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含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说课稿: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生动地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悲惨,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战争的恶果,认识到和平的可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战争的残酷和悲惨可能没有深刻的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问题,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恶果,从而增强他们的和平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树立和平意识,反对战争和暴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生动地展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场面,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以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设计 【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设计 【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附答案)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预习笔记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后起的国家无法面对殖民地已经被基本瓜分完毕的现实。

)2、一战之前形成的两个同盟:三国同盟:、奥匈帝国、三国协约:、法国、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进程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2、一战爆发的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宣战,一战爆发;3、原本在同盟国的在一战爆发后转投协约国;4、一战当中最惨烈的战役、一战转折点:1916年,(“绞肉机”);5、1917年: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退出一战。

6、1918年,投降,一战以失败而结束。

7、一战的评价:一战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8、一战对世界的影响:①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的优势地位;②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③一战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

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历史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

19世纪后半期,法与德,俄国与奥匈帝国,英与德矛盾不断激化。

三国同盟: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20世纪初,英国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三国协约。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费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意大利叛变: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一战的主要战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争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一战扩大:战争后来逐渐扩大到了非洲、亚洲等地。

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国和法国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10个月的阵地战。

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2024版教案部编历史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2024版教案部编历史九下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
德国企图攻占凡尔登要塞, 法军顽强抵抗,成为战争 转折点。
索姆河战役
英法联军发动大规模攻势, 双方伤亡惨重。
东线战场局势变化及影响
东线战场概况
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在东线展开激 战。
布鲁西洛夫攻势
俄国退出战争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新政府宣布退出 战争,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俄国发动大规模攻势,一度取得优势。
VS
领土纷争问题
战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等条约的不公 平性和不合理性,导致了许多领土纷争问 题。这些问题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 际局势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影响
01
经济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使得各国经
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02 03
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匈帝国向塞尔 维亚宣战,德国、英国、法国等相继卷 入战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各国备战情况与战争不可避免性
各国备战情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国都在加紧备战,扩大军队规模,提高武器装备水平, 制定作战计划等。
战争不可避免性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激化和军事同盟的形成,以及萨拉热窝事件等突发 事件的影响,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
教案部编历史九下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 录
• 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及原因 • 战争进程与主要战役 • 各国在战争中表现及角色转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与影响 • 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教训与启示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 背景及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激化
1 2
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 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部编人教版历九年级史下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大战的经过,认识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从而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战争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能有较深刻的感受,但如何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树立和平观念,仍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和平、反对战争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史料、图片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大战前后的国际形势,加深对大战影响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如历史论文、纪录片等。

4.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对大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部编)教案: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教学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

【学情分析】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相关内容,教师应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即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的角度引导学生归纳;对大战的爆发,教师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方面引导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对大战的进程和结果,教师应结合图片、影像资料、数据、漫画、表格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新课导入】教师幻灯片出示《西线无战事》的宣传海报并进行介绍,或播放《西线无战事》的电影片段。

由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西线无战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整个西线战争的一个小小缩影。

这部影片讲述了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的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

主人公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战争中后,他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那里炮声轰鸣,大地震撼,血肉横飞,尸骨遍野。

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

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亡。

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教师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深思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战的历史。

【讲授新课】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影响,然后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发明,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垄断集团要求在政治上瓜分世界,致使殖民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英国在世界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国际力量对比的格局发生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今后突破的方向:1、教学模式上,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

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
2、讨论的重点可以放在结合实际方面。

如现在的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斩首”行动等,究竟什么样的行为是恐怖行为?个人所进行的和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性质一样吗?对现在美国的行为如何评价?
3、因人施问,有的放矢。

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

4、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我会采取比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授课过程回忆写本课小结,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书面答题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既要学生积极参与,也要学有所获,当堂知识当堂消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含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含反思)

部编⼈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第⼀次世界⼤战》(含反思)第⼋课《第⼀次世界⼤战》⼀、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两⼤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次世界⼤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次世界⼤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次世界⼤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

过程与⽅法: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次世界⼤战原因的理解;运⽤图⽰法揭⽰第⼀次世界⼤战的交战双⽅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法,引导学⽣探究⼤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次世界⼤战是⼀场⾮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民带来巨⼤灾难,给世界造成巨⼤损失;引导学⽣树⽴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次世界⼤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第⼀次世界⼤战爆发的原因;对第⼀次世界⼤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导⼊新课2018年是第⼀次世界⼤战结束100周年。

法国郊外的华⼯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的出现。

距离巴黎市中⼼200公⾥外的⼩村庄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1913年英、法、德、美在⼯业产量(经济实⼒)和殖民地⾯积上有何变化?提⽰:在经济上,美、德⼯业产值跃居第⼀、第⼆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积),英、法占有殖民地⾯积仍然处于第⼀、第⼆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次世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阅读教材和图⽂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盾:法德⽭盾、俄奥⽭盾和英德⽭盾,其中英德⽭盾成为主要⽭盾。

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利加⼊德奥集团。

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1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重点关注战争本身,而对于战争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了解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这次战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战争的主要战役、重要人物和战争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帝国主义矛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战争背后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源。

4.巩固(5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强调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过程;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影响;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和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的学习,加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的理解;运用图示法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及战争过程和结局;运用问题讨论法或辩论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结局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引导学生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法国郊外的华工墓地,100年来都在等待亲人的出现。

距离巴黎市中心200公里外的小村庄
设问: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13年英、法、德、美在工业产量(经济实力)和殖民地面积上有何变化?
提示:在经济上,美、德工业产值跃居第一、第二位,英、法下降到第三、第四位;在政治上(殖民地占有面积),英、法占有殖民地面积仍然处于第一、第二位,德、美处于第四、第五位。

归纳总结: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认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材料展示:在错综复杂的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1879年,德奥结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集团。

1904年、1907年英国协调了与法国、俄国的矛盾,签订了英法协约、英俄协约,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设问: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各自的盟友国。

提示: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

归纳总结:两大军事集团之间扩军备战,展开激烈争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萨拉热窝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从塞尔维亚角度来看,他的行为是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行为;但是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角度来看,普林西普刺杀行为的性质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确行为,其后果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

突发事件尤其是个人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会直接对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胁,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

归纳总结: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直接原因)。

目标导学二:凡尔登战役与大战结果
1.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大战的参战国、主要战场等史实。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遭到炮轰后的凡尔登》图片,说说凡尔登战役的影响。

归纳总结: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

3.结合教材和相关史实,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目标导学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该审判的是他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塞尔维亚参与战争是为了维护
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上来说,它无法改变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

设问:材料中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四种势力参战性质的评价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前三种评价是不正确的。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英、法、俄、美都是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才参战的,所以没有所谓的“保护者”和“见义勇为者”,他们都是非正义的。

后一种评价是正确的。

虽然塞尔维亚参战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是正义的,但从整体来说,这场战争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因而是非正义的。

提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交战国带来灾难,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2)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3)历史证明:强必霸之路是一条死胡同,各国要和平相处,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这次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

在联合国广场上,有一尊引人注目的雕塑——铸剑为犁,它象征着全世界人民盼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愿望。

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为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 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两大军事集团及国家分别是什么?
3.1914年,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青年的行为,导致了一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一事件是什么?
4、有人形容一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

”“一把枪”比喻的历史事件是:()
A萨拉热窝事件B三国同盟形成
C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D三国协约形成
5、在20世纪,世界上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其中“一国主导的三国同盟”的核心国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德国 D奥匈帝国
6、1917年,哪一国的参战使协约国的力量大增:()
A 美国
B 法国
C 中国
D 俄国
7、你身边有见风使舵的人吗?这样的人一般来说很自私。

而一战中也有个国家见风使舵,先参加同盟国,后加入协约国,它是:( )
A.美国B.日本C.法国D.意大利
8、“1914年6月28日,普林西普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他的子弹”引发了( )
A.美国南北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
9、第一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的战役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日德兰战役D.索姆河战役
10、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家是()
A.英国、法国B.英国、俄国 C.德国、奥匈帝国D.德国、意大利
12.预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我们要整理一下知识点,你认为那一项不正确:( ) A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B 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C 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D 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和奥匈帝国首先挑起的,在战后应审判他们;而英国.法国.俄国是世界秩序的保护者,应该肯定:美国是见义勇为者,应该表扬。

(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那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指的是那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3)写出一战前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

(4)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请你设计一条“呼唤和平”为主题的和平宣传语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了很多学生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许多课外资料,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合九年级学生的特点,效果好。

但是,本课设计的内容太多,上课时节奏较快。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学生“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有待我们历史教师持续不断地去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