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口相传、不可移动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没有直接联系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和仪式、知识和实践有关的识别与对话、维持社会的社会实践、手工艺技术等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为了规范保护手段,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损毁,也是为了促进相关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为了确保后代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传承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艺,从而保持其传统和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历史和价值等。
其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数据库,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留。
同时,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包括保护相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条件和保障。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相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其次,鼓励相关传统文化的传媒和文化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此外,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引导他们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学术界、媒体、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和发展人类的多样性文化。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文750字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文750字标题: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我的家乡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我有幸亲眼目睹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
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礼仪、节庆活动、传统工艺技能等。
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记忆和见证。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泥塑、皮影戏、闽剧等。
每一种非遗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是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的文化骄傲。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年轻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认为它们已经过时,不再适合现代社会。
这种观念是极其错误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果失去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失去了我们的一部分历史和文化。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们的价值。
其次,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让他们能够继续发扬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法律保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总的来说,保护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来保护和传承它们,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文化根脉,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尽我所能,为保护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成功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高中作文800字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高中作文800字标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在我的家乡,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我们的历史记忆,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家乡独特的历史文化标识。
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些文化的集中体现。
比如,我家乡的民间舞蹈、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等,都是我们家乡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和传承,那么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将会消失,我们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历史记忆。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们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我们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是我们理解自己、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文化自尊心和自豪感。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都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一些地方就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出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保护和传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通过教育、研究、展示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瑰宝永续流传,照亮我们的未来。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什么看法200字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有什么看法200字
首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维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和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保存和传承。
其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群体的独特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人们对于不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和灵感,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通过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人类文明和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共享、推动文化创新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和珍惜。
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为实现文化繁荣、人类和谐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研究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文化研究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口头传承、实践和演绎的文化传统,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表达、节日庆典、传统技艺、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是国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在今天的生活中合理地继承、创新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元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很多艺术才能和技艺,如传统技艺、“师徒制”传承、文化具象化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交融。
而这种文化的传承将有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破坏和威胁,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都在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一)立法保护各国政府可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样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更加科学。
(二)加强档案工作一个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档案收集、整理和保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创建相关的专门机构或研究院来收集、保护、研究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人来完成,而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可以通过教育、组织等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发掘和组织民间文化团体、举办相关展览等方式以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
(四)继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还需要通过创新、变革等方式来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技术和方式将它和现代生活相结合。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两个方面,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应对措施。
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逐渐式微。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还使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美感,延续传统的精神力量。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培训和支持,提供必要的经济和技术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认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合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以及媒体等都应承担起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责任。
这些组织可以发起各种活动,如展览、培训、讲座等,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还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传播信息,让更多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样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传承,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延续,并且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的关键是要传承人和接受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授和学习,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从基层开始,通过培养一批有传承意愿和能力的年轻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传承。
政府可以提供相应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鼓励年轻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学校教育也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家乡的传统工艺与非遗保护

家乡的传统工艺与非遗保护家乡是一个饱含着丰富文化的地方,拥有着独特而珍贵的传统工艺。
这些传统工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工艺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困境,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一、传统工艺的背景和特点家乡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
这些工艺技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
例如,在古村落中,瓷器制造、手工织布、剪纸等传统工艺代代相传,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通常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工匠们将心血和智慧融入到每个作品中。
这些工艺品细腻而精确,不仅展示了制作者的独特审美观和技艺水平,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二、传统工艺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尽管传统工艺有着辉煌的过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逐渐遭遇到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得传统工艺的市场受到冲击。
机械化生产和快速消费文化的流行,导致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大规模生产的产品,而非传统工艺品。
由于传统工艺的手工制作需要时间和精力,其生产效率远不及机器制造,这使得工艺品的价格相对较高,限制了更多人的接触和购买。
其次,年轻一代的兴趣转移也对传统工艺的传承造成了压力。
当代社会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对传统工艺的关注度不高。
很多传统的工艺技术可能只会在老一辈人中传承,并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危机。
三、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面对传统工艺的困境,非遗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并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传统工艺的地位和保护措施,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机构或组织,负责传统工艺的申遗、培训和宣传工作,为其传承搭建平台和宣传推广。
其次,教育机构要重视非遗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中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和兴趣。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邵冬梅B090902023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
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
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
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
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
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
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
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
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
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
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
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
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
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
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
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
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
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
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图片进行研究等静态保护外,还将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珍珠球”活动,把该运动列为学习的体育科目,积极培养此项运动的新传人,让民族民间体育之花常开不败。
2、“桦树皮画”原料制作皆难的工艺品
桦树皮画是在传统的桦树皮制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艺品,它综合了传统的制作桦树皮用品的手段,又增添了新的装饰办法,从手工着色到最终装裱,共有16道工序。
其内大多表现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及自然风光山水,突出了桦树皮工艺的古朴自然、匠心独运,再加以铁艺、雕刻、上光等工艺,看上去现代感较强。
3、“秋林大列巴”遭受快餐冲击
提起秋林大面包(大列巴),人们就会想起全国都流传着的一句俗语:“哈尔滨一大怪——大面包像锅盖!”的确,这种外壳焦脆,内瓤松软,酒香宜人,风味独特的食品在其百余年的历史传承中,深为市民们所喜爱,并成为哈尔滨这个素有“东方莫斯科”美誉之城的品牌食品。
秋林大面包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一张名片。
此次,秋林大面包(大列巴)制作技艺进入“非遗”也是众望所归。
4、“哈尔滨红肠”融入百姓生活的美食
哈尔滨红肠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已经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节假日享用及招待客人的美食。
从红肠的流传沿革,可见哈尔滨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传统食品与时代风云如此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润染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也加重了这座城市的异域风情。
5、“青牛葫芦”讲究绘画雕刻手段的手工艺
“青牛葫芦”指在自然生长的葫芦上使用雕刻绘画手段雕刻、火烫及彩绘出各种图案的工艺品。
其传统制作技艺流传在黑龙江五常一带,已有260年历史。
18世纪中叶清政府移民于此地,古老的葫芦文化随之扎根。
“青牛葫芦”手工技艺受清宫廷绘画影响,设计考究,疏密得当,线条流畅、风格高雅。
落脚于黑龙江却有江南彩艺的风貌,明显与河北和山东民间葫芦工艺截然不同。
6、“女真谱评”记录女真族兴衰史的手抄本
‘女真谱评’是黑龙江双城满族民间故事家马亚川传承与默记其外祖父的手抄本,其中记录了满族祖先女真人的历史传闻与神话传说。
从20世纪90年代被发现,迄今为止依旧是黑龙江流域内唯一的系统完整的女真族原始神话故事集。
7、“方正剪纸”古“纸”已亡新风待兴
人们以往在春节或办喜事时,都喜欢买一幅或自己动手剪一幅剪纸贴在窗上,以图喜
庆、吉祥. 方正剪纸为分布在方正一带的民间剪纸艺术,它既有女真及东北少数民族的粗犷,又有中原剪纸的细致流畅。
方正剪纸种类繁多,有挂钱、墙花、棚花、灯笼花、喜花、鞋花、枕头花及幌花等。
手法分古朴剪法、装饰剪法及套色剪法等。
方正剪纸善于兼收并蓄,汲取不同地域的剪纸精华,而融汇综合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8、“双城皮影戏”后继者寥寥无几
双城皮影戏又称“此地影”。
据《松花江文艺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一年(1756年),黑龙江地区已有河北皮影艺人的演出。
1850年前后,河北乐亭皮影艺人张振江和冯兆祥等人进入双城。
河北皮影落地双城后,为适应当地观众的需求,由冀东口音完全改变为东北方言土语,又大量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道白说口,采用东北民歌小调和单鼓的音乐腔调,唱腔高亢,表演火爆,风格粗犷,成为黑龙江戏曲最早的剧种之一,在观众中极具影响。
9、“鞑子秧歌”突出“逗”与“浪”的表演形式
“鞑子秧歌”流传于牡丹江宁安一带。
宁安是满族先民肃慎的发详地,满族民间文化艺术蕴藏丰富。
说起“鞑子秧歌”,还在当地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鞑子秧歌”起源于辽金时期,传说在海浪河(牡丹江支流)岸有女真族乌林答部(今海林县石河),“穆昆达”(酋长)是位女性,她率领部落反抗辽使侮辱本族妇女的行为,将辽银牌天使杀掉,辽派兵将女真族乌林答部灭绝。
人们为纪念不屈的女真人,将其事编成秧歌。
10、“五常东北大鼓”面临消亡的危机
五常东北大鼓唱腔曲牌很多,除“小口”、“大口”两个板腔体外,曲牌30多个。
其唱腔结构巧,板式变化俏,三弦伴奏下的女声演唱优雅婉转、清晰亮丽,听来有余音绕梁三日之感,令人陶醉。
黑龙江省共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就占5项;做好该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是传承与弘扬中华各民族文化、提升黑龙江省旅游品质的关键所在。
所以,作为一名本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去协助家乡把非遗能流传的更久,保存的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