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新版)

合集下载

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行车更安全,出行更便捷(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2020年版)

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行车更安全,出行更便捷(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全文2020年版)

新《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行车更安全,出行更便捷
1、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为我国道路交通带来了重大变革,促进了行车更安全、出行更便捷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

2、新法对各类交通参与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了行车文明、守规守法的重要性,为整个社会交通秩序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3、通过加强对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培训和考核,新法提升了驾驶员的安全素养,从根本上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4、同时,新法还规范了交通管理部门的执法行为,加强了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效遏制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肆意妄为。

5、在新法的引领下,各地交通管理部门也纷纷推出了更严格的交通管理措施,使得道路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6、新法的实施使得道路上的车辆行驶更加有序,交通安全意识普及率明显提高,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7、此外,新法还加强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为出行提供了更便捷的条件。

8、在新法的指导下,各地交通部门积极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提高了交通信息化水平,使得出行更加便捷高效。

9、新法的实施还鼓励了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推动了公共交通等环保出行方式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和环保。

10、总体而言,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为我国道路交通带来了全面的改善,让行车更安全,出行更便捷成为了现实。

电瓶车隐患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电瓶车隐患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

电瓶车隐患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电动车作为一种环保而便捷的交通工具,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新选择。

然而,电瓶车在道路上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隐患,这些隐患可能会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影响。

本文将就电瓶车隐患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展开研究。

电瓶车的快速增长给交通安全带来挑战。

首先,电瓶车的速度相对较快,但很多驾驶员在使用电瓶车时并不规范,随意变道、超速行驶等现象比较常见,这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其次,电瓶车在夜间使用时,由于灯光亮度不足或者没有灯光等道路安全设施,很容易引发夜间交通事故。

再者,一些电瓶车制造商生产的电池质量参差不齐,一旦发生电池爆炸等意外情况,将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除此之外,电瓶车在道路上常常违反交通规则,例如闯红灯、逆行、乱停乱放等现象较为突出。

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给其他道路使用者带来安全隐患,还对城市交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尤其是在快速路上骑行电瓶车,无照无牌的驾驶员更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加剧交通拥堵。

针对电瓶车隐患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电瓶车使用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规范电瓶车的行车行为。

其次,对于电瓶车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杜绝因电池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

此外,加强对电瓶车驾驶员的培训,提高其交通安全意识和法规遵守意识,从根本上降低交通风险。

综上所述,电瓶车在道路交通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只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规范电瓶车行车行为、加强质量监管和提高驾驶员素质,就能有效遏制电瓶车带来的安全风险,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引起更多人对于电瓶车安全问题的重视,共同致力于构建更加安全、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

有关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影响的思考

有关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影响的思考

有关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影响的思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机动车出行逐渐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进行思考和探讨,可以更好地促进道路安全的整体提升。

首先,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共享道路,由此可能造成交通事故。

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因为缺乏防护设备,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容易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此外,非机动车道的设置不规范或不完善也会对道路安全造成影响。

如果非机动车道宽度太窄或者路面高差过大,就可能导致非机动车行驶时出现问题,甚至引起交通事故。

其次,非机动车出行对道路交通流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为非机动车速度相对较慢,而且不能上高速公路,所以在堵车时,非机动车往往会成为一个新的交通瓶颈。

再加上一些非机动车驾驶员在道路上违规行为的存在,导致道路产生更大的拥堵,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再者,非机动车道路停泊不规范,也会引起安全隐患。

很多时候,非机动车驾驶员会将车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影响了其他非机动车驾驶员和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

而且,这种不规范的停放也容易对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引发车辆拥堵,增加道路安全风险。

最后,非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素质也会影响道路安全。

与机动车驾驶员相比,非机动车驾驶员没有上路考试的要求,因此在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果非机动车驾驶员在驾驶时缺乏安全意识,就有可能违规行驶、疏忽驾驶,从而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存在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障公共交通空间的安全,需要针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和完善。

因此,可以在制度上加强非机动车驾驶员的素质要求,加强非机动车道的管理和监管,提高非机动车骑行安全意识,增加非机动车道的数量和宽度等多种措施,以提高非机动车道路安全。

电动车的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影响

电动车的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影响

电动车的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影响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电动车作为一种环保的交通工具日益受到重视。

它不仅减少了尾气排放,还降低了噪音污染。

因此,电动车在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方面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电动车的出现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交通系统主要以汽车为主导,而汽车的使用不仅造成了空气污染和交通拥堵,还占据了大量的道路空间。

相比之下,电动车的体积较小,因此在城市道路上所占空间较少,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城市可以通过规划更多的电动车充电桩,为电动车提供更好的充电设施,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动车的发展。

其次,电动车还对交通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由于电动车不产生尾气排放,因此它帮助了改善空气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中,电动车的使用可以降低噪音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此外,电动车的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城市道路上使用电动车能够增加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然而,电动车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有限,需要频繁的充电,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合理规划电动车充电桩的位置,以满足电动车用户的需求。

其次,电动车的充电设施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因此城市规划者需要考虑电力资源的供应和管理。

最后,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增加,电动车的使用也增加了对道路的需求,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合理规划道路和停车位,以适应电动车的增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城市规划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首先,他们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居民使用电动车,例如减少购买电动车的成本、提供电动车充电设施的补贴等。

其次,城市规划者还可以规划电动车专用车道,为电动车提供更好的行驶条件。

另外,城市规划者还可以促进电动车和公共交通的互补,例如建立更多的充电站点以供公共交通工具使用。

总结来说,电动车的发展对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减少了尾气排放、改善了空气质量,降低了噪音污染,并提高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然而,电动车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城市规划者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来解决。

电动自行车的道路安全管理问题及应对建议

电动自行车的道路安全管理问题及应对建议

电动自行车的道路安全管理问题及应对建议作者:雷博文张陆杰耿耿来源:《时代汽车》2021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交通问题日益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障碍。

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发生率近些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对于电动自行车道理安全的规范化、合理化管理优化是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助推群众养成安全的驾驶习惯,本文以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内的居民、外卖配送员、环卫工人和执法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电动自行车的道路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了很多迫在眉睫、待需解決的问题,对于南京市仙林大学城的交通安全管理提出了二三建议。

关键词:电动自行车出行安全仙林地区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The Road Safety Management Problems of Electric Bicy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Nanjing Xianlin University TownLei Bowen Zhang Lujie Geng GengAbstract:In recent years, in urban development, traffic problem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mportant obstacle to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cidence of electric bicycle traffic accidents has shown a straight upward trend in recent years.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rationalization of electric bicycle safety is what we urgently need to solve, to implement national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help people develop safe driving habits. This article takes residents, food delivery staff,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workers and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in Xianlin University Town of Nanjing City as the survey object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a certain research on the road safety management of electric bicycles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many immin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resolved, have been found, and two or three suggestions for the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 of Xianlin University Town in Nanjing City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electric bicycle travel safety, Xianlin area, non-motor vehicle traffic safety management1 引言从2014年到2019年的六年间,电动自行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造成了人员伤亡。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2024修正)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2024修正)

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2024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5.10•【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届〕第29号•【施行日期】2024.06.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正文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2021年2月26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24年5月10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车辆管理第三章通行管理第四章停放与充电管理第五章综合治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非机动车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交通、火灾等安全事故,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非机动车的生产、销售、登记、通行、停放、充电以及相关安全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应当遵循源头管理、防治结合、协同共治、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督导机制,并保障工作所需经费。

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非机动车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落实非机动车安全管理职责,并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落实辖区内非机动车安全宣传教育和规范停放、安全充电等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参与非机动车综合治理。

第五条公安机关负责组织实施本条例,并依照法定职责负责非机动车的登记和通行管理。

市场监管部门负责非机动车及相关产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

交通管理部门负责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及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行业监督管理。

试论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

试论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

试论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摘要:通过分析我国非机动交通的交通环境,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及影响他们交通安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交通需求;风险因素;安全措施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1.1 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 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

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

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

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

我国许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不断地被侵占。

道路修宽的同时,机动车的车速也随之提高,行人穿过马路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过马路时的风险和难度更是加大。

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修建更是为了保证机动车的畅通,虽然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但加大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过马路的难度。

而这些群体在交通活动中活动难度的加大,必然限制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

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的角色与影响

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的角色与影响

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的角色与影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保出行方式的追求,电动车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中的角色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的角色与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利弊。

一、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的角色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首先,它是一种替代传统燃油车的新型交通工具,有效减少了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排放,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

其次,电动车作为一种个体交通方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途径。

与公共交通相比,电动车具有更灵活的路线选择和更强的个性化服务。

此外,电动车还可以解决一部分短途出行需求,减轻城市交通压力。

二、电动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影响1. 环境影响:电动车无尾气排放,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对缓解气候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社会影响:电动车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城市交通的绿色发展。

电动车的运行不会产生噪音污染,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电动车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为城市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3. 城市交通影响:电动车的使用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了交通拥堵问题。

电动车具有小巧灵活的特点,适合在城市狭小的道路上行驶,为城市交通提供了更多选择。

然而,电动车大量使用也可能引发新的交通问题,如电动车充电桩不足、充电时间过长等。

三、电动车的利弊1. 利益方面:电动车具有环保、无噪音、节能的特点,可有效减少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提升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同时,电动车是一种便捷的个体交通方式,方便市民短途出行。

2. 弊端方面:电动车在长途出行和载重方面存在局限性。

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和载重能力较低,无法满足某些特殊用途的需求。

此外,电动车的推广过程中也需要克服充电设施不足、电池续航能力等问题。

结论电动车作为一种环保、便捷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论文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新版)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非机动车对道路安全的影响(新版)摘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道路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有些因素却阻止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使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权力受到一定限制。

通过分析我国非机动交通的交通环境,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及影响他们交通安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交通需求风险因素安全措施据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104372人,其中骑自行车者占死亡人数的10.72%,行人占死亡人数13.77%.二者合计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5%.行人、非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中由于缺少保护设备而成为道路交通参与者中的弱者。

他们在参与道路交通活动时最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1.1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据调查,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21人次,90年代人均出行次数为每天2.68人次,比80年代增长了21.3%.城市人口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社会经济活动的增加,往往使城市交通需求总量以2~3倍于人口的速度增长,出行量的增加必然加大了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我国居民的出行方式目前还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

据调查显示,上海市居民1986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41%,自行车占30%.1998年,步行占30.4%,自行车占41.7%.而预计2020年出行方式中步行占22%,自行车占20%.其他城市也有大致相同的比例。

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

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

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

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

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

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

交通设施是为了保证交通活动而设计和修建的,它应满足各种不同交通参与者的交通需求。

但在实践中,过去更多地将关心给予了机动车,行人和非机动车仅在大多数交通设施的作用已固定下来后再予以考虑。

这一点在我国尤为突出。

各种道路设施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机动车的通行,然后才是行人和非机动车。

我国许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不断地被侵占。

道路修宽的同时,机动车的车速也随之提高,行人穿过马路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过马路时的风险和难度更是加大。

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修建更是为了保证机动车的畅通,虽然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但加大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过马路的难度。

而这些群体在交通活动中活动难度的加大,必然限制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

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阻止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安全因素、道路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

这些因素抑制了部分群体对交通的需求,使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权利受到一定侵害。

2、影响行人、非机动车安全的风险因素2.1机动车速国外的研究表明,机动车以50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生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机动车以30km/h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概率的8倍。

而机动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的概率非常小。

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因超速行驶导致12107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占全年死亡人数的11.6%.因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出行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2.2缺少相互联系机动车驾驶员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之间缺少联系也是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之一。

在城市,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活动的前提是他们能正确认识各自的交通地位,并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合他们地位的正确行为。

因此交通设施的过于复杂、视线不清等因素会影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

而路边停车和路边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行人,特别是小孩和残疾人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2.3对交通安全期望值不同不同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对交通安全的不同期望值也是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事故的风险因素。

例如,按法律规定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应停车等行人通过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通过。

但有的驾驶员并不认可这一法律规定。

这样的机动车驾驶员如果碰到优先意识很强的行人通过斑马线时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行人想着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会停车让行,而机动车驾驶员指望行人会让他先行,不同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交通冲突。

2.4行人和非机动车自身原因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角度来看,涉及到其自身交通安全的因素还有: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在车速、时间间距及距离方面的判断力下降,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残疾人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参与交通活动的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在交通活动中容易发生事故;儿童由于缺少交通安全常识及处理交通紧急情况的能力,而极易引发交通事故等。

非机动车驾驶员由于自行车道的不断被侵占,使其参与交通活动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3、安全措施及对策3.1政策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交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应当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因为它的发展而限制人类的活动。

每一个人在交通活动中都是行人。

因此交通政策的制定、道路的建设及交通设施的安排应从每一个人开始考虑,而不是从大众开始。

瑞典之所以交通安全搞得好,就是因为在交通安全的各个环节坚持了这个理念。

在制定交通政策、设计道路之前都要听取不同的交通参与者的意见,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意见。

并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交通需求给予特别关注。

只有当交通参与者对制定的交通政策、设计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有了认同,他们在交通活动中的权益得到保证,他们才能在交通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交通安全才有保障。

3.2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行人和非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搞好交通安全的根本。

我国历来重视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对普及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不同交通参与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更是做得不好。

交通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对实际技能的培养。

比如对在校学生,应注重在怎样应对交通紧急情况、怎样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等方面做一些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训。

目前我国对老年人的交通安全教育几乎是空白,而对大量民工在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更是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因些各级政府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教育计划,对不同的交通参与者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而教育的内容应突出对实际能力,即在交通活动中怎样处置紧急情况、怎样有效地保护自己等方面的培养。

3.3采用交通工程措施,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空间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理应对他们各自的交通行为负责,但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

因此在交通活动中,除了要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外,还应采用工程措施,如四通八达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网、合理的交通设施布局、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标识、供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设施等等,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

同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的道路交通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交通活动中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交通意图,尽量减少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3.4采用高新技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交通安全保障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发展为道路交通的发展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同时也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了安全方便的交通服务。

公共汽车装上卫星定位系统,可准确预报到站时间,使行人可较好把握乘车和等车时间;手提式导航仪可方便盲人和残疾人安全地穿过马路;智能信号灯的使用更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穿过马路时有了安全保证。

而这些都使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能更安全地参与交通活动,扩大了他们的活动范围。

因此,在开发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时,更应注重其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服务功能的开发和利用。

4、结论目前欧洲国家在道路交通政策的制定上有一种倾向性的观点,给予少用能源、没有污染、更易到达的非机动交通更多的重视,在交通组织中给予非机动交通更多的优先权。

在交通设施的安排上,更多地从行人和非机车的角度来设计、修建和安排道路及交通设施。

许多限制行人和非机动车行动和自由的交通法规已经过时,按照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需求而制定的法律较少限制了他们的流动性。

这种法律和政策上的变化,改变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不受重视的状况。

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期,非机动交通仍是并将长期是我国主要的出行方式,因此更应重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安全的研究,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1、王炜,陈学武,陆建。

城市交通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ScienceExpectGroupontheSafetyofVulnerableRoadUsers.Safetyo fvulnerableRoadUsers[R]OCED(O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RoadTranspotationResearchProgramme,1998云博创意设计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