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学案(1)精品版

高三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翻译 学案(1)精品版

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型。

考试大纲中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里面包含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1.文言文翻译“八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可将“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翻译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那么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

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

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答案]D[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 文言文翻译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和原那么。

2、通过练习归纳掌握相应的直译方法和翻译步骤。

3、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那么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归纳掌握相应的直译方法和翻译步骤。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技巧方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从分析2011文言文阅卷情况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1、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标准和原那么。

2、通过练习归纳掌握相应的直译方法和翻译步骤。

3、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那么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三、翻译原那么标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质疑有困惑地方。

〕1、文言文翻译原那么: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2、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信:〔准确〕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

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

达:〔通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有文采〕规X,典雅,得体。

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

3、文言文翻译两大招式:第一招: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不多余。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3篇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3篇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3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1一、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步骤(一)复习巩固热身训练:翻译下列课内文言语句。

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方法文言句子翻译,可以综合考察学生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虚词用法判断、文言句式识别、文章大意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而它成为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题型,赋分常为8-10分,由于它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得分往往不高。

究其原因,我觉得学生对翻译文言的的要求不明白,方法不正确,解题随意性大,功夫做得不细,翻出的句子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

为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文言文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我建议学生在翻译文言句子时按以下步骤操作。

1、一种意识--踩分意识。

总结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均是在关键词句上赋分,那么文言文翻译需要关注哪些得分之点呢?主要有以下:关键单音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双音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例如20xx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要求翻译:"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人教版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

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

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

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

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

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并翻译典型文言文句子。

3. 采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翻译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文教学PPT。

2. 学生准备文言文课本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言文的趣味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氛围。

2. 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展示典型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翻译句子。

4. 互动教学(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翻译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文言文基本句式和词汇,方便学生记忆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翻译作业,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掌握情况。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提问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翻译一段文言文文本,要求准确无误。

2.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准备课堂测试。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堂测试1. 测试内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和运用。

2. 测试形式: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

3. 测试目的: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十、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翻译技巧。

3、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

(2)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3)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2、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实词的准确翻译。

(2)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的正确转换。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认识。

2、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翻译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翻译中的难点和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共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段简单的文言文,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学生尝试翻译,从而引出文言文翻译的话题。

2、讲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含义,不随意增减或改变。

举例:“沛公军霸上”,应翻译为“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不能随意改变“军”的意思。

(2)“达”要求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翻译为“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语言表达要自然。

(3)“雅”注重译文的优美和文采,但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较高的要求,先保证“信”和“达”。

3、文言实词的翻译(1)一词多义讲解常见的一词多义现象,如“兵”,有“兵器”“士兵”“军事”等意思,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中“兵”指“兵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中“兵”指“士兵”。

(2)词类活用介绍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情况。

如“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驻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3)古今异义指出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二、《考说说明》解读: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三、回顾相关知识: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

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稍加留心探讨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应特别值得大家关注:1、词类活用2、特殊句式3、一词多义4、成分省略5、古今异义6、单音节词7、固定句式8、修辞知识四、文言文翻译歌诀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替换。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五、课前预习题(一)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的翻译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翻译常见误区2、学习文言文翻译要求和翻译方法。

学习重点:1、2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一、导入能理解并翻译浅易的文言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尽管我们平时很重视文言文翻译的训练,但同学们翻译的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与“信、达、雅”的标准相对照尚有很大差距。

从句意理解上看,或者整个句子理解错误,或者个别词语认识有误,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整篇文章旨意的准确把握。

从翻译方法上看,许多学生不能坚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致使译文只反映原文大意却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如何实现“信、达、雅”的目标?除了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之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考点阐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

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

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理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④调动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比较推断,帮助理解。

★文言文翻译要求:信、达、雅1.“信”是指译文的准确无误。

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即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是指译文的通顺畅达。

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没有语病。

3.“雅”是指译文的优美自然。

就是要使译文生动、优美★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在具体翻译时,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三、翻译常见误区(一)、错译。

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

1.译错词义。

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

例如:沛公军霸上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

2.混淆虚实。

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

例如:特与婴儿戏耳。

译:特地同小孩玩耳朵“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

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

”(二)、漏译1.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

例如:触草木,尽死。

译为:蛇触及草木,全死了2.该译词语被“遗忘”。

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

例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

这里就漏译了“病”字。

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

(三)、硬译1.照搬注释不变通。

例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

这里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祭祀用品2.倒装句式不调整。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

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

(四)、赘译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

例如:秦人开关延敌。

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

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

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

四、明了雷区,落实考点定好词性,译准词义;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一)定好词性,译准词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为考察重点。

例: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志》译文:项脊轩总共四次遭到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原因吧。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译文:我从齐安坐者船行驶到临汝。

(名状)3、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4、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文:安置相如住在广成传舍。

5、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6、赵王以为贤大夫。

(认为……是)7、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8、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练习: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009安徽)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4分)(2009福建)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语迪曰:“卿向不欲吾与国事,殆过矣。

”(2009广东)(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4、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3分)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5、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4分)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6、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7、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8、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二)、注意句式特点,理清句间关系。

例:1、此人力士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行将为人所并5、激昂大义,蹈死不顾”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8、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9、何厌之有?10、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文言固定句式:要套用它的固定结构来翻译,而不要一字一字地抠。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2、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其李将军之谓也?4、无乃尔是过与?5、何辞为?6、其皆出于此乎?★关注复句句间关系及其词语,并落实译准表假设:苟若使倘即诚如必脱表转折:然而乃则但顾第特★要忠实原句的语气原句是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无奈语气、推测语气等语气的,翻译后,要保持原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商量语气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委婉推测语气岂孰能讥之乎?(难道谁能讥笑我吗?)——反问语气★注意修辞翻译1、借喻,就是不出现要说的本体而用一个形象的喻体来直接表述的修辞方法。

这种方式为古代学者所乐用,能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译出它的本体或将其译成一个明喻,这样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本意。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金城千里:(2)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深矣。

(2000高考)美锦:2.借代的翻译借代是借用相关的事物来称代要说的事物,对借代的翻译就是要译出所代的事物。

(1)“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口舌:(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缙绅(3)“黄发垂髫”(《桃花源记》)黄发垂髫:(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2005全国)口腹:3.委婉的翻译因有所顾忌,或因谦恭,或为了求雅,古人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委婉。

对委婉句的翻译,就是变委婉为直言。

(1)、有所顾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山陵崩:(2)、为求雅,权起更衣。

更衣:上厕所。

(3)、再如外交辞令的委婉,《赤壁之战》中的“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猎:(4)、再如为了谦恭和避免冒犯,不说皇帝年轻(因为年轻往往意味着不懂事或阅历浅),而是说“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传》)4.互文的翻译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合而见义,这种辞格就叫互文。

不管是本句互现(同一句的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现)的翻译,还是对句互现(上下句中有某个词语互文见义)的翻译,均应遵循由分而合的原则。

(1)、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就要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2)、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

译为:(3)、《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译为:(4)、《孔雀东南飞》中的“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译为:除此而外,古文中还会使用其他的一些辞格,如夸张、比拟等,翻译时也应根据辞格本身的特点,恰当写出译文。

练习:1.批龙鳞,逆圣听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五、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具体翻译方法主要有:删、留、增、替、调①删除原词,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译为:②保留原词:凡是文言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在翻译的时候,都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例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为: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译为:③增补词语:现代汉语中以复音词为多数。

这些复词又大都是由文言词汇中的单音词发展演变而来。

翻译时,应该把文言之中的单音词增补为相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例如:秦孝公据(占据)崤(崤山)函(函谷关)之固(坚固),君(君王)臣(臣下)固守以窥周(周朝)室(王室)。

廉颇为赵(赵国)将(大将),伐(讨伐)齐(齐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翼日进(进献)宰(县宰),宰(县宰)见(见到)其小(弱小),怒(愤怒)呵(呵斥)成(成名)。

《促织》另一种情况是,因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

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例如: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

(子路至则(隐者)行矣。

《论语二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于)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权以(之)示群下。

《赤壁之战》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石钟山记》④替换词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

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

例如: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

故天子一跬步(一小步,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关天命,不可忽也。

⑤调整词序古今汉语的句法结构大体相同,但由于古今汉语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句式相比发生了变化,在翻译时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