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光的行进
最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1光的行进教案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1光的行进教案2.1光的行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会设计光在空气中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方案。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科学知识: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秘。
学情分析光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不会自己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一些光现象,尤其是光的直线传播。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而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去发现、探究其中的奥秘,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难点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认识光源 1.诗歌朗诵猜谜语,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首优美的小诗。
出示单元小诗,有感情的朗读。
师:“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学生猜猜。
2.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谈谈哪些地方需要光。
3.认识光源。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发光?用镜子和手电筒作对比。
4.给光源分类。
(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设计意图】以谜语小诗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究内容。
学生没有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概念,因此,应由教师引出这样的概念,学生以此进行分类。
活动2【讲授】二、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1.师:从我们看到的现象中,猜一猜,光是怎样行进的呢?2.学生看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
3.师: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有什么办法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呢?讨论实验方法和要点:怎样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卡纸中间的孔照到墙上?4.出示材料,小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
5.交流:你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实验说明了什么?(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光的行进》教案及课后反思

《光的行进》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2)培养学生使用光学仪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光的传播路径;(2)利用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传播原理;(2)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光的传播路径的确定;(2)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学PPT;(2)光学仪器(如放大镜、棱镜等);(3)实验材料(如镜子、水槽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PPT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提问:“你们对光有什么认识?”引导学生思考。
2. 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2)利用光学仪器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路径。
3. 光的反射:(1)讲解光的反射现象,如平面镜、凸面镜等;(2)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反射现象。
4. 课堂小结: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理解程度;(2)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难度和进度;(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更多关注和指导。
3. 教学方法:(1)尝试采用更多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模型等;(2)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续):5. 光的折射:(1)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物体看起来更深等;(2)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折射现象。
6. 课堂小结: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理解程度;(2)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操作技能的提高。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行进》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光的行进》教案课件PPT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及与介质的关系。
2.掌握光的衍射和反射规律。
3.熟悉光的折射方式及折射定律。
2.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物体的镜像,判断反射光的方向,理解反射光的规律。
2.能够在实验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依据折射定律分析折射角大小。
3.能够归纳总结光的反射、折射、衍射规律。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观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2.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加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认识科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与介质的关系。
2.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2. 教学难点1.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2.光的波粒二象性。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法针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教师采用教师讲授法来介绍本章节内容,并结合图表、动态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来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2. 示范实验法通过现场实验,展示物体在光下的反射、折射现象,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知识,以增强学生体验和观察能力。
3. 讨论交流法针对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交流,意见互换,共同探讨科学问题。
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环节1.导入:通过展示半透明的玻璃板、钢化玻璃、水晶玻璃等不同介质的光表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学习展示:结合多媒体,展示反射、折射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给学生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折光现象。
3.示范实验:通过示范实验,展示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不同作用及对物体成像的影响。
4.学生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组建实验,探究灯光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中的反射、折射等现象,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5.小组讨论:提问引导,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干涉等现象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并完成相关小组讨论纪要。
《光的行进》教案及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光的行进》2. 年级:小学科学四年级3. 课时: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b.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c.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2. 难点:光的传播和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镜子、透明塑料尺、白纸、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光盘,透明塑料尺,白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激光笔照射天花板,引起学生对光的兴趣。
b. 提问:“你们看到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来源。
2. 光的传播:a. 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让学生观察光在塑料尺上的传播情况。
c.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光盘,观察光在光盘上的传播情况。
3. 光的反射:a. 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
b.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照射镜子,让学生观察光在镜子上的反射情况。
c.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观察光在塑料尺上的反射情况。
4. 课堂小结:a.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光的传播和反射原理。
b.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镜子、眼镜等。
五、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下一节课可以进一步拓展光的速度、折射等知识点。
六、教学拓展1. 光的折射:a. 讲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b. 演示实验:将激光笔的光线通过玻璃和水,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情况。
c.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光的行进”教案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课“光的行进〞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课是(光与色彩)单元的第—课,教材主要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根底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五年级学生对光源已有肯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很少会去关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更多的光现象,去观察、思考,甚至自己去探究在教学过程方面,围绕认识光源,依据光现象猜测光是怎样行进的,通过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样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了解、体验到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为以后更好的学习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奠定根底。
再通过制作并玩一玩小孔成像仪,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孔成像的认识,满足学生喜欢〞动手做〞的心愿。
学情分析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能力,还是可以接受的。
教学目标1 能够依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 能够想方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 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比照实验。
3.关键:⑴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比照实验;⑴教师给以言语或图片提示。
设计意图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出示点燃的蜡烛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烛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不锈钢卷尺)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2.教师将不锈钢卷尺放进暗盒里,3. 教师讲述:像点燃的蜡烛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不锈钢卷尺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1学生讲述见解:蜡烛本身发光。
钢珠本身不发光。
2请两个学生观察,确认不锈钢卷尺不是自己发光的。
3. 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推断,说明理由。
《光的行进》教案及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光的行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小学科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实验探究。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平面镜、玻璃板、激光笔、小球等。
2.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什么现象?”2. 光的传播(5分钟)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如激光笔穿过透明玻璃板,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3. 光的反射(5分钟)讲解光的反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演示实验:将平面镜和平行光垂直放置,观察光线反射的现象。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角度下的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5分钟)讲解光的折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通过课件展示实验现象,如激光笔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5. 课堂小结(3分钟)三、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安全、准确地进行实验。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设计光学实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练习1. 课堂练习(10分钟)设计一些关于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题目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小学科学五上《2.1.光的行进》PPT课件(2)

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 源
光 源
的
分
类
冷光源:焰火、萤火虫、激光器 热光源:太阳、闪电、电灯泡、蜡烛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闪电
人造光源:灯、蜡烛、焰火、激光器
林老师编辑整理
5
昼 夜 交 替 的 认 识 二
林老师编辑整理
6
提出问题 光是怎样行进的?(光是沿什么路线行进 的?)
做出猜测 光可能是……
实验验证 做实验找证据
得出结论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林老师编辑整理
7
小孔成像
小孔成像的原因: 光沿直线传播。
林老师编辑整理
8
同学们笔记 填空题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 (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萤火虫、闪电是( 自然)光源。电 灯、蜡烛、焰火、激光器是(人造)光源
光的行进
林老师编辑整理
1
傍晚,太阳
慢慢西下,夜 幕悄悄降临。
林老师编辑整理
2
光的行进
1.光来自哪里? 你能说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吗? 2.你能解释下面光的现象吗? 光是怎样行进的?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林老师编辑整理
3
电灯泡
蜡烛
太阳光
闪电
火焰
激光
萤火虫
焰火 林老师编辑整理
4
2.(焰火、萤火虫、激光器)是冷光源。 (太阳、闪电、电灯泡、蜡烛)热光源
3.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 成的像不仅(上下林颠老师倒编辑整)理 ,而且(左右颠倒9)。
《光的行进》教案及课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光的行进》学科领域:自然科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原理。
2. 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平面镜、玻璃板、激光笔、硬纸板等。
2. 教学课件。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学生分享对光的传播和反射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光的传播(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的传播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探究光的折射(20分钟)1. 教师演示光的折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折射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光的反射(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光的反射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实验探究光的反射(20分钟)1. 教师演示光的反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反射现象。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3. 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光的传播和反射的示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不要自己在家里使用蜡烛和 火柴等器材,需成人陪同!!!
小孔成像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这些光?
光在行进中过程中,路径是怎 样的呢?
手电筒
吸管
白纸
光在空气中是沿 直线行进的。
光在水中是沿直 线行进的。
光在固体中也是 沿直线行进的。
光在不均匀的介质中行进时,路线会偏折
光在传播过程中是 沿直线行进的。
影子的形成、日食、 月食都是由光沿直 线传播的结果。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
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
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 小孔成像 ”。
我们来做一个小孔成像 的模拟实验盒:
2、在纸盒的另一面用 钉子小心地在中心钻一 个孔。
1、用半透明塑料纸蒙 住纸盒的开口一面。
将友有情小提孔醒的:一面朝向蜡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种光。
太阳光
各种灯光
篝火
萤火虫
电鳗
闪电
蜡烛 月光
我们把自身会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我们看到月球会发光,其实 是反射太阳的光,故月球不 能称之为光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太阳光
自然光源
萤火虫
电鳗
光
闪电
源
各种灯光
人造光源
蜡烛
篝火
我们为什么能看见这些光?
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 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 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 该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