驶噪音测试。

二、新能源汽车的性能评估方法1. 整车性能评估:通过综合各项性能测试的结果,对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

可以采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驾驶体验评价、功能评价和耐久性评价等。

2. 动力系统性能评估:动力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其性能进行评估是重要的一环。

包括电机功率输出、电池储能性能以及能量管理系统的评估等。

3. 能源利用率评估:评估新能源汽车的能源利用率,可以通过测试续航里程与车辆充电时间、电池充电功率之间的关系得出。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充电系统的充电效率进行评估。

4. 充电设施评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充电设施。

评估充电设施的充电功率、充电方式、充电效率以及安全性等因素,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具有重要影响。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性能分析与评估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性能分析与评估

技术进步
电池技术的突破、电机控制系统的优 化以及充电设施的普及,为新能源电 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车辆性能分析与评估的必要性
01
02
03
提高安全性
对车辆性能进行全面分析 ,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安全 隐患,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
优化设计
通过性能评估,可以对车 辆的设计进行优化,提高 车辆的能效和舒适性。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车辆 性能分析与评估
目 录
• 引言 • 车辆动力性能分析 • 车辆经济性能分析 • 车辆安全性能分析 • 车辆舒适性能分析 •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性能评估与比较
引言
01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背景
能源危机
政策推动
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全球范围 内都在寻求可再生、清洁的替代能源 。
各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扶持政 策,促进了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市场推 广和应用。
车辆经济性能分析
03
百公里电耗
百公里电耗是衡量新能源电动汽车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车辆行驶百 公里所需的电量。
较低的百公里电耗意味着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更加节能,能够降低用户的能源成本。
不同品牌和型号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在百公里电耗方面存在差异,消费者可以根据这 一指标来评估不同车型的经济性能。
续航里程
01
续航里程指的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在充满电后能够行驶的距离。
02
续航里程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直接
关系到日常使用便利性和出行范围。
一般来说,续航里程越长,车辆的味着更高的电池成本和车辆重量。
能耗经济性评价
能耗经济性评价是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的综合评 估。
促进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概论总结400字

新能源汽车概论总结400字

新能源汽车概论总结400字一、新能源汽车的概论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有: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EV)、电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氢发动机汽车以及燃气汽车,醇醚汽车等等。

二、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相对于传统的汽车,纯电动汽车由于使用高压(360V)电源故在使用上在着较天的安个隐焦!坟不得不让人们提心吊胆。

故了解电动汽车的高压安全知识尤为重要。

其包括:1、为什么需要了解高压知识?电动汽车高压部件、电动汽车高压警示标记2、高压对人体的危害、高压电基础理论、高压对人体的危害、避免高压伤害及急救理论3、电动汽车法规国家安全生产法规、维修及车间要求、售后技术人员资质、高压中止标准流程三、高压电池组及管理系统高压电池组包括:基础理论、电池组基本理论高压电池组管理系统:电能输出不输入控制、安全设计、监测信号及控制高压电池组的维修:存储、拆解与装配四、驱动电机包括:相关电学知识回顾、电机的主要类型与控制特点、三相电机结构与驱动原理、电机的冷却方式与冷却控制、动力驱动系统五、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介绍了PHEV车辆高压热管理系统和EV车辆高压热管理系统两部分。

六、充电操作与充电检修相关电学基础回顾、充电系统介绍、充电控制方式、充电实车连接操作、充电系统的维护。

七、PHEV车辆技术特点与日常维护动力驱动系统制动能量回收、微混自动启停技术、PHEV车辆日常维护八、EV车辆技术特点与日常维护和车联网系统与车载APPEV与PHEV车辆的技术对比、实车试驾技术解析、EV车辆日常维护、车联网系统、车联网服务应用、车载APP。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新能源汽车概论是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说出新能源汽车基本结构和原理、新能源汽车的分类、能说出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的定义、类型、发展现状及趋势、新能源汽车的类型、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的结构原理、动力驱动系统的结构原理、控制系统及辅助充电系统的结构原理、燃料电池技术简介等。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湿合动力电动汽丰、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木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三、最低课时安排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最低总计学习课时为64课时。

各章节最低课时安排如下表
我们对本课程的具体授课内容会提供PPT,并在PPT中标明知识点讲述要点,详细内。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与评价实验报告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与评价实验报告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性能测试与评价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作为其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的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和安全性。

本次实验旨在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1、测试设备电池充放电测试系统:能够精确控制电池的充放电过程,并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容量等参数。

温度控制系统:用于控制实验环境温度,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内阻测试仪:用于测量电池的内阻。

电池循环寿命测试设备:对电池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评估其循环寿命。

2、测试样品选取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

3、辅助材料连接线缆、夹具等。

三、实验方法1、容量测试将电池充满电后,以恒定电流放电至截止电压,记录放电时间和放电容量,计算电池的实际容量。

2、内阻测试使用内阻测试仪在电池不同状态(满电、半电、亏电)下测量其内阻。

3、循环寿命测试对电池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设定一定的充放电深度,观察电池容量衰减情况,直至电池容量低于初始容量的 80%,记录循环次数。

4、高低温性能测试将电池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环境(高温、低温)中,进行充放电测试,观察电池性能变化。

5、安全性能测试进行过充、过放、短路、针刺等实验,观察电池的反应,评估其安全性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容量测试结果不同类型的电池容量存在差异。

三元锂电池在本次测试中的平均容量为_____Ah,磷酸铁锂电池的平均容量为_____Ah。

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随着电池使用次数的增加,容量会逐渐衰减。

经过多次充放电循环后,三元锂电池的容量衰减速度相对较快,而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衰减较为缓慢。

2、内阻测试结果电池内阻随着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和使用次数而变化。

在满电状态下,内阻较小;随着电量的减少,内阻逐渐增大。

经过长期使用后,内阻会明显增大,这会影响电池的放电性能和充电效率。

新能源汽车概论(全套51PPT课件)

新能源汽车概论(全套51PPT课件)
意事项。
03
混合动力汽车原理及优缺点分析
混合动力汽车工作原理介绍
01
混合动力汽车定义
混合动力汽车是一种同时搭载内燃机和电动机的汽车,通过先进的控制
系统使两种动力源协同工作,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减少尾气排放。
02 03
混合动力系统组成
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由内燃机、电动机、电池组、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 内燃机作为主要动力源,电动机辅助驱动,电池组负责储存和释放电能 。
效果评估
定期对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和管理策略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 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
运营管理
建立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负责充电设施 的维护、升级等工作,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
监管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充电设施建设、 运营等环节进行监管,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和用户权益。
价格策略
制定合理的充电服务价格,保障运营商合 理收益的同时,降低用户充电成本。
充电站
具备多个充电桩,提供更为全面的充电服务,通常建设在高速公 路服务区、大型商业区等区域。
换电站
为电动汽车提供快速更换电池的服务,解决了充电时间长的问题 ,但需要统一电池规格和换电设备。
充电设施建设规划方法论述
01
02
03
04
需求分析
根据地区电动汽车保有量、出 行需求等因素,预测未来充电
设施需求。
04
燃料电池汽车原理及产业链剖析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简介
燃料电池基本概念
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同时排放出热能和清洁的水。
工作原理详解
燃料(如氢气)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通过电解质传递离子形成电流。
燃料电池类型及特点

新能源汽车试验学 第一章 绪论

新能源汽车试验学 第一章 绪论

LOGO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3个阶段
1873年→20世纪60年代后→进入21世纪
LOGO
主要国家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 美国
2009年8月奥巴马总统提出2.4亿美元的研究开发预算,插 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开始作为国家产业 政策着手推进
LOGO
特斯拉-MODEL S
福特C-MAX插电混动版
硬件在环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LOGO
在新能源汽车试验研究中,如混合动力驱动系统、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电池 管理系统(BMS)、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等,HIL都是有效测试手段。
硬件在环测试技术发展趋势
图1-6是某汽车技术中心开发的自动驾驶 仿真与验证硬件在环测试系统,硬件基于美 国NI 的PXI,软件基于CarSim。图中右侧为 仿真模拟控制柜,左边是仿真模拟驾驶台。
主要国家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 日本
• 制定面向未来的《新一代汽车战略2010》 • 建立了“All Japan”的官民一体化协作体制
丰田氢氧燃料电池车MIRAI
LOGO
主要国家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 欧洲
• 2020年通过新战略“EU2020”,要求官民一体在欧盟层面上推进 电动汽车的开发;
• 针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测试以及整 车续驶里程测试、能量消耗率测 试等对电动汽车是必须的。
LOGO
性能试验发展趋势
LOGO
3 制动性与操纵稳定性试验
提高整车制动性和操纵稳定性能的电子控制系统,主要是响应人的驾驶意图,快速、准 确地完成路面识别并控制控制轮胎和路面间的附着力。
防抱制动系统(ABS)、电子制动力分配控制系统(EBD)、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系统( ESC)等,在汽车上已广泛使用,相关测试标准已形成和逐步完善。

汽车性能试验

汽车性能试验

制动性 此 处 添 加 您 的 标 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2. 试验内容
制动性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制动效能试验
测试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制动距 离和制动时间,以评价汽车的制 动效能
(2)制动抗热衰退性能试验
测试汽车在连续制动或高温环境 下制动时的效能,以评价汽车的 抗热衰退性能
动力性 此 处 添 加 您 的 标 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3. 评价指标
动力性试验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 (1)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 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是评价汽车动力性的重要指标 (2)加速性能 通过测试汽车的加速时间来评价汽车的加速性能 (3)爬坡性能 通过测试汽车在不同坡道上的行驶能力来评价汽车的爬坡性能
经济性
经济性 此 处 添 加 您 的 标 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1. 概述
汽车经济性是指汽车 在使用过程中消耗最 少的燃料或能量,以 完成运输任务的效率 。它主要取决于发动 机的燃油消耗率、传 动系的传动效率以及 汽车的行驶阻力等因 素
(2)滑行阻力 滑行阻力是评价汽车滚动阻力的指标,也是影响汽车燃油经济性的重要因素。滑行阻力越 小,汽车的滚动阻力越小,燃油经济性越好
制动性
制动性 此 处 添 加 您 的 标 题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1. 概述
汽车制动性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迅 速减速或停车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制动 器的制动力、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等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斗智能
新能源汽车性能试验概论
第一节 总述
新能源汽车性能主要包括: 动力性:指汽车在良好的路面直线行驶时由车辆受到的纵向外力决定的所能达到的平均行驶 速度,其评价指标为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爬坡能力、驾驶性、牵引能力等。 操纵稳定性:指汽车在行驶状态下能否安全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操作)完成改变运动方向和 改变运动速度,且遇到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的行使能力,评价指标主要 包括转向回正、稳态回转、转向轻便性、蛇形、直线行驶能力等。 制动性能:汽车行驶时在短距离内停车与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以及汽车在长坡时维持一定 车速的能力称为汽车制动性,其评价指标主要有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方向稳定性、 制动距离等。 环境适应性:主要分为乘员热适应性和车辆热适应性 乘员热适应性,主要指汽车空调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其目的在创造室内舒适的气候环境, 保护驾驶员与乘员的身体健康,改善驾驶工作条件,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其评价指标主要 有整车空调系统除霜、除雾、采暖、降温等性能。 车辆热适应性:主要指整车耐高低温性能及发动机舱、热排放系统之热管理的情形下车辆使 用能力,其评价指标主要有整车热平衡、温度场热分析等性能。
3
汽车加速性
Ⅳ档加速性能试验
能试验
Ⅴ档加速性能试验
GB/T 12543-2009
4
汽车最大爬坡度试验
GB/T 12539-1990
对于自动档车型,见表 2-2。 表 2-2 自动档动力性能试验常规试验项目
序号
试验项目
执行标准
1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
D档
GB/T 12547-2009
2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
D档
4
木斗智能
有无异常现象发生,并做详细记录。如在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第一次爬不上,可进行第
二次,但不超过两次;
5.在厂定最大总质量状态下,爬不上厂方规定的坡度,测量停车点(后轮接地中心)到坡低
距离,并记录爬不上去的原因。
6.如没有厂方规定的坡度,可增减装载质量或采用变速器较高一挡( 如Ⅱ档)进行试验,再
汽车动力性能试验常规试验项目
对于手动档车型,见表 2-1。
表 2-1 手动档动力性能试验常规试验项目
序号
试验项目
执行标准
1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
Ⅳ档
GB/T 12547-2009
1
木斗智能
Ⅴ档
Ⅳ档
2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
GB/T 12544-1990
Ⅴ档
原地起步连续换档加速性
能试验
按式(2-1)中折算为厂定最大总质量下,变速器使用最低档时的爬坡度。
越野车爬坡试验方法:
1.试验车变速器使用最低档,分动器亦置于最低档,全轮驱动,停于接近坡道的平直路上;
2.起步后,将油门全开进行爬坡;当试验车处于坡道上时,停住车辆,变速器置于空档,发
动机熄火 2min,再起步爬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测量并记录通过测试路段的时间及发动机转速;
7
木斗智能
2.2.4 试验汽车沿试验路段以试验车速直线行驶,记录各测量变量的零线。随后驾驶 员转动转向盘使侧向加速度达到 2±0.2m/s2,待稳定并开始记录后,驾驶员突然松开转向 盘并做一标记(建议用一微动开关和一个讯号通道同时记录),至少记录松手后 4s 内的汽车 运动过程。记录时间内油门开度保持不变。
2.要求试验往、返各进行一次,并且往、返试验路段应尽量重合。
3
木斗智能
试验数据处理: 对两个方向测出来的时间和距离分别进行平均并绘制曲线图,如图 2-1。
图 2-1 (三)最高车速试验 试验方法: 1.试验测试距离为 200m; 2.在车速以最高的稳定车速行驶通过预定测试路段过程中,测试出车子行驶 200m 的时间; 3.试验往返各进行一次。 试验数据处理: 1.根据两个方向测出来的行驶 200m 的时间,算出平均时间,然后计算出两个方向的最高车 速的平均值。 2.计算公式:V=S/T。 (四)最大爬坡度试验 试验准备: 1.试验测试距离为 10m; 2.试验坡道选定:根据厂方提供的该车型最大爬坡度,选择适当的坡度。 非越野车爬坡试验方法 : 1.试验车使用最低档,如有副变速器也至于最低档,将试验车停在接近坡底的平直路段上; 2.试验车停于坡底,按正常状况起步,起步后将油门全开进行爬坡; 3.测试并计录汽车通过测试路段的时间及发动机转速; 4.爬坡过程中监视各仪表(如水温,机油压力)的工作情况;爬至坡顶后,停车检查各部位
1.要求起步时,变速器置于该车的起步(I 档)档位,起步时发动机转速应为该车型发动 机最大扭矩对应的转速(如在发动机最大扭矩对应的转速起步时,车辆出现轮胎打滑,应适 当降低发动机转速,使车辆处于打滑的临界点时起步),当发动机达到最大功率转速时,力 求迅速无声地换档(换档后立即将油门全开),直至该试验车在该试验路段所允许的车速;
4.爬坡过程中监视各仪表的工作状况,爬至坡顶后,检查各部位有无异常现象,并做详细记
录。
试验数据处理:
1.坡度计算公式:
最大爬坡度:
am

sin 1( Ga实 Ga

il i实
sina实 ) ………………(2-1)
式中: am ——试验时的实际坡度(度);
Ga实 ——汽车实际总质量(kg);
Ga ——汽车厂定最大总质量(kg);
il ——最低档总速比;
i实 ——实际总速比。
2.爬坡的平均车速: V=36/t(km/h) ………………………………(2-2) 式中:t——通过测试路段的时间(s)。
试验结果评价: 1. 试验车辆以匀速的状况爬上坡,说明此时以接近车子的爬坡大爬坡能力;
5
木斗智能
2. 试验车辆以加速的状况爬上坡,说明这种载荷状态下还不是车子的最大爬坡能力, 需要加载进行爬坡;
1.1 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颜色画出半径为 15m 或 20m 的圆周。 1.2 接通仪器电源,使之预热到正常工作温度。 1.3 试验开始之前,汽车应以侧向加速度为 3m/s2 的相应车速沿画定的圆周行驶 500m 以使轮胎升温。 1.4 驾驶员操纵汽车以最低稳定速度沿所画圆周行驶,待安装于汽车纵向对称面上的 车速传感器在半圈内都能对准地面所画圆周时,固定转向盘不动,停车并开始记录,记下各 变量的零线,然后,汽车起步,缓缓连续而均匀地加速(纵向加速度不超过 0.25m/s2),直
6
木斗智能
至汽车的侧向加速度达到 6.5m/s2(或受发动机功率限制而所能达到的最大侧向加速度、或 汽车出现不稳定状态)为止。记录整个过程。
1.5 试验按向左转和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试验三次。每次试验开始时车身 应处于正中位置。
中性转向点的侧向加速度值 an,定义为前、后轴侧偏角差与侧向加速度关系曲线上,斜 率为零处的侧向加速度值。在所试的侧向加速度值范围内,未出现中性转向点时,an 值用最 小二乘法按无常数项的三次多项式拟合曲线进行推算。该值越大越好。
第二节 动力性试验
汽车动力性能是汽车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其主要评价指标有:汽车的最高车速、
汽车的加速时间、汽车能爬上的最大爬坡度。
通过对汽车进行动力性能各项评价指标的测试,可以知道该车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
产品改进提供依据;通过对不同车型进行动力性能试验,可以知道各个车型的动力性能状况,
为将开发新的车型提供参考数据。
2.1 低速回正性能试验 2.1.1 在试验场地上用明显的颜色画出半径为 15m 的圆周。 2.1.2 试验前试验汽车沿半径为 15m 的圆周、以侧向加速度达 3m/ s2 的相应车速,行 驶 500m,使轮胎升温。 2.1.3 接通仪器电源,使其达到正常工作温度。 2.1.4 试验汽车直线行驶,记录各测量变量零线,然后调整转向盘转角,使汽车沿半 径为 15±1m 的圆周行驶,调整车速,使侧向加速度达到 4±0.2m/s2,固定转向盘转角,稳 定车速并开始记录,待 3s 后,驾驶员突然松开转向盘并做一标记(建议用一微动开关和一 个讯号通道同时记录),至少记录松手后 4s 的汽车运动过程。记录时间内油门开度保持不变。 对于侧向加速度达不到 4±0.2m/ s2 的汽车,按试验汽车所能达到的最高侧向加速度进行试 验,应在试验报告中加以说明。 2.1.5 试验按向左转与向右转两个方向进行,每个方向三次。 2.2 高速回正性能试验 2.2.1 对于最高车速超过 100km/h 的汽车,要进行本项试验。 2.2.2 试验车速按被试汽车最高车速的 70%并四舍五入为 10 的整数倍。 2.2.3 接通仪器电源,使其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
2
木斗智能
3.气象条件: 1).试验时应是无雨无雾天气; 2).相对湿度小于 95% 3).气温 0~40℃; 4).平均风速小于 3m/s,阵风不得超过 5m/s; 5).侧风小于 2m/s。
4.试验道路(性能路):应在清洁、干燥、平坦的,用沥青或混凝土铺装的直线道路上进行。 道路长 2~3km,宽不小于 8m,纵向坡度在 0.1%以内。 5.汽车最高车速试验在试验场高速环路上进行试验;汽车最大爬坡度试验在试验场标准坡上 进行试验。 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一)最低稳定车速试验 试验方法: 1.测试距离为 100m; 2.在车速稳定(车速变化范围小于 1km/h,同时要求车辆传动系不抖动)后,测试出车子行 驶 100m 的时间; 3.要求试验往、返各进行一次,并且往、返试验路段应尽量重合; 4.完成 100m 测试后,快速踩下加速踏板,发动机不应熄火,传动系不得发生抖动,汽车能 平稳地加速行驶。 试验数据处理: 1.根据两个方向测出来的行驶 100m 的时间,算出平均时间,然后计算出两个方向的最低稳 定车速的平均值; 2.计算公式:V=S/T。 (二)原地起步连续换档加速性能试验 试验方法:
GB/T 12544-1990
原地起步连续换档加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