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情景默写教学提纲
《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

扬州慢姜夔教学目标1.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1.鉴赏词作的意境及采用的艺术手法。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到南宋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一起来学习《扬州慢》。
*宋词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二、作者介绍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
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
《扬州慢》教案

《扬州慢》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扬州慢》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扬州慢》。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历史的热爱和惋惜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解读。
(2)作者情感的把握。
(3)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扬州慢》,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2)剖析作者情感,引导学生共鸣。
5. 艺术鉴赏:(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用词、修辞等。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扬州慢》。
2. 结合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姜夔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扬州慢》全词。
1.2掌握诗词的背景、作者简介及创作特色。
1.3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背诵《扬州慢》全词。
1.2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诗词的背景和创作特色。
2.2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扬州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
1.2介绍诗词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扬州慢》,理解诗意。
2.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合作讨论3.1分组讨论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课堂讲解4.1讲解《扬州慢》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4.2分析诗词中的主题和情感。
5.课堂练习5.1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习题。
5.2教师选取典型习题进行讲解。
6.课后作业6.1背诵《扬州慢》全词。
6.2写一篇关于《扬州慢》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资源1.教材:《扬州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材。
2.多媒体课件:扬州美景、姜夔简介等。
3.课后习题:关于《扬州慢》的鉴赏文章。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并背诵《扬州慢》全词,掌握诗词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后,学生应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1背诵《扬州慢》全词: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词《扬州慢》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
2023最新-《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扬州慢》优秀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

《扬州慢》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扬州慢》教案《扬州慢》教案一、背景材料这是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也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少随父宦游,往来沔、鄂几近二十年。
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
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
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
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
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被清初浙西词派奉为圭臬。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四、写作特点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
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
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
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
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五、重点难点解析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4篇)《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
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初中课文《扬州慢》教案

初中课文《扬州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扬州慢》。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姜夔以及南宋时期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扬州慢》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生词和难点的理解与运用。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古文句式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时代背景。
2. 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扬州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扬州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简介作者姜夔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音韵律。
(2)学生自学生词和难点,组内交流讨论。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词和难点,翻译课文。
(2)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手法、抒情手法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课文中表达的作者情感。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扬州慢》。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自然风光或历史遗迹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扬州慢》教案设计

《扬州慢》教案设计一、整体把握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高中生理应具备掌握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这阙姜夔的《扬州慢》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之一,语言清丽优美,多处化用古人诗句,文采斐然。
其词上阕写以繁华著称的扬州战后一片荒凉,以寄托作者的伤感;下阕联想曾在这里游览过的杜枚和他的佳句,以往昔的繁荣反衬今日的荒凉。
全词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表现了作者在目睹战乱后今非昔比的扬州而触景生情,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学目标1.领略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 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3. 理解作者在无奈而低沉的情调中所表达的家国忧思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是如何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表现出来的;2. 词中多处化用杜牧诗句所起到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创设情境法2. 诵读法3. 比较法4. 讨论法5. 教学辅助法(播放课件和背景音乐)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课前导读1. 作者生平作者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沈阳)人,早岁孤贫,后屡试不第,曾于颠沛流离中亲历家国破残之痛,在长期的豪门清客生涯中,与当时著名诗人、词人如杨万里、范成大、齐弃疾等,都有广泛文学交往。
他精熟音律,能自己谱曲,其词特点为风雅、清空、峭拔,是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后来发展成为格律派。
2.作品背景此词写于作者初次来扬州之时,年仅二十二岁。
虽然扬州距金兵第二次占领已历时十六年之久,但姜夔看到的仍是战后的一片破败萧条景象,联想到扬州曾有的繁荣,忆起唐代杜牧关于扬州的佳作,他难抑心中的怆然,遂自创其曲,写下这首著名的词作。
词牌中“慢”是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设计意图:由于高二的学生以前都曾接触过宋词,通过自学能了解作者和课文的概况。
教师课前布置了预习,则课上无需利用太多时间讲解,只需稍加点拨即可。
此设计遵循了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情景默写
扬州慢情景默写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色;姜夔的《扬州慢》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___ _ __,____ ___。
4、《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的痛心疾首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5、《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6、《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7、《扬州慢》中含蓄地点出扬州昔盛今衰景象的诗句是
8、《扬州慢》中描写眼前波荡月冷的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9
______ ”。
10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过春风十里,”,写战后萧条之景。
11、“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形象,如姜夔《扬州慢》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4、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5、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7、
8、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9、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0、尽荠麦青青
1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