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的发现
放射性的发现 习题 (2)

3.1放射性的发现习题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玛丽·居里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B.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C.伦琴首先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D.伦琴发现了电子答案:B2.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A.原子不可再分B.原子的核式结构C.原子核还可再分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解析:选C.天然放射性说明一个原子核可以分出不同的粒子,所以原子核可再分。
3.关于α、β、γ三种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α射线穿透能力最强B.β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C.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D.γ射线是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弱解析:选C.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它的电离能力强,但穿透能力弱;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具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和穿透能力;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的穿透能力最强,电离能力弱。
4.图3-1-6图3-1-6中P为放在匀强电场中的天然放射源,其放出的射线在电场的作用下分成a,b,c三束,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a为α射线,b为β射线B.a为β射线,b为γ射线C.b为γ射线,c为α射线D.b为α射线,c为γ射线解析:选BC.α粒子带正电,β粒子带负电,γ为光子,不带电,根据带电粒子在穿过电场时会受到力的情况,可判断选B、C.5.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通常有三种,分别叫做________射线、________射线和________射线。
其中,________射线贯穿本领很小,但是它有很强的__________作用,它的本质是________流;________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________,它的________本领很强,但它的________作用却很弱。
答案:αβγα电离氦核γ电磁波贯穿电离一、选择题1.下列标志中,属于放射性物质标志的是()图3-1-7解析:选A.B是危险化学品标志;C是禁止携带和托运放射性及磁性物品标志;D是腐蚀品标志。
2.关于α射线、β射线、γ射线、X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两种不是电磁波,后两种是电磁波B.前两种传播速度较真空中的光速小,后两种与光速相同C.前三种传播速度较真空中的光速小,后一种与光速相同D.四种射线都是电磁波解析:选AB. α射线、β射线不是电磁波,速度比光速小,γ射线、X射线是电磁波,与光速相同,所以A、B对,C、D错。
放射性

3
课堂训练 1.以下实验能说明原子核内有复杂结构的是( )
A.光电效应实验
B.原子发光产生明线光谱 C.α粒子散射实验 D.天然放射现象
解析:光电效应实验是光子说的实验依据;原子发光产生
明线光谱说明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α粒
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的 粒子是从原子核中放出的,说明原子核内具有复杂的结构,故 选D. 答案:D
218Po并放出一个粒子, 一个氡核 222 Rn 衰变成钋核 86 84
其半衰期为3.8天.1 g氡经过7.6天衰变掉的氡的质量,以及 222 86 Rn 衰变成钋核 218 84 Po的过程放出的粒子是( A.0.25 g,α粒子 B.0.75 g,α粒子 C.0.25 g,β粒子 D.0.75 g,β粒子 )
半衰期是一种统计规律,对于少数原子核来说不能应用, 半衰期公式: .
放射性的发现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铀和含铀的矿物能
够发出看不见的射线,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元素
这种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具有放射性的 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 研究发现,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 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具有放射性.元素的放
D.质子的发现
解析: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原子的 核式结构模型,所以A项正确. 答案:A
4.卢瑟福预想到原子核内除质子外,还有中子的事实依据
是( ) A.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 B.原子核的质量大约是质子质量的整数倍 C.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少一些 D.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解析:本题考查原子核结构的发现过程. 答案:C
D.放射性就是该元素的化学性质 解析:原子序数大于83的所有元素都有放射性,小于等于 83的元素有的就没有放射性,所以A错;放射性是由原子核内部 因素决定的,与该元素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所以C对,B、 D错,故选C.
19、20世纪物理学三大发现

电子的发现
J·J·汤姆逊任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主任 ,汤姆逊于1897年4月30 日在英国皇家学院作了 “阴极射线”的报告,正式宣布发现了阴极射线 的本质。1899年,J·J·汤姆逊正式将其命名为 电子。
P3 D1
K A B
P1 D2 P2
y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J.普吕克尔在1858年利用 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 .从低压气 体放电管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 流。阴极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电子通过外加 电场的场致发射、残存气体中正离子的轰击或热电 子发射过程从阴极射出。
电子的发现
1897年J.J.汤 姆逊根据放电管中 的阴极射线在电磁 场和磁场作用下的 轨迹确定阴极射线 中的粒子带负电, 并测出其荷质比, 这在一定意义上是 历史上第一次发现 电子,12年后R.A. 密立根用油滴实验 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电子发现的伟大意义
电子的发现具有伟大的意义,电子的发现打破了 原子不可分的经典的物质观,向人们宣告原子不是构成 物质的最小单元,电子的发现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 新研究领域,打开了通向原子物理学的大门 ,人们开 始研究原子的结构 。
三大发现的意义
从1895年到1897年,连续三年之内出现了三 大发现,这对物理学界和哲学界都具有深远的意 义。X射线、电子、放射性的发现在人们面前展 示了物质的微观图像,它为以后的粒子物理的研 究开创了新路。三大发现打破了几百年来形成的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原子不可分等传统观念, 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研 究由宏观步入了微观。
1898年,卢瑟福用强磁铁使铀射线偏转,发现射 线分为方向相反的两股,一股极易被吸收,他称 之为α射线;另一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称之为 β射线。 维拉德发现γ射线:法国人,1900年,维拉德将镭 放入一个铅管中,铅管一侧开一小口,放射性射 线可从此射出,射线经磁场后用底片记录。在底 片和射线口之间加一层铝箔,用于阻挡α射线而 让β射线通过,结果发现在正对发射口的方向有 暴光的痕迹,后来维拉德又加了一层铝箔,射线 仍能穿透。因此表明,这一射线肯定不是α射线, 而是一种不受磁场偏转的辐射能力更强的一种新 射线。与X射线非常类似,后来被卢瑟福称为γ射 线。
放射源讲义一

β射线
• 由放射性同位素(如32P、35S等)衰变时放出来 带负电荷的粒子。在空气中射程短,穿透力弱。 在生物体内的电离作用较γ射线、x射线强。β射线 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0/-1e,贯穿能力很强,电离 作用弱,本来物理世界里没有左右之分的,但β射 线却有左右之分。在β衰变过程当中,放射性原子 核通过发射电子和中微子转变为另一种核,产物 中的电子就被称为β粒子。在正β衰变中,原子核 内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同时释放一个正电 子,在“负β衰变”中,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 一个质子,同时释放一个电子,即β粒子。
放射性原子核能以不同的 形式进行衰变以使自身达到更 稳定的状态。
1)α衰变:处于激发态的放射性核
素(X),自发地放出α粒子,而转 变成另一种原子核(Y)的过程,称 为α衰变。
a衰变
238U → 234Th + 4He + Q a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 a粒 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
+
+
++
+
+
• 各种射线,由于电离密度不同,生物效应 是不同的,所引起的变异率也有差别。为 了获得较高的有利突变,必须选择适当的 射线,但由于射线来源、设备条件和安全 等因素,目前最常用的是γ射线和x射线。
• 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是由源自外 层电子引起。伦琴射线由内层电子引起。 γ射线是由原子核引起。
g射线与X射线、b射线与电子束的区别
g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 a 或 b 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 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 素类别
居里夫人与放射性的发现

镭的发现
• 镭是一种强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数88,元素符号Ra。镭是银白色有光泽的 软金属,但是暴露在空气中会与氮气反应产生黑色的氮化镭。镭的所有同 位素都具有强烈的放射性,其中最稳定的同位素为镭-226,半衰期约为 1600年,会衰变成氡-222。
• 居里夫人通过将废矿渣放入冶炼锅里加热熔化,连续不停的搅拌, 只为了 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从1898年到1902年,经过无数次 的提取,处理了近一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了0.1克的镭盐,并测定出了 它的原子量是226。
• 居里夫人决心将这种强放射性物质从沥青铀矿里提炼出来。他们把矿石 溶解在酸里,通过化学方法将那种物质以沉淀的形式分离出溶液,得到 的物质放射性比铀的要强400倍。
• 1898年7月,居里夫人向法国科学院提出了一份工作报告,肯定的指出他们已 经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其同铋相似,却有着强烈的放射性,他们把这种元素命 名为“钋”。
•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贝克勒尔和居里夫 妇,前者以表彰他发现了自发放射性,后者以表彰 他们对贝克勒尔发现的辐射现象所作的卓越贡献。
• 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居里夫人, 以表彰她 分离提纯出金属镭。
钋的发现
• 钋(Polonium,Po)是一种银白色金属,能在黑暗中发光,由著名科 学家居里夫人与丈夫皮埃尔·居里在1898年发现,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 祖国波兰,两人对这种元素命名为钋。
• 辐射育种 是农业上利用钴60或铯137等辐照装置人为地诱发突变、培 植性状比较理想的新品种的一种方法。
• 辐射治疗 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钴60治疗机已取 代了过去常规应用的X射线治疗机。钴60、铱192和锎252等腔内辐照后 装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疗效,而且还大大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的辐射 伤害
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

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一、X射线的发现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ontgenW.K.1845-1923)发现的。
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为了进一步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他用黑色薄纸板把一个克鲁克斯管严密地套封起来,在完全暗的室内做实验。
在接上高压电流进行实验中,他意外地发现在放电管一米以外的一个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铂氰化钡的纸屏)上发生亮的光辉。
一切断电源,荧光就立即消失。
这个现象使他非常惊奇,于是全神贯注地重复做实验。
他发现即使在跷仪器二米处,屏上仍有荧光出现。
伦琴确信,这个新奇现象不是阴极射线造成的,因为实验已证明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进行几厘米,而且不能透过玻璃管。
他决定继续对这个新发现进行全面检验。
一连六个星期都在实验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经过反复实验,他确信发现了一种过去未被人们所知的具有许多特性的新射线。
这种射线的本质一时还不清楚,所以他取名为“X射线”(后来科学界称之为伦琴射线)。
他在12月下旬写的论文中说明了初步发现的X射线的如下性质:(1)阴极射线打在固体表面上便会产生X射线;固体元素越重,产生的X射线越强。
(2)X射线是直线传播的,在通过棱镜时不发生反射和折射,不被透镜聚焦。
(3)与阴极射线不同,不能借助磁体(即使磁场很强)使X射线有重要意义:1913年,根据对各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光谱的研究发现的莫斯莱定律,确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这对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以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X射线晶体学,是现代结构化学的基石之一。
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伦琴作出这个重大发现并非由于偶然的幸运。
他的广博深厚的科学素养,周密敏锐的观察能力,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实验工作,使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科学远见,能迅速地揭示出并捕捉住前人所未注意的有重要价值的新现象,紧紧抓住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取得成功。
放射性的发现衰变及其统计规律

汇报人:XX
• 放射性现象与发现 • 放射性衰变类型及过程 • 衰变统计规律与数学描述 • 放射性在自然界中分布及影响 • 放射性在医学、工业等领域应用 • 放射性安全防护与监管措施
目录
01
放射性现象与发现
贝克勒尔实验
铀盐实验
贝克勒尔发现铀盐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即使在黑暗中也能产生这种现象, 从而揭示了天然放射性的存在。
其他领域应用简介
农业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植物生理生化 过程,如光合作用、肥料吸收等。
环境科学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环境污染物的 迁移转化规律,如大气、水体中污染 物的扩散和降解。
考古学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文物年代,如 碳-14测年法。
核能利用
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 用于发电、推进等。
06
02
放射性衰变类型及过程
α衰变1Biblioteka 原子核内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结合成α粒子(氦 核)并释放出来的过程。
2
α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数为4,相对原子质量为4 。
3
α衰变后,原子核的电荷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 。
β衰变
原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电子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的电子称为β粒子,带负电荷,质量数 为0,相对原子质量为0。
放射性安全防护与监管措施
放射性安全防护原则和方法
时间防护
尽量缩短从事放射性工作的时间,以达到减少受照剂量的目的。
距离防护
通过增加与放射源间的距离来减少受照剂量。
屏蔽防护
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使射线被吸收,达到减少 受照剂量的目的。
国际国内相关法规和标准介绍
《放射性的发现》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选修1-2》(人教版2004课标版)《3.1 放射性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和应用1.初步了解X、α、β和γ射线的特性,应用已有的电磁场知识判断射线的带电性。
2.知道放射现象的应用及防护.3.了解放射性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收集、阅读、交流有关科学史料,了解放射性发现史,感受前辈科学家不懈努力的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科学探究和交流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过程,并找出放射性在医学、生物、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2、在课堂中,学生代表交流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历史。
3、学生通过已有的电磁场知识,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判断射线带电性的方法。
(三)科学态度和责任学生通过学习,重温往日的人物、事件,经历科学家的探究心路,思想方法,从而获得认识上的提高。
通过史料阅读、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体会到科学发展的曲折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X射线的应用和防护2、α、β和γ三种射线的性质3、三种射线的本质4、了解X射线和天然放射性的发现过程三、教具多媒体辅助系统、X射线演示仪、阴极射线管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频:海关查验神器——透视集装箱在海关查验货物时有一种神器,可透视集装箱,在几分钟之内便可完成原来几个小时的检验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这里蕴藏着什么神秘的武器呢?请同学通过观看视频寻找其中的秘密。
问题引入:1、你了解X射线的由来吗?2、X射线在医疗等方面中有什么作用呢?3、你听说过α射线(α-ray)、β射线(β-ray)和γ 射线(γ-ray)三种放射线吗?它们都是什么粒子流呢?4、你认识这种标志吗?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标志?为了人身安全,在有这种标志的场所,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学生有些了解,但也有很多不清楚之处,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正课教学:预习作业:要求:通过查阅网上资料、图书馆书籍或其他文字图片资料,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放射性的发现
1895 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 射线,这一发现轰动了当时整个科
学界,许多科学家都对X 射线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耳也着手研究了荧光物质能否发射X 射线的问题,他发现,一块硫酸铀盐在日光下曝晒之后,能够发出很强的荧光,并使黑纸包封的照像底片感光,于是他认为X 射线与荧光有关。
[next] 1896 年2 月26 日,他进一步作实验时,一连几个阴天,他无法实验。
3 月1 日天晴,他在实验前检查与铀盐放在一起密封底片时,发现底片已被铀盐曝光。
贝克勒耳恍然大悟,感光的真实原因乃是铀盐发出的一种神秘射线。
这种射线被称之为“贝克勒耳射线”。
经研究发现,铀盐所发出的射线不仅能使底片感光,还能象X 射线一样穿透一切物质,使空气电离,引起验电器放电。
这一发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法国籍的波兰物理学家玛丽·居里立刻想到了是否还有其他的元素也具有这种性质。
她系统地研究了当时已知的各种化合物,于1898 年和德国的施徕特同时发现了“钍”也具有这种性质,她建议把这种性质叫作“放射性”。
经过长期顽强的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898 年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它们也有很强的放射性。
尽管新的放射性元素陆续被发现,并且开始了实际应用,但是辐射本身的性质并不清楚,为此物理学家进行了各种实验,居里夫妇妇发现,镭同时发出两种射线。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这一方面成绩最为突出,1899 年他就发现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不是单一的,可以分出带正电荷的a 射线和带负电荷的β射线,前者穿透性较弱,后者穿透性较强。
1900 年法国人维拉德发现了第三种射线,即穿透性很强的不带电荷的γ射线。
(彼埃尔.居里与妻子玛莉.居里在实验室中)(居里〈右〉在他的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