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汉语国际教育13065007 洪丹蕾从魏晋历经南北朝,至唐朝前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中古时期的第一段。
这阶段魏晋文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
[1]“文学自觉”的定义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出现了这三个标志,是文学开始自觉的时期,此前的时期虽然也有文学形式的出现,但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创作者并没有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因而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分析各个时期的文体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中国古代的文学分为“三古七段”。
上古文学有先秦和两汉两段,这两个时期是文史哲不分、诗舞乐合一的状态。
⑴先秦时代主要有三种文体,即神话、诗歌和散文。
①诗歌领域主要作品有《诗经》和《楚辞》,因为是人民口耳相传的民歌,所以属于音乐范畴,他们主要的特点就是歌舞乐一体。
②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分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
像《老子》、《论语》是属于哲理散文;而《左传》和《战国策》就属于历史散文。
他们分别属于哲学和历史范畴。
先秦时代的文体没有属于文学范畴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⑵两汉时期主要文体有赋、散文和诗歌①赋的代表作家有贾谊、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等。
虽然赋有文学的特点,但是创作者写赋都是表达对国家的感叹,并没有写自身感受与想法的,所以不是文学的自觉。
②散文主要有历史散文(《史记》、《汉书》)、政论散文、哲理散文(《论衡》)与记事散文(《列传》、《说苑》)。
这些都不属于文学范畴,自然不会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③诗歌里包括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乐府诗属于音乐范畴,不是文学的自觉;但“古诗十九首”却被认为是预示文学自觉时期的到来,因为它有现代文学的特点,并且也是诗歌四个现象中唯一一个是文学形式的作品。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对于“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的理解主要有有三方面,一是“摆脱附庸”,如:“所谓文学的自觉,是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发展”。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萧统编辑《文选》,选文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为标准,将经、子、史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完全区分开来,使文学摆脱经史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出来,南朝文人试图通过“文”与“笔”区分来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类型,刘勰《文心雕龙》说当时的“常言”即一般意见认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认为此时的文学同时最为集中的表现出来文人化、个性化、抒情化与审美化的特征,“文学自觉就是对文学的形式化、审美化、个性化特征的自觉”。
《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说法,已指出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汉代人也指出辞赋具有“丽”的特点,这些都对文学的本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直至汉末,人们一直未能摆脱把它看作教化工具的观念,文学一直居于经学的附庸而未能独立发展。
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念已经明确。
《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从建安开始,人们已经明确文学的特性。
曹丕作《典论·论文》,根据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加以分类,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诗赋“丽”的特性作了明确的概括;而且他还运用了“气”的理论,对作家各自不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其后陆机作《文赋》,进一步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的束缚,在这篇《文赋》中已经看不到什么痕迹了;《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涉及情采、声律、比兴、夸饰等等方面,有意识地追求了文学的艺术美感和生命活力,标志了文学自觉,在克服了玄学思潮对文学过度的侵蚀之后,南朝文学再度接续了自建安以来文人文学注重华美的传统,并将之推向唯美化的程度。
浅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

浅析魏晋南北朝是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且以五言古今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的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时间段内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这种现象的出现于这一时期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处在大汉王朝末期黄巾董卓大乱之后,乱世风云,老百姓处世艰难,战乱不断,而此后又出现了一个曹操,这是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这就对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不像我们今天,虽说言论自由,文风开放,但真真做起文章来,我们顾及的东西,考虑的因素不言而喻。
有些话我们应该说,但却不能说。
文化大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从某些方面来讲我们已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不管是行动上的还是思想上的。
但纵观近代中国文学,“撞车现象”和歌功颂德的虚无缥缈之文学汗牛充栋。
在学校,每年或多或少的都会举行一些以爱国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但我又不得不说,现在有多少人能够理智的清醒的认识历史,知道什么是家,什么是国吗?大学里,我们在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认真的对待,我们都对历史麻木了,历史在我们身上成了某种发泄某种情绪了工具,成了纯粹的喊口号主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发布时间:2009-1-25 8:29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自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变革时期。
这场变革的历史契机来自汉末的大动乱,汉末至魏晋的长期的动乱使得两汉大一统的社会基本解体,思想统治随之松动,其具体表现就是经学统治的衰落乃至瓦解。
例如,曹操一改汉代的察举制,仿效战国时期的做法,主张“乱世用其才”,实行“唯才是举”,并公开发布文告,认为可以任用“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之用兵之术”的人,这本身就是对经学的极大的蔑视,使人不再仅仅为儒家的经义而生活。
另一方面,经学统治的衰落使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解放,注重学理思辩和生命感悟的玄学思维开始兴盛,这就易于导致人的感性的进一步觉醒。
魏晋南北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门阀士族制度的存在。
自东汉以来,开始形成掌握了相当的政治权力、经济势力和文化知识的官宦世家,汉末便沿革成为豪门大族,并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统治者的社会基础,至曹丕则实行了“九品中正制”,正式承认了士族阶层的政治特权。
这一阶层具有突出的社会文化特征:第一,以姓氏和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多个大的宗族,其政治和经济势力相对独立,较少受朝代更迭的影响。
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所以对社会的影响很大。
第二,高踞于平民和庶族地主之上,等级严格,以致出现了“士庶天隔”的情况。
第三,构成士族的因素往往有两个,一是世积文儒,即累世业儒,书香传家,而且素有声望;二是位居清要,指祖先居官为多为清要的文职。
第四,生活上的奢华与情感上的放纵。
两汉的地主、官吏尚比较俭朴,但魏晋士族却一改斯风,崇尚奢华,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当时在士族中竟然传为美谈,可见一斑。
士族子弟不事生产,不学无术,追求享乐,蔚然成风,《颜氏家训•勉学》中说:“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中,“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这样说到:“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李泽厚《美的历程》也写到:“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时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事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包括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以及声律、比兴、丽辞、夸饰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都是当时文学自觉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曹氏父子周围还集中了王桀、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自觉的表现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在这一时期孕育发展。
作为一个从“大一统”到分崩离析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的自觉的时代。
文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与追求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这一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思想上却极自由、极解放的时代,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一种活泼开拓、富于创造力的文学冲动,使文坛出现诸多新的景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这种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就三曹而言,诗歌创作即各具特色,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二、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
以魏晋玄学为理论形态,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而佛教的传人则为魏晋南北朝文学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学氛围和文化土壤,如文学中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词汇的扩大等。
三、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
尤其是两晋诗坛,讲究语言的形式美,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此外,就文体的发展来看:五言古诗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更凸显了诗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发展并达到鼎盛;骈文的兴盛,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抒情性很强的文体,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而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并增加了骈俪的成分,骈文、骈赋在梁陈两代进入高峰;七言古诗在这时确立起来,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南北朝民歌的新鲜气息,像一阵清凉之风吹入文坛,刺激着涛人进行新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代绝句的繁荣,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奠定了中国小说的基础。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

浅论魏晋时期文学的自觉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此时的文学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对形式美的强调。
文学的自觉主要表现在:对文学价值的重估、文学题材的大开阔、在创作上将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开来,以及对语言的形式进行自觉的探索,对汉语这种语言的规律进行总结等方面。
标签:魏晋时期文学自觉1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鲁迅先生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由此而提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观点。
什么是“文学的自觉”呢?所谓“文学的自觉”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拜托经学“附庸”的地位而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文学的自觉”是与人的自觉有深刻联系的。
人的自觉是“文学的自觉”所表现的深刻主题,而“文学的自觉”则是魏晋的自觉的表现形式。
“文学的自觉”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如果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
2 社会动荡使文人觉醒从东汉末年起到东晋灭亡,在这两百多年中内祸外患接踵而来,战争使得人们流离失所,人口大大减少,土地荒废,在这种社会大动荡时期,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传统的儒家大一统思想在这个时期,已不能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的有效武器而存在,也不能满足人们思想的需要。
再加上此时的儒学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学了,因为汉武帝时期起来的儒学,虽然顶着孔子的招牌,但其学说的本质,已并非孔子的真面目。
儒学中加进去了许多阴阳五行的学说,因而那时的儒学,就带有了浓厚的方士之气,哲学也就成了迷信的宗教。
当时的帝王、权贵却极爱这种哲学,这种哲学成了他们的护身符,但这种哲学对平民老百姓却无丝毫有利和受用之处,因此当政治动荡、政权分崩离析之时,这样的儒学也就跟着衰亡了。
而在动荡之时,人们思想往往更需要一种寄托,无论是知识分子阶层还是平民阶级,都有酿成新信仰、新宗教的需求,老庄玄学、道佛宗教便应运而生了。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文学的自觉有三个重要的标志: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征。
答: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魏晋以降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当时文化以巨大影响。
2 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
3 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宗教神学的勃兴。
4 区域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迁移转徙,各割据政权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这个时期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时经济、政治、学术思想、宗教、民族聚居以及社会风俗等,无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因此,作为反映上述各方面总和的文化(精神和物质的),不能不带有鲜明的地域型特征。
三.曹丕与曹操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答:相同的地方:1)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2)就诗歌创作而言,曹氏父子同为悲慨,曹操与曹丕的悲慨更多的是抒写时代的苦痛不相同的地方:1)曹操是一代枭雄,诗歌苍凉悲壮,霸气淋漓,很有王者之风;曹丕的诗歌婉约细丽,着重抒发个人情感,文辞纤细,与曹操的风格很不相同2)曹操的诗歌大都是缘事而发,描写现实;曹丕的诗歌多文士气,公子气。
3)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其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皆备。
四.简述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
答: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章概论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
汉末社会及文化的新因素,士人群体的分化与儒教对士人作用的松动、文学上抒情与玄思风气的初现。
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汉代文化的关系,延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皇权、强权及门阀三种政治形态的复杂交替。
玄学思潮的发生与持续,儒家、道家及道教、佛教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抵抗与交融。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民间文学与政教文学向文人文学的转变,文人文学传统的正式形成。
文学中人主题的突出,从政教文学向性情文学的发展。
关于“文的自觉”、“人的自觉”的问题的讨论历史,鲁迅的观点、李泽厚等人的观点。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艺术自觉,文学形式的发展,王瑶的观点。
文体意识的突出及文体的大发展,由形式技巧而形成文体。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演变趋势刘师培、鲁迅等人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多变、不安定性与文学发展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多阶段性。
魏晋型文学:以人主体精神与富有现实及历史内涵的感情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对象,采用比兴言志的基本方法,文学风格相对的高古自然。
南朝型文学:以人审美生活与审美客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伦理价值的隐晦与主体精神的失落,气骨顿衰的风格现象,文学艺术美的充分强调及其得与失。
第二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及其社会文化背景1.建安风骨与时代建安人的精神状态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从乱世到初步治平之世。
乱世中蒿目时艰、慷慨悲哀的文学。
初步治平之世,文学向华丽壮大的风格出现的。
2、从文体角度看建安文学的实绩建安时代音乐重建与诗歌兴盛的关系,乐府新声与五言诗的兴起。
赋体与赋风的变化,抒情小赋、体物的赋的兴盛。
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的诗文1、曹操其人的再评价,曹操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同时又富于理想精、人文怀抱的人。
从综合的作用来看,他是建安文学的最大贡献者。
曹操的诗风与文风是他多方面气质的表现,通脱而机智的文风,苍凉而又沉雄、高爽的诗风。
2、曹丕的个性与文学表现上的趣味。
曹丕诗歌的音乐性。
曹丕诗歌在表现女性感情世界及女性美感形象上的成就。
曹丕《典论·论文》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文气说、文章“本同末异”说。
第三节曹植的文学创造成就造就曹植理想主义气质的早年时代及生活环境。
邺下文风对曹植的溉养。
曹植晚期的生命悲剧与文学精神之飞跃。
超越时代,显示天才的表现力的曹植诗歌,对五言诗文人化的巨大的贡献。
《洛神赋》,思美人赋系列,曹植的杰出的艺术创造。
第四节七子等人的文学围绕曹氏父子的邺下文人集团之形成。
建安文士与曹魏集团的关系。
王粲的学术与文学。
《登楼赋》与《七哀诗》。
刘桢的个性。
刘桢在五言诗方面的成就。
徐干《中论》与建学术,《室思》的优美风格及诗歌史影响。
陈琳、阮瑀的章表书记、陈、阮的五言诗。
蔡琰的作为时代遭遇之缩影的人生悲剧:《悲愤诗》。
第三章正始文学第一节魏晋之际的政治与思潮1、政治与文学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较量、高平陵政变。
名士风流与司马氏强权的关系,学术、士风与政治的复杂交织。
强权政治与魏晋南北朝文人及文学之关系。
2、玄风与文学“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再释。
正始玄学风气的形成及对文学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正始玄风孕生出一种新的人生价值观,给文学带来了新的精神。
正始文学初开魏晋南北朝玄学影响文学的时代风气。
魏晋玄学与文学关系的考察。
本课题的目前研究状况。
3、从文人集团到名士集团邺下文人集团为文学家群体,“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则为名士群体。
这两个名士集团的非文人集团性质之分析。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八十二首》1、阮籍生平与思想阮氏家族。
少年对儒家经典的学习。
成长期中人生观的改变的名士风流的代表。
内淳至外坦荡。
2、阮籍的创作从邺下诗人到阮籍的诗歌演变,阮籍对建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咏怀诗》的创作性质,个人化的写作,具有成一家之言的立意。
《咏怀诗》思想主题,生命主题与历史现实的主题。
《咏怀诗》艺术结构与语言风格。
第三节嵇康1、嵇康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在美学上的深度。
《声无哀乐论》质疑传统政教文艺观的实质。
2、嵇康的诗风与个性、玄趣的入诗、自然美的表现。
嵇康四言诗的独特的美学风格及对陶渊明等后人的影响。
第四章西晋文学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与士风、文风西晋政治的演变过程,为由强权政治向皇权政治转化,最后皇权失落,外戚与皇族争权,陷于乱政。
其士风与文风也与这一政局演变紧相联系。
魏晋更迭之际,玄学名士纷遭杀害与黜斥,造成士风转向。
玄学与正统儒学渐相结合,造成儒玄兼综的学风。
典雅、拟古的文学风气盛行,同时文学的语言向精致化发展。
后期则皇权失落,乱政迭移,上层士风向虚无放诞发展,下层则出现孤介、愤激之气。
文学上出现批判现实及超越现实两种倾向。
第二节傅玄与张华傅、张的政治道路、治学道路与文学创作的道路。
傅玄乐府诗在文人拟乐府上的承前启后性,其创作方法与取材方向,多改编旧作,以表现妇女问题的作品最为出色。
张华对西晋文风的影响:在拟古中寓创造,精致的技巧、温丽的风格,情感表现的细腻化,场景的重视等。
第三节陆机与潘岳等太康诗人太康文学风气的新变因素。
陆机的生平,其人格个性的复杂性:修谨中有大度,作为亡国之后出仕中朝,有较强功名心。
陆机的文学渊源与创新性,基本上还是处于拟古的创作风气中,但语言艺术上有较多的新尝试。
《文赋》的理论,其体制的成因,其在魏晋南朝文论发展史上的意义。
潘岳。
关于他的人品与文学的传统的话题。
潘陆比较的传统话题。
长于哀诔的文风。
《悼亡诗》的及其后世悼亡类作品的影响。
第四节西晋后期的几组杰构弊政与乱世中,一部分士人取得了独立思考的精神,西晋后期文学的新精神。
与建安、正始诗风的关系。
左思与《咏史八首》。
左思的家世、勤学生涯、早年理想、寒素意识。
《咏史》八首艺术上成功的原因分析。
左思其他的作品。
张协的乱世之隐。
《杂诗十首》推陈出新的艺术价值,长于体物,较有风骨。
郭璞之学问倾向,人物之奇特性,作为传说人物的郭璞。
《游仙诗》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游仙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刘琨。
从“二十四友”之一员到抗敌英雄,刘琨的思想觉醒。
刘琨诗歌在西晋末诗群中特殊价值。
第五章东晋文学第一节东晋前中期文学西晋末之乱造成两晋之际文学的断层。
门阀士族政治的建立与门阀士族文人群体的形成。
玄言文学的产生,东晋玄言诗发生的原因。
玄言诗的评价。
玄风的转变与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
东晋前中期山水文学的滥觞。
庾阐、湛方生的山水诗。
王羲之《兰亭序》、孙绰《天台山赋》。
东晋后期文学的复兴之象,谢混、殷仲文的诗。
第二节陶渊明1、陶渊明的家世与生平影响陶渊明的两位祖先:陶侃、孟嘉。
陶渊明的早年理想与性情。
陶渊明的仕宦心态与归隐之思。
归隐后的心态与生活。
如何评价陶渊明归隐。
2、陶渊明的思想。
与儒、道、释三派之关系。
围绕“形、影、神”三大范畴而展开的陶渊明的生命哲学,及其在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与人生观发展史上的地位。
“真”、“善”、“淳”的人生及社会理想。
3、陶渊明的诗歌艺术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渊源:正始诗人及两晋诗歌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诗的几大类型:行旅诗、田园诗、怀古诗、咏怀诗等。
(分类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但分类是具有相对性的。
)平淡风格成因之分析:从矛盾到和谐。
陶诗的语言艺术,古人对陶诗艺术的评论。
4、《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散文艺术。
中国古代的乌托邦社会幻想。
《桃花源》之谜。
《桃花源》记的语言艺术。
5、陶渊明的文学史地位。
陶渊明的接受史。
第六章刘宋文学第一节晋宋之际的政治变化与文学的发展强权人物的出现与门阀政治的解体。
晋宋之际士族、庶族各阶层的政治地位的变迁。
士族与庶族两个阶层在文学上各自的表现。
皇权重建与雅颂文学。
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山水文学的兴盛。
抒情文学传统的回复。
诗歌与音乐关系加强。
第二节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谢灵运与谢氏的家族的文化、文学传统。
谢灵运的人生悲剧,以门阀名士的身份遭遇皇权政治的格局。
谢灵运的文学创作道路。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其政治遭遇的关系。
谢灵运山水诗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节鲍照的文学创造鲍照的寒素情结及政治上的表现,热切的政治追求与临路迟回的彷徨。
鲍照作为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特点。
鲍照在文学上的全面性的创作成就。
乐府诗创作的成就,回复汉魏乐府艺术传统,开启南朝文人创作乐府新声的风气。
《拟行路难》在歌行体发展上的巨大影响。
《芜城赋》与南朝辞赋的艺术风格。
第七章齐梁陈文学第一节谢朓与永明诗歌革新“竟陵八友”与永明文人集团。
永明文学的新变。
永明体及其声律问题。
沈约对永明文学发展的影响。
沈约的诗歌成就。
谢朓所处的时代及其家族当时的处境,人生悲剧。
谢朓的精神气质与其诗歌风貌。
山水诗从“大谢体”到“小谢体”的发展。
谢朓对永明文学的超越。
谢朓的诗歌史地位。
第二节南朝后期文学繁荣与失范以禅让之名,行篡夺之实。
皇权的纷争。
南朝历史的恶性循环。
文人群体理想精神的进一步失落。
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对文士精神世界的影响。
形似写物的文学风气。
绮艳文风兴起。
绮艳文风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宫体诗艺术得失的客观评价。
萧氏父子在文学上的功过。
第八章北朝文学第一节北朝文学的发展元魏王朝的建立。
十六国、北朝文学的进程。
南朝文学对北朝文学的影响。
北地三才:温子升、邢邵、魏收。
梁陈之际南方文学家的大量入北朝与北朝文学的成熟。
南北文学的融合。
第二节庾信与王褒庾信的家世,他在梁朝时的文学创作。
庾信入北朝后的创作变化,文学精神的升华,乡关之思,荣枯主题等。
庾信文学的特色,强烈的抒情性、与高度的语言技巧,超越浮靡时风,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深度。
王褒在南朝与北朝时的创作。
第三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一书的性质,集地志、博物记、游览记等著述于一书。
《水经注》山水文学的成就。
对后世山水小品的影响。
《洛阳伽蓝记》,北魏迁洛后佛教的兴盛,杨衒之的叙事艺术与文风。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第一节魏晋南朝民歌吴歌在东吴的兴起。
东晋时期吴声的流行。
长江中下游都市经济的发展与吴声、西曲的盛行。
吴声、西曲的体制、表现内容与艺术特点。
南朝民歌的绝唱:《西洲曲》,形象之美、境界之美、声韵之美。
第二节北朝民歌北方民族的尚武、质朴与北朝民歌的风格。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刚健含婀娜”的风格。
南北朝民歌对文人诗的巨大影响。
第十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一节志怪小说志怪之源。
南北朝社会与志怪风气。
佛教、道教与志怪。
娱乐与志怪。
干宝与《搜神记》,故事类型,小说艺术。
第二节志人小说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品评风气。
追慕名士遗风的社会风俗。
魏晋以来人物记、人物别传之流行。
《世说新语》:传神的人物描写,冷隽的语言风格。
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