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经典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涵盖了各种文学体裁和风格,表现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多样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几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并对它们进行赏析。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清华园为舞台,通过描述贾府和史家府两大家族的兴衰和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小说以写实手法勾勒庞大的人物群像,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

此外,小说以细腻而精细的描写和深入的心理刻画著称,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情感。

《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由莫言创作。

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描述了在乱世中生活的沧桑和变迁。

通过家庭成员的故事,展现了农村社会的艰辛和个体的抗争。

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也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

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呈现了中国历史上几十年间的巨大变革,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和求存。

小说以其深刻的对人性的触动,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用深邃的笔触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深深地震撼了读者的内心。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的成长与奋斗,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百姓的生活。

突出的抒写了知识分子在时代变迁中的困境和追求,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小说以其深受大众喜爱的故事情节和充满哲理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小说以边境小镇为背景,通过描写小镇上的各种人物和事情,探讨了爱情、友情、人性和命运等主题。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著称,被广大读者所推崇。

以上几部作品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和命运,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世界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世界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

世界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赏析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经典作品承载着时代的思潮和人类的情感。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在历史长河中都闪耀着独特而珍贵的光芒。

在本文中,我们将聚焦于世界现当代文学中的几部经典作品,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1984》《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政治内涵的文学作品。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邪恶政权所统治的世界,主人公温斯顿因思想不合政权而遭受迫害。

通过对政权的描绘以及对个人自由意志的探讨,《1984》揭示了权力滥用、大众操控与幸福感剥夺等当代社会问题。

作品中的“大哥”形象与其所代表的极权主义社会,令人反思并警醒。

二、《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小说通过马奎斯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动荡而又奇幻的百年历史。

作品以其浓厚的魔幻色彩、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使人们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与幻觉的世界,并反思着自身的存在与命运。

三、《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小说通过讲述阿富汗男孩阿米尔与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故事,揭示了战争、背叛与救赎等主题。

作品生动地刻画了阿富汗历史背景下的人性和家庭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对友情和忠诚的赞颂。

《追风筝的人》以其感人的故事与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四、《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青春文学意义的作品。

小说以十六岁的主人翁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视角,讲述了他在纽约度过的两天故事。

作品以霍尔顿对社会虚伪、成人世界的失望和对纯真、单纯的追求为主题,揭示了现代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冲击和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其鲜明的个人主张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影响了无数年轻人的思想觉醒和成长。

五、《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是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之一。

听潮鲁彦全文赏析

听潮鲁彦全文赏析

听潮鲁彦全文赏析《听潮鲁彦》是中国作家阿来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誉为“现代经典”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鲁彦在家族、爱情、信仰、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挣扎与追求。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下面我们将对《听潮鲁彦》进行全文赏析,探讨其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听潮鲁彦》的主题。

作品以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载体,通过主人公鲁彦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小说中展现出的家族观念、宗教信仰、爱情观念等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的挣扎与追求,体现了作品的主题。

同时,作品还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死亡、时间等命题的思考,展现出对人生、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

其次,我们来看看《听潮鲁彦》中的人物塑造。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主人公鲁彦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又渴望自由和现代文明;他既热爱家乡,又渴望追求更广阔的世界。

作品通过对鲁彦的塑造,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传统与现代、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挣扎与成长。

除了主人公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世界都展现出了丰富的个性和情感,为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再者,我们来分析一下《听潮鲁彦》的叙事手法。

作品的叙事手法独特而多样,既有第一人称叙事,也有第三人称叙事,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民歌等叙事元素。

这种多样化的叙事手法使作品的叙事更加生动、丰富,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作品还采用了回忆、联想、幻想等手法,使得故事的叙述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此外,作品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传统文化的渲染,对现代文明的对比,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符号,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听潮鲁彦》的艺术价值。

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作品赏析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作品赏析

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作品赏析摘要:一、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简介二、舞剧剧情及主题解析三、舞蹈编排与表现手法四、舞美设计与音乐亮点五、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六、总结与推荐正文:一、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简介《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中国著名舞蹈家张艺谋执导的舞剧作品,创作于1997年。

该舞剧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封建家庭中一个三妻四妾的家庭琐事。

舞剧以充满寓意的大红灯笼为象征,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波折与悲剧。

二、舞剧剧情及主题解析舞剧围绕着封建家庭中的女主角颂莲展开,讲述了她嫁入豪门后遭受的种种苦难。

作品通过描述颂莲与其他妻妾的争风吃醋,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

舞剧中,大红灯笼既是喜庆祥和的象征,又代表着女性们无尽的痛苦与渴望。

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不幸命运,呼唤女性的觉醒与解放。

三、舞蹈编排与表现手法舞蹈编排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动作元素,融合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

舞蹈动作夸张而富有张力,生动展现了封建家庭中女性们的矛盾心理。

同时,通过对角色性格的刻画,使观众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产生共鸣。

表现手法上,舞剧巧妙运用了大红灯笼这一象征物,使之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

四、舞美设计与音乐亮点舞美设计大气磅礴,以红色为基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舞台上,大红灯笼的布置既美观又寓意深刻。

音乐方面,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元素,为舞剧增色添彩。

音乐的运用恰到好处,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五、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大红灯笼高高挂》舞剧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成为当代舞坛的经典之作。

作品不仅凸显了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与命运,还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上演以来,舞剧收获了众多好评,对中国舞蹈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总结与推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舞剧作品,通过生动的舞蹈表演、寓意深刻的主题以及精美的舞美音乐,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的苦难命运。

赏析《一句顶一万句》

赏析《一句顶一万句》

赏析《一句顶一万句》《一句顶一万句》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性揭示,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讲述了主人公杨百顺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少年,到历经磨难,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的传奇经历。

首先,《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风格独特,以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实的生活场景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

作品通过主人公杨百顺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多样。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通过对杨百顺与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其次,《一句顶一万句》对人性的揭示深刻而真实。

作品通过杨百顺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人性中的自私、贪婪、虚伪和善良等多种特质。

在杨百顺的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这些磨难使他逐渐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他学会了如何洞察人心,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此外,《一句顶一万句》还关注了社会现实,通过杨百顺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作品通过对杨百顺与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如家庭矛盾、教育问题、信仰危机等。

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们的心灵需求。

最后,《一句顶一万句》的主题思想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

作品通过杨百顺的成长经历,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人生哲理:人要学会与自己对话,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道路。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揭示和现实意义的作品。

它通过杨百顺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中国农村社会。

同时,作品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们的心灵需求,从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与柳青的《创业史》并称为反映中国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红色经典文学,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以50年代的农村为背景,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当时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不同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从而说明农业合作化是中国农村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选择的道路。

历史发展到今天,农业合作化运动产生的的消极影响已经被证明远大于积极意义,所以我在阅读《山乡巨变》时,并没有切身体会到作者力图展现的农村集体生产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蓬勃景象,而是更多地感受到在时代错误的影响下,作者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在我们看来一些不可取甚至是可笑的价值观。

然而正确认识《山乡巨变》,我认为决不仅仅是要指出其局限性,我们更应该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到其积极的方面,并分析这一历史局限性为作品创作带来的影响,这才是我们今天阅读《山乡巨变》的真正价值所在。

《山乡巨变》中讲述的一些人和事,之所以在我们今天看来会觉得可笑,其根源就在于文本所植根的历史观点的错误。

三大改造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农村则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形式展开。

不可否认,在那个科学技术极为落后的年代,实行生产合作化的确有利于农民抵御天灾人祸,但是样样归公无疑会大大破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于后来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历史的倒退,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但是这个错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后才被现实证明,之前或者是被宣传政策和表面现象所麻痹,或者是出于迎合政治目的的需要,作家们都对农业合作化运动大唱赞歌,这虽然迎合了时代,但与历史发展潮流是相悖的,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也不例外。

也正是由于这一基本的错误,导致了作者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一系列缺陷。

首先是人物形象塑造上,为了突出党政策的正确性,周立波推出了邓秀梅,李月辉等正面形象和秋丝瓜,菊咬筋等落后农民形象。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

当代散文赏析梁衡夏感梁衡夏是当代散文作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平实的语言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就梁衡夏的散文作品进行赏析,并探讨他的创作特点及对当代散文的影响。

一、情感细腻的表达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的表达而著称。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将其转化为文字,传达出细腻的情感和触动人心的力量。

他常常以寻常之处展现出非凡的内涵,用平凡的语言描绘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悟,他的作品常常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激起共鸣。

二、深入思考的视角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具有深入思考的视角。

他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一些普遍现象的思考,探寻其内在的含义和价值。

他常常以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对细枝末节的剖析,引发读者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他在作品中透露出对现实的深邃洞察力,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获得启示和思考。

三、平实的语言风格梁衡夏的作品常常采用平实的语言风格,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

他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子和朴实自然的词语,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和自然。

他的文字流畅,篇章结构清晰,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沉浸其中。

他通过朴素的语言将情感和思考真实地传递给读者,使其能够与作品建立起心灵的共鸣。

梁衡夏的散文作品对当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情感表达和深入思考的视角,为当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以细腻的情感、深入的思考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打开了当代散文的新局面。

他的作品不仅给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也让读者对当代散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刻的思考。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共鸣,在作品中传递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

他的作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世界,在阅读中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价值。

总之,梁衡夏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的表达、深入思考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风格,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作品赏析天鹅湖记

作品赏析天鹅湖记

《天鹅湖记》是一个典型的当代舞蹈作品,群舞,作品虚拟出一个舞蹈比赛的事件,借赛事衍生出舞者造梦、破梦、再造梦的循环,这个梦想的循环,正是当下舞者的生存实况。

该剧用诙谐幽默的形式,将大赛前选手和评委的心思剖析得淋漓尽致。

整场的演出给我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憾,思想上的共鸣,同时也展现了王玫老师大胆的编创构思。

天鹅湖记借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的经典音乐来诉说自己作品内容。

《天鹅湖记》中第一场是一个交代情节、人物的场面性的舞蹈。

所以在选取音乐时.它选取了原版《天鹅湖》第一幕表现开场的场景性的舞蹈音乐。

《天鹅湖记》对音乐的运用细致.分了四层来表现消息来临前后大家和评委的心情和状态。

第一层:“期盼”.选手们对舞蹈比赛的盼望。

第二层:“宣讲”,消息来了,评委对选手们的宣讲和号召。

第三层:“晕”,选手们对比赛的幻想和对评委的关注。

第四层“模特舞”,表现了选手们对评委的无限仰慕和献媚的状态。

它是借音乐一层层交代事件和人物,同时推进事件的进程。

不同的是借音乐的品质说着不一样的话,推进的层次更细.而且是通过舞蹈连接技术推进情节.交代人物,而不是像原版《天鹅湖》更多地采用哑剧性的手段推进情节,交代人物。

因而.从这个角度说,《天鹅湖记》更充分地利用了音乐,相对于《天鹅湖》与音乐的关系来说,它与音乐的结合显得更紧密。

第二场“练功”表现的是选手们比赛前的准备,也分为四层来表现。

在”练功”开始之前有一个连接,即第一幕与第二幕的连接,用的是原版《天鹅湖》代表白天鹅的主题旋律,静静的旋律将空间转换到排练厅的空间中来。

接下去就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了选手们为比赛做准备的练功状态。

采用了把上的一开始的“活动”,然后是有代表性的“擦地”、“大踢腿”,接下去是“中间练习”。

第一层:“活动”,用的是白天鹅的主题旋律。

这个旋律本身是抒情的.比较慢的音乐.适合于把上刚开始活动的状态。

第二层:“擦地”,用的是“四小天鹅”舞段的音乐。

音乐的品质是活泼、有节律的.擦地动作的“短频快”及一些跳性动作的选择与音乐的这种品质相吻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文学的经典化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当人们逐渐摆脱了政 治决定一切的标准,还文学以文学本来面目 以后,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失去了显学 地位而成为一种纯学术研究以后,文学经典 化问题开始成为学术界思考的一个问题。

世纪之交,以经典化为主要内容,在海峡 两岸都开展了文学经典的评选活动。中国 大陆出现了多种“百年文学经典”选本,如 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百年百种优秀文 学图书”;台湾《联合报》评出“台湾文学 经典30种”等。香港《亚洲周刊》更组织 全球知名华人专家、作家,评选出“20世纪 中文小说100强”。
远处的风景向两侧闪避。近处的风景, 躲不及的,反向挡风玻璃迎面泼过来, 溅你一脸的草香和绿。(《咦呵西 部》)

所谓 “质料” ,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 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 这种品质几乎在先 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 高低。

散文语言应该“有声、有色、 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 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象虹一样的 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 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
我们的白豹追上去,猛烈地扑食公路。

经典化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如推 出普及性、鉴赏性的读物,对名著的 影视改编,等等。

中华经典诵读也是经典化的一种 方法和途径。
二、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案例分析

毛泽东: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 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 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 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 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 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在中国历史上,
胡适被称为新 文化运动的主 将之一、中国 自由主义的先 驱。
蒋介石评价胡适: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 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
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 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 称
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文
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 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 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 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 浅的 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 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我向油门狠狠踩下,立刻召来长长的 海风,自起潮的水面”。 “把一个幻想的半岛推向户外,向山和 海,向半空晚霞和一夜星斗”。


所谓 “密度” ,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 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 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 愈大。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 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 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 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 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 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 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 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 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 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 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 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 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 证”的治学方法 。
胡适名言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
严肃的做人 。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 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 不疑 。 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 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 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 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 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

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 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 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 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 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 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 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 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 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 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 保姆》《艾青诗选》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 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 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 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 “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 尽的旋律。
“香港的地形千褶百皱,不可收拾。蟠蟠而
来的山势,高者如拔,重者如压,瘦者欲 削,陡者欲倒,那种目无天地的意气,令 人吃惊。这是一个没有地平线的海港。天 地之间只有一弯弯不规则的曲线,任何美 学都插不了手。那一层套一层的淡紫浅青, 起起落落,参参错错,一直交叠到边境。 那许多令人迷乱的曲线,怎么得了。山色 是千古不解的围局,无论哪一个方向有了 缺口,立刻有更多的青山从远处围来,务 必不让这翠环中断。”(《飞鹅山顶》)

胡适与鲁迅,“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 两人都曾经希望用“新文化的力量”改变四万万 国人的旧国民性,然后在国民性改造的基础上, 改变中国的政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初, 鲁迅与胡适有着比较一致的思想主张,即:反对 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提倡 科学与民主。在反对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过程 中,胡适首先发难,鲁迅紧紧跟上,配合作战。 但在随后的日子里,两人却渐渐从隔阂到生疏到 分道扬镳,直至近乎敌人。

1963年,余光中将“革命”的火种引 向散文领域,发表了倡导“散文革命”的 纲领性文献《剪掉散文的辫子》。在这篇 文章中,余光中援“现代诗”之例提出 “现代散文”概念,称这是“讲究弹性、 密度和质料的一种革新散文”。

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 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 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 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 可能性愈大,不致于迅趋僵化。
2. 经典的标准

首先,作为衡量经典的标准,我们理 应坚守“文学是人学”的原则。

其次, 文学作品是艺术作品,审美 性和艺术价值应是衡量经典的主要标 准。
韦勒克: “文学研究不同于历史研究, 它必须研究的不是文献,而是具有永远价值 的文学作品。”


再次, 经典要有原创性。一部作品 成就高低、影响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它是否对前人有突破,有超越,是否 有原创性。
现当代经典作品赏析
江苏师范大学
方忠
一.
现当代经典作品的内涵、价值 和意义
二.现当代经典作家作品案例分析
一.
现当代经典作品的内涵、价值 和意义
1. 何谓文学经典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 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 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 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 架和龙骨。
恩格斯:“任何一个人在文学上的价 值都不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而只是同整 体的比较当中决定的。”


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流 动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文学经典是一 个民族重要的艺术财富,它艺术地反映着民 族的历史、文化、生活。在一个民族的发 展史上,生产出的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但 能称得上文学经典的不会很多,而正是这些 文学经典构成了民族的一个个艺术原型和 精神家园。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 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 。被 誉为20世纪中国诗文双璧的大作家。
表现乡愁的诗: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 《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 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 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张爱玲堪称民国奇女子,她以一 篇篇瑰丽精美的佳作,去探寻灵魂的 奥秘,使读者领悟到一个个悲怆的人 生之谜。《爱》便是一篇用心灵去体 验人生的灵魂绝唱。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给自己的生命 感悟套上了一件精美的外套。她通过 一个无奈而凄艳的爱情故事,一个失 之交臂而抱恨终身的人生片断,告诫 读者,爱需要把握,需要珍惜,否则 只能成为永远的痛,只能成为遥远人 生中的一个残缺的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