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理查·弗ェ尔-亨克尔和贝里·修
泽瓦尔德,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MOFs)领域的贡献。
理查·弗ェ尔-亨克尔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贝里·修泽
瓦尔德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
他们的研究工作在化学储能和气体储存方面有重要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MOFs)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晶体结构。
它们具有高表面积和可调理的孔隙结构,可以用于吸附和储存气体、催化反应和分离等应用。
弗尔-亨克尔和修泽瓦尔德在研究中合成了多种新型MOFs,
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工作为MOFs的应用提供了
新的可能性,并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
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理查·弗尔-亨克尔和贝里·修泽
瓦尔德的研究对于开发更高效的储能和气体储存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有重要贡献。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了三位科学家的殊荣,他们分别是美国科学家理查德·海克、尤鲁斯·洛夫和尤尔根·科尔德霍夫。
他们因为他们对碳合成的研究而获得了该奖项。
这一研究对于现代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为制造新的医药品和新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的是碳合成的领域。
碳素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也是地球上大多数化合物的基础。
但在过去,合成碳合物的方法非常有限,仅限于使用高温和高压等条件下的复杂化学反应。
这种方法限制了合成碳素化合物的可行性。
海克、洛夫和科尔德霍夫的研究贡献在于他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合成碳素化合物的方法,这种方法被称为交叉偶联反应。
交叉偶联反应可以将两个不同的有机分子连接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合物。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极大地扩展了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合成工具箱,提供了更多合成碳化合物的方法和途径。
交叉偶联反应的突破主要包含两个重要方面:第一是发现了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能够促进有机分子之间的反应,使其在常温下进行;第二是成功地解决了反应中产生副产品的问题。
以往的反应过程中,副产品的产生往往会降低合成产物的纯度,而海克、洛夫和科尔德霍夫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催化剂,能够在反应中降低副产物的产生,提高产物的纯度。
交叉偶联反应为制造新的医药品和新材料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许多药物和材料的合成需要将不同分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目标化合物。
交叉偶联反应能够提供灵活多样的合成途径,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高效地合成目标化合物。
这一突破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加速新药的研发过程,并为药物治疗的革命提供了先决条件。
交叉偶联反应也为新材料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许多新型材料的合成需要通过将不同分子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具有特殊功能和性能的材料。
交叉偶联反应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和可控的合成方法,可以合成一系列的高分子化合物,从而开辟了新的材料研究领域。
短短的一划

短短的一划,多彩的世界——2010年化学诺贝尔奖评介原文发表在科学,2010年第63卷第1期,p54-p56。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0年10月6日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Richard F. Heck)、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和铃木章(Akira Suzuki)。
这三位科学家因发展出“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而获得此项殊荣。
这些方法能够简单而有效地使稳定的碳原子方便地连结在一起,从而合成复杂的分子,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大量无用副产品的产生。
他们发明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
何为“偶联反应”人类在制造复杂有机功能分子如药物或有机材料时,往往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穿针引线”,按照需要的结构和方式将其连接起来。
但是碳原子本身非常惰性,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是通过某些方法让碳原子的化学性质更加“活泼”而使其容易发生反应,从而实现碳原子之间的连接,完成从简单物质向复杂分子体系的构筑。
因此“碳—碳”键的形成一直是有机合成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虽然在纸面上画出“C—C”键只是“短短的一划”,但化学家要在试管、烧瓶乃至在工厂里从微观上实现并达到规模应用却并非易事。
这是因为碳原子本身非常稳定,要实现“碳—碳”原子的连接,通常需要在非常苛刻的条件使碳原子更加“活泼”。
虽然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些简单的分子能被有效地合成出来,但对于复杂的有机物,“碳—碳”原子的连接效率并不高,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碳原子的过度活化使得不需要的副产品成为了主要产物。
早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已想出了一些有机合成办法。
法国科学家格里尼亚(V.Grignard)发明了一种试剂,称为“格氏试剂”。
它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两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果,格里尼亚因此获得了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0--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1980---2009年1980保罗·伯格 (PauI Berg) 美国人 (1926-- )沃尔特·吉尔伯特 (Walter Gilbert) 美国人(1932--)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的生物化学教授保罗·伯格是世界上第一位操纵基因重组DNA 分子的学者,并由于开创了这一对人类未来极有影响的新领域,而荣获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此后,吉尔伯特的研究兴趣就完全转到用化学方法决定DNA 上核苷酸的序列,以及利用遗传工程学来制造胰岛素。
经过几年的悉心研究,他终于研制成一种直接决定DNA核苷酸的方法。
吉尔伯特是采用直读法原理来进行的,故又称为化学降解法。
这种方法是先利用化学反应把DNA裁剪成一系列不同长度的核苷酸片断,使它们的一端是相同的,并标明有放射性同位素,然后测定各个片断的长度和另一端的最后一个核苷酸,这样就可弄清楚DNA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每次可以测定台一百至二百个核苷酸的DNA的顾序。
如果将测过的所有片段再拼接起来,就可知道整个DNA大分子的结构。
这种方法的发明,不仅可使科学家准确测定DNA分子的结构,通过这种结构的测定,还可间接推断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从而纠正以前某些蛋白质结构分析中的错误。
这一贡献的意义是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的。
因此他赢得了一九八O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1罗尔德·霍夫曼 (Roald Hofmann) 美籍波兰人(1937--)福井谦一 ( Kenichi Fukin) 日本人(1918--)霍夫曼正是由于在分子轨道理沦上的贡献,光荣地获得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是当今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之一。
他获奖时只有四十四岁,而他提出这一著名理论时仅二十八岁。
日本京都大学的福井谦一教授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尔德·霍夫曼教授共同获得了一九八一年诺贝尔化学奖。
值得指出的是,这两位获奖者都是运用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来解释分子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及在命题中的应用科学前沿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福建江合佩2010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F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2010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在有机物合成过程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取得的巨大成就.化学奖评审委员会说,三人的研究成果向化学家们提供精致工具,大大提升合成复杂化学物质的可能性.1972年赫克率先发现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的距离,1977年根岸英一和1979年铃木章分别对这一理论作出补充,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更多有机分子,三位科学家创制了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碳原子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愿相互结合.怎么让这些懒洋洋的碳原子活跃起来,好将它们凑作一堆?一百多年前人们已经想到办法,法国科学家格林尼亚发明了一种试剂,利用镁原子强行塞给碳原子2个电子,使碳原子变得活跃.但这样的方法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时候有很大局限,人们不能控制活跃的碳原子的行为,反应会产生一些无用的副产物.在制造大分子的过程中,副产物生成得非常多,反应效率低下.赫克、根岸英一和铃木章通过实验发现,用钯作为催化剂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钯原子就像媒人一样,把不同的碳原子吸引到自己身边,使碳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很近,容易结合也就是偶联,而钯原子本身不参与结合.这样的反应不需要把碳原子激活到很活跃的程度,副产物比较少,更加精确而高效.这一技术让化学家们能够精确有效地制造他们需要的复杂化合物.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之间的竞争,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应该好好抓住诺贝尔化学奖这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设计了如下几。
2010诺贝尔化学奖

2010诺贝尔化学奖简介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该奖项颁发给了三位科学家:理查德·F·海兹、本杰明·E·库贝和阿尔德·A·海利,以表彰他们对偶氮芳烃化合物的重要发现及其应用的贡献。
获奖原因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发现海兹、库贝和海利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和应用上。
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探索了许多新颖的化学反应,并发现了许多有机合成方法。
然而,他们最重要的发现是实现了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
偶氮芳烃化合物在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是人造DNA和RNA的构成单位,并且在医药领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许多抗癌药物和抗生素都是以偶氮芳烃化合物为基础合成的。
应用价值和意义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并深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由于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结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它们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和有机化学合成中。
通过研究偶氮芳烃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科学家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化合物,提高现有药物的效果,同时也为新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获奖人简介理查德·F·海兹理查德·F·海兹,生于1941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
他以其对合成有机化学的杰出贡献而著名。
他的研究聚焦于有机合成、药物化学和能源科学。
本杰明·E·库贝本杰明·E·库贝,生于1947年,美国化学家。
他毕业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曾任教于哈佛大学。
库贝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有机合成方法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反应领域。
阿尔德·A·海利阿尔德·A·海利,生于1955年,美国化学家。
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一名企业家和顾问。
他在完善和推广偶氮芳烃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0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0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于10月4日起陆续举行。
与2009年相同,本年度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6万美元)。
获奖名单:
1、生理学或医学奖:格林尼治时间4日9时30分(北京时间4日17时30分)(罗伯特·爱德华兹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物理学奖:格林尼治时间5日9时45分(北京时间5日17时45分)(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化学奖:格林尼治时间6日9时45分(北京时间6日17时45分)(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铃木章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学奖)。
4,文学奖:格林尼治时间7日11时(北京时间7日19时)(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5、和平奖:格林尼治时间8日9时(北京时间8日17时)。
(美国的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
6、经济学奖:格林尼治时间11日11时(北京时间11日19时)。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戴尔·莫特森,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7、生物学奖:格林尼治时间18日12时(北京时间18日20时)。
(美国生物学家安德鲁萨奥斯,查理霍德,爱丁马克奥苏)。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 Heck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Heck引语2009年10月6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美国科学家Richard F. Heck(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Ei-ichi Negishi(根岸英一)和Akira Suzuki(铃木章)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接下来将重点介绍Heck。
生平美国教授Richard F. Heck, 1931 年出生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 1954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随后他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后在美国特拉华大学任教, 于1989 年退休. Richard F.Heck 现为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
Richard F. Heck Born: 15 August 1931, Springfield,MA, USAAffiliation at the time of the award: University ofDelaware, USAPrize motivation: "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Field: organic chemistryPrize share: 1/3研究过程. 1968 年, Heck 利用等当量的PdX2 与有机汞试剂催化烯烃与卤代烃的偶联反应, 反应时通过Pd(Ⅱ)与有机汞进行金属交换, 从而形成Pd 插入的卤代烃中间体, 再与烯烃进行偶联. 这种以有机汞为前体的Heck 反应在室温下即可顺利进行, 含有不饱和官能团(如烯烃、羰基等)的化合物均可通过Pd 的参与而进行碳-碳偶联. 当然, 从反应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定的不足: (1) 采用了毒性高并且昂贵的有机汞试剂; (2) 需要等当量的贵金属Pd(Ⅱ), 所以往往需要加入CuCl2 重新氧化反应过程中形成的Pd(0)以满足Pd(Ⅱ)的用量. 随后, Heck 等人[3~7]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说明在室温下发生的碳碳加成反应. 他们将PhPdCl 与乙烯反应直接得到苯乙烯. 后来, Fitton 和Mckeon 等人[8,9]发现Pd(0)的膦配体与卤代芳烃氧化加成可以形成Ar-Pd(L2)-X配合物. 受这一发现的启发, 1972 年Heck 等人发展了用催化量Pd 催化烯烃的芳基化反应, 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Heck反应. 虽然Heck反应已经很好地应用在化学的各个领域,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要求的提高, Heck 反应仍处于金属催化的研究前沿领域, 还有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例如研究开发新型膦配体来解决氯代物反应活性很低的难题. 1999 年, Fu 小组[10]报道了使用大位阻、富电子的P(t-Bu)3 作为配体结合Pd2(dba)3, 能有效地催化氯苯与双键的偶联, 产率可达到80%. 但由于P(t-Bu)3 配体易被氧化, 且此催化剂对于含有吸电子基团的氯苯活性较低, 因此很快又发展了环钯化合物. 早的环钯催化剂是Herrmann 催化剂[11], 因其含磷量低、高效及结构新颖而成为很好的催化剂, 其催化反应15 h 可达到90%的转化率.相应成果及应用Heck反应是偶联反应中的一种,也作偶连反应、耦联反应、氧化偶联,是由两个有机化学单位(molecules)进行某种化学反应而得到一个有机分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H)2 + Br
CO2Me
Pd(PPh3)4, PhH Na2CO3, 6 h Suzuki reaction
CO2Me
Miyaura, N.; Yang, T.; Suzuki, A. Synth. Commun. 1981, 11, 513.
Suzuki反应
• 钯催化有机硼试剂参与的C-C交叉偶联反应称 为Suzuki反应。
Cl +
Ph
Pd2(dba)3, PBut3 Cs2CO3, dioxane 120 oC, 21 h 83%
Ph
Littke, A. F.; Fu, G. C. J. Org. Chem. 1999, 64, 10.
实例二:烯基磺酸酯的Heck反应
O
OTs +
COOCH3
Pd(OAc)2, PPh3 DMFTEA, O 105 oC, 0.5 h 90%
B(OH)2
Pd(OAc)2, X-Phos K3PO4, THF 80 oC, 5 h 93%
NO2
Buchwald, S. L. et al. J. Am. Chem. Soc. 2003, 125, 11818.
实例三: 应用Suzuki反应合成维生素D3 维生素D3具有调节钙和磷代谢的作用。
Sato, F. et al. Org, Lett. 2003, 5, 523.
谢谢大家!
COOCH3
Zhang, F. et al.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 573.
实例三:芳基磺酰氯的Heck反应
COOBu COOBu + Cat., K2CO3 m-xylene, reflux 4-5h 90%
Cl O S O
Cat. =
Dubbaka, S. R.; Vogel, P. Chem. Eur. J. 2005, 11, 2633.
Richard F. Heck (理查德·赫克)
总引:78116;他引:58054;H因子:114
• 美国人 • 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斯普林菲尔德(Springfield) (79岁) • 1952年, 1954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 随后,进入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 作博士后 • 1971年进入美国特拉华大学(Univ. of Delaware)工作,于1989年退休。 • 现为特拉华大学名誉教授
Negishi反应的发展 反应的发展
The First Negishi Cross-Coupling Reaction of Two Alkyl Centers Utilizing a Pd-N-Heterocyclic Carbene (NHC) Catalyst.
Organ, M. G. et al. Org. Lett. 2005, 7, 17.
实例六: 应用Heck反应合成具有药物活性的分子 Archazolid A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
Rudolph, S. et al. J. Am. Chem. Soc. 2007, 129, 6100.
Negishi反应
• Pd催化有机锌与有机卤代物、三氟磺酸酯等之 间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称为Negishi反应。
Pd Cat. R X + R' BY2 R = aryl, vinyl, alkyl X = I, Br, Cl, OTf Y = OH, OR2, etc R R'
Suzuki反应机理
• Suzuki反应与前者类似,也经历了氧化加成和 还原消除等过程。
应用实例
实例一:氯代芳烃的Suzuki反应
实例四:纳米钯(Pd(0))催化的Heck反应 有人采用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在没有加入膦配体 条件下使纳米钯粒子稳定分布在有机溶剂中。
Br + OHC
COOBu
nano Pd(0), PVP NaOAc, DMA 140 oC 99%
COOBu
Reetz, M. T.; Lohmer, G. Chem. Commun. 1996, 16, 1921.
ZnCl + I OMe Cl2Pd(PPh3)2/(i-Bu)2AlH (1:2) 85% OMe
Pd Cat. R X + R' ZnX X = Cl, Br, I, OSO2CF3
R R' +
ZnX2
Negishi, E. I.; King, A. O.; Okukado, N. J. Org. Chem. 1977, 42, 1821.
Buchwald, S. L. et al.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3028.
Negishi反应的发展 反应的发展
采用铁催化的Negishi偶联反应,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Nakamura, M. et al. Org. lett. 2009, 11, 4496.
Ei-ichi Negishi (根岸荣一 )
总引: 14300;他引:7349;H因子:61
• 日本人,1935年出生于中国长春 (75岁) • 1958年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帝人公司 • 196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 现任美国普渡大学教授
Akira Suzuki (铃木章)
Me
Cl + Me Me
B(OH)2
Pd(OAc)2, Dave Phos CsF, dioxane, rt 94%
Me Me
Me
Glorius, F. et al. 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3690.
实例二:芳基磺酸酯的Suzuki反应
OTs + NO2
5-氟烷基嘧啶核苷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物活性
Chacko, A.-M.; Qu, W. C.; Kung, H. F. J. Org. Chem. 2008, 73, 4874.
实例二:利用Negishi反应合成天然产物
Discodermolide是一种来自海 洋生物海绵天然产物,具有抗 癌活性。可利用Negishi反应 可以方便的构建该化合物的 结构片段。
Suzuki反应
• 1981年,Suzuki和Miyaura将苯硼酸与芳基溴代物反应生成 了C-C交叉偶联反应。芳基硼酸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相比,对 热、空气、水不敏感,具有廉价、低毒等优点。
R M + X R' Pd Cat. the previous reactions R R'
M = Sn, Li, Cu, etc
Arefolov, A.; Panek, J. S. Org. Lett. 2002, 4, 2307.
实例三:利用Negishi反应合成天然产物
那基稀酮A也是一种海洋天然产物,具有很好的药物活性, 采用Negishi反应可以高产率的得到该化合物的中间体。
实例四:利用Negishi反应合成杯芳烃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有机合成中钯催化交叉偶联”研究
讲解人:付华
学术贡献
•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在“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其研究成果使人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将碳原子集合 为制造复杂的有机材料, 在一起,但碳原子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在一起,但碳原子非常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采用钯 催化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催化解决该问题的一个思路是使碳活化。 •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医药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全球的科研、 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Negishi反+ L2Pd(0)
R Pd L
L X
R'
ZnX
metal transformation
L ZnX2 + R Pd
L R'
reductive elimination
R R' + L2Pd(0)
应用实例
实例一:利用Negishi反应进行核苷碱基修饰
实例五:纳米钯(Pd(0))催化的Heck反应 有人采用表面活性剂或聚合物,在没有加入膦配体 条件下使纳米钯粒子稳定分布在有机溶剂中。
Br + OHC
COOBu
nano Pd(0), PVP NaOAc, DMA 140 oC 99%
COOBu
Reetz, M. T.; Lohmer, G. Chem. Commun. 1996, 16, 1921.
Heck反应
• 钯催化卤代芳烃、卤代烯烃或其类似物与乙烯 基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称为Heck反应。
H R X + R1
R2 R3
Pd(0), base
R R1
R2 R3
R = aryl, alkenyl X = I, Br, Cl OTf, SO2Cl etc
Heck反应机理
应用实例
实例一:氯代芳烃的Heck反应
Negishi反应可用于杯芳烃的合成中。如采用溴代杯芳烃在原 位产生的有机锌试剂跟碘代芳烃反应,可以得到较高产率的 杯芳烃衍生物。
Larsen, M.; Jørgensen, M. J. Org. Chem. 1997, 62, 4171.
Negishi反应的发展 反应的发展
如果有机锌试剂上面 含有较大位阻的取代 基,通常反应条件比 较苛刻,产率较低, Buchwald等人用发现 了一种含膦配体2,可 以使带有较大位阻基 团的底物在较温和的 条件下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