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人教统编版1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课件(共29张PPT)

五、佛教的建立
• 时间:公元前6世纪 • 人物:乔达摩·悉达多 • 主张:众生平等 • 教义:反对种姓制度,
提倡众生平等。 • 发展:公元前3世纪臻于
鼎盛并开始外传,逐渐 成为世界性宗教。
释迦摩尼像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 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 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他离家修佛行陀,说后来法创立佛教,被尊佛为陀“佛坐陀像”。
阿育王
孔雀王朝 第三代国王
佛教传播与阿育王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 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 “无忧王”。阿育王曾经谋杀的 兄弟姐妹有99人,阿育王夺取了 王位后,开始向外扩张。
成为佛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 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 十分后悔。此后代替暴力统治和 侵略的将是不竭余力的宣扬佛教, 从此以后,他不再向邻国派遣军 队,而是派遣宣扬佛教的高僧。
种姓制特点 世代相袭; 种姓内婚制; 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二种. 姓制度
请大家观察下面这幅图片
像这样一个贱民女孩,她的命运已经被印度教 的教规所决定,除了在德里的亚穆纳河畔当洗 衣工,她几乎无法想象还能干什么别的。而像 这样洗衣服种姓的人是专门负责处理被血或排 泄物污染过的物品的。可以说,这个小女孩的 命运就是由种姓制度所决定的。
《摩奴法典》规定:“如果刹帝利辱骂了婆 罗门,须罚款100帕那;如为吠舍须罚款150 或200帕那;如为首陀罗则处以体刑。”相反, “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须罚款50(帕那), 如果侮辱吠舍,须罚款50的一半,而侮辱首 陀罗则罚款为12”。这种不平等关系在婆罗 门和首陀罗之间最为严重。例如,婆罗门侮 辱了首陀罗只罚几个钱,而首陀罗若是辱骂 了婆罗门,则要被割掉舌头。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共20张PPT)

一个统一的王国。按照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属于哪一
等级?(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4、小林同学在网上查阅历史资料时,编写了以下资料,其中错误的 一项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B.古代印度的民主政治繁荣 C.种姓制度出现在两河流域 D.《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花岗岩石 5、2017年6月16日,印度以所谓的“保护不丹”为由非法进入西藏 洞朗地区而导致中印两国一度在洞朗地区紧张对峙。中印同属亚洲 文明古国,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
首陀罗(第四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 奴役,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被排除在种姓以外: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 遭到歧视和凌辱。
在《梨俱吠陀》第十卷可以看到这样的故事:梵天大神从他的 口中生出了婆罗门,从双臂生出了刹帝利,从腿生出了吠舍, 从脚生出了首陀罗
——《 摩 奴 法 典 》
从它判决的原则中(不同的 人不同的标准)你看出种姓
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种姓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小故事
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一位大臣的女儿,一天,他出门找那位少女。 在路上,他遇到了几个人,他们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不断发出特殊的 声音,正在敲击某种器物,一名祭司急忙躲到一旁。不久,他到了少女家 门口,被守卫拦住了,守卫说:“你不能进去”。他只好悻悻离去,回家 后他跟父亲说:“我不想当理发师,我想从军,成为一名大将军,然后跟 大臣的女儿结婚。”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要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 事情上。你是理发师的儿子,那个女孩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理发 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1.你认为他路上遇到的几个人是什么身份? 贱民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学期初三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知识要点】【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二】森严的种姓制度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4.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加牟尼〞。

【基础练】1.约公元前23世纪一前18世纪,在流域发现了哈拉巴和摩亭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C)A,尼罗河B、两河C、印度河D、恒河2.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侵入印度(D)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阿卡德人D、雅利安人3.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出现在统治时期〔D)A、图特摩斯三世B、胡夫C、汉漠拉比D、孔雀王朝4.〔2019・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

〞材料反映的是〔C〕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5.〔2019·岳阳〕以下图所示的制度来自(C)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希腊6.〔2019深圳〕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以下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D)A、担任祭祀B、与国王、官吏的女儿成婚7.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情景是〔C〕A、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B、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一大群吠舍在农田里劳动8.释迦牟尼早期的求道经历坎坷,他在修道者的森林里,以少有的苦行折磨着自己,摒弃一切生命的贪欲,终日处于苦思冥想的状态。

他的打坐方式是当时印度较盛行的〝止观〞禅定。

释迦牟尼坚持六年,用以探索心源。

由此创立的宗教是〔A〕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9.电视剧«西游记»中描述的〝如来佛〞这一角色,其原型来自于历史人物〔A〕A、乔达摩·悉达多B、耶稣C、安拉D、宙斯10.佛教教义中含有反对印度等级制度的内容是〔C〕A、消除欲望B、忍耐顺从C、众生平等D、不反对奴隶制度【综合练】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古代印度》课件PPT完整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古代印度》课件PPT完整版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 段方法 ,初步 学习围 绕中心 句概述 自然段 主要内 容。

4.第五节讲只要细心观察就能获得更 多的知 识。从 植物妈 妈的办 法中, 学生能 感受到 大自然 的有趣 ,生发 了解更 多植物 知识的 愿望, 培养留 心观察 身边事 物的习 惯。

5.根据诗歌内容,课文中配有相应的 插图, 形象地 描绘了 三种植 物传播 种子的 方法, 同时告 诉小读 者植物 传播种 子的方 法有很 多,仔 细观察 就能得 到更多 的知识 。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握神权
刹帝利
国王、武士、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
官吏
政大权
吠舍
农民、牧民、向国家纳税,向神庙
手工业者、 上供,供养一、二等
商人

首陀罗
被征服者、 贫困破产失 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 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 ,干最低贱的职业, 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 》课件 (共28 张PPT)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1.创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 世纪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 后来被称为“释迦摩尼”。
三、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2.教义
四谛说 苦谛:指人生的各种痛苦,一共有八种,即生老病死、求 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受阴; 集谛:人生多苦的根源是欲望; 灭谛:消灭人生痛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 道谛:要消除欲望就要修行,修行的途径被称为“八正道”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逐渐分化产生 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 “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 意为颜色、品质。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 》课件 (共28 张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种姓制度虽已
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佛教产生背景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2.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对佛教所宣扬的众生平等的理解
佛教中宣扬的“众生平等”思想,只存 在于虚幻的世界中,它是为迎合阶级社会中 长期遭受压迫和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而存在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是不会给 劳动人民实现真正的“众生平等”的。所以, 它只是用来安慰人民的“麻醉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②等级名称
嘴 手

原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婆罗门 刹帝利
统治阶级
吠舍 首陀罗
被统治阶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③种姓制度中各阶层的职责和义务
等级名称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2)_孔___雀__王___朝(公元___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
一。首都_华__氏___城__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
佛陀说法
佛陀坐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 育王基本统一,宣 布佛教为国教。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④佛教经典 统称《大藏经》
⑤佛教教义
(1)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 扬的种姓制度; (2)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 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 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 “极乐世界”
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1.种姓制度
①产生: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内部逐渐 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称为“种姓制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刹帝利
Ksatriya 吠舍 Vaisya
④种姓制度的特点
a.种姓界限森严;
b.种姓职业世袭; c.种姓实行内婚。
首陀罗 Sudra
种姓等级金字塔示意图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⑤实质:是为保护奴隶主特权的等级制度。
严重地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①佛教产生的背景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种 姓制度日益引起人们的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 情绪不断高涨。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②时间地点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
③创始人
乔达摩·悉达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社会阶层 祭司贵族
职责和义务 掌握神权
国王、官吏、武士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农牧民、手工业 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向神 庙上供;供养第一、 二等级
被征服者、贫困破 产失去土地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 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 役,从事最低贱的职 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婆罗门
Brahman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⑥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
莫 高 窟


石 窟
印度
中亚 中国 朝鲜半岛、 日本
傣族地区以及斯里兰

卡、缅甸和泰国等



⑦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
仰 光
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释迦牟尼的故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菩提树
相传佛陀就在这棵菩提树下悟道六年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历程
1.奴隶制城邦出现
公元前2300 年左右,印度 河流域出现了 奴隶制城邦。 其中,以哈拉 巴和摩亨佐·达 罗最著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1)公元_前___1_5_0_0年左右,来自中亚
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
___雅__利___安__人,陆续在____________ 和恒__河___流__域____定印居下度来河从流事域农业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3.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创,因为阿拉 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所 以得名为阿拉伯数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摩亨佐·达 罗城市遗址
摩亨佐·达罗 的排水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摩亨佐·达罗城 中的大浴池遗址
摩亨佐·达 罗的深井
2.雅利安人入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公元前15世 纪后,雅利安 人入侵,建立 起奴隶制小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课件 (22张)
3.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进 入鼎盛时期:华氏城
阿育王(Asoka)是印度 孔雀王朝君主(公元前273~ 前236年在位)。阿育王之名 可意译为“无忧王”,是孔雀 王朝第三任国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