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精】最新部编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案+教学反思

13穷人[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重点)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围绕着桑娜和渔夫都描写了哪些情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情节图。
预设:小屋补帆,盼夫归来——探望邻居,抱回孤儿——渔夫归来,主动收养2.再读课文,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艰难。
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两个孩子的故事。
)3.学习生字新词。
风暴糟糕汹涌澎湃寒风呼啸潮湿阴冷波涛轰鸣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沉思抱怨倾听探望照顾忧虑(1)指名读。
(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是描写环境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人物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环境的恶劣和人物内心的不安。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词语填空。
海面上波涛(),天气非常(),桑娜在家里等得()。
她认真()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生病的邻居。
(5)提醒注意“汹涌澎湃”的写法,学生选择生字表中觉得难写的字写一写。
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整篇文章中,并未出现“穷”字。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2.学生自主学习后,引导交流。
句子一: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3课 穷人(002)

课题:穷人教学目标: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三、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通过创情景朗读,感受西蒙悲惨命运以及她关爱孩子的善良品质。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揣摩桑娜的内心矛盾,体会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我们先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在课文里穷人主要指哪些人?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上节课我们学到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正在焦急的等待丈夫打鱼归来,文章的第一部分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描写,表现出桑娜十分的?(勤劳)那么他们还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
•再读课文,找重点句段。
1、老师先来考考大家,文中第八自然有这样的一句话,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引导理解:“这样做”段落?指什么?默读第三到七自然段,桑娜为什么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指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因为她发现西蒙已经死了,她的两个孩子变成了孤儿)出示:“她头往后仰着——睡得正香甜”,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看看这段话中,哪句话最打动你的心呢?感受到西蒙对孩子的关爱。
1.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女邻居西蒙悲惨的死了,但她临死前最放心不下,最割舍不下的还是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此时西蒙丢下的两个孤儿,最需要什么?(照顾、帮助)2.看着可怜的两个孩子,桑娜是怎么做的?齐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5、在别人需要时提供帮助由此看出,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三、精读课文,感受穷人的贫穷与善良1、思考:为什么这样做了以后桑娜的心跳得很厉害?(因为她的家里也很穷,很困难,文章中除了题目,找不到一个穷字,你从哪儿看出她家很穷?补破帆,你从她家里还有五个孩子,因为她和渔夫为了这个家已经够辛苦的了,早出晚归,也只是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没有鞋穿,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丈夫只是冒着寒冷和风暴吗?冒着的是什么?生命的危险。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13 穷人

13 穷人文本分析:本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穷人》一文的创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剥削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败坏;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
《穷人》这篇小说就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的高尚品德。
课文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重点是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本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把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作为重点,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情感的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重视朗读,教师最好提前进行朗读备课,以读为主线,通过诵读体味,感受穷人美好的品质。
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重点理解“抱怨、倾听、忧虑、自作自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分析桑娜的矛盾心理,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言行、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写“汹、涌、澎、湃”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渔夫、轰鸣、抱怨、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从文中找出表现穷人“穷”的句子,体会桑娜和渔夫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渔民在波涛汹涌中打鱼的图片,学生静静地感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范文一:《穷人》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2.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环境、人物言行和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
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
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和抱怨,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
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群众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韵味来。
2.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用心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
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
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
”我听了好激动,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
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3.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资料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
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13《穷人》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13《穷人》优质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写14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舒适、隔板、勉强、抱怨、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抄写描写环境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她人的美好品质。
4.学习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对话、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自读感悟,勾画重点词、句。
3.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发挥想象。
4.续编《穷人》,升华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从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及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并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步感受桑娜的“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贫穷的人往往富于仁慈。
”果真是这样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穷人》,看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如他们的物质世界一样“穷”。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穷”引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1.出示课件1: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
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2.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激起学生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一世界级大作家的景仰之情,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穷人》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短篇小说。
小说记叙了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了过世邻居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塑造了虽然生活窘困,但仍旧保持淳朴善良与美好心灵的人物形象。
这部作品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描写一个善举、一个信念,从而展现出了真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这篇小说编排在了小说单元,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困境之中的人性之美,另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作者通过心理、对话、环境来塑造人物的写作手法。
这与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十分契合的。
教学目标: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
(1)有一位作家说:“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谁来介绍一下他。
(2)出示课后资料袋,教师简介。
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穷人》。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3.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交流)(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课设计,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及作品特点,激发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自读课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穷人》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穷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搁板、魁梧、勉强、抱怨、倾听、掀起、寡妇、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以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如“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等。
1.1关于人物品质的理解在教材中,通过桑娜抱回邻居孩子后的心理描写“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可以看出桑娜的善良是一种本能。
她在自己生活已经很艰难的情况下,没有丝毫犹豫就把孩子抱了回来,这种善良是深入骨髓的。
渔夫回来后,听了桑娜的话,“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从渔夫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善良、有同情心的人,“熬”字更体现出他虽然知道生活会更加艰难,但依然愿意帮助他人的决心。
1.2写作方法的学习环境描写方面,如“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3.《穷人》教案及教学反思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书:善良)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出示课件5】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出示课件9】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13《穷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溅、熄”等16个生字,正确认读“搁板、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勉强、蜷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画面?
(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娜的心上。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很令人感动。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境界的高尚品德。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1.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 穷人)【出示课件1:课题】
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