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1-2课件:3.1 放射性的发现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1-2课件 1 放射性的发现课件1

堂
课
互 动
线,同样,γ 射线不偏转.
时 作
探
业
究
菜单
新课标 ·物理 选修1-2
2.三种射线的成分、性质比较
名称 成分 符号 速度
电离本领
贯穿本领
课 前
α射线
氦核
He
约0.1倍 光速
自
主 导 学
β射线 电子
e
约0.99倍 光速
最强 较强
最弱(一张纸 当
即可挡住)
堂
双
较强(几毫米 基
厚铝板)
达 标
课 堂
堂 双
主
基
导 学
的形式产生的辐射,因此,γ射线并不能单独向外辐射.放
达 标
课 射性元素在发生衰变时,虽不能单独放出 γ 射线,却能单独
堂
课
互 动
放出 α 射线或 β 射线,若有多余能量,则同时伴随有 γ 射线
时 作
探
业
究 产生,若无多余能量,则只单独放出 α 射线或 β 射线,不产
生 γ 射线.因此,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时不一定都能同时放
达 标
课 堂
α粒子;在铝片和计数器之间再加竖直向下足够大的匀强磁
课
互
时
动 探
场,计数器的计数率不变,说明穿过铝片的粒子中无带电粒
作 业
究 子,只有γ射线.因此放射源可能是α和γ的混合放射源.
【答案】 C
菜单
新课标 ·物理 选修1-2
2.如图 3-1-4 所示,放射源放在铅块上
的细孔中,铅块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
堂
课
互 动
是(
)
时 作
探
业
究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1-2第三章3.1放射性的发现教案

射线的来源
(15min)
可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
核外电子
②单质或化合物下的同种元
素,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吗?
③单质或化合物下的放射性
元素,都具放射性,说明什
么?
④射线来自哪里?
⑥射线能从原子核内部射出,
原子核有结构吗?
怎么研究?我们依然可以类
比“阴极射线”的研究思路
1.射线在磁场中的分裂与偏
转
观察运动轨迹,回答带电性质
我们给三种射线起个名称
不同
元素放射性与核外电子无
关
原子核内部
有
①正电;②负电;③不带
性
加强学生对书本
知识的理解
自学P66有关三种射线的内容,并填表
板书设计
§19.1 原子核的组成
α:氦原子核X 射线
天然放射性
β:电子流γ:电磁波
发现历程
射线来源
发现历程
射线实质射线来源
射线实质高频电磁波
分层作业设计 1.导学案基础题 2.导学案提高题
单位:安徽省蒙城县第六中学 姓名:岳巍巍 日期:2019.4。
物理选修【1-2】第3章-第3节《放射性的衰变》ppt课件

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义,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 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产生(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的方法,以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的定义,通过抛掷硬币的试验,观察正面朝上的次数和比例,引出 了随机事件出现的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并且利用计算机模拟掷硬币试验,给出试验结果的统计表和直观的折线图,使学生观察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从而给出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科书从几方面解释概率的意 义,并通过掷硬币和掷骰子的试验,引入古典概型,通过转盘游戏引入几何概型。分别介绍了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产生(取整数值的)随机数的方法,以及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随机事件的概率、估计圆周率的值、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等。精选可编辑文档。精 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 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精选可编辑文档。
人教版高二物理选修1-2第三章3.1放射性的发现教学课件

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医学上常用作透视检查,工业 中用来探伤。长期受X射线辐 射对人体有伤害 。X射线可激 发荧光、使气体电离、使感光 乳胶感光,故X射线可用电离 计、闪烁计数器和感光乳胶片 等检测。
X射线危害
在现代医学中,X射线可以说是大行 其道,无处不显示着它的重要性。像CT、 核磁共振、介入放射等这些人们并不陌 生的放射性检查,不断用于临床医学, 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他们每天 担负的工作就是通过X射线这双穿透的 “法眼”来检查病人体内的各种异常。
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所以A不对。 Α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贯穿能力弱。
5、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 献,下列符合历史史事实的是(CD ) A.牛顿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 常量 B.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 子的核式结构 C.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D.汤姆生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甲
乙
3、如图 ,放射源放在铅块上的细孔中,铅块 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度垂直于纸面向外。 已知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有α.β.γ三种。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 A A.甲是α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β射线 B.甲是β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α射C.甲是 γ射线,乙是α射线,丙是β射线 D.甲是α射线,乙是β射线,丙是γ射线
新课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 堆建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运 动场的西看台底下。反应 堆用吸收中子能量很强的 镉棒来控制。当时建立这 座反应堆主要是为研制原 子弹提供实验数据。1942 年12月2日反应堆启动成 功,实现了自持链式裂变 反应,从此人类跨入了利 用核能的时代。
实际上第一个民用核电站 建立在前苏联离莫斯科约 10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 ‘是轻水冷却石墨慢化堆, 装机容量5000千瓦,1954 年投入运行,可供一个小 城市的电力消耗。这座电 站因其规模小,带有象征 性的。以后许多国家也陆 续建成了核电站。
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1-2课后作业8放射性的发现

第三章核能一、放射性的发现1.关于天然放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玛丽·居里夫妇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B.说明了原子核不是单一的粒子C.γ射线必须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而产生D.任何放射性元素都能同时发出三种射线解析: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是(1896年)法国的贝克勒尔,同时也是首次揭示出原子的可变性,即原子核不是单一粒子,原子核也是具有复杂结构的。
γ射线是在原子核放射α粒子或β粒子时,多余的能量以极高频率的γ光子的形式产生的辐射,因此,γ射线并不能单独向外辐射。
放射性元素在发生衰变时,虽不能单独放出γ射线,却能单独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若有多余能量,则同时伴随有γ射线产生,若无多余能量,则只单独放出α射线或β射线,不产生γ射线。
因此,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时不一定都能同时放出三种射线。
故正确选项为BC。
答案:BC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①β射线粒子和电子是两种不同的粒子②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③α粒子不同于氦原子核④γ射线的穿透本领比α射线的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解析: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β射线粒子就是电子,①错误;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光波长还长,X射线的波长一般比紫外线波长还短,而紫外线波长比紫光波长更短,紫光波长比红光波长短,故红外线的波长比X射线的波长长,②正确;α粒子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与氦核组成相同,③错误;γ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强,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弱,γ射线的穿透本领比α射线的穿透本领强得多,④正确。
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3.如图所示,放射源放在铅块上的细孔中,铅块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
已知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有α、β、γ三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α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β射线B.甲是β射线,乙是γ射线,丙是α射线C.甲是γ射线,乙是α射线,丙是β射线D.甲是α射线,乙是β射线,丙是γ射线解析:粒子垂直进入磁场,若带电则必受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做圆周运动,轨迹为圆弧,而乙为直线,可判定其为不带电粒子,即乙是γ射线;再根据左手定则,即可判定甲为β射线,丙为α射线,故B正确。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3.1《放射性的发现》WORD教案1

物理课堂教学设计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1-2选修一3.1《放射性的发现》WORD教案1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放射性、放射性元素,并α、β、γ射线的本质及其特性,能正确书写它们的符号;2、知道几个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的情况,能正确根据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的规律写出衰变方程;3、知道半衰期的意义。
能力训练目标:1、能正确写出几种常见的粒子及原子的符号,并能够依据实际情况写出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方程;2、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列表、对比等方式进行自学和总结。
德育教育目标:1、通过介绍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与科学家良好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从而在学习的同时思想品德教育;2、通过介绍放射线的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科学知识都有其两面性,如何扬长避短是所有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揭示本课的线索,由宏观现象(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得出微观粒子(原子核)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的结论,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美,激发学生的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天然放射现象的规律,用电场的磁场探测放射线的特性和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用电场和磁场的知识分析天然放射线的实质以及对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历史意义的真正理解。
四、教材、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篇幅较长,阅读量大。
知识点比较抽象,而且能和前面的知识(力学和电学知识)有机结合,对我校学生而言,难度很大。
为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偏转并分开的动画,为学生理解该知识点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掌握本节知识。
针对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平时很少接触,非常陌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将和放射现象有关的资料(《坏天气带来的好运》,《居里夫妇的故事》等)发给学生,通过对资料的阅读,不仅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进行科学道德与唯物史观的教育。
人教版物理选修1-2精品课件 第三章第一节 放射性的发现

为带负电的粒子,所以是β射线.
【答案】 C
【方法总结】 除了用电场来研究射线的性质 以外,还可以利用磁场来研究射线的性质,根 据射线在磁场中的偏转来判断射线的带电性 质,以及射线中带电粒子的比荷.这种方法也 是鉴别不同射线本质特征最基本的方法.
变式训练
2.(2012· 朝阳区高二期中)在贝克勒尔发现天
第三章
核
能
第三章
核
能
第一节
放射性的发现
目标导航
1.知道伦琴射线的产生、作用和应用. 2.知道天然放射现象,知道α、β、γ三种射
线的实质.
3.知道三种射线在磁场和电场中偏转的特
点和判断方法.
新知初探自学导引
一、X射线的发现 1.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 ____在研究阴极射 伦琴 线时发现的,所以X射线也称伦琴射线.
1.构造:伦琴射线管,如图3-1-1所示.
图3-1-1
2.功能:主要部件及其作用如下表 部件名 称 作用 灯丝(钨 丝 )K 发出热电 子 蓄电池 给灯丝供 电,使其 发热 高压电源 产生强电 场,加速 电子 对阴极A 也叫阳极 靶,发出 伦琴射线
3.工作原理:从灯丝发出的热电子,经灯丝
与对阴极之间的强电场加速,高速撞击对阴 极A而发出伦琴射线.
3.三种射线的特性 (1)α 射线具有很大的动能,速度约为 0.1c,电 小 ; 离本领很___ 大 ,但贯穿能力很___ 强 ,但 (2)β 射线速度约为 0.99c,贯穿能力较___ 弱; 电离本领较___ (3)γ 射 线 速 度 等 于 c , 电离本领 ________ 最 弱 , 但 贯穿能力 ________最强.
2.产生:高速的电子流射到任何固体上都能产生
一、放射性的发现-人教版选修1-2教案

一、放射性的发现-人教版选修1-2教案1.1 放射现象简介放射现象是指一些元素在某些条件下会放出一种或多种具有辐射性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放射性物质,这种辐射性物质可以照射到其他物体上,改变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放射现象的发现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将会介绍一些放射现象的历史和发现。
1.2 放射化学家——居里夫妇居里夫妇在放射现象的研究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曾经分离出了两种新元素——镭(Ra)和钋(Po)。
居里夫妇通过多次精细的实验,在天然钤(Th)中发现了镭元素的存在,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放射性”。
然后,他们发现钋元素也具有类似的放射现象,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因此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3 贝克勒尔的实验贝克勒尔是一个法国物理学家,他在研究射线现象的时候,使用了一种电子仪器,然后发现与高速电子束做比较的不同,钴放射的阴极射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可以穿过一定的物质,但与X 射线不同,这种穿透力比X 射线小很多。
不久之后,他发现沙漏石的射线同样具有穿透力,他提出了一种假设:沙漏石中存在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这种新发现的物质就是钚,这种物质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放射现象的研究。
1.4 我国的放射性研究我国在放射性研究上也有了重大贡献:1964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大同制造的“YDT-1”号原子弹在新疆进行了成功试爆,我国正式成为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成为了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总之,放射现象和放射性物质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知道这些历史,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放射性物质的产生和性质,还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其应用和安全。
2.1 课堂习题1.什么是放射现象?放射性物质有哪些性质?2.居里夫妇在放射化学研究上做出了哪些贡献?3.贝克勒尔的实验对放射现象研究有哪些推动作用?4.我国在放射性研究上做出了哪些贡献?2.2 参考答案1.放射现象是指一些元素在某些条件下会放出一种或多种具有辐射性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对其他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影响,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