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

高一上半年语文期末考核题目(答案在内)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文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诗中写的是张继夜泊枫桥的情景。
枫桥即今江苏省常熟市枫桥。
唐代的枫桥,因其美丽的风光而有“江南第一桥”的美誉。
文章描绘了夜晚枫桥的景色,以及诗人自己的感受。
下面是这首诗的全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请回答以下问题:1. 《枫桥夜泊》中的枫桥位于哪个地方?2. 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什么意境?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4. 诗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1. 枫桥位于江苏省常熟市。
2. “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寂静的夜晚中,诗人通过钟声传递出自己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话表达了要想有清澈的水,必须有源头不断地涌出活水的意思。
4. 诗中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享受,不要让金钱成为空虚的象征。
安徽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50分,语文考试总时间为15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生作答时,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社会调查是伴随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而发展的。
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留学欧美的社会学学者回到国内,在建立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同时,他们大力推动社会调查的发展,从北平人力车夫调查、居民生活费调查,到定县社会调查等,掀起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社会调查运动”。
在此基础上,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主力的学者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引进英国文化人类学、美国芝加哥人文生态学方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区研究”的基本框架。
与“社会调查运动”相比,“社区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更进一步,主张选择一些相对固定的社区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和历史的研究,这有利于深入全面地认识社会的本质。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者们在华北和西南地区开辟了多个社区研究的田野地点,产生了以《江村经济》《云南三村》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的典范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如费孝通《乡土中国》这样的理论著作,深刻把握和概括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本质。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学在费孝通等人的主持下得以恢复。
在重建过程中,费孝通大力倡行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田野调查,是对“社区研究”方法的拓展。
费孝通身先士卒,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在他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学学科始终以“从实求知”作为学科准则,走出了一条紧贴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中国发展经验的中国社会学道路。
“从实求知”是费孝通对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方法的概括,其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主要是如何通过调查实践来处理理论和经验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社会现实客观而深刻的认识。
第一学期高一期末统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第一学期统一检测高 一 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答案;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搽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否则答案无 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默写(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
(徐志摩《再别康桥》)(3)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诗经·氓》)(4)还顾望旧乡; 。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5) ;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 ;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7)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 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0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分;每小题1分)①或取诸怀抱..之外:③况修短随化...:②放浪形骸④不能喻.之于怀:⑤亦将有感于斯文..: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山东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
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涵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宋代严羽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
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
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
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
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
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
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
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
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
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
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
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
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
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

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考试虽然从上学开始就始终伴随, 但真正理解考试的意义的学生,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巩固的一种形式,以下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赶紧来学习一下吧!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看万山红遍, ;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3)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4)还顾望旧乡,。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5)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7)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 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0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分,每小题1分)①或取诸怀抱:②放浪形骸之外:③况修短随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亦将有感于斯文: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5分)(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它原是诗歌创作的要求,但“兴寄”的深浅有无,古人不仅常用于诗歌评论,且注重“兴寄”的诗,作者往往有意让它的意味“使人思而得之”,或“以俟人之自得”,而不正言直述。
所谓“兴”,原是赋比兴的“兴”。
“兴”的写法就是“托事于物”,或“托物兴词”。
寄托于某种事物以表达感情的“兴”,也就是“兴寄”。
“兴”字的含意是“起”,诗人所兴起的是情,所以,《文心雕龙·比兴篇》说:“兴者,起也。
起情,故兴体以立。
”只是这种情是诗人触发外物而兴起,又寄托于物而表达出来的。
由此可见,古典诗歌的所谓“兴寄”,主要就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唐代,“兴寄”逐渐形成和“彩丽竞繁”“其体华艳”相对的概念,用以指诗歌应具有充实而有意义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如白居易《与元九书》所论:“诗之豪者,世称李、杜。
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过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
”从白居易在同文中称自己有关“美刺兴比”的诗为“新乐府”,元稹在《进诗状》中称自己的乐府诗“稍存寄兴”,可知“比兴”和“兴寄”的要求是相近的。
这种“比兴”或“兴寄”,就是要求诗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了。
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齐梁时期的诗作,自然是“兴寄都绝”。
唐宋以后,诗词的“兴寄”受到诗人们更大的重视。
明人胡应麟、许学夷等多次用“兴寄”的深浅来评论诗歌优劣,到了清代,甚至认为“文无比兴,非诗之体也”(冯班《钝吟杂录》);“伊古词章,不外比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自序》)。
没有比兴就不成其为诗,以至一切文学作品,无不是用比兴写成的,这就把比兴的地位提得更高了。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
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
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
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
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
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
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
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
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
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
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
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
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
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
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
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
高一语文上期末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悠然自得(yōu)恍若隔世(huǎng)B. 琳琅满目(láng)惊心动魄(pò)C. 鸿鹄之志(hú)欣欣向荣(xīn)D. 轰轰烈烈(lèi)震耳欲聋(zhè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稳步提高,得益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C. 这本书内容丰富,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D. 我们要珍惜今天的时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B. 她写的字既工整又美观,让人赏心悦目。
C. 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都一一克服了。
D. 他跑得快,跳得高,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
4. 下列词语中,字形相近但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 欢乐欣喜B. 灵活灵敏C. 欣慰欣喜D. 欣慰欣慰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座山就像一位巨人,静静地屹立在远方。
B. 星星像眼睛一样,在夜空中闪烁。
C. 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美丽的桥,横跨在天空中。
D. 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6. 下列诗句中,表达“思乡”之情的一项是:A.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原名曹沾。
B.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原名施复恩。
C.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原名吴应恩。
D.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原名罗贯。
8. 下列词语中,多音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 脑(nǎo)脑(náo)B. 拐(guǎi)拐(guài)C. 塞(sài)塞(sè)D. 着(zhe)着(zháo)9. 下列句子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考试虽然从上学开始就始终伴随, 但真正理解考试的意义的学生,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巩固的一种形式,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赶紧来学习一下吧!高一上学期期末统测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3)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4)还顾望旧乡,。
,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5)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6)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归园田居》)(7)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二、阅读(本大题9小题,共44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0小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5分,每小题1分)①或取诸怀抱:②放浪形骸之外:③况修短随化④不能喻之于怀:⑤亦将有感于斯文: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4.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5分)(二)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
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懼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
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晏子荐以为大夫。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食不重肉重:偏重B.即危行危行:正直行事C.入闺闺:内室D.其后夫自抑损抑损:谦虚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以节俭力行重于齐B.①久之,越石父请绝②妾是以求去也②犯君之颜C.①婴虽不仁D.①晏子为齐相②余虽为之执鞭②乃为人仆御7.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不含通假用法的一项是(3分)A.晏子出,遭之涂B.信于知己者C.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
从瞬间的窥视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耀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她独特的看人标准。
B.作者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是为了写晏子。
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C.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荐为大夫。
其目的主要是显示晏子自己的国相风度。
D.司马迁赞美晏子,实则表达自己强烈渴望知己的心情。
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2)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三)10.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
(1)请概括这首诗的风格特点,并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6分)(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三、阅读(本大题5小题,共3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小题。
(一)(1)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2)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11.选段(1)出自(作者)写的《》,选段(2)出自(作者)写的《》。
(4分)12.请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比较这两个选段的异同。
请简要作答。
(6分)(二)(1)邢夫人将房内人遣出,悄向凤姐儿道:“叫你来不为别的,有一件为难的事,老爷托我,我不得主意,先和你商议。
老爷因看上了老太太的鸳鸯,要他在房里,叫我和老太太讨去。
我想这倒是平常有的事,只是怕老太太不给,你可有法子?”凤姐儿听了,忙道:“依我说,竟别碰这个钉子去。
老太太离了鸳鸯,饭也吃不下去的,哪里就舍得了?况且平日说起闲话来,老太太常说,老爷如今上了年纪,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没的耽误了人家。
放着身子不保养,官儿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太太听这话,很喜欢老爷么?这会子回避还恐回避不及,倒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了!太太别恼,我是不敢去的。
明放着不中用,而且反招出没意思来。
老爷如今上了年纪,行事不妥,太太该劝才是。
比不得年轻,作这些事无碍。
如今兄弟、侄儿、儿子、孙子一大群,还这么闹起来,怎么见人呢?”(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六回)(2)鸳鸯只咬定牙不愿意。
他哥哥无法,少不得去回复了贾赦。
贾赦怒起来,因说道:“我这话告诉你,叫你女人向她说去,就说我的话:‘自古嫦娥爱少年’,他必定嫌我老了,大约他恋着少爷们,多半是看上了宝玉,只怕也有贾琏。
若有此心,叫她早早歇了,我要她不来,以后谁还敢收?此是一件。
第二件,想着老太太疼他,将来自然往外聘作正头夫妻去。
叫她细想,凭她嫁到谁家,也难出我的手心。
除非她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伏了她!若不然时,叫她趁早回心转意,有多少好处。
”贾赦说一句,金文翔应一声“是”。
贾赦道:“你别哄我,我明儿还打发你太太过去问鸳鸯,你们说了,她不依,便没你们的不是。
若问她,她再依了,仔细你的脑袋!”(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六回)(3)平儿笑道:“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宝钗道:“早起恍惚听见了一句,也信不真。
我也正要瞧你奶奶去呢,不想你来了。
又是为了什么打他?”平儿咬牙骂道:“都是那什么贾雨村,半路途中哪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认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来!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哪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来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好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
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家就有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
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他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
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麋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回来告诉了老爷。
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
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
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
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姑娘想想,这有什么法子?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
’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
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
老爷拿着扇子问着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老爷听了就生了气,说二爷拿话堵老爷,因此这是第一件大的。
这几日还有几件小的,我也记不清,所以都凑在一处,就打起来了。
也没拉倒用板子棍子,就站着,不知拿什么混打一顿,脸上打破了两处。
我们听见姨太太这里有一种丸药,上棒疮的,姑娘快寻一丸子给我。
”宝钗听了,忙命莺儿去要了一丸来与平儿。
宝钗道:“既这样,替我问候罢,我就不去了。
”平儿答应着去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13.请结合选段,分析贾赦的形象特点。
(8分)14.选段中平儿口中的“二爷”是谁?他为什么挨打?(6分)15.贾雨村在石呆子事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一事件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象?(8分)四、写作(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母亲握着婴儿柔软的小手,像是拥有了全世界;父亲一双有力的大手拉住一双小手,再难走的路瞬间成了坦途……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双难忘的手:或送你温暖,或给你力量,或给你勇气……请根据你的经历与体验,写写你与一双手的故事。
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②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本大题1小题,共14分,每空1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4分)(1)层林尽染百舸争流(2)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3)言笑晏晏信誓旦旦(4)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7)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二、本大题9小题,共44 分。
2.(5分,每小题1分)①胸怀抱负②身体、形体③自然④明白⑤这次集会的诗文3.(7分)①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相与”“俯仰”各1分,句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