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

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
[4]李世鑫,李竞,陈蕾蕾. 坎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疑难病杂志,2015,08:848-852.
SGLT2抑制剂的安全性
结论:恩格列净的低血糖、泌尿系感染与对照组结果相 似,没有统计学意义。恩格列净与对照组比较,生殖系
统感染有轻度增高,有统计学意义。
[3] Joshua J Neumiller .Empagliflozin: a new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SGLT2)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Downloaded from Drugs in Context 2014; 3: 212262. ISSN1740-4398
SGLT2i的有效性—坎格列净与安慰剂组患者体质量的Mete分析
结果显示,坎格列净组降低体质 量指数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4]李世鑫,李竞,陈蕾蕾. 坎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疑难病杂志,2015,08:848-852.
SGLT2i的有效性—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组患者收缩压的Mete分析
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平均收缩压较 安慰剂组降低3.83mmHg,具有统计学 意义。
[3]严同,钟晓卫,傅徐泉,李华琦,李莎,陈利鸿,刘宜东,杨梅,黄晓飞. 起始剂量达格列净单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影响的荟萃分析[J]. 中华高血压杂 志,2015,05:457-464.
SGLT2i的有效性—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组患者舒张压的Mete分析
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平均舒张压较 安慰剂组降低1.88mmHg,具有统计学 意义。
[3]严同,钟晓卫,傅徐泉,李华琦,李莎,陈利鸿,刘宜东,杨梅,黄晓飞. 起始剂量达格列净单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影响的荟萃分析[J]. 中华高血压杂 志,2015,05:457-464.

糖尿病毕业论文

糖尿病毕业论文

糖尿病毕业论文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被认为是一种“文明病”。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介绍糖尿病的概念、危害、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

一、糖尿病的概念和分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足而导致高血糖。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标准,糖尿病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其他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攻击而不再分泌胰岛素。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在年轻时发病。

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足而导致高血糖。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在中年时发病。

其他类型糖尿病主要包括先天性胰岛素抵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罕见的疾病。

二、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可以对人体各个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1、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糖尿病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以上。

2、肾脏疾病: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微血管和肾小球的滤器,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严重时可以导致肾功能衰竭。

3、视网膜病变:糖尿病会导致眼睛的视网膜受损,引发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病变。

4、神经系统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影响神经细胞的传导功能,导致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神经炎、自主神经神经病等。

5、足部溃疡: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原因,容易形成足部溃疡,甚至导致截肢。

三、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1、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等不良饮食习惯。

2、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帮助血糖控制。

3、药物治疗: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

4、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血糖、肾功能、视力等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措施。

四、案例分析某女性,年龄43岁,身体偏胖,平时饮食习惯比较不健康,容易吃零食。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英文回复:The global preval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places a heavy burden on global health, and diabetes as amon chronic disease affects the health of millions of people。

Diabetes canbe divided into type 1 and type 2, of which type 2 is mostmon。

Type 2 diabetes is a metabolic disease whos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insufficiency,leading to increased blood sugar level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we should have aprehensive overview of recent research developmen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through a literature review。

This will help to guide us in developing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address this global health challenge。

全球慢性病疾病的流行给全球健康造成了严重负担,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健康状况。

糖尿病可分为1型和2型两种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对于2型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我们应当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

SGLT2抑制剂临床应用

SGLT2i的有效性—坎格列净与安慰剂组患者体质量的Mete分析
结果显示,坎格列净组降低体质 量指数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4]李世鑫,李竞,陈蕾蕾. 坎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疑难病杂志,2015,08:848-852.
SGLT2i的有效性—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组患者收缩压的Mete分析
全的T2DM中使用SGLT2抑制剂。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不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 儿童青少年、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儿童青少年及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中无使用SGLT2i的数据,暂不推荐在此类人 群中使用。 尿路感染和生殖系统感染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1]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临床合理应用中国专家建议[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10:865-870
背景及意义
SGLT-2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1.SGLT2 抑制剂通过促进尿糖排出降低血糖,继而刺激骨骼肌糖原利用, 1. 慢性利钠和渗透性利尿作用可以降低血压,现有研究显示包括达格列净 改善细胞糖毒性并减轻体质量。 在内的 SGLT2抑制剂每天增加尿量107-470mL。这一作用在老年人群中尤
2.坎格列净同时抑制SGLT2和SGLT1, SGLT1分布于肠道,抑制肠道葡萄的 为显著。 吸收,可以控制餐后血糖及减轻体重。 2. 尿钠重吸收减少,导致了输送至球旁器的钠增多,从而部分抑制肾素血
结果显示,达格列净组平均收缩压较 安慰剂组降低3.83mmHg,具有统计学 意义。
[3]严同,钟晓卫,傅徐泉,李华琦,李莎,陈利鸿,刘宜东,杨梅,黄晓飞. 起始剂量达格列净单药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影响的荟萃分析[J]. 中华高血压杂 志,2015,05:457-464.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

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

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1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

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

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

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

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 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

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

主要参考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主要参考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

主要参考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综述这篇综述旨在探讨身体活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多项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可以改善心理和身体健康,减少慢性病和死亡的风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联系:心理健康、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

心理健康一些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例如减轻焦虑和抑郁症状,增强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对此,我们可以引用Blumenthal等人(2013)的一项研究,该研究针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了12周的锻炼方案,发现锻炼可以显著降低抑郁程度。

另一项研究(Moraes等人,2016)表明,身体活动可以增加身体自尊和同伴支持,从而改善社交能力。

肥胖身体活动也是预防和减少肥胖的有效手段。

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减轻体重和BMI (Zhai等人,2015)。

一些研究还表明,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控制食欲、减少肥胖相关基因表达和改善代谢功能(纳迪亚等人,2018)。

因此,身体活动是有效的肥胖预防和管理措施。

心血管疾病大量证据表明,身体活动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定期参加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可以降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风险(美国心脏协会,2020)。

例如,对老年人进行6个月的运动方案,可减少血压和血脂的水平(Chiu等人,2018)。

行走、骑车和游泳等简单的身体活动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马修斯等人,2016)。

糖尿病身体活动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美国糖尿病协会,2019)。

每周参加至少150-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Colberg等人,2016)。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高强度间歇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Babraj等人,2009),证实了身体活动对改善糖尿病的效果。

癌症身体活动还可以减少癌症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身体活动可以降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IARC,2018)。

此外,体育运动员和经常从事体育活动的人群要比不运动的人患上癌症的风险更低(英国癌症研究所,2020)。

二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

二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

二型糖尿病文献综述范文英文回答:Type 2 Diabete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Abstract.Type 2 diabetes is a chronic metabol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hypergly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t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affecting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This literature review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ype 2 diabetes, including its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The review also discusses current research and emerging therapies for type 2 diabetes.Epidemiology.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It is estimatedthat over 462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have type 2 diabetes, and this number is expected to rise to 700 million by 2045. Type 2 diabetes is more common in certain populations, such as individuals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have a family history of the disease, or are of certain ethnicities.Pathophysiology.Type 2 diabetes is primarily caused by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is a hormone produced by the pancreas that helps glucose enter cells. In type 2 diabetes, thebody becomes resistant to the effects of insulin, resulting in hyperglycemia. Over time, the pancreas may also lose its ability to produce enough insulin, further exacerbating the hyperglycemia.Clinical Presentation.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type 2 diabetes varies widely. Some individuals may experience classic symptoms such as polyuria, polydipsia, and unexplained weight loss. Others may have no symptoms at all. Over time, uncontrolledtype 2 diabetes can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includ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kidney disease,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Diagnosis.The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is based on blood glucose levels. A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 of 126 mg/dL or higher on two separate occasions is diagnostic for type 2 diabetes. An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may also be used to diagnose type 2 diabetes.Management.The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nvolves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and medication. Lifestyle modifications include weight loss, regular exercise, and a healthy diet. Medications for type 2 diabetes include oral medications such as metformin and sulfonylureas, and injectable medications such as insulin.Current Research and Emerging Therapies.Current research on type 2 diabetes focuses on developing new medications and therapies to improveglycemic control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 Some promising emerging therapies include incretin-based therapies,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2 (SGLT2) inhibitors, and 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 receptor agonists.Conclusion.Type 2 diabetes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concern that affects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is crucial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nd patients alike. Ongoing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herapies are essential for improving the lives of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中文回答:2型糖尿病,综合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评语

文献综述评语

文献综述评语
1. 该文献综述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方案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2. 这篇文献综述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不同肺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对于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 该文献综述对于不同类型的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于心内科医生有很大的帮助。

4. 这篇文献综述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对于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5. 该文献综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对于医疗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6. 这篇文献综述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神经内科医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7. 该文献综述介绍了一些新型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对于心脑血管科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8. 这篇文献综述对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对于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9. 该文献综述对于脑卒中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神经内科医生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0. 这篇文献综述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于消化内科医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文献综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行为方式的变化以及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1],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

糖尿病及其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所引起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第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5]。

由此带来的经济和医疗负担也是日益沉重,已成为全国甚至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现将糖尿病研究的近期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1 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但遗传因素已被确认[6]。

目前认为,糖尿病单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引起者仅占少数,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糖尿病存在家族聚集性[7-8],国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比无糖尿病家族史者高3~10倍,如果父母一方患有糖尿病,则子女一生患糖尿病的危险性可达40%,如果父母双方均患病,其子女的发病率高达25%[8]。

H Li等[9]研究发现,不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并具有较好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与空腹C肽水平较高,而且并发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危险高于具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

国内沈洪兵等[10]研究表明,先证者家系一级亲属糖尿病的患病率为3.94%,对照组一级亲属为1.09%,相对危险度为3.62。

许多资料均显示具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或先证者的家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或患病风险明显增加[11,12]。

2.2 年龄因素2型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率增加。

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高发年龄为>50岁,其患病率达7%;>60岁达10%,其患病率是20~40岁人群的8~10倍,在欧美各国也类似。

在美国,过去常将45岁作为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分割点,然而最近几年,在30~39岁和40~49岁人群中,其患病率分别增长了70%和40%[12],这可能与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体重增加和缺乏体力活动有关。

苏联群等[13]研究也显示,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

唐晓君等[14]研究显示,年龄每增长10岁,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0~2.0倍。

因此,中老年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是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主要对象。

2.3 肥胖(或超重) 肥胖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现已有很多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

体质指数与发生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关系,在不同性别和不同种族之间均保持一致性。

研究发现,无论男女,不同年龄组中,超重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都显著高于非超重者,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15]。

我国11省市的调查发现,糖尿病患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上升,超重患糖尿病的危险(RR)为正常人的2.36倍,而肥胖的RR达3.43[16]。

Wang等[17]研究发现随着腰围的增加,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也增加,腰围最高者其患糖尿病危险增加了12倍,而腰臀比及体质指数最高者患糖尿病危险分别增加7倍和8倍。

2.4 体力活动不足许多研究发现体力活动不足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活动最少的人与最爱活动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相差2~6倍。

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及体育锻炼可增加胰岛素活性标志物的效应,从而改善糖代谢和脂代谢[18]。

马林茂[19]等对我国11省市的糖尿病调查结果进行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体力活动与休闲时的体力活动减少均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5 膳食因素高能饮食是明确肯定的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与膳食中脂肪所提供的能量百分比成正相关,与膳食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百分比呈负相关。

有学者认为,饮食支出的高低能部分反应居民的富裕程度。

富裕的家庭和地区其饮食支出往往高于贫穷和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脂肪摄入量也往往较高,促进了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生,是糖耐量降低和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国内张毓洪等[20]研究表明,喜欢甜食和经常进食含油脂多的食物同样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6 早期营养有人提出生命早期营养不良可以导致后来的代谢障碍和增加发生糖耐量减低(IGT)和2型糖尿病的危险[21]。

低体重新生儿较高体重新生儿在成长期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母亲营养不良或胎盘功能不良可以阻碍胎儿胰岛β细胞的发育。

2.7 社会经济状况糖尿病与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

富裕国家的糖尿病患病高于发展中国家。

即使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也明显高于穷人。

我国1994年的调查亦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经济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低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越大。

2.8 吸烟与饮酒国内的有关糖尿病的研究中,单纯用吸烟、饮酒与否来分析其与糖尿病的关系时,并不能看到它们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而是戒烟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吸烟和不吸烟的人群,但经过年龄进行分层排除了年龄构成差异的影响后,可以确定戒烟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比吸烟者及不吸烟者高。

当采用吸烟与饮酒指数来分析吸烟与饮酒与糖尿病的关系,可以看到吸烟、饮酒指数与糖尿病的患病率有明显的线性关系[22],大量吸烟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吸烟年限与吸烟量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生也越多[23]。

相关研究表明,在过量饮酒致2型糖尿病的同时,适量饮酒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危险[24]。

3、糖尿病与其他疾病3.1 高血压许多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比正常血压者高,然而这可能与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正常血压者的2.5倍,糖尿病患者至少1/3以上合并高血压,并发肾脏损害者高血压患病率达70% ~80%。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报告,高血压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子。

3.3 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危险性是非糖尿病个体的2~5倍,糖尿病患者死亡原因中50%由心血管疾病引起,不论性别差异,2型糖尿病均是冠心病的等危症[25]。

2型糖尿病同样也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26],病例对照研究和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卒中危险性增加2~6倍,糖耐量异常的患者卒中危险性增加2倍[27]。

UKPDS研究表明[28],长期高血糖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子,其发生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糖尿病患者的糖化终产物或氧化物增多,糖基化终产物能够与胶原及其结构蛋白发生铰链反应,使动脉壁的顺应性降低,同时糖基化的胶原可在血管壁上形成网状结构,捕获低密度脂蛋白,使之氧化并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造成细胞病理性改变。

②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动脉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 同时由于糖尿病时细胞的修复能力减慢,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时间延长,血小板在受损的内皮上黏附、聚集增加,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变缓。

③高血糖患者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增多,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

由于高血糖引起的血管各种病理性改变,促使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最终导致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并呈弥漫性改变。

4、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大类。

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非酮症高渗状态及感染等。

慢性并发症主要分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其中前者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变;后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神经系统并发症。

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因种族、地区和诊断标准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冠状血管并发症,其主要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29],也包括脑血管[30]和外周血管疾病[31]。

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其中超过70%的死亡由此导致[32]。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10.2~48%[33],其中12.6%~21%的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即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4,35],为成人后天致盲的主要原因[36];在失明的糖尿病患者中,约85%是由此引起的。

糖尿病肾病患病率为20~40%[37],己成为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约占50%;在中国,糖尿病肾病是终末期肾病的第三位病因(约占15%)并正在迅速增长,5年生存率小于2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病率为15~75%[38-40]。

糖尿病足溃疡及其所导致的截肢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外周血管病变及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

糖尿病足是下肢非创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

6、小结糖尿病是由遗传、环境及行为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机体而发病的,仅有遗传因素或仅有环境、行为因素引起者只占少数。

大部分是由遗传、环境、行为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同或相互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而多种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可能是诱发糖尿病的外部原因。

糖尿病家族史、累积吸烟量大、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高能饮食、缺乏锻炼、喜食甜食及油腻食物等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因此,加强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工作,通过卫生宣传教育进行积极干预,使人们自觉地摒弃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倡导健康合理的饮食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提倡全民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控制血压和体重,防止高血脂,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1] 欧淼.65例糖尿病患者社区干预效果分析[ J].内科, 2008, 3(4): 560-561.[2] 苏丹红,欧阳萍.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 (13): 1635-1637.[3] 赵林,杨勇.2型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社区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7):632-634.[4] 潘希方,邹剑平.糖尿病的社区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09,9(8):123-124.[5] 阮晓楠,傅东坡,傅华.浦东新区糖尿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8):1400.[6] 武忠弼主译.病理学总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9: 888.[7] Rotter J,Rmoin DL. The genetics of the glucose intolerance dis2 or-ders[J].Am JMed, 1983, 70: 161.[8] Permutt MA.Geneticsof NEDDM[J].Diabetes Care, 1990, 13: 1150.[9] Hli R,Isomaa MR,Taskinen L. Groop and T Tuomi.Consequences of a family history of type 1 and type 2diabetes on the phenotype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0,23(5):589- 594.[10] 沈洪兵,俞顺章,徐耀初,等. 2 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性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l999,33(4):206.[11] Cokcel A,Ozsabin AK,Sezgin N,etal. High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n Adana,southern province ofTurkey[J].Diabetes Care,2003,26(11):3031- 3034.[12] Pannacciulli N,Giorgino F,Martin RA,et al. Effect of family history of type 2 diabetes on white bloodcell count in adult women[J]. Obes Res,2003,11(10):1232- 1237.[13] 苏联群,王志宏.乌鲁木齐市社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J].新疆医学,2009,39:19- 23.[14] 唐晓君,张素华,李革,等.重庆地区社区人群2型糖尿病现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2):10-12.[15] 华琦,汤哲.北京市老年人群体重、血脂、血压及血糖水平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1997,36(1):18.[16] 富振英,马林茂,王克安,等.我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特征[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3):125.[17] Wang Y,Rimm EB,Stampfer MJ,parison of abdominal adiposity and overall obesity inpredicting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mong men[J]. Arn J Clin Nutr,2005,81(3):555.[18] Bjorntorp P. Carbohydrat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middle- age physical well- trained men[J]. MetabClin Exp,1992,11(10):37.[19] 马林茂,富振英,王克安,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5):262.[20] 张毓洪,陈启众,贺宝福,等.银川市社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2):95- 97.[21] 张丽华.糖尿病发展趋势及预防措施[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杂志,1997,5(4):187.[22] Koppes LL,Dekker JM,Hendriks HF,eta1.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lowers the risk of type 2diabetes:a meta- analysi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J].Diabetes Care,2005,28(3):719.[23] 陈思东,俞守义,许雅,等.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 2002, 18(7): 814.[24] Carlsson S,Hammar N,Grill V.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type 2 di-abetes Meta- analysis ofepidemiologica1 studies indicates a U-shaped relationship[J]. Diabetologia,2005,48(6):1051. [25] UK prospcctive Diabetes Study Group·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bonylureas or insulin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 ment and risk of con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les ( UK-PDS33) . Lancet,1998,352: 837-853.[26] 彭绩,熊静帆.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因素对照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6) : 506-508.[27] 陈光辉.2004年脑血管病研究进展.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 4) : 265-266.[28] Alastair Gray.Implementing intensive control of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type 2 diabetes in England: cost a-nalysis( UKPDS63) . BMJ,2002,325: 860-863.[29] Haffner SM,Lehto S,Ronnemaa T,etal.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lt disease in subjects with tyPe 2diabetes and in non一diabetie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Prior myocardial infaretion[J].N Engl J Med,1998,339:229一234.[30] Lehto S,Ronnemaa T,Pyorala K, Laakso M.Predictors of stroke in middle一aged Patients with non一insulin一dePendent diabetes[J].Stroke,1996,27:63一68.[31] Ness J,Aronow WS, Ahn C.Risk faetors for symptomatic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older Persons inan academic hospital一based geriatrics praetice[J].J Am Geriatr Soc,2000,48:312一314.[32] Muller WA.Diabetes mellitus一long time survival[J].J Insur Med,1998,30:17一27.[33] Agarwal S,Raman R,Paul PG,etal.Sankara Nethralaya一Diabetic RetinoPathy Epidemiology andMolecular Genetic Study(SN一DREAMS 1):study design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J].Ophthalmic epidemiology,2005,12:143一153.[34] David M.Nathan,etal.Diabetes prevention progam Research Group.The Prevalence of retinoPathy inimpaired glueose tolerance and recent一onset diabetes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J].Diabetic Medicine,2007,24:137一144.[35] Fong DS,Aiello L,Gardner TW,etal.Diabetic retinopathy[J].Diabetes Care,2003,26(Suppl I):S一99一S一102.[36] Young BA,Maynard C,Boyko EJ.Racial differences in diabetic nephropathy,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dmortality in a national population of veterans[J]. Diabetes Care,2003,26:2392一2399.[37] Sharon G.Bruce T.Kue Young.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europathy in a Canadian First NationCommunity[J].Diabetes Care,2008,31:1837一1841.[38] Janghorbani M,Rezvanian H,Kachooei A.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ype 2 diabctes mellitus inIsfahan,Iran: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J].Acta Neurol Scand,2006,114:384一391.[39] Ulku Turk Brou,Recep Alp,etal.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attending a diabetes censer in Turkey[J].Endocrine Journal,2004,51:563一567.[40] Mark Davies,Rhys Williams,etal.The Prevalence,Severity,and Impact of 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 in Ta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6,29:1518一15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