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妇女曲裾赏析(组图)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古代女子汉服样式

古代女子汉服样式1. “哇,曲裾深衣可真好看呀!”我看着书上的图片惊叹道。
就像我们参加演出时要精心挑选漂亮的裙子一样,古代女子穿上曲裾深衣一定特别美!我仿佛看到她们穿着曲裾深衣在庭院中漫步,那长长的裙摆飘动着,真是优雅极了。
2. “双绕曲裾也很特别呢!”同桌凑过来对我说。
可不是嘛,就好像我们现在有各种不同款式的衣服,双绕曲裾就是古代女子汉服中很独特的一种呀。
想象一下古代女子穿着它在花丛中嬉戏,那画面多美呀!3. “直裾也不错呀!”好朋友说。
对呀对呀,直裾就像是简洁的连衣裙,古代女子穿着它一定显得很干练,就如同我们在学校里干净利落地做事情一样。
4. “哎呀,齐胸襦裙好仙呀!”我不禁喊出声。
这就跟我们梦想穿上仙女裙一样,古代女子穿着齐胸襦裙肯定像仙女下凡,在风中翩翩起舞的样子一定美极了。
5. “交领襦裙也很有韵味呢!”妈妈看着我收集的图片说。
是呀,就好像一首古老的诗,古代女子穿着交领襦裙演绎着她们的故事,让人充满好奇。
6. “袒领半臂也很有意思呀!”我对小伙伴说。
就如同我们会尝试一些新奇的穿搭,袒领半臂肯定给古代女子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想想她们穿着时的那份自信,多棒呀!7. “对襟齐腰襦裙好漂亮!”我开心地说道。
这就和我们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时一样开心呀,古代女子穿着对襟齐腰襦裙一定也满心欢喜。
8. “高腰襦裙也很赞呢!”姐姐说。
没错呀,就像我们追求时尚一样,高腰襦裙肯定是古代女子的时尚之选,那优雅的姿态肯定让人难忘。
9. “圆领袍也很帅气呀!”我大声说。
就好像我们看到帅气的衣服会很兴奋,古代女子穿上圆领袍也一定英姿飒爽呢。
10. “袄裙也好好看哟!”我满心欢喜地表达着。
真的就如同我们拥有了一件超美的新衣服一样,古代女子穿着袄裙一定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多欣赏几眼呢!。
汉代女性长袖舞研究

汉代女性长袖舞研究
汉代女性长袖舞是古代中国女性舞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与唐代的长袖舞不同,汉代长袖舞侧重于表现女性的娇柔、妩媚和婉约。
在汉代,长袖舞是皇宫中表演艺术中的一种,是皇室妃嫔和宫女们表演的重要节目。
长袖舞的演出形式非常美妙:女舞者身着云衫、纱裙,手持长袖,在音乐声中轻盈地旋转、起舞,长袖随着旋转飘动起伏,如翩翩起舞的白鹤。
长袖舞的舞步轻柔、流畅,不仅展现了舞者的优雅和柔美,还表现了女性的温柔和柔情。
长袖的晃动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女性性别特征的表达力度。
研究显示,汉代女性长袖舞在当时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长袖舞也成为了当时女性的一种时尚和流行文化。
长袖舞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长袖舞的传承和发展在唐代得到了更加完善的表现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中重要的一种形式。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国古代女性裙装素描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国古代女性裙装素描◆文 / 徐玮“裙”古作“羣”,本字含义大致有两种。
《说文·巾部》云:“羣,绕领也。
”《释名·释衣服》云:“裙,下裳也。
”学界一般将“绕领”理解为一种类似披肩的衣物,但沈从文先生也曾就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进行分析,认为“绕领”当作“曲裾绕襟”,即指汉代的曲裾袍。
总的来说,“裙”的初始意义并非代指现代汉语中的“无裆的圆筒状下装”是毫无异义的。
而“裙”发展到汉代,就已经被刘熙记为“下裳”。
可见,现代意义的“女性裙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原始社会时期:贯头衣据古书典籍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服饰便已诞生。
《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
”旧石器时代,人们通过打渔、捕猎等方式获得基本生活资源。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现的骨针、石、骨、牙等装饰品都可以证明,在距今大约两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经能够利用某些坚韧植物、兽皮缝制朴素的衣物,以达到保护身体、遮掩形迹、美观装饰等作用。
新石器时代,人们在骨针、兽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纺织机架,服装材料由此得到了丰富,各类服饰也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功用。
不管是狩猎围捕,还是祭祀祷祝,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开始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易·系辞下》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便是服饰功用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总体而言,原始社会时期的服装样式质朴简单,男女共用。
这一时期使用范围甚广的“贯头衣”可以看作裙装的前身。
据沈从文先生考证,“贯头衣”无袖,衣长及膝,因套头着装而得名。
石器时代,男女使用整幅兽皮或者纤维织物直接缝合成“贯头衣”,穿着方便且行动自如。
这一基础的服装款式在现代女装中仍然有迹可循。
贯头衣夏商周时期:上衣下裳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学界一般将夏朝的建立作为华夏文明进入铜器时代的标志。
这一时期的纺织工艺技术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之美

摘 要本文在全面研究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文献资料、图像资料以及服装实物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总结出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美的特征:造型的端庄内敛之美、材料的精致飘逸之美、纹样的抽象灵动之美、色彩的古朴沉稳之美,进而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美的特征1.引言西汉初期指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至汉武帝前这一历史阶段,共约七十年。
为了发展社会文化和恢复生产力,几代统治者均推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
政治上,“汉承秦制”,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一系列体制。
经济上,由于“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符合了久遭战乱的人们外在物质和内在心理的需求,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文化上,主要受“黄老无为”道家思想以及楚文化的影响。
政治的不断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化的融合,使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在承袭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形成新的、独特的美的特征。
近十几年来,我国考古发掘的西汉初期墓葬的成果丰硕,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陵、湖北云梦西汉墓以及河北省满城一号汉墓等先后有出土帛画、木俑、丝织品、服装实物、陶俑以及器皿等文物,这些墓葬分别分布在湖南、陕西、江苏、湖北和河北等地,但服装的风格却很相似,为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图像和实物资料。
曲裾深衣在西汉初期流行非常广泛,官员的朝服和女子的礼服皆采用曲裾深衣。
国内论著对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形制和结构特征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但对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美的特征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本文尝试针对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美的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基础,从造型、材料、纹样、色彩四个方面去分析其所呈现的美的特征。
2.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美的特征2.1造型的端庄内敛之美西汉初期女子曲裾深衣的造型以其结构所形成的外部廓形为基础,结合穿着者的容姿、行为举止,共同形成了整体造型的端庄内敛之美。
图1、图2、图3、图4、图5均为西汉初期的墓葬出土的文物,她们均着曲裾深衣。
汉服曲裾介绍

汉服曲裾介绍
汉服曲裾,又称曲裾汉服,是中国传统汉族服装的一种款式。
它是一种女性服装,特点是上身紧身,下身呈A字形扩展。
曲裾的名称源于其裙摆呈弧形曲线,又因为裙裾上的曲线形状像弯曲的音符,所以得名曲裾。
曲裾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时期,当时它是贵族妇女的常见着装。
在汉朝晚期到隋唐时期,曲裾成为了广泛流行的时尚款式,并且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曲裾的主要特点是上身的衣襟紧贴身体,展现出女性的曲线美,下身衣裙呈扩展状,裙摆曲线自然优美。
曲裾通常由上衣和裙子两部分组成,上衣通常是紧身的褡裳或者披肩式的衫子,下身则是宽松的裙子。
材质上,曲裾多为丝绸制成,根据不同场合和身份的需要,还会加入金银丝等装饰。
现代的汉服曲裾多用于重要礼仪场合或者传统文化活动中。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优美时尚和女性的典雅美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
秦汉代服装史!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赵政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三世,直至千世万世。
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
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取其意见,下令“焚诗书”,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部分史学家对以上事件存有怀疑,认为由于秦始皇的一系列激进改革得罪了贵族,平民无法适应,才在史书上留此一笔。
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胡亥(即秦二世)杀害太子扶苏即位。
但十个月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包括六国遗臣等野心家乘势作乱,前206年刘邦围攻咸阳,秦王子婴自缚出城投降,秦亡。
此后,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四面楚歌。
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楚汉之争至此结束。
汉高祖刘邦登基,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西汉到达鼎盛。
并与罗马、安息(帕提亚)、贵霜并称为四大帝国。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削弱了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实现中央集权;他派遣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北伐,成功地击溃了匈奴,控制了西域,还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对外贸易,使中国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儒家学说也被确立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了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其他艺术与文化也蒸蒸日上。
同时期还出现了第一部通史性质的巨著——《史记》,同时这时的中国出现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化发展。
秦汉曲裾袍和直袍设计

秦汉曲裾袍和直袍设计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风格的确立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自称始皇帝。
但他当政不久,便于公元前 210 年在出巡路上病死。
由于秦朝实行苛政,公元前207 年秦军主力被项羽率领的义军打败。
次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至公元前 202 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历史进入西汉时期。
服饰文化发展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独立,七国争雄。
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在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百家争鸣的局面。
各家对衣冠服饰都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儒家主张衣冠服饰应以西周的礼制为准绳,墨家主张衣冠服饰和生活器具应以尚用为目的,韩非则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修饰。
而在实际生活中,诸侯各国因地理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衣冠服饰的崇尚方面,一向存在很大的差异。
但战乱的局面促进了诸侯各国间的接触,促进了民族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在秦统治的十五年间,一举改变了由封建割据造成的“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
衣冠服饰由“异”趋“同”,大秦“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吸收各国之长,融合众家特色,产生了秦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秦汉的服制主要承前朝影响,仍然流行深衣,不过到了汉朝,深衣与战国时期略有变化,西汉早期,深衣演变为曲裾(图1)与直裾(图2)。
图1-曲裾深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朱红菱纹罗丝锦袍)图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深衣深衣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古时期的代表性服饰。
实际上,中国古代服饰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是形式上无外乎两种:上衣下裳制与衣裳连属制。
前者形制上面是衣,下面是裳;后者上下连体,不分衣与裳。
按照这两种形制,西周时服饰主要是前者,衣裳分为两截,穿在上身的是“衣”,穿在下身的是“裳”,以后的袴褶、襦裙都属于这一类;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主要是后者,上下衣裳连为一体,成为一件衣裳,后世的袍服、长衫属于这一类,长度大致到足踝,名称为深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妇女曲裾赏析(组图)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
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
长信宫为刘胜母窦太后所住,此灯有“阳信家”铭文六处,因为阳信侯家所有,后归长信宫。
宫女头发中分,垂脑后作髻,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
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
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
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
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
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窄袖绕襟深衣图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责任编辑:南山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