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语言内容剖析

合集下载

浅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浅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浅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韦海成[摘要]随着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伴随着各种网络终端设备的大量普及,网络文学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对传统文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正悄然进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与传统文学相比, 网络文学有其独特的特点,网络文学的语言更灵活、更生动、也更多变、更能够敏感地反映互联网的发展给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本文试图从语言风格、语言组成以及语种方面对网络文学的语言进行粗浅地梳理和评析。

关键词:网络文学特点语言风格语言组成语种电脑网络作为新的媒体,不但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多地影响到人们的语言生活。

假如有一天,你收到这样的来信:“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到偶的烘焙鸡上乱灌水,这些水桶真是BT,哥们儿不用PMP,到底谁是好汉,光棍节过招。

94酱紫,呵呵:)……”。

请千万不要惊讶,它既不是江湖黑话,也不是出自疯人之口,而是典型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在不同的网上空间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本文着重剖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目前,文学界对“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样式多有争议,褒贬不一,而且至今还没有给网络文学一个明确的定义。

目前的相关研究对网络文学两种结论:一、纸质文学作品通过扫描仪或人工录入等方式上传至网络。

严格意义上讲,它不过是一个电子化了的图书馆。

二、网络写手直接在网上发表并传播的作品,即网络原创文学。

网络文学的生存和创作离不开互联网,是网络文学产生的基础,因而网络的一些特点暗中决定着网络文学语言的特点。

从语言风格方面看,口语化、简约性和娱乐性是网络文学的显著特点。

从语言组成方面来看,网络文学体现出谐音化、符号化的特点。

一、口语化网络文学语言的主体仍是书面语,但受到口语的影响,已经相互融合、渗透。

口语灵活多变,多因场合与发言者不同而被自由使用。

因为发言者与听者同在现场,有时这种发挥不但不影响听者理解,反能更生动地体现发言者心态,或使语言简洁化。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评价标准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评价标准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评价标准一、引言网络文学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创作、传播并被广大网民阅读的文学作品。

如今,在数字化、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网络文学已经成为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评价标准也在不断探索与完善之中。

二、网络文学批评理论的多元化在网络文学领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批评理论,如情感批评理论、结构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等。

这些理论各有其侧重点和视角,用于分析和解读网络文学作品的不同方面。

1. 情感批评理论情感批评理论关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通过深入剖析作品中透露出的情感,揭示了作品所传递的情感以及对读者情感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网络文学的魅力在于情感的直击与共鸣,通过对作品中情感表达的分析,可以揭示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意义。

2. 结构批评理论结构批评理论注重作品的结构和叙事方式,分析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关系、时间变化等因素对作品意义的构建和传达产生的影响。

通过结构批评的方法,可以剖析网络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张力和节奏感,揭示作品的结构艺术和叙事逻辑。

3.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关注作品中的性别议题和女性形象的塑造,探讨作品对女性权益的关注程度和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方式。

这一理论认为,网络文学对于女性创作者的出现和女性话题的讨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可以分析作品中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自主性的思考和表达。

三、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网络文学的质量和价值,是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传统文学批评标准的基础上,网络文学评价标准还应考虑到其独特的创作与传播方式。

1. 创新性创新性是评价网络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网络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新颖的创意和独特的创作形式,能够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以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呈现故事。

2. 可读性网络文学作品的可读性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

作品应该具有流畅的语言表达,情节连贯有趣,能够吸引读者并引发共鸣。

网络文学的评论和评价

网络文学的评论和评价

网络文学的评论和评价网络文学,也被称为网络小说,是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小说作品,其形式和文化价值与传统的书面小说有所不同。

近几年来,网络文学蓬勃发展,逐渐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和商业产业,成为了许多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的乐土。

在这个背景下,网络文学的评论和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网络文学评价的现状和问题网络文学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很多评价标准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和表面的。

有些读者可能喜欢快节奏、充满悬念的小说,而有些读者则喜欢思想性、深度的作品。

这不同的审美观念往往导致了评价标准的不同。

有时,一部小说的口碑和点击量并不一定代表着它的品质,而只能说明它的受欢迎程度。

网络文学评论和评价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是“粉丝团”和“水军”的出现。

粉丝团指的是某个作者的忠实粉丝群体,他们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大肆“刷书”和“吹书”,推高作者的名气和作品的点击量。

而水军则是一些网络营销公司雇佣的人员,他们以低廉的价格可以为某个作品增加大量的点击量和好评。

这些人为作者和作品创造了虚幻的“热度”,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二、网络文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网络文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应当建立在文学本体论和艺术美学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特有的表现方式和受众需求进行评价。

下面,本文提出几个可能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和方法:1、情节与人物情节是网络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应当紧凑有序、具有冲突和高潮,并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方式呈现出来。

评价一个小说的情节可以从紧凑度、逻辑性、吸引人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人物是情节的核心,也是小说的灵魂。

每个人物都应当具有独立、鲜明的个性和生命力,刻画得真实感人。

评价一个小说的人物可以从立体性、特质构建、形象鲜明和情感共鸣等方面进行评价。

2、语言和文体网络文学语言的风格多样,可能包括网络流行语、方言俚语、外来词汇等多种语言元素。

语言应当具有流畅度、生动性、艺术性和节奏感。

文体则应当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结构来选择,可以是故事叙述、笔记体、日记体、长篇韵文等。

网络文学的语言内容剖析

网络文学的语言内容剖析
浓 厚 的 自恋情 结 和小 资 情 调 。
2 . 武侠 奇 幻
细节 , 但求掌握作品大意 , 因此 , 网络写手在创作 的时候 , 常常以 短句为主的行数众 多的小段落取代大段落 , 甚至为 了节省时 间 ,
还采用一些特殊符号 、 特殊 数字 取代语言 内容 , 比如用 “ : ? ” 表示 “ 别跟我玩那 一套 ” ; 用 MM和 G G表示女孩和男孩 ; 用“ 7 4 5 6 ” 和 “ 8 1 7 4 ” 表示 “ 气死我 了” 和“ 不要 生气 ” 等。这既符合当代年轻人 的语言特征 , 营造 出一种幽默 、 诙谐 的语境氛 围 , 同时也大大提
军事人物 , 而是 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 感 官刺 激为核心 , 由此 呈现 出一部部惊心动魄、 扣人心弦 、 热些沸腾的网络军事文学作 品, 比如《 雪亮军刀 》 通过一个个小 人物呈现 出具有 热血和灵魂 的血性男儿形象 , 极大地唤醒 了当前社会 中的小人物 的英雄 梦 ;
目前 , 网络文学主要是 以青春言情、 武侠奇幻 、 悬疑 推理 、 军
《 暗算 》 《 天眼》 《 超级女声死亡 P K 》 《 菩提美人》之类 的悬疑推理 文学作 品 , 不 仅吸引 了一大批 网络读者 , 甚至还进行 了出版 , 由
此使原创悬疑文学作 品开始登堂入室 ,成 为当代文学 的一个 重
要 组成 部 分 。
4 . 军 事 历 史
析 ,不仅 能够深化我们对此种文学艺术形式风格 特征与艺术价
明显 的奇幻或者是玄幻 的特征 。 比如林千羽 的《 逍遥 ・ 圣战传说》
杂糅 了电子游戏的画面 ,营造 出一个美轮美奂 、神奇瑰丽 的场
景, 另外 , 郭敬明的《 幻城》 、 韩寒的《 长安乱》 、 萧鼎的《 诛 仙》 以及 沧月 的《 帝都赋》 和《 剑歌》 等, 也都呈现 出类似 的题 材特征和故

网络文学语言的理性思考

网络文学语言的理性思考
交 “ 把 具 象 富 和 发 恨 ” 织 、 喜 怒 哀 乐 ” 人 的 情 感 神 态 毕 现 。 文 学 语 言 以 其 丰 丰
对 展 着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 语 言 的 丰 富 表 明 了 人 的 精 神 自 由 的 程 富 的 情 感 色 彩 包 孕 着 作 家 对 现 实 的 感 性 体 验 、 人 生 的 理 性 因 度 。 瞻 顾 网 络 文 学 的 作 品 现 状 。 们 所 发 现 的 是 , 络 写 手 在 思 索 。 此 才 产 生 出 经 久 不 衰 的 艺 术 魅 力 。 舍 弃 这 些 张 力 极 我 网 其 社 有 意 无 意 地 背 离 着 语 言 发 展 的 传 统 , 语 言 的 择 取 和 使 用 上 强 的 语 言 词 汇 的 文 学 作 品 , 艺 术 价 值 必 会 削 弱 。 会 意 义 也 在 一 采取 一 种反 向的 态势 。 他 们抛 开 了需 要 作抽 象 思索 的词 汇 , 将 淡 化。 从现 存的 网络 文学 作品 来 看 , 些 作 品 的 语 言 在语 语 遣 因 其 “ 涩 ” 不 能 迅 速 达 意 , 至 在 某 些 时 候 干 脆 运 用 网 络 聊 言 运 用 、 言 风 格 、 词 造 句 上 仍 是 沿 袭 着 传 统 的 纸 面 文 学 的 晦 , 甚 也 天 时 人 们 使 用 的 网络 语 言 。 这 种 取 代 使 得 语 言 的 表 意 功 能 得 老 风 格 的 , 有 一 些 作 品 在 试 图 改 变 传 统 的 语 言 风 格 。 但 有
的支 点, 行理 性 的思 考 , 结果是 令 人忧虑 不 安的 。 进 其
好, 出其不 意越 好 。 出 来 的 话 . 不 像 个 话 的 样 子 越 好 。 越 写 越

理性与感性——网络文学语言现象研究

理性与感性——网络文学语言现象研究

·文学研究·理!性!与!感!性———网络文学语言现象研究范小伟(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摘!要:网络文学语言平面化、俗化以及极度的煽情使其语言的感性色彩得到了夸张的体现,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弱甚或缺失,这是由于其先天的不足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介入所致,这种现象阻碍和抑制了网络文学的深层掘进,因此,网络文学语言的发展不仅需要传统文学语言精华的融入,而且也需要理性精神的重现,向传统文学语言的回归是其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理性;感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当下网络文学语言理性成分的缺失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已经广泛地存在着,并影响着未来的文学走势。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都无法回避这一既成的事实。

语言,作为传统文学与网络类纸面文学所共同使用的符号体系,也必然要进入我们的视野,如果我们以宽容的心态来审视网络文学语言这一棘手的现象,的的确确存在着许多可以令我们探讨与研究不尽的话题。

诸如理性与感性、高雅与媚俗、继承与创新、繁复与简单等等。

然而,对网络文学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我们又不能不感到深深的焦虑与不安。

由于网络文学创作群体对于传统文学观念的误认、不认、反认以及在语言运用上实际能力的限制,已经造成了网络文学语言的平面化、甚或俗化的现象。

极度的煽情使得语言的感性色彩得到了夸张的体现,然而却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语言理性成分的削弱,乃至缺失。

因此,这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学语言现象,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学现象,而是一种震撼文学传统,忽视文学乃至生活理性规则的现世游戏思想的体现。

我们不能无视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深层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征候。

某些征候常常隐含着某一阶层甚或是大众的文化心态、审美流程、精神水准。

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经过了由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语言的这一演变已不是简单的文字变革的意义,而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体现,它所标识的是人类思维进程的大飞跃,是人类思维挣脱感官印象进入理性空间的一次成功蜕变。

网络文学的特点分析

网络文学的特点分析

网络文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它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网络文学在形式、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网络文学以网络为媒介,具有良好的传播性。

网络文学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存在,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受众覆盖面极广,传播速度快,可以实现文学作品的快速传播。

二是网络文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在网络文学中,作者可以与读者进行双向交流,读者可以对作品进行评论,也可以参与作者的创作,形成一种互动的创作模式。

三是网络文学具有自由的创作空间。

网络文学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存在,可以极大地拓展文学创作的空间,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学的特点,结合网络技术,在文学创作中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文学作品。

四是网络文学具有良好的可视性。

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内容,从而更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

总的来说,网络文学具有良好的传播性、互动性、自由的创作空间和可视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知。

网络文学的分析2

网络文学的分析2

网络文学的分析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

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二、网络文学的特点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

它需要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

它的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

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

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导致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

不少传统文学通过电子化成为了网络文学的一部分;网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学的熏陶。

同时,网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了传统文学领域;并依靠网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

此外,网络文学还有以下特点:1. 网络创作的自由性。

2. 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

3.流动、多样的艺术形态。

4. 全息开放的结构模式。

5.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递的即时性。

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生产的新兴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快节奏、高速度。

三、网络文学的分类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如电脑小说《背叛》,以及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的"接力小说"等。

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多是指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的作品,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E-mail)中的文学作品。

这种网络文学又被“榕树下”等网站称为“网络原创文学”。

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有“文学城”、“榕树下”、“中文网络文学精粹”、“黄金书屋”、“碧海银沙”、“莽昆仑”等网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文学的语言内容剖析
作者:陈玉芳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7期
【摘 ;要】网络文学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传播媒介和传播环境都与传统文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由此决定了网络文学内容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当前我国文学创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文章从题材内容、文字语言、风格特征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网络文学的内容特征,由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网络文学题材内容文字语言风格特征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与网络媒体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和文学现象,呈现出技术科学与文艺风格的双重特征,由此塑造出与传统文学的鲜明差异,奠定了其在整个文学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基于此,加强对网络文学内容特征的研究和分析,不仅能够深化我们对此种文学艺术形式风格特征与艺术价值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明确其潜在的问题和局限性,由此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

网络文学的题材内容特征
目前,网络文学主要是以青春言情、武侠奇幻、悬疑推理、军事历史四类题材为主,从而打破了传统经典文学厚重、大气的题材特征,表现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风格特点。

1.青春言情
情爱是普世大众生命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俗文学永恒的创作主题。

在网络空间中引起轩然大波的第一部网络文学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便是一部典型的青春言情作品,随后又产生了一系列诸如纪瑗瑗《翻译官》、何员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黄湘子的《大四了,我可以牵你的手吗?》、孙睿的《草样年华》以及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蔷薇岛屿》《莲花》等。

这些作品或者是秉承传统通俗文学的创作方式,首先预设一个才子佳人的故事架构,随后穿插一角或者是多角的情感纠葛关系,在一波三折之后,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或者是描写一群自甘放逐的都市边缘人的爱情故事,散发出浓厚的自恋情结和小资情调。

2.武侠奇幻
与传统武侠文学所注重的历史故事、时代背景、厚重思想所不同的是,网络武侠文学将侠士枭雄、神仙妖魔、超人畸人设置在一个虚拟的江湖、宫闱、天界、冥府、战地、异域等情境中,进行斗法、伏魔、历险、征战、复仇活动,从而使整个文学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奇幻或者是玄幻的特征。

比如林千羽的《逍遥·圣战传说》杂糅了电子游戏的画面,营造出一个美轮美
奂、神奇瑰丽的场景,另外,郭敬明的《幻城》、韩寒的《长安乱》、萧鼎的《诛仙》以及沧月的《帝都赋》和《剑歌》等,也都呈现出类似的题材特征和故事风格。

3.悬疑推理
侦探类的文学作品一直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很难登上世界文学体系的“经典榜”。

但网络文学的兴起,使传统的侦探文学逐渐演变成为悬疑推理文学,从而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比如天涯社区的“蓬莱鬼话”中拥有七根胡、鬼古女、白饭如霜、小汗等一大批网络作家。

他们凭结着自身的灵气和创造性思维,创作出诸如《荒村公寓》《地狱的第19层》《猎人者》《碎脸》《暗算》《天眼》《超级女声死亡PK》《菩提美人》之类的悬疑推理文学作品,不仅吸引了一大批网络读者,甚至还进行了出版,由此使原创悬疑文学作品开始登堂入室,成为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军事历史
网络空间中以军事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呈现出浪漫性、自由化、随意性的风格特征,也即是不拘泥于特定的军事事件、军事人物,而是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感官刺激为核心,由此呈现出一部部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热些沸腾的网络军事文学作品,比如《雪亮军刀》通过一个个小人物呈现出具有热血和灵魂的血性男儿形象,极大地唤醒了当前社会中的小人物的英雄梦;《情系契丹王》通过大宋公主和契丹王的一段传奇的生死恋情,让广大读者穿行在一波三折的青春迷梦之中。

网络文学的文字语言特征
与传统文学规范、严整的文字语言特征相比,网络文学的文字语言则更加简约、灵活和独特,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叙述简约直白
网民往往以“扫描”的方式阅读网络文学作品,也即是不求细节,但求掌握作品大意,因此,网络写手在创作的时候,常常以短句为主的行数众多的小段落取代大段落,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还采用一些特殊符号、特殊数字取代语言内容,比如用“:?”表示“别跟我玩那一套”;用MM和GG表示女孩和男孩;用“7456”和“8174”表示“气死我了”和“不要生气”等。

这既符合当代年轻人的语言特征,营造出一种幽默、诙谐的语境氛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效率。

2.采用大量的对白语充当叙述语
网络文学,尤其是反映网络情事之类的网络文学使用了大量的对白语,由此来表现主人公上网聊天过程中的情感经历。

这些对白语或者是直接“转移”聊天记录;或者是变相应用聊天记录等,由此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特色。

比如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中,人
物对白以及对白性叙述语言占到了70%以上的篇幅,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其他诸多网络文学作品也呈现出相似的风格特征。

3.引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语言表达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尤其是以英语词汇居多,由此成为当前社会语言的一大特色。

而网络文学作为通俗化的文学艺术,也呈现出相似的语言文字特征,比如宁财神的《爱的进行式》中一开头便出现了“raveparty”“TECHNO”“will you marry”“Catherine”“No,notyet”之类的词汇,展现出一种现代化、时尚化的语言风格。

4.对部分词汇的变异使用
为了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思想,网络作家往往不受汉语语法规则的约束,甚至突破汉语词汇约定俗成内涵意义的束缚,从而对部分词汇进行变异使用,比如“霉女”指的是“美女”,“东东”指的是“东西”,“恐龙”指的是“网上的丑女”,“青蛙”指的是“网上的丑男”,而“菌男”则指的是“俊男”等。

这些词汇突破原有内涵意义的束缚,表现出新的意思,充分展现了网络作家标新立异的特征。

网络文学的内容风格
网络文学内容在独特的故事题材、语言文字背后也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俗化的风格
网络文学主要面对的是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庞大的网民群体,为了提高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和点击率,在内容方面不自觉地呈现出通俗化的风格特征。

比如故事题材方面既有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的“狭义”,满足人们的英雄情结,又有柔肠寸断、缠绵悱恻的“恋情”,表达人们的爱情需求;而语言表达方面更是呈现出简短化、口语化的特征。

这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网络文学内容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2.商品化的倾向
当前,网络文学内容的商品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网络作家创作出的网络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有偿交易的方式,向广大读者进行开放;二是伴随着网络作品点击率的不断飙升,网络作家则纷纷走下“网络”,与线下出版社进行合作,出版网络文学作品,由此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比如安妮宝贝的《莲花》从作家出版社获得200万的版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则获得了450万的版税等。

商业利益的驱使让网络文学内容表现出以迎合受众、创造消费为主的商业化的特征。

3.趣味性的内容特征
网络文学的读者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其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消遣娱乐活动,因此,在网络文学阅读过程中也就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学严肃、规整、厚重风格的需求,转而对网络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比如《正道学园》《朱雀记》《西游》《宝贝,这不是个游戏》等,都呈现出浓厚的趣味性与娱乐化的特征。

总体来说,网络文学作为数字传媒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形式,在内容方面既具有文学性的主体内容特征;同时又具有网络受众快捷性、娱乐性、趣味性的内容消费特点,由此塑造出网络文学作为快餐文学、消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一次过”的特点。

这既是网络文学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竞争优势;同时也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潜在危险,需要广大学者对这一主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由此才能保障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挑战传统与更新观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周百义:《出版集团开展网络文学出版刍议》,《编辑之友》2013年第5期。

[3]金振邦:《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东北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