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翻译

苏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但在参加进士及特殊才学的考测中,都没有如愿以偿,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达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地。
至和、嘉..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他们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朝廷将这些文章刊印出来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阅,一时间,学者们写文章都仿效苏氏文风。
长生猪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
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
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
”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
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崔光南北朝时的北魏自从于太和年间由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国家富裕,府库充盈,以致连国库的走廊、廊屋里也堆满了不加覆盖的钱币和绢帛,清点也困难。
一天,太后突发奇想,何不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百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奖励,也可减少库存压力。
条件是只能自取,量力而行。
在太后的督导下官员们大都凭自己的力气扛回绢帛。
只有章武王元融和尚书令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跌倒伤及踝骨。
太后认定他俩违规,责令其空手回去,一时成为众人的笑料。
当时任侍中的崔光也在场,但他只拿了两匹绢帛。
太后见了问道:“侍中啊,你怎么只拿这么点?”崔光回答说:“臣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但这已经够多的了。
”朝廷中人都服膺他的清正廉洁。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
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文言文现代文互译

文言文现代文互译1. 古文翻译现代文三只签1、子路拱雉:典故: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意思是: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
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
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
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诗(山梁雌雉得其时上下飞鸣自乐之色举须知翔后集作声三嗅过山欹)也是说上面典故的故事。
2、羲之会群贤古人王羲之,三月三日,合众贤人至会稽山之兰亭,是日天气朗润而不暗,惠风和畅而不寒,此地有茂林修竹,王羲之与群贤,曲水流觞而饮酒,此乃一种自在逍遥快乐景象,此签百事吉祥,此签乃上吉,是快活景象也,与第七十八枝相同,以三月占得该签为最合。
3、中吉颜回乐道安贫陋巷箪瓢不足愁旁人见此甚为忧不知乐道忘贫乏亚圣芳名万古留颜回,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好学生。
世人尊称孔子为“至圣“,也曾有人称颜回为“亚圣”,但后来,大多数都把“亚圣”这名衔尊加于孟子,而改称颜回为“复圣”。
这支签,是孔子称赞颜回的话:颜回,真是一个贤人,他乐道安贫,生活在陋巷里,只得一碗饭、一杯水,旁人看见他的环境,都替他担忧,但他却无忧无愁。
世人应知道,一个人如能专心于学问修道,是可以忘记贫穷的。
2.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

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徐渭是一位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可称为一篇奇文。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徐文长传原文及翻译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徐文长原文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
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
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余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
恶楮毛书,烟煤败墨,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
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
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
”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
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
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
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皆曰:“如命。
”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徐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徐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dd229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0.png)
徐文长传[明]袁宏道徐_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徐文长传[明]袁宏道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鸟巾,纵谈天下事。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丈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
沙起雷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呜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
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竞不得死。
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
”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抄录,今未至。
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图圄。
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日:“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徐文长传》袁宏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徐文长传》袁宏道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余幼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趣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
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
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
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
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
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
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
”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
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
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
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
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
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
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
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
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皆曰:“如命。
”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学生版)(精校版)

2020届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宝山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送陈升之序[宋]王安石①今世所谓良大夫者,有之矣,皆曰:是宜任大臣之事者。
作而任大臣之事,□上下一失望,何哉?人之材有大小,而志有远近也。
彼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则煦煦然①仁而余于仁矣,孑孑然②义而有余于义矣。
人见其仁义有余也,则曰:是其任者小而责之近,大任将有大此者。
然上下竢③之云尔, 然后作而任大臣之事。
作而任大臣之事,宜有大此者焉,然则煦煦然而已矣, 孑子然而已矣。
故上下一失望。
②岂惟失望哉?后日诚有堪大臣之事,其名实烝④然于上,上必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焉;暴于下,下心惩前日之所竢而逆疑為。
上下交疑,诚有堪大臣之事者而莫之或任。
幸欲任,则左右小人得引前日之所竢惩之矣。
③噫!圣人谓知人难,君子恶名之溢于实为此。
难则奈何?亦精之而已矣。
恶之则奈何?亦充之而已矣。
知难而不能精之, 恶之而不能充之,其亦殆哉!④予在扬州,朝之人过焉者,多堪大臣之事可信而望者,陈升之而已矣。
今去官于宿州予不知复几何时乃一见之也。
予知升之作而任大臣之事,固有时矣。
煦煦然仁而已矣孑孑然义而已矣,非予所以望于升之也。
【注】①煦煦然:和颜悦色貌。
②孑孑然:谨小慎微貌。
③竢: 同“俟”,等待④烝:众多。
⑤充之:指用真才实绩充实自己的名声.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1分)A.因B.故C.则D.且2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先写对良大夫寄予厚望,后写任职后失望,前后对比。
B.作者认为应该根据官员能力大小与志向远近任用人才。
C.第①段先叙述现象,然后分析其原因,说理条理清晰。
D.“煦煦然”、“孑孑然”是对一味恭维上司行为的批判。
23.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岂惟失望哉”在文中的作用。
(3分)24.王安石提出“有补于世”的写作主张,结合本文评析这一主张。
(5分)【崇明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2分)樊侯①庙灾记(宋)欧阳修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
语文 文档

《徐渭评传》【廿八日雪】(徐渭)生平见雪颠不歇,今来见雪愁欲绝。
昨朝被失一池绵,连夜足拳三尺铁。
杨柳未叶花已飞,造化弄水成冰丝。
此物何人不快意,其奈无貂作客儿。
太学一生索我句,飞书置酒鸡鸣处。
天寒地滑鞭者愁,宁知得去不得去?不如着屐向西头,过桥转柱一高楼。
华亭有人住其上,我却十日九见投。
昨见帙中大可诧,古人绝交宁不罢。
谢榛既举为友朋,何事诗中显相骂?乃知朱毂华裾子,鱼肉布衣无顾忌!即令此辈忤谢榛,谢榛敢骂此辈未?回首世事发指冠,令我不酒亦不寒。
须臾念歇无些事,日出冰消雪亦残。
徐文长,名渭,文长是他的字。
又号青藤山人、天池生、田水月等。
明正德十六年(1521)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一个趋向衰落的大家族。
才名早扬屡试不售他的父亲徐鏓做过四川夔州府的同知,原配童氏,生下徐淮、徐潞两个儿子,继娶苗氏,不曾生育,晚年纳妾生下徐渭,在文长出生百日后就死了。
此后徐渭由嫡母苗夫人抚养到十四岁,苗氏死后,随长兄徐淮生活,直到二十一岁入赘潘家。
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但徐渭早年的生活并不愉快。
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
嫡母苗夫人将徐渭当作亲骨肉抚养,寄予期望;但或许正因为这个缘故吧,在文长十岁那年,苗夫人就把他的生母逐出了家门。
幼年夺母,对徐渭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虽然二十九岁那年他得以把母亲接回自己家中,但直到垂暮之年,他仍然不能忘怀这件事情。
由于徐渭是庶出,而两个嫡出的哥哥又比他年长二三十岁,所以徐渭在家中也没有什么地位。
他年青时考秀才未取,在给督学官员要求复试的上书中这样说道:“学无效验,遂不信于父兄。
而况骨肉煎逼,箕豆相燃,日夜旋顾,惟身与影!”显得很悲愤。
成年后家道中衰,徐渭入赘妇家,生活当然也不那么自在。
一个机警敏感的人,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徐渭生性极为聪慧。
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
当地的绅士们称他为神童,比之为刘晏、杨修。
西施咏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施咏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西施咏》作于天宝时期。
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
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鉴赏此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
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
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
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
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
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
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
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
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
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
”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
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
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
东外折,断水以菱。
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
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
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
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
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
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
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
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
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孔道:大路,通道。
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
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
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
⑤谣俗:风俗。
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
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
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
”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
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
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
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
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
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
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
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
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
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
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
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
至
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